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

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

一、        艺术并不神秘 ——就说画画吧,这个行为可以使一个普通的孩子,一下子拥有一个自由叙述的途径,可以无拘无束的进行心灵的秘密对话,甚至先于语言。
二、        二、 限制颜色—— 在孩子学习画画初期,反复多次做这些练习是很有必要的。期间需要 家长或 老师根据孩子在画面上很多偶然的涂鸦,及时提出简单易行的,建设性的建议,鼓励孩子自己深入挖掘,积极开动脑筋,使孩子在不知不觉的游戏中,学习到有限的颜色里无限的可能性。
对于 5 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要求孩子明确的保持画面具备一个主要的色彩基调,到底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确定了主色调,其余的色彩就将只能起着协调和点缀的作用,从面积及布局上都将是有主有次,不可喧宾夺主,使用画面表达意图不清,也不可平均分配,而使色彩和色彩之间在视觉上相互抵消。对于 5 岁以下的孩子, 家长 老师可以适当帮助,以选定配置起来比较协调的颜色,让孩子在使用中受影响。
可以先从一种颜色开始,引导孩子观察同类色之间的差别,如:蓝色系列中有孔雀蓝、湖蓝、群青
普蓝、钴蓝等等。比较它们的不同,作为对比或并置的练习。
颜色的可能性:
1.        一种颜色的干湿不同,色彩饱和度不同。
2.        同一种颜色,调上不同量的白,色彩明度不同。
3.        同一种颜色,调上不同量的灰色,色彩亮度不同。
4.        同一种颜色,和不同的颜色的并置,视觉效果不同。
5.        同一种颜色,面积大小不同,色彩作用不同。
6.        同一种颜色,对暖色调画面与冷色调画面的影响不同。
7.        同一种颜色,利用对比色(三组对比色:红绿,黄紫,橙蓝)的原理,造成画面的反差不同:
红绿同明度,空间感强;
黄紫明暗对比最强,其空间感也最强,黄为进色、紫为退色;
橙蓝冷暖对比最强,空间感强;
相似色:如桔色、桔黄;
同种色:如孔雀蓝、湖蓝、群青。
8.        同一种颜色,因为不同的笔,对白纸的影响不同。
9.        同一种颜色,因为不同的画面构成,对纸的视觉分割不同。
关于色彩
色彩三元素:色相  明度  纯度
色相:如红、蓝、黄。当一种色相与另一种色相混合,又会产生第三种色相,因此,世上的色相是千变万化的。
明度:对色彩的明暗度而言,色彩越接近白色,明度越高;越接近黑色,暗度越高。
纯度:色彩本身的纯度或强弱程度。换言之,色彩含色素越高,纯度越高。比如,红色中含红越多,纯度越高。
原色:不能以其它色相调出的基本色,如:红、蓝、黄。
色彩的冷暖感觉
暖色:红、黄、橙构成暖色调。
冷色:蓝色系构成冷色调。
中间色:介于冷、暖之间的,构成中间色调。
三、儿童绘画发展的几个阶段 —— 1 、乱涂乱画,没有目的: 任意画线,动作笨拙,线条无序、杂乱不分化,单一反复同一动作。 2 、用笔不断试验: 感受形象,感受自我,用简单的抽象地线,表现意愿,能画物体外部轮廓,任意夸大。 3 、心理感受通过绘画抒发: 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同时感知世界,视觉感受能力高,开始有细节,对形象表达容易概念化。 4 、语言 :通过形象交流,观察力、表现力提高,表达更主观。
四、不喜欢画画的孩子—— 不喜欢画画的孩子,多半是因为家长或者美术老师没有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或者对孩子的兴趣点和潜能不敏感,所以无从提供孩子需要的东西。家长如果对孩子的所言所行缺乏兴趣、缺乏理解,会使孩子在心灵上造成一道无法弥补的创伤。
好多家长,喜欢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去要求孩子,把孩子本来很有兴趣的事,弄得索然无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使得再有天赋的孩子,也在父母的误区里变得黯然无光。
