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钟南山母亲:难以言说的痛......

钟南山母亲:难以言说的痛......

钟南山母亲:难以言说的痛......
https://mp.weixin.qq.com/s/i0mCwLr2PRt-2jAE4KHfjQ

钟南山母亲:难以言说的痛......

原创 唯旧之光  华人星光  1周前


2020一开年,因为“新冠”的爆发,
钟南山三个字,又成了焦点,
而你知道吗?
造就今天钟南山的,
是他的母亲廖月琴。
这个女人曾如此厉害,
单她自己就足以成为传奇,
曾如此伟大,
为我们培养出一个国之栋梁,
又是如此不幸,
人生遭到最痛的结局.......



1911年,
廖月琴出生于鼓浪屿廖氏家族,
声名显赫,
在鼓浪屿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廖月琴曾祖父廖宗文,
白手起家开创基业,
廖宗文有四个孩子,
廖清霞、廖悦发、廖天赐、廖天福。

而廖悦发正是廖翠凤的父亲,
林语堂的岳父。
当时,廖家几房人全都住在一起。
而廖月琴的爷爷是三房廖天赐,
月琴父亲廖超熙,
是与廖翠凤同一个屋檐下长大的堂兄妹。



从这个大院走出来的女儿们,
不光嫁的夫婿不一般,
生的孩子也都不一般!
请看这张表,她们培养出的下一代,
有钢琴家、声乐家、医学家......
堪称“精英豪门”。


钟南山和他的鼓浪屿亲族,人才辈出,毫不夸张。

廖月琴的父亲廖超熙,
下过海经过商,思想超前,
母亲谢淑媛出自大家族,
温柔贤惠,能识大体。
生在这样的家庭,
廖月琴举手投足之间尽是气质,
她,从来就是个与众不同的女子。


廖月琴(右一)与父母、手足的全家福

年少时,
廖月琴在当地毓德女中读书,
而后考了协和高级护校,
在那个年代,
像她这样出身富贵之家的女子,
极少有愿意从事护理专业的,
毕竟这一行在当时看来是伺候人的事,
堂堂大小姐,
怎能去做这样的事呢?

然而廖月琴何等样的女子,
只要自己喜欢,
就不会在意任何人的指指点点!
事业如此,择偶亦如此。



在协和就读期间,
她更是遇上了一生挚爱钟世藩。
钟世藩,虽是协和医学院高材生,
然而家庭清贫,
尤其是他比她大了足足十岁!
门不当户不对,
年龄又相差不少,
但廖月琴就是认定了钟世藩,
那年,
23岁的廖月琴与钟世藩结婚。


钟世藩与廖月琴的结婚照

1936年10月20日,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这一天,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在南京中央医院出生了。

看着孩子可爱的模样,
廖月琴为孩子取名为:钟南山。
巍巍南山,气势雄浑,
多年后成国之柱石。

廖月琴夫妇,
从两人世界到三口之家,
令众人艳羡,
可是,幸福的日子,总是很短。


钟世藩与廖月琴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
南京沦为炼狱,
灾难也降临在钟家。
钟家不幸被炸塌,
廖月琴与丈夫好不容易逃出,
一回头却发现:儿子不见了!

对于一个母亲而言,
儿子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廖月琴放弃了逃生,
扑向已成废墟的房屋,
她一直抠扒下碎石瓦砾,
一边撕心裂肺地呼喊,
双手成了血手,
指甲都被碎石刮裂,
她竟像毫无痛觉一般,
疯狂地继续扒石头,救救我的孩子,
救救我的孩子.......

最终,在一片瓦砾堆里,
他们发现了钟南山,
那会,钟南山已经脸都变黑了,
再晚一会儿......
世上便再无钟南山!

是廖月琴,以无比坚韧的母爱,
给了钟南山第二次生命,
给了中国人一个脊梁!



