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 12345
发新话题
打印【有107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人物访谈-----荣原如曦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思考

大多数人认为,中国教育出了很多问题,在造成问题的原因讨论中,大家见仁见智、各抒己见,起到了良好效果。
    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问题主要是由于东西方文化不同,在引进和消化过程中,出现了“对接”不利的问题。
    见原文《中国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http://blog.sina.com.cn/s/blog_e56e1f410101fka3.html
阅后,或许给大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TOP

如何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快乐?

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和幸福的人生,是每个家长给予自己孩子的厚望和夙愿。家长们
对孩子的关系可谓无微不至、细致入微,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到学习培训,家长们绞尽脑汁、
尽其所能,生怕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做到尽善尽美。
    但家长的这些努力能为孩子带来快乐吗?
    对这个问题的详细讨论见原文《家长的无私付出  真的能使孩子快乐吗?》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56e1f410101fmns.html

[ 本帖最后由 荣原如曦 于 2013-11-25 08:54 编辑 ].

TOP

简述中西方文化的区别

当前世界处于一个快速炫动时期,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最充分的时期。面对中西方文化的复杂关系,有些家长十分茫然,
不知道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尽管在文化认同上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过程,但抛砖引玉总是有益的。
现在给大家推荐一篇博文《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56e1f410101fq3t.html.

TOP

荣原老师您好:看了您帖子里的回复使我受益匪浅,家有预初男生,数学学习上遇到了一些障碍计算粗心,题意不理解就开始解题,几次考试分数不理想就丧失信心,觉得数学是自己的弱项,家长也是很着急但苦于找不到好的解决问题方法,真的希望孩子能成为您的学生,能否短信告知您的上课地点及联系方式吗,非常感谢!.

TOP

中国的教育处于关键时刻

当前我国教育的导向是快乐教育,但实施的是舒适教育!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它关系我国
教育改革的定位和方向,关系到我国下一代的人格特质,更关系到我国未来兴旺与衰败的根本所在。
详细内容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e56e1f410101fz34.html.

TOP

《最美孝心少年》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反映了逆境对人的成长价值。但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比较富裕,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历练。如何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培育出抗压能力、
意志能力都很强的孩子,是摆在每个父母面前十分严肃的课题。
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e56e1f410101g2kd.html
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本帖最后由 荣原如曦 于 2013-12-20 21:19 编辑 ].

TOP

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

孩子的成长分为身体成长和心理成长,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身体成长已经是无
微不至,但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却十分木然,心理成长过程直接决定孩子的人格特质。
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e56e1f410101g5zd.html
或许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TOP

是性教育还是性诱惑?

对孩子的“性教育”已经延伸到了幼儿园,理由是:保护孩子不受伤害!要知道“人之初性本善”,这些孩子根本就不懂“性”为何物,然而通过“性教育”,将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导到“性”上去,对孩子的心理发育、生理发育、性兴趣的唤醒必定产生较大影响。这些影响对于天真无邪的孩子,又是否是一种伤害呢?我认为,对孩子过早地进行“性教育”,在客观上就是一种“性诱惑”。
全文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e56e1f410101g8cb.html.

TOP

本人在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849199425)中,对教育专题进行了系统地关注,以希望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各位家长批评指正!.

