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Ashly
(......)
发表于 2017-10-14 13:48
只看此人
为什么很多孩子初中都是学霸,高中就变成了学渣?
许多孩子初中都是学霸,似乎进入高中了变得不会学习,不会考试了,有种迷茫,有种有心无力的感觉。结合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大致给大家聊聊学习高中数学最容易进入的误区,希望对数学学习有困惑的孩子有所帮助。
误区1:不用教材。不知道配套的教材怎么就那么招人嫌弃,许多老师不用,学生也是直接把它扔到了一边,其理由是,教材上的东西太简单、例题太少,补充的知识点太少。事实上教材是我们高中知识的根本,我们需要精读,以高一上的教材为例来给大家示范下怎么学习高中的教材:
一、要精读《编者的话》,高一上《编者的话》告诉我们:1.高中数学的本质;2.如何学好高中数学;3.高中数学要培养的能力和思维;4.高中数学要怎么学习;
二、要精读《目录》,可以清晰明确本章节,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起来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自己也要学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教材中的大目录,总结和整理每个章节知识点的小目录,复习的时候,自己可以尽量的跟着自己编写的目录,一个点一个点的回忆自己学过的东西,这样从学习的境界上,肯定会有很大的提升;
三、要精读每章节开头的《引入》,这会对本节所学习内容的背景,思想有个很好的指引,比如《集合》章前所举的例子,告诉我们,同样的一个数学背景的东西,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我们要清楚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相互翻译;
四、要精读知识点,数学的学习不可能都是一步到位,理解得不是很清楚的地方,需要反复学习,反复思考,做练习不会的时候也要回头咀嚼教材,同时将知识点部分的推广、拓展整理在一起;
五、要精读教材旁边的批注——这部分要么是对知识的总结,要么是对知识背景的拓展,要么是给出补充定理……;
六、要精读教材后的阅读材料,如果教材后面的阅读材料出现在高考试卷里,你千万不要奇怪;
七、要精读教材里的例题和课后习题所给出的结论,并且整理到笔记本上,许多的结论,比如《集合》中的摩尔根定理;《不等式》中的柯西不等式,《数列中的》分组定理;《向量》中的三点共线定理……都是以例题或者课后习题的形式给出的,而又是考试的重点,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我一直给我的学生强调,教材至关重要,跟着我学习的学生,高一到高三,教材最起码要反复学五遍——预习学习两遍,上完课,再回头学习、思考、总结一遍,期末复习一遍,高三复习一遍。读书就是先把书读厚——补充的东西多而充实;然后再把书读薄——境界越来越高。
误区2:能听懂=考试高分。这个结论非常荒谬,《青藏高原》也能听懂,你唱唱试试看?看别人开飞机也能看懂,你去开开试试?能听懂,仅仅相当于别人带着你走迷宫,你只需要跟在别人后面就可以了,但是突然要你独自去再走一遍的时候,到交叉口分分钟蒙圈。学习三个境界:第一境界:能听懂,这是最低境界;第二境界:会总结,会做题;第三境界,会做老师——你可以用你学的、总结的,简单明了的给同学“上课”,并且你的同学听起来觉得特别的清晰和透彻。相信看到这个,你应该明白了,为什么高中数学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
误区3:靠补课能够把成绩给补起来。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没有自觉,没有结合学校的学习情况的补课,只是给你精神和心理上的安慰罢了,根本不会有提高,特别是数学这个特殊的科目。我常给学生和家长说,成绩绝对不是靠补出来的,一周五天,在学校都学不好,我不相信周末补两个小时能够让你提高多少!所以,如何补课很重要!
一、补课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至少要知道补课老师的进度,每周的内容安排;
二、最起码要保证能够解决本周学校的疑问和本周补课老师的讲义;
三、绝对不是补课补得越多越好,有些学生告诉我,他有三个补课的数学老师,我一听就蒙圈了——3个老师,每周最起码有6个小时在补课,一般的情况分析,只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可能补课老师只是在帮你完成学校的作业,老师在做题而已,因为很简单,补了这么多的课,正常的,补课老师肯定要布置作业,你哪来的时间做作业;另外一种可能,你的学习只是在被动接收,因为你根本没有时间自学,误区四会讲到,自学是非常重要的。这两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数学越来越差。
误区4:不自觉,觉得没学好是没找到好老师。这个就更有意思,因为很多的家长都是这样的说辞:我孩子挺聪明的,就是没遇到好老师。好吧,我承认,好老师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自如,有更正确的方向或者说是更多解题捷径;对学生也有可能有很大改变,甚至可能会改变学生的整个人生,就像我的小学六年级的班主任,可以说当时不换成他当我班主任,我肯定上不了大学。但是千万别忘记了,高中数学95%靠学生自己学习+5%老师的点拨。老师好比指引方向的导航,学生好比一辆豪车。如果没有好的导航,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开车可能非常困难,但是最终车子能跑多远,还是要看自己加了多少的油。一个老师如果夸奖你的孩子聪明的时候,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太高兴,更多的可能是,孩子没有什么其他学习上的优点可以去夸,只能用“孩子挺聪明,要是再努力一点就好了”来安慰家长。
误区5:不动脑子的问问题。这是我最讨厌的一类学生,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这样数学学不好。动不动直接给你拍一张图片,一句话不说!!!这是几个意思呢?翻译过来,无非是:老师,帮我做下这个题目好吗?老师又不是解题的机器,你仅仅需要答案可以作业帮呀,可以学霸君呀!!!正确的问问题的方法:老师,这个题目我想到这个地方,不知道后面怎么去解决了,你最起码要把你能想到的,能做出来的步骤传递给老师,让老师帮你分析思路,老师只是做思路的点拨,你必须要自己去把它做彻底。有许多的孩子,每天学到很晚,看上去很勤劳,数学却很差,总结起来——被动的肢体勤劳,脑子和思想懒惰,以后不要拿每天做作业做到几点钟来说事,先问问自己有没有懂脑子,不会的作业,有没有翻阅笔记,有没有翻书,数学这个东西,发呆总是很难发呆出答案来的。做的晚有可能是方向不对,效率太低。
误区6:抄笔记。有一部分学生,上课的时候笔头不断的写,笔记做得很漂亮,也属于看上去很勤劳,但是压根没有走心。真正的上课做笔记,绝对不是让你来练写字和书写速度的,你需要先听清楚,理解透老师所讲的东西,然后把自己当老师,整理笔记的过程,应该是你把这个问题给别人讲一遍而且能讲清楚的过程,不要太指望抄好笔记回家慢慢学习,课堂上的东西,就尽量在课堂上弄清楚。
误区7:完全没有数学思想。许多孩子学习数学,思维是1维的,就指着老师讲答案。做笔记的时候,写的不是“什么什么思想”,“什么什么方法”这些关键的东西,而是计算的步骤。正确的应该是记录解题思想,解题方法,自己完成所有的完整步骤。这个方面作为老师要有特别意识地给学生强调,否则孩子们还是用初中的那一套在学习高中的数学。
记住,学习数学——方向和方法很重要,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 本帖最后由 Ashly 于 2017-10-14 14:2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