对孩子来说,兴趣是如此重要,家长一定要千方百计的保护它,扶植它。孩子总是不容易专注,因为孩子是真正感性的,孩子敏锐的感知着周遭的一切动静,可是一旦对某种行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一下子安静专注了。孩子精力越集中,创造力就越强。
如果你可以像爱护你的眼睛那样爱护孩子的兴趣,你就会发现,在对待学习的问题上,你会多么容易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我们只要多加留意,就会发现生活本身是多么神奇。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要我给个标准答案说,究竟要给孩子看什么样的作品,我觉得不公平,也是不负责任的。我比较赞同根据孩子的特点,给他看相应的,和孩子本人有些内在联系的艺术作品,一则展示给孩子最大限度的可能性,二则使孩子接受起来亲切自然。
谷口广树是个我特别喜欢的艺术家兼设计师,他的东西总在抽象与具象之间,又有很浓的观念色彩。视觉上也很有美感,构成用色都充满智慧。
五、五岁半女孩的画 —— 1 、面对白纸的时候,凭着直觉下笔了:我并不反对在画面上表达一个故事或者一段情节,可我个人觉得让美术停留在故事或者情节上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引导者,要费尽心思的培养孩子对色彩,对形,对节奏和变化的直觉,只有这样才真正能从视觉语言中发展孩子的创造性。 2 、色块分布即兴又达到协调:我觉得让孩子能即兴的去挥动画笔,是开发创造力的先决条件,缺乏这一点,绘画过程就走向程式化概念化了,这也是我再三反对所谓“涂色”(涂在格子里,以不涂到线外为标准)练习的原因。 3 、画面达到了协调,孩子就停下画笔了:我看过无数不管构图,不个布局的孩子的画,其中有非常生动的局部,却淹没在密密麻麻的内容中。 殊不知,美术除了造型,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画面的构成。 如果家长简单的认为,画画就是让孩子随便的画,以为这样就使发挥创造力的最佳方式,我这里要破一盆冷水。
六、脱节的当代文化和儿童教育—— 我非常反对有些孩子学画中国画时,俨然一派老画家风范。小小年纪就苦练基本功,其实多半是程式化的模仿之作,虽然有所谓功力。实际上却毫无益处,题材狭窄,缺乏想象创造。可家长还沾沾自喜,殊不知,这样的孩子画起画来,既没有绘画能力,也缺乏自信,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能力。
我还特别反对一种画,一眼就看出是临摹的简笔画,或是简笔画的组合,深深陷入缺乏独创性的机械描绘中,不但限制孩子的想象,还使孩子丢失了自我,这恰恰是学习,感受艺术的大忌。
对于一些画起画来动笔太过熟练的孩子,我劝家长让孩子先停一停画笔。从教育的角度,最重要的不是孩子画出一张张完美的画,而使孩子能不断的有新鲜的创意。画一张画,最好要保持一点吃力的成分,其中的探索性和乐趣还有创造性,才会更充足。
七、毕加索的贡献—— 毕加索的一个重要贡献,正是在于他在那个时候提出了把绘画还给二维的思想,只要明白了这个思想,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把侧面的轮廓和正面的脸都画在一张画上了——他是想在平面的基础上更充分更全面地描述出人的面部。
八、抽象艺术—— 如果家长完全不懂艺术,又没有一个开放的宽容的心境,就难免以高昂的代价使孩子的艺术学习进入误区。也许和我们这一代所受的教育有关,我们中的很多人似乎只对具象视觉艺术有兴趣。当一些孩子画出抽象的画时,有的家长就发急,总是当着孩子的面说:你画得那叫什么呀?其中主要原因,使遇到抽象的画,家长就根本不知道要如何指导。也就是说:很多爸爸妈妈,自己对抽象画有巨大偏见,在这方面的误区很大,认识很空白。孩子呢,就会因为画不出三维立体的物象而完全失去了积极作画的兴趣。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去找出可辨析的形象,一旦找不到,就立刻陷入迷惘。
