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6个人次参与评价】

[择校] 为入名校做准备,未进小学先被“雷焦”,这道题目难吗?

这道题不是玩意

1、一年数学大纲要求是20以内的加法,这道题严重超纲。
2、一年数学大纲要球是20以内的减法,这道题严重朝纲。
3、按照企业管理中对成人心理的研究,人能管理的内容在3以及3以内。军队就是按照这个原则以“三三”制编成的。这道题已经超出了成人的管理能力。这话有点拗口,说白了,即使对管理精英而言,如果他管理4个部门,一定有一个部门很难时时考虑到。

我只能说,出这道题目的人简直就是混账,他以为天才就不是人,他以为天才就是常人的基础上+1、+2、+3,实在是荒谬。按照出题人的逻辑,姚明现在身高2.26M,比上海的平均身高1.71M,高出55厘米,那么姚明出生时应该比上海同期出生的婴儿长出55厘米才对啊!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3-26 00:52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龙宝娘 于 2010-3-25 23:17 发表
ccpaging同学,同窗一别近一年了
我怎么觉得常追随你左右在回帖啊,难道我混淆了别的ID?.

TOP

能静得下心来的孩子是很难得的

引用:
原帖由 tubaobaodd 于 2010-3-26 09:41 发表
第三点最遗憾的就是,我们家的孩子从来也不出挑的,动作反应都是慢半拍的,经常有人在旁边窃窃私语的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木汹汹的啊,我们挑战速度的题目基本都是做不出来的,但是如果你给她足够的时间瞎折腾,她可以比别的孩子做的都好都漂亮,就这么个特点,老师也发现了,经常抱歉地对我说我们实在没有呢么多的时间在课堂上等你的孩子组织思路,但是最后她的思路往往是很适合的,她是属于逻辑思维很好但不是很敏捷的孩子,而且因为是8月的孩子在班级是最小的,更加剧了这种情况,在托班时候老师说等小班就好了,小班说等中班,中班说等大班,现在大班了,老师告诉我说不是所有的小学老师都喜欢张扬的孩子,很多老师都会喜欢内敛的孩子,等你3年级4年级会有大飞跃的,我已经从期盼到无所谓了,怎么也知道老师在安慰我了 所以我总是在想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会开启另外一扇,看到这里你不会酸了吧,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一样聪明伶俐地应答哦,但是这个世界没有十全十美 ...
能静得下心来的孩子是很难得的,尤其是在这个喧闹、凡是讲究“效率”的现实里边。不是老师安慰你的话,这样孩子一二年级的时候可能吃点亏,因为别人在忙着举手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在思考,他思考的时间比别人多,如果能把思考继续保持下去,到了三年级以上,优势就会发挥出来,将来是不可限量的。
我喜欢看孩子们托腮思考的样子,脸上红扑扑的,你知道他们的脑子在高速运转,不敢大声喧哗,怕惊扰了他们,心里微微有些担心,会不会出现过热宕机的问题哦。
hxy007家的008跟你们家孩子差不多,也是特别能静得下心来思考的。我们家的Alex就不太能静下心来,Alex说话太快,我常说他:“你嘴巴是由后面那个叫大脑的东西控制的,而不是由脊椎里的植物神经控制的。”

另外,您提的问题很多,我估摸着hxy007在反省思考呢,说不好还在翻参考书呢?!请允许我分摊一些,回答其中的一些小问题,不一定对,供大家参考:
我觉的数学和语文英语的学习一样讲究一种感觉,和语感一样的感觉,特别是对立体的东西要非常有感觉,这种感觉会引导你的方向,但是难就难在语言学习可以通过大量的背诵来增加语感,
==》语言学习也不全是依赖背诵,大班到低年级的学生主要解决的是阅读的问题,这一点在hxy007的亲子阅读贴里边讲的很多。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php?tid=4607826
==》对立体的感觉可以通过折纸游戏来培养的,这是一种点线面的关系问题。等孩子再大点,素描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就现代数学而言,我们原来教育中以为重点的立体几何已经不重要的,学习立体几何的根本目的也不再是如何画出巧妙的辅助线(那是完全应付考试的东西),真正的目的应该是学习“什么是数学”。这个问题有点大,以后再慢慢展开。

但是数学方面好象不是能机械地靠大量练习来培养数感的,怎么样培养这个很需要探讨,
==》数感如果只是指计算的话,范围过于狭窄。如果我们把数感拓展到“数学的感觉”,我理解,它就是指“数学的素养”,素养绝对不是靠机械地大量练习可以培养出来的。事实上,我认为,它需要慎独思考、同学间的思想交流碰撞。

我觉得之所以孩子小时侯很聪明,是因为她可以通过实物来抓住自己的感觉,但是大了以后,要形成一个抽象的思维了,不是靠直觉了就可能跟不上了,所以我估计我们到小二小三说不定倒反而不会做了 ,
==》您的这个看法我不太同意,抽象思维并不反对直觉,直觉也不像您说的那么重要。很多时候,只是旁的人理解不了科学家怎么想到这个答案的,所以误以为是直觉而已。例如,我认为,牛顿发现三大定律是凭借“万物必有规律”这一信念,而不是直觉。

我已经发现好多次这种情况了,我们没有外面上班是因为她从小就很喜欢做思维题,然后做过好多好多了,我想就不要再去花钱了,但是往往会明明去年或者再之前她一眼就做出来的题目,现在偶尔翻到这本书,再做无论如何搞不出来了,不知道你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给我们参考下
==》研究数学问题是需要情景的,如同语言需要语境一样。不知道你有没这样的感觉,当你翻看自己原来的日记、论坛帖子的时候,某些言语非常精彩,你自己都不知道当时是如何写出来,换到现在的情景,可能就完全写不出来了。所以,在数学里边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是正常的。
不过呢,不要太关注所谓的题目,否则做过的那些题会成为一种负担。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忘记了题目以后,我们还剩下什么,有人说“我啥也没剩下”,有人说那是“素养”,有人说那是“教育”、、、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3-26 12:14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