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回到原点有多难

回到原点有多难

2011年8月26日人民日报文章:

  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1968年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国的事件。美国内华达州,一位三岁的小孩告诉母亲,她认识了英文字母“O”,这位母亲很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她告诉妈妈说:“是微拉小姐教的。”

  这位母亲在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微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幼儿园剥夺了女儿的想象力。因为她女儿在认识“O”以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鸡蛋等圆形的东西,然而自从幼儿园教她认识了26个英文字母之后,女儿就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认为幼儿园剪掉了女儿想象的翅膀,她要求幼儿园对此负责。

  孩子什么时候认识“O”是可以讨论的,但关注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故事阐释出这样的道理:教育过程中,所有施教者始终不应忘记,教育的本质是成就人的丰富心灵,教育的原点是关注人的发展。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与投入前所未有,但一些老大难问题,如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课业的减负却始终无法找到解决的根本路径,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恐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年来教育实践大踏步前行,来不及回头望望与静下心来想想,于是,不经意间已同教育的初衷渐行渐远,失去了教育原点处最单纯的美好。

  让教育回归原点。回归的路,有多难?

  曾有一位教育局长这样说:办教育很简单,管好3个数,即“考试的分数、升学率的人数和基于分数、人数的奖金数”就行了。试问,当教育沦为用“人数、分数、钱数”来衡量,让教育回到原点,怎能不难?

  有个男孩去农村过暑假,见一个老农把牛拴在一根又细又矮的木桩上。男孩着急地说:“爷爷,不行,牛会跑掉的!”老农呵呵一笑,说:“放心吧,不会的。”男孩说:“这么小的木桩怎么能拴住这么高大的牛?”老农对男孩说:“这头牛还是小牛犊的时候就被拴在这根小木桩上了。刚开始的时候,它不肯老老实实地呆着,刨蹄子、打喷鼻,不断地撒野,企图把小木桩拔起来。可是,那时候牛的力气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不久它就不再折腾了。后来,它长大了,个子高了,力气大了,可是它已经不想再去拔这小木桩了。”试问,当我们的孩子被用这样的方式来教养,让教育回到原点,怎能不难?

  一些有识的教育家努力探索素质教育的推进、努力尝试打破“唯分数论”的现行评价模式,却遭遇家长的不解,“耽误了我们孩子的升学,你来负责啊?”遭遇了同行“善意”的劝解:“别冒险了,应试教育是老路,轻车熟路,风险小。”试问,失去了回归的土壤,让教育回到原点,怎能不难?

  有这样一句话说了无数遍:决定一个人最终“胜负”的,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人生的境界与视野,信仰与责任,以及自由的心灵。

  钱学森之问,问出了我们孩子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事实。中华民族的复兴,有赖于对我们最丰富的资源——13亿人的想象力资源的开发。这一切,取决于我们的教育,取决于我们是否能让教育回归释放人自由心灵的原点。

  可喜的是,《教育规划纲要》传递出这样的气息:鼓励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鼓励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鼓励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那么,让我们一起期待吧,期待教育重新承担起这样的任务:发现孩子并解放孩子。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努力促成教育回归育人原点,实现教育觉醒,寻找让教育回家的路!

赵婀娜.

TOP

刚才在别的论坛里看到了这篇文章的读后感,本想发上来给大家看的,结果是有不应有的文字描述被屏蔽不能发表,
我尝试再复制一下,看看能不能供广大希望把我们祖国的未来教育好的BBMM 们分享。.

TOP

不能再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了

读了8月26日人民日报文章《回到原点有多难》(本文后有原文转载),晨雾十分感慨,我们有多少孩子的灵感和想象力就是被这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所谓“早期教育”给毁了!我想起了一些故事。

    十几年前我在德国做访问学者,发现德国孩子在学龄前基本上全是玩,没有专门上什么早期培训班。与一些德国家长交流,我说我们中国城市的孩子,在学龄前常常要上一些美术班、电子琴班、英语班。他们说:“怎么可以这样呢?那他们还有足够的时间玩吗?”我当时还不理解,心想,你们这里教育发达,孩子没有这么高的竞争压力!我们可不敢让孩子光知道玩。而他们似乎觉得对孩子来说,玩是最重要的。现在明白了,孩子小的时候过早“学”点什么很可能限制了他的想象空间……
   