九、美感教育的启蒙—— 我总是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动动笔、动动颜料,如果家长从来没有碰过笔,怎么知道孩子做了什么特别的创造呢?色感和音感一样,都需要训练开发,而且一定要亲自感觉,亲自体会。理解和训练色彩感应力,唯一的途径是去“碰”颜色,“用”颜色。直接从实践中了解色彩的秘密。是家长自己先感受丰富,然后再帮助孩子去理解和感受,是家长自己享受到乐趣,然后再帮助孩子去寻找乐趣。这是有效引导孩子理解艺术、感受艺术的捷径,美感教育从家庭教育开始,才能真正掌握孩子视觉美学的启蒙契机。让艺术帮助你的宝贝,探索和表达他用语言所不能表达的部分,而你通过艺术,可以看到你的宝贝这个独一无二的个体生命,这才是艺术的神奇价值。
十、 观看的角度—— 我反对只求技法的所谓“绘画课”,可是对于放任地让孩子“自由”地画,爱画什么就画什么的观点,我也是不赞同的,这样的想法听起来很吸引人,可是真正用到孩子身上,是不成立的。
如此的“自由”,结果就是:孩子漫无目的地涂鸦,不明白自己的“闪光点”,也不晓得自己有什么不足,更不知道该怎么做,能让自己的画有所改变。孩子的年龄增长了,孩子对画面效果的要求也改变了。7、8岁的孩子开始愿意自己能达到写实的境界,想画出准确的形象、色彩、比例,此时如果不明技巧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其实孩子的好奇心、观察力和创造力需要不断刺激、培养,才能得到发展,要让孩子保持永不枯竭的创造能力,首先要训练孩子的眼睛,训练如何观看,训练美感,然后才是让孩子向外传递他自己的信息。
可是放任的“自由”,使孩子不具备进一步丰富创造和表达的能力,也看不到创造所必需的可能性,孩子的兴趣自然就小了,或者,干脆没有兴趣了。
我记得哈佛名教授加纳的报告,说是可以用倒 U 形显示人自发的造型能力的发展。每个人都有艺术才情,在 5 、 6 岁时候,达到原创能力的顶端,与艺术大师级人物站在等高的顶点,以后渐渐减弱,到 8 岁是一个分水岭,一个孩子的创造力强与否,从这个时候开始拉开差距。
将美感和技法,不着痕迹的转化成轻松有趣的一次次的实验,使孩子在快乐的绘画中,体会种种可能的表达方式,体会到用笔的丰富性,用色的协调和搭配,构图的节奏等等。
孩子轻松的学, 却需要 老师精心的设计,需要老师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在每个阶段出现的障碍,并不断引发兴趣,发扬个性和闪光点。这些,不是随便一个学过美术的人就可以胜任的。
而优秀的美术教育,不是将孩子送进绘画班就了事。家长应该密切配合,不断吸收新观念,同时注意孩子不同阶段的发展和需要,使美术教育在课里课外达成一致。
美术课的实质,除了培养孩子的视觉美感,更要帮助孩子寻找一种特殊的,开放的观察和解读世界的角度,最要避免的,是用成年人固有的感受方式,来取代孩子新鲜自由的天性。
不具备乐观的性格和常在才能的人,多半是童年时,被折断了想象的翅膀。美术非常需要探索的激情和开放的思维,如果没有奇思异想,没有独立思考,没有自我意识,没有失败,也就谈不上创造,离艺术只会越来越远。
十一、 自己的声音 ——之所以我们要从儿童早期开始实施美术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想让孩子通过对美感的学习和不断积累的造型经验,刺激想象力,刺激思考,引发潜在的能力,而成为一位富有创造力的人,以便将来自然、自如的应用于生活和职业。如果这个理解能被接受,那么美育中最重要的,是孩子在创作过程中的反映,以及孩子采用的表现方法是否与这个孩子,而不是任何别的孩子密切相关,是否有独特的创意和个性。
十二、 像孩子一样看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童年,童年总会过去,有些孩提的感受没有了,但勇气和本能,还有积极表达的愿望却是完全可以保留下来的,正像马蒂斯提倡的那样,毕生能够像孩子一样看世界的勇气是很可贵的,因为丧失了这种视觉能力就意味着同时也丧失了每一次可能的独创性的表现。
不懂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了却拒绝了解,或不懂了就放弃参与、放弃理解。作为妈妈,我就觉得,如果有一天我能听到我的孩子以欣慰的声音对我叫着:妈妈我看见了,我感受到了……那将是我能给他的最宝贵的礼物。

