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3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鲍昆:现在的教育正在毁掉我们的未来

回复 39楼junhuayang2005 的帖子

其实教育教育,教和育包含了两个概念,教,教的是知识,育,育的是做人。

欧美为何没有“高考状元”情结
教育中国-中国网 edu.china.com.cn  时间: 2012-07-19 17:40  责任编辑: 散雨
    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过去,各地又开始了“高考状元”的热炒。一位从海外归来的朋友说,相比中国,在美国、英国、北欧等国家,从来没有“高考状元”的情结。
    为什么没有?主要在于这些国家人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仅仅“分数高”,并不能证明就是优秀学生,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力、公益情怀、创造能力、领导能力方面有积极的建树。
    正因为这样,美国的高考录取除了参照SAT考试成绩,面试、自荐信也是非常重要的依据。面试官往往很“毒辣”,能将你潜意识中隐藏的人性化优劣等因素,统统都挖掘出来,看你到底是不是一个品格和意志力都很优秀的人才。如果他们认为你在某方面非常优秀,就是SAT考试成绩不够高,也会认定你是优秀人才。而自荐信,主要是展示你的“人无我有”的优点,当然,展示不是说谎、编造,而是实话实说。
    比如,一个孩子说他非常坚强,在家庭遭受一系列变故、亲人去世后,家庭收入降低了,他就挑起了生活重担,打了几份工,还坚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没有因为家庭原因而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发展轨迹。这样的“实话实说”就能获得成功。而这种多元化、社会化的评价标准,完全是开放的、自由的,所以,美国学生很乐于参加慈善活动以及公益活动,打工赚钱是家常便饭。
    国内的教育尽管也强调多元评价,但分数好才是真的好,仍是最高标准。如果成绩不够好,就算你的社会协调能力和规划领导能力再强,也没有人赏识你。偏才怪才屡屡受到排挤,甚至被淘汰出局。多元评价得不到落实,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高考状元”自然就被推上了金字塔的塔尖。
    此外,“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也使欧美国家不会像中国那样对“高考状元”情有独钟。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得到足够的社会尊重。当总统和当掏粪工,只是分工不同,都能获得丰厚体面的收入以及社会劳动保障。比如芬兰教育从来不将高分学生看成优秀学生,他们的看法是,只要能将个人特长发挥到极致,就是好学生。所以,芬兰人认为,国会议员不会比厨娘更了不起。大家各司其职、各有所长。这样,人们就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发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比如技工、司机等行业,同样有优秀人才加盟。
    反观我们,行业差别和歧视仍然很大,只有考高分才能进入名校,而只有进入名校才能获得“高人一等”的发展机会。在这种氛围下,要破除“高考状元”的情结,显然还只是一种奢望。.

TOP

回复 40楼丰禾妈 的帖子

人家教育出来两只脚走路,天朝教育出来跷脚走路,啥人走得快?不言而喻。.

TOP

回复 43楼ccpaging 的帖子

引用:
对于真正的好学生来说,学校只是个场所,老师只是个协助者,不管你应试也罢面试也罢,这些孩子自己学自己的,应试那一套于他们毫无帮助甚至有些小烦心,于他们完全无碍。
应试伤害的是绝大多数平庸的学生和差生。而普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这部分绝大多数学生。
所以,说应试培养出了优秀学生是无稽之谈。普及教育好不好,要看它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影响来说。
同意!这源于优秀学生的心理强大,学习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优秀的教育,目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挖掘学生的长处,把每个人的能力开发到极致,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角度。每个学生都是材,一个人不可能一无是处,关键是如何去扬长避短,西方教育,除了基础课程,就是让学生在喜欢的课目中选,老师始终在观察学生的长处在哪里,在哪门课有发展空间,然后对学生进行评估和建议,今后就是个发展方向,即便做个厨师,也能是个优秀的厨师。.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