之后一家人离开南京,
颠沛流离到达贵阳。
此时的钟世蕃,
担任贵阳中央医院的院长兼儿科主任,
廖月琴又生下了一个女儿。
因为工作原因,
钟世藩经常忙得脚不沾地,
家里一切都是廖月琴打理,
尤其两个孩子的教育,
廖月琴以言传身教。



曾经,
廖月琴是家人捧在手心的公主,
嫁到钟家后,
贫困的日子,一言难尽,
住的是破烂茅屋,
粗茶淡饭有时都吃不上。
但廖月琴的心却异常平静,
无论生活如何风浪,
她始终兵来将挡,水来土埋!

钟南山上小学时,
学习成绩很差,还留过两次级,
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考试,
他偶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廖月琴很高兴对他说:
“南山,你还是很不错的啊!”

钟南山微笑着说:“那时,
我觉得妈妈一下子发现了我的一个亮点,
我有了自尊心,觉得有人赞美我,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认真读书了。”

廖月琴还常常陪着两个孩子玩耍,
给他们讲书里各种故事,
希望孩子们,
能够先从故事中体会到人生百味。

钟南山说:“早年间,
母亲曾答应给我买辆自行车,
过了一段时间我自己都忘记了,
可没想到,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
母亲仍咬牙兑现承诺,
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
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只要你答应的事,
就一定要做到,
这就是妈妈教给我的。
我现在对我的孩子也是这样,
要么不答应,答应了我就一定要做到。”

1955年,钟南山考上北京医学院,
当时他一个同学考上了北大,
问钟南山说能不能借给他一些钱。
钟南山告诉了母亲,
廖月琴沉默了,
因为为了钟南山读书,
家里已经把所有的钱都拿了出来,
日子特别拮据。
廖月琴很为难地说:“南山,你不知道,
我们为了准备你的钱都很困难了,
实在没办法了。”

可没想到几天后,
廖月琴将皱巴巴的20元钱给了钟南山,
叮嘱他一定要交给那个贫困的同学,
钟南山说:“那20元,来的很不容易,
那几乎是我们家两个月的生活费。”

钟南山还说:
我对人的同情心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
钟南山那强烈的自尊心,
同情心、责任心,
便是从母亲那儿继承过来的,
“我到现在还记得,
妈妈是怎么对待其他有困难的人的。”

新中国成立后,廖月琴担任,
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
她还是广东省肿瘤医院创始人,
为中国医学事业,鞠躬半生。



为了能做好工作,廖月琴去上夜校,
读的书都是关于解剖、肿瘤的,
他就问母亲,学这些干嘛,
都半百之人了。
廖月琴的一番话,
令钟南山留下很深印象:
我要当肿瘤医院的院长,
总不能连肿瘤是什么,都不知道。
干一行,爱一行,
干一行,懂一行。
这,就是廖月琴的言传身教。

然而,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子,
这样一个优秀的母亲,
却在那十年运动中,没能逃脱厄运。
1966年7月,时任中山医科大学,
肿瘤医院副院长的廖月琴,
因不堪折辱,
用自己结束生命的方式,
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钢筋铁骨。

士可杀,不可辱!

临终前的她,
不知内心该是多么的凄凉与无奈?
毕竟她拥有爱人,子女,
她只有56岁,
人生还远远不该结束啊。



母亲的离去,
是钟南山内心难以言说的痛。
事后多年,谈及这段往事,
他仍在感慨,母亲去世时才56岁,
她走得太早了。
钟世藩也没能逃脱厄运,
身为儿科泰斗,他失去了医生的工作,
被指派到儿科洗奶瓶,
不能出诊,不能搞科研,
已是古稀之年的钟世藩即痛心又无奈。
父母的遭遇在钟南山的心上,
留下了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



而妻子的含恨离世,
使钟世藩悲痛不已,
钟世藩将妻子的骨灰,
一直存放在他的卧室里中,
陪伴了自己整整12年,
这其中款款深情,无人能懂。

1987年6月22日,钟世藩离世,
在逝去的前几天,他叮嘱儿女,
一定要把他的骨灰与妻子混在一起,
同时投入大海中……



一次赞许慰生平,
母爱泪染九重九,
她是才女、是名医、更是慈母,
家庭的风貌和精神,
会沉淀在一个人的血脉深处,
构筑起一个人的三观,
是她成就了钟南山:
生活虐得千万遍,依然爱国赤子心!