孩子绘画的十大忌
  一:当孩子绘画时,不停嘴地在一旁评论;
  二:追究每个细节是否合乎现实,并要求立即更正;
  三:当孩子要求绘画用具时,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笔和纸的价格,不要浪费;
  四:不断提醒孩子注意手和环境的清洁,使孩子不能注意力集中或因为害怕批评而放弃绘画;
五:当孩子把作品送给父母观赏时,不愿痛快地进行表扬,总要重复“不要骄傲”之类的话;
六:要求孩子达到尚无能力达到的绘画技巧;
七:不恰当地总是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你看人家×××比你画得更好”,以为可以刺激孩子的上进心;
八:过早地把孩子送去学画成人画,束缚其自有的丰富想像力;
九:因为画技尚不成熟而对孩子当面讽刺挖苦;
十:未经同意擅自处理孩子喜爱的作品;如果你不幸选择了“是”,那么你在对待孩子绘画方面真的应该“补课”了。
十个应对方法
一:以表扬为主,不加任何附加条件。对独具个人创作特点的尤其多加鼓励。以建议的口吻提出改进意见。 增强孩子自信心,承认和接受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二:在家中开辟一面墙专门悬挂孩子的作品,或开辟一个角落供其创作。 使孩子感受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
三:每逢家中亲戚朋友过生日鼓励孩子作画相送,以此让孩子表达感激之心。 以孩子自己用心创作的作品代替用钱购买的礼物。
四:为孩子提供不同规格的纸张和多种绘画材料。在使用大块油彩时可用成人旧衣物作为工作服使用。让孩子尽情工作,避免不愉快争吵。活动完毕后让孩子学会自己收拾打扫。
五:当孩子解释自己的画时注意倾听,遇有不解的地方及时提问。 表示对孩子的尊重。
六:当孩子因叙述能力有限无法讲清自我感受或现实情景时请他画下来,以利于孩子再次归纳思考,并组织想要表达的语言, 同样是一次口语复述的联系。
七:如孩子情绪过于紧张激动,伤心郁闷,成人可以用画画的方式与孩子对话,起到发泄疏通的作用。 让孩子在平和的气氛中恢复平衡。
八:在孩子作画时可以放些轻音乐,有益于孩子发挥想像力。 同时让孩子享受艺术的创作过程。
九:带孩子参加成人聚会或与孩子无关的活动时携带绘画用具。 以防孩子感到枯燥乏味。
十:挑选孩子的作品进行收藏,标上日期,题目以及孩子特有的解释。
各位家长;今天要讲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6岁以前孩子绘画的重要特点和妈妈的误区,在此说的6岁不是绝对的标准,对7、8岁的中国孩子同样适用。
大家知道,几乎没有哪个工作室的课程是对家长开放的,而我的课是经过5年的比较研究,可以说是走遍欧洲和北美后,并在国家教委的美术教育实验基地做了实验之后才拿出来的原创课程。无私开放的原因很简单:我希望从家长层面做起,使各位能身在其中,去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在美术活动中的过程和自主状态,能成为他们在美术创作行为中的朋友,使孩子有更好的环境,因为孩子毕竟是环境的产物,可是效果如何呢?
  部分家长的脑子是彻底洗过来了,但绝大多数还是一时糊涂,一时清楚,顽症在于用自己的“经验”来主观判断甚至干扰孩子,这又是什么样的“经验”呢?——约定俗成的、缺乏欣赏水准和艺术判断力、不知从何时产生的又似乎是顽固不化的经验。
  各位想想,如果你的宝贝头疼了,一定会马上送医院找专业医生检查,绝不敢自己做主乱吃药的,这是对他的身体负责,更不会送到江湖医生那里。同样,孩子在美术创作中,本来是这个毛病不是那个毛病,或者根本没有毛病,家长却大胆的充当起“专业”人士来判断“指导”,就不对他的心智负责么?例子举不胜举:有的孩子用色大胆随意,家长会说:别这么乱,你到底要画什么?孩子只能强迫自己从对色彩的直觉中抽身,画出一幅看似清楚的作品,妈妈会说:这多好啊!其实除了整齐僵硬,毫无美感。有的妈妈还会不耐烦的说:你什么时候才能画个像样的东西来呀?!而大多数妈妈会对自己孩子的作品表示谦虚,竟能当着孩子的面说:我觉得XXX画的真好,我们这个总是不行,没天赋吧?
