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9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其实我并不是想拔苗助长

我对楼主这样的父母还是挺佩服的,这个需要家长投注很多的精力,要家长很有毅力,我可没那那个耐心和毅力,而且我孩子也没那个接受能力,所以只打算随大流了,相对来说既轻松又保险。
真想干,我觉得楼主可以借鉴这个孩子的经验,好像他现在已经读研究生了,就是不知道以后会怎样。非主流的教育方法是有风险的,愿者自担
zt:我家出了个10岁大学生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在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神奇的学习》一书中,10岁大学生张炘炀的父亲讲述了儿子的“快学”之道,本文摘录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我的家教顶多算个民间偏方
  我们家出了个10岁的大学生炀炀,这事在盘锦、辽宁省乃至在全国弄得挺轰动。我和我爱人一夜之间也成了“神童”的家长,很多家长和同学都希望我们能介绍点“宝贵经验”。其实,我们家的经验既不高级,也不讨巧,顶多算是民间的土方偏方。
  我相信对炀炀这个例子感兴趣、希望能讨点经验的人,也不是真的都准备让孩子10岁就上大学的人。我让孩子10岁上大学的想法也是炀炀准备去高考那一年才形成的,我那时候觉得考分他没有问题,这才同意他去试一试。就是考不上咱们也有退路啊。我一直保持着这么一个顺其自然的心态。
  我儿子炀炀是1995年7月8日出生的,炀炀正式参加高考的时间是2005年6月7号,离他的10岁生日还差一个来月,在他的同龄人还在读小学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全日制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全部学业,参加高考并被顺利录取。
  这个年龄上大学据说是创了建国以来高考历史的纪录,媒体公认炀炀是年龄最小的大学生。
  填报志愿时炀炀的估分在490分至500分左右,最后公布的高考成绩证明:这个估分还是相当准确。炀炀各科高考成绩分别为:语文74分、数学81分、英语109分、文理综合241分。总计505分,辽宁省录取线是458分。
  我的儿子最终到底能不能成才,现在还没有定论,炀炀学得比别的孩子快,这么早就“蹿”进大学,对这个事,有人有不同看法,有这样那样的担心,这些我都是理解的。我的教育方法公布出来,免不了有人会有不同看法,能不能借用,适不适合用,建议针对具体情况冷静分析。
  “快”字一马当先
  在炀炀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扮演着他的辅导老师的角色,炀炀童年时期的家庭辅导主要是由我来完成的。炀炀从2岁半开始学认字,从那个时候起算,他学知识的时间已有8年多了。这些年来,他的学习特点可以用这么几句话来总结———
  学制缩短:从“超慢式”教育中突围,加快进度。学过的知识绝不反复“嚼”,把省下来的时间花在学新知识上。
  量化为先:不怕别人指责“务实主义”,绝不脱离课本知识空谈提高素质。我实行的是农村会计式的“量化”标准,字汇、单词等知识量的积累,往多里捞,就像韩信带兵,多多益善。
  求博不求尖:在学习战略上搞知识领域的广度发展,不搞“纵深突击”,只要分数名次不出现大的滑坡,班级名次稳居中前列,就视为合格达标。永远不追求满分,把“停业整顿”的时间腾出来学习新课程。
  也不离开正常教学目标盲目开发,不全线作战,不搞“名校战略”,只注重知识赶超,合格即可,不求名次。
  这些特点,我觉得核心就是一个“快学”当先。
  可以看看他的“快进”路线:两个月念完小学一、二年级,4个月完成三年级学习。之后,跳级学小学五年级,两个月里完成。六年级正常进度,同时预先学初中内容。一年时间完成初一初二课程,接下来自学高中学业,直接跳级高三,参加高考。这里面的大跨度跳级,并不是为了造就新闻效果,而是省略了不必要的过程。我常说:跳级不是跳过知识,而是主动掌控学习的节奏,从“超慢式”教育的无谓消耗中解脱出来。
  “麻雀解剖术”破解学习大纲
  有的街坊对我说:你这个小孩子就是神童。我说其实不是,这绝不是谦虚,我的孩子我还不了解?街坊说:那孩子得感谢你这个当爹的教育得法。我乐了,我也不指望他怎么谢我,要感谢就感谢毛主席吧。
  我这个话还真不是开玩笑。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思想是比较传统的,毛主席当年的这句话“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很多人都记忆犹新。实事求是地说,我从这句话里受益匪浅,我在我的孩子身上把这句话化为了行动。
  我长期以来就抱着这么一个信念:学校有学校的教育大纲,我也有我的教育大纲。我的教育大纲就是一个知识的统盘的量。比如小学的教学大纲,洋洋洒洒几千上万字,然而通过我的“解剖麻雀术”之后,在我眼里它就是几个硬性任务:小学应该掌握多少字词,数学应该掌握多少个知识点,算的技能应该到什么程度。
  我的教学大纲是一个简化的大纲,我的检测标准就是:小学阶段孩子认多少字,会做什么类型的题。
  这样一说,有人肯定摇头:哎呀,张会祥呀,你这个说法有点狂呀。照你这么一说:德智美全面发展没有了,素质教育也不管了,你这不是把孩子当成学习机器了吗?