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三山镇毒。
医者心,仁者心,中国心,齐心抗疫。
感谢钟南山一家,
为中国医学事业做出的贡献,
感谢钟南山,耄耋之年挂帅,
支撑起全中国的希望!

TOP

@石扉客2018
三代行医,绝对的世家。父有功于党国,却备受打击,母跳河自杀。看过他在反右纪念聚会上的小规模发言稿,觉得他对体制的认识很清楚,更清楚底线所在,所以他当时说几十年来不断劝自己忘记忘记忘记。我觉得他是个通人,活得非常通透了,绝不会去碰底线,上面对他也是有控制地使用。 所以,简单化和扁平化的贴标签式分析,在他身上很难得到准确的结论,他这代人身上背负了太多太多历史、文化和国恨家仇之类的东西。对比他和张文宏这两代名医,还是张这代更现代,更少包袱,更专业化。所以我自己对他的态度是:理解,尊重,叹息,有限度的信任。附,这一树繁花摄于沪郊,让我想起黄永玉老先生那幅《梦底老梅树,花发慷慨红》,借这幅祝这位八旬长者健康长寿!

//@程序员邹欣://@速报哥:别人都讳谈,他却在业界第一个公开出面支持李某亮医生,热泪盈眶,接受外媒采访,并且全程英文,对于他的地位身份,这是大忌,当时就觉得不寻常。

TOP

https://mp.weixin.qq.com/s/mU6lhCxY1MJehrEzTDC2PA
富二代钟南山

武志红  今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最人物 ,作者最人物出品
最人物
最人物
记录最真实的人物,品味最温暖的人间!

“父亲跟我说,一个人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东西,那么他这辈子就算没有白活。”

“那时我觉得妈妈一下子把我的亮点找了出来,我有了自尊心,觉得有人赞美我,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认真读书了……”

直到今天,84岁的钟南山都记得父母的教诲。家风清正,书香满盈,成就了如今年过八旬还征战在防疫一线的钟南山。

岁月终会带走一切,而父母的言传身教,则将通过家庭代代传承、泽被后世。钟南山有这样的父母,是他的幸运,也是这个时代的幸运。

他传承了父母所能给予子女的一切,又用这一切利益自己的同胞。钟南山没有辜负自己的出身,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

只是那个曾在父母膝下的孩子,如今也是个84岁的老人了……
来源 | 最人物
作者 | 北方女王
ID:iiirenwu


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已经与「新型冠状肺炎病毒」战斗了近两个月之久。

我们目睹了病毒的无情,也感受着人间的温情。

在此次疫情中,人们最信任的人,当属钟南山。
点击查看源网页

每次在采访中我们看见这位老人神采奕奕,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气。可是偶尔看到他脸上难掩的巨大疲惫,实在让人心疼。

要知道,他已经84岁了。

这一切,都与他家族的风骨密切相联。

一个家庭的思想高度与培养方式,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代的成长。

钟南山至今都记得,父亲曾经对他说过:

“一个人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东西,那么他这辈子就算没有白活。”
点击查看源网页
钟世藩夫妇与幼时的钟南山兄妹合照


01


矫健的步伐,有力的双手,坚定的眼神,是钟南山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

“我的动力来自疾病对生命的威胁。”
点击查看源网页

钟南山的父亲与母亲都是医生,他的父亲叫钟世藩。

钟世藩出生于1901年,从小是个孤儿,跟着叔父在厦门长大,过着风餐露宿的穷苦生活。

特殊的身世和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做事脚踏实地。他一边给人打工,一边努力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

入学时他们全班共有40人,但能在这艰难时世中坚持学习并毕业的,只有8个人,其中就有钟世藩。


1930年钟世藩协和医学院毕业照(右2)

1930年,钟世藩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又去往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留学,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

