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些照片,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 ... &_dir=%2F613762
黃金周只去滬郊番茄農莊
( 2003-09-29 10:32:54)
......................................................................................................
新華網上海頻道9月29日消息:近來,人們紛紛策劃假日去處之時,記者聽說了上海郊區一個叫“番茄農莊”的地方。
翻開農莊的畫冊,映入記者眼簾的是一個個風情各異的村落:內蒙古村、江南村、新疆村、苗族村、西北村……IT行業出身的農莊經營者相告,這裡最終將出現30多座村落,形成一個中國村落文化的大“集成
”。
迎合都市人走出“水泥森林”的需求,郊區近年興起了一大批休閒度假場所,但是卻仍似市區常見的一個個賓館或主題公園,不過把地點換到了郊外……如何把“郊區”資源用活,把鄉土風情、最自然的東西展現給人們?把村落文化推向市場,“番茄農莊”引著一批都市人走向了村落,也為一直“好聽好看卻難紅火”的休閒農業找到了一個文化落腳點,開闢了一個充滿活力的空間。
多元:“村落”的亮點
農莊的興起,源於一家IT企業向農業的轉型。農莊總經理肖小海說,伴隨著整個IT產業大滑坡,農莊的母體“科海電子”也漸漸步入了低谷,連續多年無法實現盈利。1994年,肖小海提出了“反向思維”:既然在IT行業缺乏核心技術,企業失去了強勁的競爭力,那麼就索性做“原始的”,投資農業去。於是,在松江泖港鎮泖新公路邊上,出現了一個50畝地的小農莊。那時,“科海”總共投資100萬元,可算是“小打小鬧”,定位於“生產無公害蔬菜、花卉”。
然而,肖小海發現,搞農業種植,農莊一度虧得很厲害。生產成本極高,優質蔬菜卻賣不出去。接下來,受到國外“分時度假”的啟發,肖小海決定以休閒度假方式經營農莊,產品除了純農業產品之外,還包括純農村生活。但這時的農莊仍很簡單。主要是滬郊農村的風情特色,裏面搞一些種植、養殖,人們來這兒摘菜、採果,或是釣釣魚,也有些鄉村別墅,接待能力只有二三十人。
但是到了這幾年,肖小海發現,農莊呈現出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緣何?肖小海很快就想通了,在大都市裏,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休閒度假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按照有關經驗,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居民生活方式將發生一系列的改變,休閒度假旅遊將漸漸熱起來。目前,上海人均GDP已達到這一水準,在上海及其周邊地區已形成一個以年齡在25-45歲的都市白領階層為主體的休閒度假旅遊群體。
營造村落文化的“集成”,農莊現在有了鮮明的文化定位,也找到了核心競爭力。目前農莊已擴大到了500畝地,建成了江南村、內蒙古村等6個村落,平均每個村落佔地80餘畝;不久的將來,沿著一條3公里長的道路,這裡將會建起30多個村子,成為中國村落文化的大“集成”。據介紹,農莊的6個村落裏,都有各具特色的當地“民居”,或是蒙古包,或是西北平房,或是苗寨吊腳樓,共有270個床位,遊客們可以自行選擇住在哪個村。週一到週四,前來農莊的基本都是團隊人員,主要舉辦一些會務和團隊活動,偶爾也有退休人員來住上一兩天;到了雙休日,農莊的床位已是供不應求。
老土:“村落”的特色
村落文化離不開一個“農”字。肖小海的認識是,任何一個真正的村落都離不開小農生產,農莊的種植、養殖品也是村落文化的一部分。在“番茄農莊”裏,記者發現,幾個西部和北方的村落,大多放養著牛羊,而南方的村子裏,則不時可見雞、鴨、鵝,在苗寨吊腳樓旁的菜圃裏,還種著紅薯。據介紹,就這些“零星”的農產品,卻讓遊客們爭著以高價購買,一年至少帶來上百萬元的收入。