  一个台湾的同行朋友曾对我说:真佩服大陆妈妈们的胆量,可以随便说孩子,我要不懂可不敢呀!今天我是对此深有体会,美术创作是每个孩子都会自然发生的一个重要行为,在这个行为中关系到年龄段的普遍身心规律、视觉发展规律、个体的不同心智成长水平,还涉及美术创作常识和各种审美原则,当我们不明白其中奥妙时,怎么可以有简单的指令和干涉行为呢?当然,这不能全怪家长。所以,我在此要必须讲讲6岁之前儿童绘画的几个重要问题,让各位在今后依然忍不住要当老师或医生时,可以有据可依。
   首先,是关于“形”的问题,这也是大家最为关心,也最易陷入误区的问题。 “形”是事物或物体的“形态”,美术也称为造型艺术,请注意,这里的“型”是经过塑造之后的“形”,“造型” 就是创造或塑造出新的超越物体表面形态的“形”,绝不是简单的描摹事物外形 。6岁之前,孩子对“形”是极为敏感的,也称为“图形敏感期”。 敏感体现在哪里呢?——是对于“形态”的变化、观察、联想,而不是表达。在这个阶段,孩子具有对图形的直觉能力和发散式的联想能力,如面对一条直线,孩子能把他想象成各种各样的长条形的东西,如蛇,毛线,电线杆、在启发下,还能大胆地联想到河流,音乐等。 但绝不意味着:孩子在这个阶段就具备了表现事物形态的能力,如果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对“形”的表现能力,出了手、脑、眼的高度协调外,还必须具备对事物形态的理解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在更大的年龄段甚至是十一二岁孩子的作品中都很难准确表达物体的透视关系、明暗度等,因为在理解力还达不到时,手是很难跟上的,那更何况是4—6—8岁期间的孩子能把他想象成各种各样的长条形的东西,如蛇,毛线,电线杆、在启发下,还能大胆地联想到河流,音乐等。 但绝不意味着:孩子在这个阶段就具备了表现事物形态的能力,如果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对“形”的表现能力,出了手、脑、眼的高度协调外,还必须具备对事物形态的理解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在更大的年龄段甚至是十一二岁孩子的作品中都很难准确表达物体的透视关系、明暗度等,因为在理解力还达不到时,手是很难跟上的,那更何况是4—6—8岁期间的孩子呢?如果要求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画出像什么的形,岂不是荒唐之举吗?所以,不要奇怪,更不要焦虑,孩子们为什么会把各种各样长条形的东西都画成一条直线了!  “形”是具有共性的,比如画一只兔子,把长耳朵个性化地画成圆耳朵时,就不是兔子了,要准确的画一只兔子,需要理解它的构造和各种特征,再加上观察和表现时的心到、眼到、笔到的协调能力,才能实现,才叫画出了“形”。再想创造性地在画出富有个性的“形”,还需要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夸张,甚至动态的表达!可想而知,这其中的难度和所需要的理解力、表现力完全不是6岁孩子所能达到的。所以,如果在这个阶段去要求孩子画出你认为准确的“形”和“样”,就是不尊重孩子身心发育特征的无知。  因而,就出现了简单的模式化的“形”,如简笔画,是成人先勾出概念化的统一形状,再让儿童去模拟,这就叫会画画了么?画出孩子观察到的形了吗?错了! 这个阶段,最需要关注的是:孩子能否画出具有自我意向的“形”。 “意向”可以理解为意识和方向,自我意向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浓缩了对事物的朦胧认识、连接内心与外界之后产生的新的意识。 如果不受干扰,每个孩子都会自然而然的形成这些意识,还会表现在绘画中,会出现富有想象力的有不同个性特征的“形”,这个“形”是和他们的生活、情感紧密联系的,是他们通过童心特别创造与热爱的“形”,如小娃娃、舞蹈的小人、汽车、恐龙,甚至鱼、轮船、火车、树木,他们会在这个图形敏感期内不厌其烦的画着这些“形”,但却各有细节的变化和奇妙之处,这些不是通过被动的模拟才画出的“假形”,而是凝聚了他们印象最深的童年经验与喜好所自发完善的“真形”,是非常宝贵的“原创”,在我的比较研究中,一个中国乡村的孩子和德国孩子相比,这样的“形”都无一例外的会出现,只是打上了民族和环境的烙印。 