TOP

荣原如曦理解的教育理念

本人的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e56e1f410101fdm2.html中,对教育理念进行了研究,摘录如下:
      在教育过程中,应以培育孩子的爱商、情商和智商三位一体的生态人格为目标,使三者之间彼此协同发展。原因是:爱商会孕育情商,情商会滋养智商,智商会运化成为爱商。假如智商是树木,那么情商就是土壤,爱商就是阳光;假如智商是骨骼,那么情商就是组织,爱商就是灵魂。
    在术业有专攻的前提下,打破文科与理科的界限、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界限、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界限、读书方法与生活感悟的界限,将应试教育蜕变为应试能力而成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使知识积累与素质优化形成良性循环。
    在学校教学实践中,应该引导孩子采用“系统性双向高效学习法”——即将每个知识点置于所属的系统中去分析,用“温故而知新”和“知新而温故”的双向学习理念,解决学习效率与熟练程度的矛盾,让快乐学习不再停留于生物直感层面,而能升华为丰富的内心体验。
    由此看出,孩子的“爱商”对其一生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育孩子的爱商呢?有道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于是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里的世界观人生观并不是“什么什么理想”或者“什么什么未来”,而是教育他们带着“欣赏”的眼光看世界,带着“感恩”的心态待亲人。
    因为一个人要“欣赏”世界,必须敞开心扉,使“心”充分浸染在世界万物之中,否则就是跑表量长度不如格。这样就可以形成“世界乃吾心,吾心乃世界”的心境,这是古往今来各圣人自我修炼直至“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当然,我并不是说,让孩子们像那些修行者一样成为“得道高人”,而是希望他们有一点点这样的“心性秉性”,培育一份“善根”,在日后的成长中成为“正能量”的载体。
    另一方面,懂得感恩的人,既会善待他人也会更容易体会到他人的善意,其情绪就会朝着正向方面演绎,其心绪善良而又润泽,这种人将具有良好的情商、很高的幸福指数、极强的抗压力和意志力,成功的可能性极高!

[ 本帖最后由 荣原如曦 于 2014-3-7 09:08 编辑 ].

TOP

《 网吧拽出儿子 母子相继投江》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 ... qq-pf-to=pcqq.group
这是一件让人揪心的事,从这个例子我们要吸取其中的教训:
1.要防微杜渐,不要让孩子在网络游戏上陷得太深;
2.万一孩子已经陷了进去,千万不要采取极端的方式,尽管学习固然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没有生命重要!

[ 本帖最后由 荣原如曦 于 2014-4-8 12:14 编辑 ].

TOP

五页纸,一口气看完,请老师短信告知您的上课地点及联系方式,非常感谢!
感觉您对心理学也颇有研究,所以才可以找到您自己的教育方法,并实施成功。会再次仔细研读。.

TOP

自然心性与快乐学习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夙愿,在通向龙宫凤巢的征途中,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你有你的秘籍、我有我的高招。有一个问题让诸多家长上下为难左右纠结:如何处理学习与快乐的关系?
    本人以为,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都不应该破坏孩子的自然心性,这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尊崇的王道!
    如果破坏了孩子的自然心性,将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失衡,滋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样尽管满足了我们的虚荣心,但从长远来看当然不值得。
    如果为了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快乐教育”,而忽略孩子所处的成长环境——即学习环境,对孩子学习的各种评价所造成的影响,这种自我陶醉式的、我行我素的“快乐”,无异于是建立在沙滩上的高楼,终久会坍塌。这样的快乐学习,其实就是孩子“快乐”了,但没有获得“学习”!
    如果有家长说:“我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把这样的状态称之为“学习”,而应该称作“生活”。这样的快乐不应该叫住“学习快乐”,而应该叫住“生活快乐”。
    事实上,快乐学习应该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带着快乐的心情去面对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个方面是孩子充分享受学习过程和学习中的各个要素,学习本身让孩子感到心身愉悦!
    然而一部分人对快乐学习的理解,往往只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他们把“快乐”与“学习”严格地割裂开来,甚至认为,学习是影响孩子快乐的祸水。这样一来,混淆了快乐生活与快乐学习的区别,把快乐学习简单地等同于快乐生活。这种简单化理解,为有些家长的“教育不作为”找到了托词和心理平衡器。
    快乐教育绝对不是“放羊式教育”,相反,它比传统的应试教育的难度要大得多,它需要家长和老师对教育中的各种机理和要素有充分的理解和准确的拿捏,在“有所为有所不为”中,润物细无声,把那些需要用“头悬梁锥刺股”的方式才能装进孩子大脑中的各种知识转化为生活营养,让孩子在一种自然之态中无为而治,产生浑然天成的效能,这是一种至高的教育境界、一种用心灵滋养和抚爱的教育境界,而绝对不是什么任其发展的“自然主义和自由主义”教育。
    只有兼顾了孩子的自然心性,又结合了社会环境的客观实在,并让孩子的信心和实力之间产生良性循环的教育,才能给予孩子终身快乐!
    http://blog.sina.com.cn/u/3849199425

[ 本帖最后由 荣原如曦 于 2014-5-15 18:18 编辑 ].