想當初,“番茄農莊”的農業種植,卻是另一番境況:種出的無公害蔬菜是市場價的3、4倍,根本無人問津,實在沒辦法,肖小海就和他的夥伴們在“科海電子”的幾十家連鎖店門前擺起了蔬菜攤,以市場價虧本賣出,整整賣了三個月。對此,肖小海總結出了一個經驗,目前光靠做“精品農業”,在中國還不能很快爭得一分天下。
據介紹,在日本和中國台灣地區卻盛行一些農莊,專門經營“精品農業”。在那裏,農莊被精心營造成一個江南小院模樣,實際就是一個精緻的園藝場,裏面種上各個品種的瓜果蔬菜,十分整齊漂亮,這些瓜果蔬菜受到了前來參觀遊玩的人們的歡迎,一斤精品蔬菜賣到十幾元錢是很正常的事,但到了中國大陸市場上則很難行得通。肖小海舉例說,在上海,有著大量外地農產品源源不斷地供應,人們早已習慣了十分低廉的蔬菜價格,高價的精品蔬菜一時根本難以立足。他還介紹,上海郊區目前有著十多家農業園區,但大多難實現較好的盈利,因為投入太大,而市場空間太小。
因此,“番茄農莊”決定不做“精品農業”,而做“原始農業”,以最質樸的原生態環境下產出的農產品求得市場認同。
肖小海介紹,他們把環境還原成最自然的狀態,減少人為干擾。比如農莊經過幾年不翻地,保留了雜亂的自然植被,現在居然出現許多的野生刺;遊客們在釣魚之餘,也常在水塘裏捉到黃鱔和螃蟹,這些都並非人工放養。讓雞、鴨、牛、羊在原生態環境自然生存、生長,就與工廠化的產品區分開來。記者在農莊裏,一會兒可以看到一兩隻雞在草地裏疾走,轉眼沒了蹤影,一會兒又聽到幾聲鴨的歡叫,原來它們正在路邊泥塘裏找食。這種自然養殖的方法,同時還有著絕佳的欣賞價值,看著“野鴨”飛過,遊客們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活力,處於這個環境中的“野鴨”身價當然不低,不論大小,一隻鴨賣50元,遊客們欣然接受,吃完還紛紛讚嘆味道的鮮美。
文化:“村落”的沃土
在農莊提出定位“村落文化”之前,肖小海他們就作了一番調查,發現郊區已有200多家休閒度假的場所,但大多數無外乎兩種模式:一種是把賓館搬到了郊外,沒有很好的定位,也缺乏旅遊的價值;另一種則是鉅額投資,公園化營造,但卻也是將城市裏的公園建到了農村,再造一些賓館供人居住,很難感受到鄉村郊外的氣息。肖小海認為,這些場所絕大多數會遭受虧損,因為它們沒有充分利用郊外的資源,難以真正滿足人們“逃離”都市的需求。營造一個村落文化的“集成”,則能讓人們在走出都市之後,到不遠的郊區就能領略到不同地區的風情。
農莊走的是休閒農業之路。有專家指出,觀光休閒農業以田園景觀和自然資源為依託,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經過規劃設計與建設,成為一個具有農業經營特色的區域。“番茄農莊”實際上是將休閒農業概念中的“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這部分做大了。
肖小海認為,打造村落文化的“集成”,一方面是為了把鄉土文化推向市場,使其價值在市場上得以體現,從而起到保護的作用;另一方面,借助於此,農莊也找到了獨特的空間。他認為,隨著農村邁向現代化,中國濃厚的鄉土文化正在衰退,而一個村落就是社會的一個完整細胞,是一代代人用磚瓦砌起來的鄉間史書。
村落文化不能落“空”。肖小海說,一些大城市郊外都有一些民族樂園或是民族村,但都缺乏鄉土氣息,沒有生命力,或是擺設一些假的景點,或是讓一群人唱段民族歌、跳支民族舞。如何營造真正有活力的村落?首先是建築及周邊環境的基礎營造,要體現各地區的特色,目前6個村落已基本完成了這一步驟。接下來,農莊還要構建各村落的組織結構。每個村落都有一位村長管理,另有兩三位村民充當服務人員,一方面為遊客服務,另一方面也在村落裏種種蔬菜,養些家禽,他們都住在各個村落裏面;農莊還將引進各地區村落的村民,因為他們也是鄉土文化的體現,他們將在農莊的村落裏面,把自己原來的生活狀態復原出來,並按自己的方式接待遊客。農莊還將招收、贍養一些老藝人(如陜北剪紙、山東柳編的傳人),讓他們在農莊安度晚年之餘,也保留和展示出真正鄉土的東西。明年,農莊還將舉辦鄉土文化博覽會,每天開放,免費提供場地,吸引全國各地的“鄉土藝人”入駐。
來源:解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