在国外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钟世藩毅然决定回国。

1946年,国民政府建设了三家中央医院,其中贵州中央医院迁到广州,成立广州中央医院,钟世藩任副院长。同年,受聘为岭南医学院儿科教授。

钟世藩总是忙到深夜,几乎不休息,他始终秉承着“所谓医者本分,就是治病救人”的信念。

新中国成立前夕,当时的国民党中央卫生部长,命令钟世藩带全家撤往台湾。他果断拒绝,冒着生命危险全家留在广州。

钟世藩说:“是中国人就得待在这里,而不是离开。”


年轻时的钟世藩

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平日里沉默寡言,很少说话,可只要一开口,就有理有据。

1969年,钟世藩与钟南山父子二人,遇到一个生病的孩子,尿血很厉害。

钟南山一看,认为这是一个结核的病人。彼时,父亲对他说:“你怎么知道他得的是结核?”

这一问,把钟南山给问住了。

父亲后来告诉他,尿血的原因可能是很多方面造成的,可能是膀胱的炎症,可能是结石,也有可能是结核。

做任何事都要有证据,医者人命,没有十足的证据,不可轻下判断。

钟南山说:“父亲就是这样,他对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总是希望别人过得更好。”
点击查看源网页
钟世藩

在儿子钟南山的眼中,父亲是严厉的,甚至连一句表扬的话也难得说一句。

然而女儿钟黔君眼中的父亲,是慈爱的。

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会唱英文儿歌给她听。长大后,父亲会带她一起去听音乐会。

钟世藩很喜欢中国的交响乐《梁祝》,他们第一次来广州中山纪念堂表演的时候,父女两人去听了。结束的时候,钟世藩对女儿说:“我太喜欢了,下次我一定还要来。”

结果,第二天他们就又去了。

钟世藩的这份慈爱,还体现在对待弱者的细枝末节中。当农村的小孩来找父亲看病时,他都是很仔细地给小孩看,不分贫困贵贱,有时候甚至都不收病人的钱。

父亲对待旁人的态度与做法,让钟南山与钟黔君受益匪浅。

《大医精诚》之八 <wbr>钟世藩:医者仁心
钟世藩的女儿:钟黔君


02


1970年,69岁高龄的钟教授在身体病重的情况下,毅然编写《儿科疾病鉴别诊断》一书,只为把自己几十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留给后人。

那时中国医疗技术水平与设备,还很落后。

他希望大多数的儿科医生,能够通过症状体征,大体判断病人得的是什么病症,对儿童进行简单的治疗。

那本书的名字就叫做《儿科疾病鉴别诊断》。



因为年纪越来越大,钟世藩的眼睛越来越不好用,写起书来很吃力。可他依旧每天去图书馆写作,往往是那个最早去,最晚出来的人。

老人家由于两个眼睛有复视,看东西经常重影。他常常捂着一个眼睛来写,如果累了就捂着另外一只眼睛写。

在写作的后期,他的眼球辐辏功能严重失调,身体的免疫力也逐渐降低,但仍然坚持带放大镜去图书馆查阅文献,核对和充实著作内容。

实在无法看清外文字母时,他就请图书馆内的年轻人帮助辨认。

钟南山见状,非常心疼,他对父亲说:“你年纪大了,不要写了。”

谁知年迈的钟世藩,一脸严肃地反驳道:“不写让我干什么,让我等死吗?”

这本书,最终写了40多万字,几十年的积累汇聚于《儿科疾病鉴别诊断》,这便是钟世藩要给儿科留的东西。

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钟世藩

钟南山看完父亲的序言后,建议在序言中加上一句自己的语录,有时候需要讲点政治。

钟世藩坚决不加:“这是医学著作,不是政治宣传。对医生而言,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

这本书得到了1500元稿费,钟世藩将其中的700元给了帮他抄书的温医生,自己又出钱买了40多本,送给亲戚朋友。

钟世藩对儿子说了一句话:“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能留点什么东西,那他才算没有白活。”

这句话让钟南山终身难忘。
点击查看源网页

1987年,86岁的钟世藩已经感觉到自己的时日所剩无几了。

只是离世前两天,他还在跟儿子探讨磁场是否对病毒毒性有作用。

闭上双眼前,钟世藩将儿子钟南山与女儿钟黔君叫到窗前,三个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他留给两个孩子的最后一句话是:

“千万不要开追悼会,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
点击查看源网页


03


钟南山的背后,离不开钟家的家风与家教,其中有父亲钟世藩的耳濡目染,也有母亲廖月琴的影响。

廖月琴是鼓浪屿名门贵族的后裔,钟南山的外公廖照熙,和林语堂的妻子廖翠凤,是在同一个屋檐下长大的堂兄妹。

陈锦彩曾说:“鼓浪屿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拥有一种特质,在掌握自己专业的同时,还在音乐、体育、文学、外语等领域有所精通。”

廖月琴身上既有传统女孩的贤德,也有现代女孩的智慧。她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的高级护理专业。

后来她曾担任现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还曾被派到美国波士顿学习高级护理。

点击查看源网页
钟世藩与廖月琴夫妇

这位有着良好修养的母亲除了精通医术,热爱文学,还常常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上,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孩子。

钟南山小时候,其实很顽皮,隔三差五就逃学。相比较于父亲的严厉,母亲廖月琴采取了鼓励的方式。

钟南山读五年级那年,有一次考试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妈妈知道了很高兴,她对儿子说:“南山,你还是行的啊!”

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在钟南山幼小的心灵里渐渐开始生根发芽,他对自己有了信心。

“那时我觉得妈妈一下子把我的亮点找了出来,我有了自尊心,觉得有人赞美我,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认真读书了。”

在母亲的身上,钟南山还学会了拥有共情心,帮助弱者。
点击查看源网页
年轻时的钟南山

在钟南山考上北京医学院后,他以前的一位同学考上了北大物理,因为没钱坐不起火车,找他借钱。

那时他家的条件也异常艰苦,但廖月琴还是东拼西凑了20元给了孩子,让他借给没钱坐火车的同学。

这件事,令钟南山无比感动:“我到现在还记得妈妈是怎么对待其他有困难的人的。”母亲离开五十多年了,钟南山对于旧日的点滴却记忆如新。

父母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意或者无意,都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04


好的家风成就了钟南山,让他成为了一个有担当的好医生。

50年代,科研资金非常短缺,钟世藩为了研究乙型脑炎病毒,省吃俭用买来几百只小白鼠,在家做起了实验。

那时有人来找他,邻居都会说:“闻到老鼠味最大的那家就是。”

父亲的医术远近闻名,看到病人被父亲治愈后的开心,钟南山记在心中,默默将医生作为自己以后的理想:

“当医生能给别人解决问题,会得到社会的尊重,有很强的满足感,这是当时的一个热爱的原因。”

父亲的言传身教,陪伴了他的一生。



当年经历过非典时期的人们,不会忘记钟南山这个名字。

最初,这场灾难并没有引起众人的重视。有专家提出:罪魁祸首是衣原体,这是人类已知的,是可治疗的。

当时正在一线接诊治疗的钟南山,却并不认同这种说法:“用治疗衣原体的方法试了,都试过了,没有什么改善,所以我认为不是。”



有朋友对他进行劝阻:“与官方意见不同,你就不怕判断失误吗?有一点点不妥,都会影响你院士的声誉。”

而钟南山却反驳道:“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

那年清明节,钟南山回乡祭祖,他在父亲钟世藩的坟前自言自语:“父亲,我要说出真相吗?”

钟南山知道,如果换作是父亲,他一定不会选择隐瞒。



最终在中外媒体聚集的发布会上,钟南山选择了说出真话:

“现在病原不知道,怎么预防不清楚,怎么治疗也还没有很好的办法。什么叫现在已经控制?根本就没有控制!”