  我是这么看的:对这么小的孩子来说,所谓素质教育对他来说就是认字、记词、做题的能力的提高:认字越多,做题越顺,信心提升,素质首要。其他的,比如“爱的教育”“美的教育”,“知性”“情商”之类———我承认本人这方面比较欠缺,但我至少做到一点:管孩子不是拘束孩子。用我们良好的单纯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一个好的影响,照样可以让他健康发展。我认为这种理解并不片面。
  实践也证明:张炘炀人格性情方面,并不是有人想像的那样古怪封闭,见过这孩子的人都说:他阳光得很,活泼得很,也不自私(从小起就没有护着自己的东西不让别的小朋友染指的习惯)。事实证明:现在的他能正常应对大学课程和大学环境,虽然有一些小脾气,但我认为无伤大雅。达到这个效果,我是比较满意的。
  素质教育和多学知识不是对立的,某种程度上,在张炘炀这个年龄,学得快,能冒尖,挺充实,成绩好了就是身心健康发展之源。我这个道理科不科学,欢迎批评。有了比较好的情绪,其他方面(如心理、人格)能够顺利解决。
  当然这不是什么固定模式,张炘炀也有他的特殊情况(学前识字特别优异),还有我这个全职辅导在旁边陪着。因此我认为对简化缩短感兴趣的家长,在协调好学校老师关系,并有条件请家教(或者自己可以身体力行)的前提下,不妨尝试一下把6年制缩短为4年制。当然,我们不一定追求在形式上跳级,总的进度可以跟着课程走,但在英语学习和数理化补习方面可以利用时间差开一下小灶。
  学习如盖楼,封顶再装修
  学制要缩短,有它的现实意义,对很多小学阶段的孩子都适用。现在的小学教育过程确实过于漫长,这早已经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了,有的专家都管咱们这个小学教育叫“超慢式教育”———还不是一般的慢,是“超慢”。学校这么办可能是有他们的考虑,要考虑到均衡发展嘛。大部分家长感觉没有什么:不觉得慢呀,现在这么慢还在嚷嚷学习负担重,还要给孩子减负,再来一个快,那孩子哪里受得了!
  我觉得负担重的根源恰恰就是因为慢,因为慢,所以才让孩子“嚼”———嚼来嚼去,嚼得孩子已经反胃了,还怕孩子知识不巩固。慢慢吞吞,恶性循环,题海战术,原地转圈。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你又在这里装好人———你的孩子不给增压不大量做题,怎么可能10岁就上大学?
  我说的负担重,指的是学习上的无谓的负担。我有一个比喻:学习如盖楼,封顶再装修。现在的问题是:有的老师的习惯思维就好像是盖一层装修一层。在一节课的内容上嚼来嚼去,生怕学生领会不深,还美其名曰“巩固”。这样做,本身就是一个负担。老师有负担,一节课的内容三下五除二讲完了,家长知道了会不会说这个老师不太负责任?校长教务主任会不会有看法?于是,一刻钟就能教会的知识,拉拉杂杂讲上两课时(做题的时间更长),这才叫负责,这才能对家长对领导有个交待:你看,我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我够敬业负责的吧?
