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3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秋风:中国通货膨胀已经发生了

秋风:中国通货膨胀已经发生了

在目前的通货膨胀中就可清楚看到这一点:财富较多者由于房价、股价上涨,财富大幅度增加,但就业于一般制造业、服务业及农业的劳工,却因为失业而丧失了收入来源或收入降低。社会本来就存在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了。

作者:秋风

政府官员、经济专家与投资银行的分析师们正在争论,中国是否将会出现通货膨胀。我的看法是,通货膨胀其实已经发生了。

关于通货膨胀,经济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主流的看法,可见之于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给通货膨胀所下的定义:“通货膨胀意味着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今天,我们用价格指数,也即成千上万产品的加权平均价格来计量通货膨胀。”简单地说,通货膨胀等于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若年化物价总水平上涨3%,通常就被认为存在温和通货膨胀。从技术上,专家们倾向于关注CPI、PPI等等指标。

关于通货膨胀的另一种看法,说来很简单: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部分地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当然,坚持这一看法最为彻底而坚定的是,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比如说米塞斯、哈耶克。

按照这种看法,所谓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发行得太多了。当然,货币本身就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概念,而“太多”究竟是什么含义也涉及复杂问题。这些暂且不去管它。但当代各国都实行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制度,因而可以说,仅从中央银行的角度观察货币现象,还是可以得出很多可信的结论。所谓通货膨胀,从技术意义上说,就是中央银行发行了太多的货币,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太多了。

既然人人都离不开货币,事事都离不开货币,则中央银行一旦发行货币太多,就必然导致严重而广泛的问题,其中一项就是货币贬值。由于货币贬值,所以用货币标示的物价就上涨了。

不过,今天,物价主义的通货膨胀观似乎是主流看法,尤其制定政策的官员、提出政策建议的专家,似乎都是物价主义的信徒。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观只是学术界部分学者的看法,且这些学者处于边缘位置。当然,正确是否与信奉者多寡没有关系。而信奉哪种通货膨胀观,将决定对通货膨胀的判断。

比如,目前,大多数官员、专家都不认为中国已发生通货膨胀。他们信奉的就是物价主义通货膨胀观。事实似乎显而易见:没看到物价的普遍上涨啊。既然没有这种现象,经济也就没有受到扰乱,那就不必采取什么反通胀对策。

但是,从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观的角度看,事情并非如此。单纯货币的多发这一事实,本身就构成了通货膨胀。而过去大半年来,中国确实发生了这样的事实,因而通货膨胀其实已经发生了。

物价主义者会说:物价并没有上涨啊。不错,物价主义者关注的物价总水平确实没有飙涨。但是,问题不在于物价总水平,而在于经济体的相对价格结构。物价总水平没有上涨,并不等于物价没有上涨。人们已经看到,过去半年来中国股市和房地产价格的剧烈上涨。资产价格的上涨是明显而强劲的。然而,在经济的另一极,制造业、一般服务业,依然处于不景气状态,这里的价格处于低状态迷。两者相互抵消,价格总水平确实没有上涨。

但是,价格总水平没有上涨,并不等于经济体没有遭受通货膨胀之害。事实上,在奥地利学派看来,通货膨胀对经济体的真正危害本来就不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而在整个经济体的相对价格结构遭到扰乱。多发的货币导致不同行业、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在不同时间、以不同幅度上涨,从而给企业家们发出错误的价格信号。如果我们承认价格是市场的神经,那货币对价格造成的严重扰乱,就是通货膨胀对经济体的最大危害所在。现在的资产价格上涨就已经诱导原来实业领域的企业家将大量资源投入到股市、房市中,这就是相对价格结构被扭曲的结果,而这对经济的恢复和繁荣是不利的。

相对价格结构变动的另一后果是社会财富的逆向再分配效应。多发的货币不是一次性均匀投入经济体中,而是透过某些管道在不同时间、渐次为不同人群获得,这样,不同经济活动主体的收入相对结构将会发生变化,且其趋势必然是穷者相对愈穷、富者相对愈富。在目前的通货膨胀中就可清楚看到这一点:财富较多者由于房价、股价上涨,财富大幅度增加,但就业于一般制造业、服务业及农业的劳工,却因为失业而丧失了收入来源或收入降低。社会本来就存在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了。

上述两点是通货膨胀的主要恶果,它们已经在侵蚀经济体。根据另外一种理论,官员、专家们相信通货膨胀没有发生。那么,现在所发生的这些通货膨胀危害是谁造成的? (本文来源:中国经营报 ).