TOP

献给升学考试的孩子们

献给升学考试的孩子们
     在教育工作中,当前最热门最敏感的话题莫过于即将进行的高考和中考。随着时间的临近,孩子们焦虑,家长们更焦虑。孩子焦虑和家长焦虑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叠加,使得整个家庭都弥漫在一种窒息的氛围之中。
    此时此刻,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不应该过分地被考试焦虑所左右,而是应该静下心来,理一理考试的战略与战术,使得自己在考试场上张弛有度、游刃有余。     升学考试的时候,怎样的心理状态对考试最有利?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不过我认为:
    第一、为最坏的考试结果找出应对方案,同时屏住一直以来的那股“精气神”,认真踏实地准备考试的技能技巧。前者叫“放”,后者叫“搏”,合起来叫做“放手一搏”!
    第二、树立正确的考试成功与否的标准观。考试不是与他人的成绩相比,而是自己的水平与实际发挥的结果相比。比如,总分150分,他人都只考了100分,自己应该考到145分,然而只考了135分,这叫“考试不成功”;相反,人家都考了145分,自己的水平可能只有90分,但实际考出了100分,该做的都做了,做出的都对了,而且还有超常表现,这就叫“考试成功”。只有关注自己,才不至于产生严重的焦虑感,这样有利于自身潜力的发挥。
    第三、千万不要进入“牛皮糖”陷阱。所谓“牛皮糖”是指,一道题仿佛可以“拿到手”,但一旦“扎进去”却是一个“无底洞”。当你不得不放弃的时候,已经耗费了大量时间,这样会严重扰乱考试节奏,导致“一败如水”的悲剧。
    第四、千万要注意平时的“强势科目”。一般情况下,强势科目往往会出现“考试失利”的状况,弱势科目倒有可能会超常发挥。我们把强势科目会失利的现象叫住“强势悖论”。
    原因是:一旦考生自己认定了谋科是“强势科目”,就会产生极高的期望值,这种期望值逐渐转化为“完美主义”解题心态,投鼠忌器、患得患失,此时“墨菲定律”的效应就将特别显著,从而发生不该发生的错误。
    那么我们如何走出“强势悖论”呢?那就是:把强势科目心态调整为弱势科目心态,有道是“哀兵必胜”就是这个道理。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知,把强势科目心态调整为弱势科目心态几乎是解决“强势悖论”的唯一法则。
    还有两天高考的孩子们就要奔赴考场,还有将近半个月中考的孩子们就要接受升学检验,祝各位升学考试的孩子们都考出自己最理想的成绩!
    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e56e1f410101ir1e.html

[ 本帖最后由 荣原如曦 于 2014-6-6 08:46 编辑 ].

TOP

顶一个。作为普通父母,我们天天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却又难得接触到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看您的帖子,真的受益匪浅!.

TOP

mark下,慢慢学习了。.

TOP

读后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感谢老师的分享!

TOP

孩子的学习心境

学习的心境非常重要,但是现在的孩子已经很一种平和的心境了,这可能源于现有媒体的炒作和渲染!