“敢医敢言”四个大字,写在钟南山办公室最为醒目的位置。



那年钟南山67岁,这位老人一直在非典的最前线工作。

在情况最为艰难之时,他说:“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

为了更好的治疗患者,钟南山坚持近距离观察每一个患者,甚至直接观察患者口腔。


在他的坚持下,一个又一个奇迹诞生着。

可是非典走了,钟南山却病倒了。

2004年,钟南山由于身体透支得过于厉害,得了心肌梗塞,放过一个支架。自那之后,他愈发开始加强锻炼。

每个星期有两到三次的慢跑,单双杠,室内划船等运动项目,只为使身体能够始终保持强度,更好地投入到医学工作中去。



子女教育最大的差距不是金钱地位,而是家庭本身全方位的人生积累。

钟南山至今都忘不了多年前一个从偏僻山村,来治病的小女孩。

女孩来到医院后,钟南山与团队给她做了一个检查,发现肺里面有很多细的小点状的病变。病人没有什么症状,就给她用了一些药。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用药之后,女孩的病情发生了恶化。后来再经过一些检查,钟南山发现病人的痰里存在结核菌。

尽管这个小女孩后来经过一系列治疗身体恢复了,可是钟南山依旧心存愧疚,他表示自己永远也忘不了这件事情。

钟南山已经84岁了,可他依旧在不停地学习。中国的病人太多,病种也太多,他最大的希望是年轻医生不要满足现状,要不断地探索。




05


“当医生本身就是如何对待人,只希望他们能够健康。”

钟南山已经84岁了,他还在为了民众的生存安危奔走相告。

此次的武汉疫情,让钟南山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线中。

1月18日傍晚,钟南山刚对大家说完“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就义无反顾坐上了从广州前往武汉的高铁。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钟南山的每次发言,宛若一剂强心剂,因为他值得我们相信。

每每谈到病人,钟南山的眼眶就红了,这是一种极为难得的共情心。

在谈到已经逝世的李文亮医生时,钟南山哭了。

他说:“我认为大多数人,都认为他是中国的英雄,我也是。我为他骄傲,他早在12月份就把真相告诉人们。”

这不是钟南山面对采访时第一次落泪,在1月28日在提及武汉这座城市时,这位老人几度哽咽,眼里泪水翻涌。

他坚定地说:

“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能解决,大家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

钟南山的几次哭泣,不仅是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风骨,更是他从小所受到的家庭熏陶,让他的内心始终秉持着一种家国情怀。



钟南山已年过八旬,他是英雄,可也是位年迈的老人。每天不停歇的忙碌奔波,我们明显感觉他憔悴了许多。

有记者问他休息怎么样,他回答:“有时睡得着,有时睡不着。”

钟南山可谓是国士无双般的人物,可是走进他的家,实属让人诧异。

他至今还居住在一所老旧的普通小区,家中的家具十分素朴,沙发破的地方用布裹着。

虽然已是功成名就,这位老人仍心甘情愿居于一隅。



钟南山一直以来对待医学的热爱,对待旁人的赤诚,都是从父亲与母亲那里继承的。

一家之风,原来不只代代相传,还可以让那些鲜活的生命,重新看见希望。


06


钟南山在多个采访中都说过:

说老实话做老实人的坚持,源自父亲的言传身教。在治学严谨上,我受的是父亲的影响。

但我对人的同情心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我到现在还记得妈妈是怎么对待其他有困难的人的。

钟世藩与廖月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人行走于世,精神财富远远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

钟南山如今的成就,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与谆谆教诲。

良好的教养跟家境无关,跟家风有关。
点击查看源网页
钟世藩

一方屋舍,一种家风。家风让伟大的人变得平凡,让平凡的人变得伟大。

钟南山至今仍记得自己家的家训:

“要永远有执着的追求,办事要严谨、要实在。”

钟南山继承了父辈良好的家风,也一直对自己的孩子们言传身教,一再告诫他们要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对于子孙后辈,这位老人一再教导:“要保持钟家的两个优良传统。只要有这两条,你们就会不断取得进步。”

好的家风沉淀在后代的血液之中,这才是真正的名门望族。


-END-

关于作者:关注微信公众号 最人物(ID:iiirenwu)记录最真实的人物,品味最温暖的人间。转载请联系最人物(ID:iiirenwu)授权。
部分参考资料:
1、纪录片:《致敬不老人生·钟南山》
2、《钟南山传》
3、纪录片:《非典十年祭》
4、大家专访:《敢言敢医 钟南山》
5、纪录片:《钟世藩 医者仁心》
6、百度百科——钟世藩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