而强加的、模拟的“假形”是什么呢?就是千人一面的、所有孩子画出来都一样的东西,如太阳、房子、小花、鸟等,来自中国不同幼儿园的孩子却画出完全一样的“形”,表面看孩子会画很多东西,实际上却是不顾儿童对“形”的理解能力,用共性的“形”抑制住了孩子千差万别的想象能力,使他们对“形”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被禁锢成为单一不变的模式化后,直接损伤了孩子的右脑,甚至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比如很多孩子不敢画心中的“形”,不敢去面对新的事物形态,或者自我否定对形的想象力,追求与别人一致,无法独立创作。
  所以,许多发达国家的美术教育机构在几十年前就开始抵制不顾儿童的阶段特征过早教授“图形”的行为,像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甚至不主张在8岁前给孩子输入固定的图形,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学术交流是,我们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者面对一幅名画,探讨如何对8岁以上的孩子进行教学,亚洲的代表主要是让学生临摹这幅作品,看水平和对形的掌握程度如何,欧美的代表却是让学生看作品,几分钟后就撤走这幅画,看谁能与自己的生活、情感、色彩直觉相结合,把它改造的面目全非?结果是每一幅作品都那样吸引着我们,充满了神奇与创新,又还留住了原画中某个他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特点,这是何等的差异! 过早的关注孩子画出了什么“形”,把这个认为他们是否有进步,是否学到了什么新的东西,我想不应该再是工作室妈妈对儿童绘画的认识标准,大家应该进步了,更应该头脑清楚。
  另外,孩子运用这些具有自我意向的“形”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故事,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但如果自我的“形”被家长的无知所阻饶了,那故事也就失去了主角,而不存在了,所以,会画模式化“假形”的孩子,在画中就没有好的故事可讲,这是极为可悲的,实际上是丢失了想象力。
说到这里,可能又会有妈妈担心了:我的孩子就没画出这种自我意向的图形呀!请注意:有两种情况,一个是特别好动的孩子,他几乎从未静下来画一幅完整的作品,另一个是孩子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图形总是被否定,同时他的心理也存在着表达的障碍。在这一阶段,孩子的线条充满了与自身性格和力量相符合的律动也是一个重要特征,如果喜欢笔直的画一条线的孩子,他右脑的发散性思维特性一定是受到了某些程度的伤害,绘画是孩子的行为之一,这个行为同样是由大脑控制的,一定要符合科学的特征,线条的动与变才是正常的,符合此阶段孩子的天性。可以说,不怕画的“乱”,就怕“不乱”,我的课程是严格遵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更不敢违背与儿童天性自然契合的艺术创造规律,对每一个孩子而言,开启和保护他们的创造能力都是最重要的,大开才能够大合,“开”是开放的、无规则的,“合”是闭合的、有归属的,若先“合”,要再“开”就难了,而先“开”,在充分地体验与感受之后的“合”则是自主而完善的,不要在孩子的创想与感知能力还未开启之前就用规则将其“合上”。那对于你们的孩子将是莫大的灾难。工作室中有些孩子就处在这样尴尬的境地中,一方面,我们在积极启发,另一方面,又被家长焦虑的干涉,最后,我只能采取到期淘汰的方法。所以,当你们不加思考的说:孩子,你为什么总是画这些?老也不变呀?真让人着急!你看xxx都会画xxx了!一定要意识到这是极为可怕的伤害性语言,我经常听到妈妈们在一起讨论:我家孩子这么久了还只会画小人!我家的也是,好象没有进步。请认真琢磨几遍我上述的阐述,如果还不明白,可以允许再问我一次,仅一次啊!