    中国的孩子到德国最不怕的就是数学。一个中国孩子随父母到了德国上学,德国小学已经开学一个多月了,担心孩子跟不上。孩子说,德国数学太简单了,并且数学教得太慢了,我在中国幼儿园都学到“100”了,而德国这里他们刚学到“5”。原来德国的学校一年级一周只学一个数字,就是说第一周学“1”,第二周学“2”,……,开学5周了,所以刚学到“5”。我看了一下他们的数学课本,简直就是一本画册,孩子做作业就是用彩笔在画册上涂鸦(就是在玩),学“1”的时候,画册上出现大量与“1”有关的各种图画。当时我们中国留学生在议论,德国人真笨,为什么要用一周的时间来学一个简单的数字“1”?现在想来是有一定道理的,对幼小的孩子,当他第一次接触数字“1”的时候,留给他足够的时间去发挥他的的想象力,去充分想象与“1”有关,甚至超出这个“1”的一切。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我们教给他的“一个苹果”,“一只大象”等具体概念。

     当时还有一个朋友,夫妇都在德国留学,女儿在中国上海上小学爷爷奶奶照顾,也在学钢琴。孩子暑期到德国探亲,家长怕中断了钢琴学习,所以在德国也为孩子请了一位钢琴老师。爷爷奶奶让女儿带去了在上海参加钢琴比赛的录像带,家长拿给德国钢琴老师看,都是一些上海市最优秀的少年钢琴获奖者的演奏录像。本想能为中国孩子赢得几声赞叹。你猜德国人怎么说?他说你们为什么这样折磨这些孩子?你没有看出来吗?他们一点都不喜欢钢琴却还强迫他们演奏!我的朋友感到惊奇,德国人怎么知道屏幕上的中国孩子不喜欢钢琴?我的这位朋友私下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女儿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弹钢琴,本以为假期来到德国终于可以解放了,谁知父母又在德国给他请了钢琴老师……

    再讲是我自己的儿子学龄前时期的故事让我难忘。有一次在外面看到有人卖刚刚复出来的小鸭子,毛茸茸的十分可爱。儿子很喜欢一定要买一只。我没办法只好给他买了,只是嘱咐他,小鸭子也是一只小生命,你一定要爱护它。儿子满口答应,他心想,我喜欢还喜欢不过来呢。可是我想,他也就是三分钟的热度。回到家后儿子一定要把小鸭子放到水里看它游泳,我们就在大盆里放上水,小鸭子在大盆里游来游去……。我们就不管他了,让他高兴地跟小鸭子玩吧。谁知过了一个小时我再来看,发现小鸭子浑身湿透,本来美丽的茸毛粘在身上,冻得浑身发抖。

    我很生气:我说了让你爱护小鸭子,你怎么把小鸭子弄成这样了?
    儿子说,我想给小鸭子洗个澡,就把它的身体按到水中……。
    我说,你怎么那么“残忍”,别人要是也这样把你也按进水里行么?
    儿子说,老师说鸭子的羽毛表面有一层油脂,不怕水,所以把头都伸进水里捕食都没关系。所以我才给它洗澡的。可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只小鸭子不行。

    我明白了。儿子没有伤害虐待小鸭子的想法。而是根据自己知道的知识在发挥想象力,有自己的思考。但是无意中却伤害了小鸭子。

    小鸭子用电吹风试图吹干茸毛,但是还是恢复不到原来的样子,第二天就夭折了。我没有再责怪儿子。我按照我的想法向儿子解释了这个现象:鸭子羽毛表面有油脂是指的成年鸭子,他们在水里钻来钻去都不会弄湿羽毛;但是这只是一只刚孵出不久的小鸭子,羽毛还没有长出来,只是有一点点茸毛,茸毛上油脂很少,所以经不起大量的水,还是会弄湿茸毛的。小鸭子被凉水一激,可能是“着凉感冒了”……。

    我对动物没有更多的研究,也不知道我的上述解释对不对。但是我在想,像这样我们家长自己都解释不清楚的现象,就去则怪孩子,其结果肯定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这样的例子很多。不久前从广播里听到的一则公益广告,老师问“弯弯的月亮像什么?”,标准答案是“像一只小船”。而有同学回答“像一只香蕉”则受到批评:你就知道吃!还有“谈谈夏天”,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但是老师的参考答案是希望同学讲出“夏天的美好”,可是有同学答“夏天蚊子多”、“夏天热死了”等等也受到批评。这些现象在我们的幼儿和小学教育里肯定是存在的。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地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要说我们的教育没做什么,那不公平。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们的教育做的不是太少,而是做的太多。高考影响到高中,高中影响初中,初中影响小学,小学影响幼儿。谁都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全民都在给孩子从小“灌输”式的教育。灌进去的多了,给孩子思维的限制也就多了,孩子头脑中自己长出了的就少了。其结果就是影响到整个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不能再继续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了!.

TOP

这个,很难。。。

在目前的中国,确实很难,现在能做的,只有尽可能关注孩子的成长生态,既育人,也育分,在夹缝中求生存。。。.