[ 本帖最后由 东海岸 于 2015-5-11 12:37 编辑 ]

TOP

说到心境,这个的确非常重要,某种意义上说,平和的心境超过刻苦努力本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56e1f410102vhfr.html
    在中国文化中有“相由心生”的说法,这反映了我们在处理任何问题时,心境在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社会上针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大肆渲染,这给并不成熟、仍处于逆反期的的孩子的学习造成了极大地副作用,这种副作用主要表现在:极大地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心境。
    按照西方心理学知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这三点一线形成了人体的应激反应中心。碰到危机时,它们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在激素的作用下,身体中的各种“资源”被重新调配,减少消化、免疫方面的供给,将重心放到心脏的供血和肌肉的运动中去,以让我们迅速应对危机。
    一个人在大发雷霆时,身体产生的压力激素,足以让小鼠致死。因此“压力激素”,又称“毒性激素”。
    人在快乐的时候,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等“益性激素”。益性激素让人心绪放松,产生快感,这种身心都很舒服的良好状态,可使人体各机能互相协调、平衡,促进健康。
    从这种意义说,我们所说的负能量:压力激素或称毒性激素;我们所说的正能量:快乐激素或称益性激素。
    也有些学者和专家一直在讲,要给学生减负,这个是对的。但是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真正的实质不是落实在“减负”上,而是如果营造孩子良好的“学习心境”上,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拥有正能量的心境。如果减负了,孩子的学习心境并未好,那说明并未达到减负的目的,这种减负不是有效减负,而是无效减负。无论是学习还是玩耍,我们实实在在地给孩子营造了良好的心境,这样的心境是正向积极的,孩子会从中获得真正的快乐!
    我说这话并不是说不应该对教育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剖析,但是过分的渲染会使得处于懵懂状态的学生过渡情绪化,严重扰乱这些学生们的心绪。在“砸烂一个旧世界”的时候,如果“崭新的秩序”还没有确立,那么对于身处这个教育环境的学生们是十分残酷的。因为过渡的渲染会破坏他们的学习心境,一方面他们强烈渴望轻松快乐又心想事成的理想环境;另一方面由于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使得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这些反差就会使得多数学生对现实产生诸多不满,随着不满情绪的累积,他们会迁怒于学校、家长,甚至社会, 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这些孩子将注定生活矛盾和痛苦之中。
   从升学率的角度来看当代学生的学习压力,应该比前三十年的学习压力要低得多。那个时候的升学率只有20%左右,农村地区甚至只有2-3%。但当时很少听说有谁由于学习问题离家出走、弃学自杀的。第一年考不上,第二年复习再考,第二年考不上,第三年接着复习,......,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究其原因是:当时的学生们认为这一切都是“合理”的,事情的发展逻辑“本来”就应该是这样。换句话说,他们保持了一种平和的心境。
   然而,现在借助于媒体的炒作渲染,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传播,在“新的教育秩序”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快速否定了“现有教育秩序的合理性”,学生们处于一种上下不得的“真空”地带,这种“真空”就会使得大部分学生彷徨、矛盾、无奈、空虚。当然任何一种变革,都有“青黄不接”的过程,但是有哪位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这种变革的牺牲品呢?
   所以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保护好自己孩子,让孩子们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静观其变、与时俱进,分享真正的快乐学习!

[ 本帖最后由 荣原如曦 于 2015-5-20 12:44 编辑 ]

TOP

这篇文章值得大家阅读,现转发:《好学生和差学生,真正的差距到底在哪?》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1EBXSfmkNsVgw5fr#rd

[ 本帖最后由 荣原如曦 于 2016-7-27 15:12 编辑 ]

TOP

数学修为的法门(深刻辨析)

家庭教育交流群 QQ7038267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56e1f410102wpay.html
本文是引导学生探寻数学学习方法的方法,有助于那些在数学学习方面无能为力或者那些立志于更上一层楼的学生们!