  依我看,这种教书方法恰恰是对学生不负责。学生思维本来挺简单,比如说圆心半径直径这些概念,老师本来讲得挺清楚,噢,原来这么简单。可是老师后来的连续作战,那意思好像是其实刚才讲过的内容没有那么简单———有些老师的做法,就好像存心不让学生觉得接受知识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不让学生树立这样一种信心。无形当中互相折腾,学生心理上觉得任务实在是艰巨,老师讲得多不容易啊,我开始觉得挺简单的想法是不是太轻敌了?于是我就没信心,越没信心就学得越慢。
  其实学习负担重最大的根源就来自这种教与学的心理负担。一定要皱着眉头学,一定要拿出吃奶的劲来学,一定要死抠每个环节去学。结果并不讨好,主观愿望是养成学生认真刻苦不要遗漏的好习惯,客观事实上却让学生心理疲惫:哎呀,学习原来是这么繁琐,老师告诉我们学习是快乐的,我怎么一点都没有感觉到呢?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呀。一旦学生有了这么一个逆反心理,你再做多少思想工作都是白搭。
  我不是主张一点都不要有负担,预习、记识、测验、大量做题,这都是不能省略的。我主张在前进中化解这种负担,打一个比方,孩子打电子游戏都喜欢往前冲,要是一个城堡他老冲不过去,他就干脆不喜欢这个游戏了。某种意义上,在学习指导上,你要让孩子看到前面的城堡,看到新鲜的东西。他要有点征服意识,有点武侠好汉的思维方式。这样他才会觉得我辛苦一点挺值得,因为我的学习总是在前进,在学习中也能找到快乐。
  从不给孩子“规定任务”
  在我家里,平时的自学复习一般都是这样一个场面:早上起来了,遛了弯吃了饭我就叫他———“炘炀,炘炀。”
  孩子有时候还不耐烦,哗啦哗啦摆弄他的积木,“干什么?我还没玩够呢。”
  “没玩够?好吧玩吧———你还要玩多久?”我一般都顺着他,即使敦促他也尽量用商量的口气。
  “哎哟……我可能心脏病又犯了,这回病重得不行……”他开始做怪相。
  “胡说!小孩子家得的什么心脏病?”
  “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小孩子就不能得心脏病呢?”他开始装出很好奇的样子来问我……反正,平常的在家学习这种插曲是很多的,好在这些插曲都不会影响大局。等他玩闹够了,自然就会走上正题。
  正题是什么?自学,自学的方法和别人家有什么不一样?张炘炀的自学,我觉得稍微特殊的地方就是:不一定硬要坐在小课桌旁边端出个架势来学,不一定要讲究那个形式。记汉语生词、英语单词的时候,连笔和纸都很少用。用我的话就是“随时到随时学”,这个“到”的意思是到点了。在我们家,只要是学习上的事,那一定是以张炘炀为中心的。他的“到点”意识就是从小养成的好习惯,玩了一阵自己就知道该学了,玩和学并不矛盾。我也没有刻意地去追求快乐学习法,我历来就是这么一个态度,在孩子遇到难题,或者有点疲累的情况下,别用“兴趣诱导”哄着孩子上路,这样做,等于把学知识当成了包在糖衣里的苦药。家长要是有了这样一种心理,结果只能是:自己累,孩子也累。
  张炘炀的到点,说穿了就是什么时候都在学。早上背了英语单词,骑自行车出去遛弯儿的时候我会随时抽查,在河边散步,随便拿个小棍子在沙地上画……这就是我所谓的“随时随地学”。
  我的家庭教育是奉陪式的。孩子上学校我不管,但回家的学习,我这个当爹的要把时间拿出来陪着他。我的这个方式,对那些事业有成或者工作太忙的家长来说不合适,跟那些没有心思陪孩子的人说更是白搭。对于这样的家长来说,还是把财力精力放在孩子的择校和与老师沟通方面为好。
  第二,随时随地学不是把孩子当成学习机器。炘炀能够做到把学习当成个乐子,这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另外一点,在我们家里,没有“今天的作业今天必须做完,不能留到明天”这一类的话,我也没有提过这样的要求。更没有什么“突击”、“争分夺秒”的概念。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要撇嘴了:“张会祥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在学习任务这么重,考试那么紧,不突击不加班加点怎么行?”
  我为什么敢于轻飘飘地说我没有“紧”的概念,也根本不来“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那一套。因为有一个大前提,我们打了个时间差呀,小学前识字,有了先发优势,赢了一步,步步皆赢。这就涉及到量化学习任务目标的问题了。正因为张炘炀前面学得快,所以后面的时间都是白挣的。前面的环节咱们加快一些,后面所有的学习都不被动。张炘炀确实从“快”的原理上获得了好处。
  2005年张炘炀考上大学本科,现在已经顺利进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数学系一年级下学期了。上学期期末考试,两门专业主科高等代数和数学分析都得了90分,这个成绩在全系都是数一数二的,虽然没能拿到奖学金(计算机课得61分拖了后腿,还得加强)。但这个成绩证明他本人能够跟得上大学课程,对这一点,我和孩子都是比较有信心的。
  我们目标是把本科定为高中起点,没有本科毕业就去就业的打算,我还要让他继续学习、深造。将来如果有能力考硕士、博士的话,我们可以再考北大、清华等名校。孩子本来才10岁,有很大的伸缩空间。我们现在按照孩子的正常路子来走,没有给他定更高的目标。.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