另外,对色彩的直觉能力和视觉的敏锐是这一阶段孩子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色彩的多样、调和之后无穷无尽的变幻,正契合了孩子们闪烁不定的跳跃式、发散式的形象思维特性,所以,加强对色彩的体验和探求、挖掘每个孩子各不相同的色彩直觉,在反复启发与引导后形成各自的色彩认识是这个阶段的重中之重! 但如何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和获得自主的经验呢?同样要有尊重他们身心特征、尊重艺术规律的引导方法,所以,我的许多课程都为孩子设计了不同的条件,科学而艺术地引导他们形成对色彩关系的基本认识,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五花八门,但实际是循序渐进的课程了,其中所积极启发和调动的是他们对色彩的差异性感受,不可先入为主的告诉孩子1+1=2,蓝+红=紫等僵死的教条,这样会阻断他本来就有的探求能力和更加细微敏感的色彩分辨能力。
  美术除了被称为造型艺术,在今天还被称为“视觉艺术”,与视觉的感受紧密相连。在6岁之前,包括8岁之前都是对色彩的视觉敏感阶段,只是6岁之前的直觉特征更强于8岁之前的孩子,如果把直觉调动出来形成一种自我的色彩认识,对今后的造型能力是大有益处的,他们会在表达形态的同时可以自如地运用色彩,形成不同于他人的风格。而过早的强调“形”,还会阻断孩子的色彩感觉,使色彩被局限在“形”的条条框框之内,使得色彩的融和变幻等孩子能够领会和掌握的特点都被封杀在他们还不能理解只能机械模拟的“形”之中。
  可以说,这是目前最大的误区。  还有一些严重的误区是:  1、轻视过程,注重单一的绘画性结果,把美术活动简单理解为“学习”。  2、盲目比较,忽视自己孩子的个性,不懂得美术创作首先体现着孩子的行为特点。  3、错误认为孩子没有天赋或没有特别的兴趣就不能进行美术创作,其实“美术”对于儿童,首先是一个身心合一的动态行为,每个孩子都有通过美术来协调身心、创意表达、锻炼心智、获得新感受和审美经验的愿望和权利,只是有天赋的孩子会表现出非凡的兴趣,但这是极少数的,儿童阶段的美术绝对不是天才教育。
  目前,工作室的课程将按既定的设计和原则一步步的向前走,我认为,对于孩子而言,前一阶段的成效是显著的,他们已经不同程度地调动起了直觉和发散性的形象思维特征,更加理解色彩,懂得色彩变幻与调和的特点,有的还能自如运用,也能在创作中自由表达,这些都将成为他们宝贵的经历而嵌入意识之中,逐渐成为一种表现的能力。好几个刚刚在不同学校上学的孩子都骄傲的说:我在班上画得最好,老师说我的色彩特别棒!我发现他们在学校完成的是教条式的填色,但即使是这样,也显示出不同一般的色彩感觉和运用能力。 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我们的课程将逐渐过渡到对形态的认识,将进一步调动他们对“形”充满联想的观察、想象和理解能力。希望家长避开误区,更加尊重孩子所显现的自然特征。.

TOP

这本书推荐大家去看看,对于以上的观点,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哦..

附件

chen2.JPG (29.24 KB)

2009-4-22 16:31

chen2.JPG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xiangxiang 于 2009-4-22 16:51 发表 \"\"
这是书的全部?
是概括的主要内容,关键是书里有大量的画.有孩子的,作者自己的.可以去借来看下..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xiangxiang 于 2009-4-23 09:03 发表 \"\"
谢谢,孩子准备开始学画画了,去买本学习学习.
8客气....

TOP

一本不错的书,前几天在当当上订购了一本,只有24.6元,真的很不错,强烈推荐。.

TOP

引用:
原帖由 jjtjc 于 2009-6-19 15:32 发表 \"\"
一本不错的书,前几天在当当上订购了一本,只有24.6元,真的很不错,强烈推荐。
呵呵,看下来有何体会?大家交流下..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