1.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a.计算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任务,但70%的孩子没过关,其中很多由口算引起的;
b.很多人把计算错误归结为粗心,其实计算能力是数学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
c.怎样强化计算:懂得计算法则,快速掌握有理数计算方法;懂得了计算法则后,利用方程和不等式的计算,以此达到熟练计算的目的,形成计算的本能性能力,也就是人数合一。
    计算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具体环节,从这种意义上说,计算属于数学学习中的战术层次。但是计算对于数学表述的重要性而言,它已经渗透到了整个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说,计算属于战略层次。用战术层次的付出,获得战略层次的效果,而且这种效果是被放大的,所以这样的付出非常值得。反过来,如果计算能力存在问题,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被放大的战略层次的的影响,后果不堪设想。
2.数学的核心问题:
(1)数学学习的规范性:a.概念理解的规范性;b. 读题方式的规范性;c. 思维推进的规范性;d.逻辑表述的规范性;
(2)修为规范性的方法:严格地说,数学学习不应该叫学习,而是品味做起,以品味的方式达到修为的目的,为此学生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a.概念理解的规范性:这在大学里是“公理化体系”。然而社会上把基本概念的重要性庸俗化了,很多的学校和老师都在把基本概念降格为了“简单题目”,然而基本概念却是一门学科的“定海神针”。最可怕的是绝大部分学生“做题时没有发现基本概念”的作用,这无异于盲人摸象。当一个人一接触题目就能够本能地按照“概念”指引的方向行进的时候,说明你就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了。
b.读题方式的规范性:藏匿于概念中隐形条件和表露于题目中的显性条件构成解题的“已知条件”,如何将这些“已知条件”转化为学生“心中”的有效信息至关重要,这个过程就是“理解”。理解就是把文字语言“翻译”成为数学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把逻辑的文字形式转化为数量关系的符号形式的过程。然而在模型思维的误导下,孩子们的读题既没有“读”也没有“理解”,而是在按照大脑里面的“模板”去框、套题型。
c.思维推进的规范性:当前有一种现象,那就是学生们一拿到题目就直奔“结果”而去,根本就没有“过程”的容身之地,这是十分悲催的一件事情。要知道,智慧存在于过程中,只看结果会迷失方向,即使侥幸得出了正确的结果,这种解题对于学习能力的升华和综合素养的形成也毫无帮助。正确的解题过程必须有过程的推进感:思维与题目的关系是一种“太极缠绵术”,思维定向与解题方法是思维层次上的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战略上,只要把变量朝着简单方向推进说明该思维定向是对的;战术上,带着“基本概念”组成的精良“装备”进行折腾。
d.逻辑表述的规范性:任何结论一定要有理由、任何理由一定要有出处。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数学的逻辑结构和基本概念充分融化到数学思维的全过程。
3.数学学习的层次:
    “会、熟、巧、通”是数学学习的四个环节,很多学生与家长混淆了这几个环节的关联性,一旦“会”了就停下来了,其实“会”是学习的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刷题”是从“会”到“熟”的主要方式,研究“错题”的本质是从“熟”到“巧”的主要通道,带着“概念”解剖习题的结构是从“巧”到“通”的不二法则。总之,解题并非盲目的按照模型思维刷题,而是带着概念进行思维,也就是概念思维----概念是指南针、题目是说明书-----顺势而为、庖丁解牛。
4.关于学习的效率:
    学习中最大的效率就是“稳”,而不是仅仅是“快”,所谓的快是在“心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在“稳”的基础上的速度提升,否则会因为“快”出现所谓的失误,使得解题过程化为无效劳动。要知道解题过程遵循“0-1”规则,只要一处错了,后面就全部错了,无论你的方法多么神奇美妙。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魔鬼藏在细节中。
5.数学的思维结构:
    方程思维:翻译思想----文字语言到数学语言
    函数思想:研究数量关系及其变化的工具,包括公式的运用
    数形结合: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直观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融合
    分类讨论: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钥匙,0是分类讨论的支点
    化归思维:解题方法的变通
    模块思维:用以上几个维度的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模块思维,使孩子对于数学的学习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至高境界,为中学数学(包括高中数学)的学习打开智慧之门。比如初中的线性方程组就是大学的《线性代数》的雏形、初中的不等式就是大学的《数学分析》的雏形,初中的有理数及其运算就是近代数学的《近世代数》的雏形。所以把初中相关知识稍作升华,就会给学生们留下一个大学数学的“接口”。
6.普数与奥数的关系:
    从概念思维和“难度降阶”的层面两者高度统一。也就是说,看到普数有奥数那种“举轻若重”的感觉,对于每一道“简单题”充满敬畏;看到奥数有解普数那种“举重若轻”的感觉,对于每一道“难度题”能够庖丁解牛,顺势而为,就像解普数那样轻松。然而我们现在还在却是相反,看到普数就会轻视,满不在乎;见到奥数又毫无办法,不知如何下手。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基础”的理解存在严重误区,很多人认为:基础就是简单。其实,基础既不是简单也不是复杂,基础是“规范”。
    更简单地说,奥数与普数没有区别,只是一个基本概念的配合度的问题,基本概念充分的前提下解题,就是普数;如果基本概念严重缺乏的前提下解题,就是奥数。
    具体过程中采用三层次推进的理念:
    a.第一个层次是以基本概念的理解为宗旨,建立起四大规范;
    b.以基本概念的运用为抓手,解决中等或中等以上难度题的能力,建立起解决的基本构架;
    c.运用奥数思维夯实解决难度题的能力,升华奥数思维。这就是荣原如曦理解的奥数成长过程,这些没有基本概念为基础、没有从基本概念孕化思维能力的过程的奥数,其实就是暴力奥数,孩子不会走得很远,往往就是自我感觉良好,但是一上“战场”就远离预期;
    d.数学教育的目标:奥数基础化,基础奥数化。
7.学习量的规划:
    我有一个想法:假如孩子现在的学习量是100个单位,如果我们就给孩子100个单位,孩子无论多么努力,都不可能100%掌握所学知识。如果我们给孩子200个单位,即使孩子只完成了其中的70%,那也是140个单位呀,这样就远远超过了平均要求。假如孩子只掌握了50%,也是100个单位,已经达到了平均要求。根据物理的渗透原理或者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知:两者基数在一定的量级范围内,无论两者相差多少,对一个问题进行100%的掌握比60%的掌握,其难度要大得多。所以从200个学习单位掌握120个单位,要比在100个单位掌握90个单位容易。