TOP

“。。。。在夹缝中求生存。。。 ” 想想,我们大人如何给孩子解释“好好读书的意义”?.

TOP

引用:
原帖由 属鼠他妈 于 2011-8-29 11:07 发表 \"\"
“。。。。在夹缝中求生存。。。 ” 想想,我们大人如何给孩子解释“好好读书的意义”?
曾经用"长大后找到好工作,住别墅,开宝马"去灌输儿子,儿子当时就说:那我就住你们家,不要宝马,是不是可以不费力读书了?我当时就语塞..

TOP

在夹缝中求生存

引用:
原帖由 文刀文武 于 2011-8-28 21:13 发表 \"\"
在目前的中国,确实很难,现在能做的,只有尽可能关注孩子的成长生态,既育人,也育分,在夹缝中求生存。。。
在我家的孩子没上小学的时候,看到小学生们从周一到周七,不停的学习,感到很担心孩子的学习,内心不希望孩子花那么多的时间学习课本知识;到了孩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
又听说,孩子到了4,5年级的时候学习会更紧张,那时候也感到很无奈,不知道如何办;我看了孩子的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可是孩子的作业难度比课本要大,因此打定主意,只要
孩子掌握了教材的内容,能掌握作业的内容已经很满意了,没要求孩子参加课外的补习,也没学习奥数,每天作业的在7点以前就可以结束了,周六和周日完全是孩子的时间,暑假
和寒假除了完成规定的作业外,全部是自由的时间,自由的玩耍;到了五,六年级,学习还是老样子,我觉得孩子的学习紧张程度完全是家长的加码程度。
     我们对孩子的玩耍时间的理解是有误区的,总认为学习课本的时间是学习,在玩耍和劳动中学到的内容不是学习,课外的知识和课本的知识同样的重要,我们家有各种游戏机
(WI,PSP,PS3),通过玩游戏她的反应速度很快,对于一个新的游戏,我还没搞明白的时候,她已经熟练开打了,我们对孩子的上网和娱乐也是持赞成的态度,给孩子配备了各式
电脑,IPAD;在IPAD里装了很多的游戏和电子书,现在让孩子看四大名著是很困难的事情,让孩子看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是孩子很乐意的事情,黄蓉和郭靖对孩子是很有吸引力的,我
觉得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是孩子比不可少的读物。
    孩子需要玩游戏,在她的手机,IPAD里面安装游戏,下载游戏,可以学到不少东西;例如:现在到网上下载一些软件,  可要火眼金金,不然被骗下载不相干的东西,刚开始她
下载内容,被骗下载一些不相干的东西(包括木马),电脑搞的一塌糊涂,后来经验丰富了,就可以避免这些骗人的鬼把戏了。对于网购,一些没网购经验的成人,总认为网上骗子多,
不敢网上购物,从去年开始,我就告诉了孩子我的淘宝购物帐号和密码,她自己开始网上购物,买到不理想的物品是很正常的,经验多了,自然水平就高了。
     孩子这些课外的经历,对孩子的全面成长很有好处,她觉得有能力,就有了自信,对学习也是很有好处的,在原来爱菊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也不错,现在进了西南位育,到了文老师
的班上,现在的作业太多了,前段时间每天完成作业的时间到8点,现在有时到9点才完成,这样完全消灭了孩子周一到周五的自由时间(学习其他内容的时间),我不知道孩子在这个
阶段的作业都是这样多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是否有可能把孩子解放出来?
     一句话:如何减少孩子的课本知识的学习时间?让孩获得玩耍和劳动的时间。

[ 本帖最后由 人在天涯 于 2011-9-30 09:32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属鼠他妈 于 2011-8-28 17:35 发表 \"\"
读了8月26日人民日报文章《回到原点有多难》(本文后有原文转载),晨雾十分感慨,我们有多少孩子的灵感和想象力就是被这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所谓“早期教育”给毁了!我想起了一些故事。

    十几年前我在德 ...
孩子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受任何先决条件的约束,在孩子5-6岁的时候,我的汽车钥匙找不到,我总是让孩子帮我找,每次都是能顺利找到,现在孩子读预初了,孩子姥姥的大门钥匙找不到了,
姥姥找了好几天都没找到,我建议让孩子找,不到一会就找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经验,我们做事的时候在,总是按照常规去做,找钥匙也总是在自己的几个固定地方去寻找,如果在固定的地方,
自己肯定找到了,孩子不清楚你的固定地方,他们会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寻找,比较容易找到了。我们大人现在需要向孩子学习,在不抹杀孩子想象力的行动中,也需要有不固定的模式,不被目前万恶
教育体系束缚,开创新的模式。.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