TOP

追根溯源,我们发现了股市与房价上涨的一个共同源头:通货膨胀预期。当天量的救市资金涌入市场,泛滥的流动性必然推高商品的价格,而大宗商品的大幅上涨,就是提前所做的反应。

  从4万亿元救市计划,到持续加大的信贷投放,中国的救市措施力度空前。我们知道,我国中央财政自1980年以来,除1985年有25亿元的账面结余外,其余年份全部都是赤字。而地方财政除了极少数地方,基本上都是入不敷出、负债累累,这也是催生土地财政的根源。

    早在2005年11月,《财经》杂志就曾经报道: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刘尚希研究员按照财政风险矩阵,对中国截至2004年的公共债务进行了全面测算。测算结果为,2004年中国直接显性与直接隐性负债合计7.6925万亿元;或有显性与或有隐性负债合计9.5087万亿元;按或有负债转化为直接负债的概率0.5进行调整,则为4.7544万亿元。这样算来,全部政府负债规模为12.4469万亿元;2004年中国名义GDP初步核算为13.6515万亿元,而政府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91.18%。

    现在,地方政府的负债更是一个天文数字。钱从哪里来,就变得显而易见。今年1-5月,新增贷款达到惊人的5.84万亿元!而6月份的新增贷款,普遍预计在1万亿元以上。

    由此加大的通货膨胀预期,使得人们动用储蓄去买房、买股票,一下子把消费激活起来了。问题是,这种复苏是在消耗民众仅有的存量财富,而新增财富则少之又少。这意味着,在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一旦全球经济未能直接走向复苏,而是在盘整一段时间后继续掉头下滑,中国民众的不安全感将会增强,在外部需求下降的情况下,未来国民购买力的下降,将可能导致经济复苏变得更为艰难。.

TOP

我很同意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对于通涨的看法,萨缪尔森的价格主义在国内被神圣化和神密化,国内外经济界不能了解目前国内各类商品在CPI中加权的权重的,这使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报表更易掌控。去年在复旦听了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周其仁的讲演也是谈到美联储的渊源和国内法对货币的严重失控(废除金本位以来),伯克南现今要依靠发“美金”来试试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大萧条的奇效,伟大、光荣的ZG不得不唇齿相依地作同步备份。.

TOP

回复 29#快乐的小肥阳 的帖子

老美印林肯,我们备份伟大领袖,现在有另一种方法你发美债,我放(电子储蓄式)国债.

TOP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9年秋季报告》称,今明两年不会发生明显的通货膨胀。(见金羊网2009-10-12)


我们这儿的确很神奇,通货膨胀也有各色各样的。先前有“结构性通货膨胀”之说,现在又有了“明显的通货膨胀”之论。不知往后还会有什么样的通货膨胀。


在我十分有限的经济学知识里,我只知道通货膨胀就是通货膨胀,钱不值钱了,对老百姓的生活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当然通货膨胀有轻重之别,但是没有明显与不明显之分。这好比人发烧一样,发烧就是发烧,它有低烧、高烧,但无明显发烧和不明显发烧的区别。说不发生明显的通货膨胀,那我倒要问问:什么是明显的通货膨胀?明显的通货膨胀其特征是什么?理论依据何在?是不是通货膨胀不明显就不会给老百姓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就表明经济发展依然健康和正常?


科学就是科学。科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实事求是。是什么就是什么,容不得半点虚假和含糊。否则,就不是科学。对于经济发展态势的研判就应该坚持科学的观点。


将通货膨胀分成明显和不明显有什么意义呢?除了自欺之外,没有任何意义。老百姓不会因为说通货膨胀是不明显的,就心里乐悠悠。说实话,老百姓对通货膨胀这样的概念是不感兴趣的。他们不会因为谁说的就信以为真。他们买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比过去花的钱要多了,并且多了不少,就会感到这不是什么好事,就会生出担忧之感,过日子就要更精打细算了。这是对老百姓而言。对整个经济发展来说,不明显的通货膨胀不是可以忽略不计,不是不妨碍经济可持续的、健康的、高速的发展。通货膨胀终归是通货膨胀。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了的常识。


上次通货膨胀时,我们的一些经济官员和专家、学者说是结构性通货膨胀。但是其结果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成本大幅度增加,生产资料成本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大幅度增加,从而使经济发展受到了影响。这个教训不能不吸取。


通货膨胀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概念,它是客观存在。它是经济实践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物质”。它不因人们说它存在而存在,也不会因为人们说它不存在而不存在。所以,一旦发生通货膨胀,就应该客观地看待它,直面地承认它。而不能借以各种理由和出于什么目的而否认它,也不能主观地消解它。唯有如此,才能采取有效的对策,化解通货膨胀,努力使其所造成的危害程度最低。


通货膨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瞒和骗。.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