[ 本帖最后由 荣原如曦 于 2018-3-19 15:58 编辑 ]

TOP

为什么说学习中等的孩子最有前途?

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等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发挥出的潜能。那么学习优秀的孩子是不是就一定不如学习中等孩子的最终前途呢?这个问题不应该是绝对的,因为我们也可以找出很多的学习优秀孩子具有极佳的前途。不过,其中透露出的一种观点值得关注,那就是如何把中等孩子身上的豁达自在的一面与学习优秀孩子结合在一起,不要“一好遮百丑”,值得借鉴。
参与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baa010102x4ct.html

TOP

浅谈一体化教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56e1f410102wxma.html
         本人在《数学修为的法门》中提到过“一体化教学”的概念,那么何谓一体化教学呢?
        所谓一体化教学是指对于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是置身于相应的系统之中进行剖析,这样的话学生从接触这个知识点的第一印象就把单个知识点与相应的系统性联系在一起了,以后学生们一看到单个概念就会联系到知识的系统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纲举目张”。
       如果我们孤立地阐述各个概念,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就很难把這额概念与至少的系统性联系在一起,往往“第一印象”决定着后继思维的构成。这就是什么绝大多数孩子对于每个知识点都很清楚,但是解题的时候顾头不顾尾、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思维木讷、反应呆板。究其原因,不是他们没学懂、也不是他们没有下功夫,而是而是一开始就被“井底之蛙”了,这就是“思维定势”的作用。
       当然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把概念植入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中,孩子一见到“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就本能地分解为单个概念,一见到单个概念就会联想到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也是“思维定势”。不过就讲课的难度很难而言,一体化教学要难得多,这对于老师的塑造要求非常高,老师对于每一个概念理解和整体系统性的把握必须达到“一叶知秋到”的哲学境界,否则就会弄巧成拙。
       从教育的高度,一体化分为狭义一体化和广义一体化。以上的内容就是狭义一体化,狭义一体化指的是一门学科的各个内容之间的一体化。广义一体化是指艺术学科、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彼此支撑的一统格局,且从学科层面、逻辑层面、美学层面打通各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形成高瞻远瞩、一览众山小的战略性思维,为培养后期大师级人才奠定基础。

[ 本帖最后由 荣原如曦 于 2017-10-17 11:22 编辑 ]

TOP

数学学习的机理(深度剖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56e1f410102x5pc.html
      经常有家长询问:为什么自己孩子的数学学习总是上不去?要么学而不会,要么学会了但是经常出错?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数学学习和数学计算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一、关于数学学习
       数学学习分为两个维度和四个阶段。本文重点谈数学学习问题,其实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样可以从这两个维度和四个阶段进行分析。
      1.学习的两个维度:学习分为“学”与“习”两个维度。
      “学”是把不会的东西变成会的东西。何谓“会”?当然是弄清楚所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基本逻辑。该过程会对学生原有心理产生改变、否定或升华,这种对于心灵的震撼会使学生感到困惑和迷茫感,所以“学”的过程一般都比较“痛苦”。
       “习”是把会的东西变成得心应手,由于学生已经了解了所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在“习”的时候心理不再有迷茫感和压迫感,而是一种舒展和满足感,所以“习”的过程一般都比较快乐。
       有些人会问,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学”的时候很痛苦,“习”的时候同样很痛苦的呢?原因就在于这个孩子根本就没有跨过“学”的这道坎儿,表面的“习”实质上还是处在“学”的过程,于是总是痛苦。成绩好的学生从来不觉得学习很痛苦,而学习痛苦的孩子成绩肯定不好。于是快乐学习绝对不是偷懒取巧,而是要真学实学,尽早进入到“习”的层面,为快乐学习创造条件。
       2.学习的四个阶段:会、熟、巧、通。
       “会”的阶段必须通过“学”的过程完成,一般情况下该过程由老师主导完成,如果学生有自主学习能力另当别论。完成这个过程,老师的责任占80%,学生占20%。
       “熟”的阶段属于“学”与“习”的过渡期,主要由学生通过适量的习题练习自己完成,这种练习是否有效,关键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是否与所学的基本规则进行了有机融合。完成这个过程,老师的责任占30%,学生占70%。
       “巧”的阶段属于“习”的过程,是在“熟”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点化完成,有道是“熟能生巧”。完成这个过程,老师的责任占20%,学生占80%。
       “通”的阶段属于“悟”的过程,是一种综合素养、学习的最高层次,是学生“用心”感悟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完成这个过程,老师的责任占10%,学生占90%。
       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或者家长一旦“会”了,就认为完成了学习任务而停滞不前了,殊不知孩子才刚才“踏上”学习之路,所以不少学生的学习半途而废,最终成为学习的半成品。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只有“会”的阶段老师的作用才重要,后面就越来越不重要了。如果这样认为,那就错的离谱了。还记得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当然,没有那百分之一的灵感,世界上所有的汗水加在一起也只不过是汗水而已!”,很多人只记得“九十九的汗水” ,而忽略了最关键的“百分之一的灵感”。就像那百分之一的灵感一样,老师后面的作用其实非常巨大,甚至比前面的80%更为重要,我这样划分责任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在“习”过程中,用什么理念、用什么思维所产生的结果会大相径庭。

       二、关于数学计算
       千万不要以为“计算”就是计算本身那点儿事儿,有道是“功夫在诗外”。先讲一个故事,或许对于大家有帮助。
       从前有一位得道高僧回到久别的家乡看望亲人,嫂子向他求教“悟”的方法。他说“你用绳子把鸡蛋挂在屋梁上,当听到鸡蛋说话的时候,你就悟了”。嫂子深信不疑,每天都去听鸡蛋是否开口说话。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有一天早上她像往常一样去听鸡蛋说话,由于时间太长了,绳子一下子就断了,鸡蛋摔落在地上发出了响声,嫂子一下就悟了。其实并不是鸡蛋的“声音”让嫂子悟了,而是年复一年的耐心等待,让嫂子心静如水,这就是“空”的层次,也就是悟的境界。        
       数学计算分为计算方法和计算能力。计算方法是指计算法则、计算步骤,只要有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很快就“学”会了。
       计算能力是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后,通过适量的练“习”才能得到。比如解题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涉及到计算,久而久之达到“人数和一”的境界,此时学生的计算能力就非常强了。所以计算能力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种“境界”问题。
       如果有人问老师:如何才能让孩子计算无误?无异于是认为老师具有手持魔杖点石成金之法术。老师教给孩子的“计算方法”就好比那位高僧告诉嫂子“需要听到鸡蛋说话”,如果嫂子根本就没有坚持“听”鸡蛋,即使有一天鸡蛋从屋梁狠狠地砸下,发出了响雷一般的声音,嫂子也不会“悟”的。所以老师可以交给学生的计算方法,但无法交给孩子计算能力。        
       就像前面谈到的学习一样,有些学生一旦认为自己“会”了,就对训练极不耐烦,加上目前减负大棒满天飞,以及有的学校老师根本不需要解题过程,这在孩子的学习观念上产生了极坏的结果,使学生心浮气躁、脱离基本规则盲人摸象,从而造成思维的严重紊乱,同时由于省略了解题过程,又大大减少了孩子进行“计算”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会”了,但是总会出错的原因!        
       有些人认为这只是粗心,仿佛只要孩子认真了,就会一下子好起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做事情的确需要“认真”,但是“认真”并不只是一种态度,而更多的是一种能力。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学生不具备认真的能力,想认真也不可能!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如何破局呢?本人认为,秉持《数学修为的法门》所包含的教学理念、采用《浅谈一体化教学》所提倡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习优秀的孩子更上一层楼,学习困难的孩子走出困局、重获信心!(《数学修为的法门》和《浅谈一体化教学》均为本人原创博文)

[ 本帖最后由 荣原如曦 于 2018-3-19 09:42 编辑 ]

TOP

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56e1f410102xbqd.html
        这几天央视及网络(http://news.k618.cn/roll/201805/t20180509_15911108.html)报道了一位湖南郴州女孩叫江梦南,她自幼双耳失聪,父母坚持让她与正常的孩子一起学习。梦南的爸爸妈妈让孩子抚摸父母的喉咙,通过感知声带的振动发声,她还学会了用眼睛“聆听”对方的话,通过唇语来理解别人的话,经过不懈努力,2011年她以615分得高分考进吉林大学药学院,大学期间她是同学眼中的学霸,今年九月将赴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从江梦南的事迹,折射出了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理念问题。本人认为,要比学习的自身条件,我敢肯定社会上95%以上的孩子比江梦南的条件好得多,为什么很多孩子连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都困难,而江梦南能够以高分考进985吉林大学,同时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成为学霸,并最终考上清华大学博士?我认为这里面反映了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心态问题。        
    由于绝大多数孩子属于正常人,在父母的眼里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人才”,不知不觉中就把完美主义的教育观套在了孩子的脖子上,孩子一有闪失和失败,父母就焦虑、纠结、坐立不安,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在教育中只要两遍或者三遍不会,家长就会大发雷霆,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一种负能量,同时也破坏两孩子的成长的“自然心性”,有时候还会造成心性的严重分离,再聪明的孩子也被废了。        
    江梦南是一个残疾人,听力失聪,她的父母没有“资格”对自己的女儿有过高要求,有的只能是揪心、耐心、决心和偶尔灵光闪现给他们的信心。只要孩子有一点进步,他们就会开心、满足、充满希望,这些都是孩子成长的正能量。听梦南说,父母为了教会一个发音可能需要上万次重复劳动,如果只用一千次父母就会觉得“很快”了。试问,正常人的父母有谁能经得住孩子十次“不会”的折腾?这才是江梦南成才的奥秘。        
    由此看出,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这才是教育子女最智慧的理念!

TOP

 225 12345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