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人生这场马拉松,起跑就焦虑? ——观电影《起跑线》

人生这场马拉松,起跑就焦虑? ——观电影《起跑线》

人生这场马拉松,起跑就焦虑? ——观电影《起跑线》
http://mp.weixin.qq.com/s/MhAADLkKbxcWhbZGwe6C2g

人生这场马拉松,起跑就焦虑? ——观电影《起跑线》
原创 2018-01-17 文道 ijingjie

点击上方「ijingjie」可快速关注我们

《境界》独立出品【热点影评】
文 | 文道



原来印度也有群患上“起跑线焦虑症”、为“坑爹”的学区房叫苦的父母。“你们使尽办法让孩子上好学校,其实是想让孩子帮你们。”焦虑的中产父母倾向于过度管教、掌控孩子,无法接纳孩子弱点,给孩子更多律法而非恩典,希望孩子成为证明他们能力的战利品和契约奴。

最近引起国内观众热议的印度电影《起跑线》,讲述的是服装设计师拉吉一家的故事。他们来自印度著名的月光集市,拉吉是一位成功的生意人,身为中产阶级的他和妻子,却遇到了一个难题:怎样让孩子进入“可以改变命运”的好学校?

为了让女儿皮雅接受好的教育,他们可谓费尽心思。许多中国观众看了之后大得安慰,原来印度也有一群带着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竞争、咬牙买学区房的爹娘,网友评论颇有“他乡遇故知”的感动。



“起跑线焦虑症”

影片中,丈夫拉吉曾质疑是否有必要挤破脑袋让女儿上名校,丈夫拉吉觉得,读公立学校就好,“我们也是从公立学校出来的,现在不也过得不错吗?”妻子米图一听到丈夫有这种想法,一脸的不乐意,“很不错是不够的,在公立学校什么都学不到,女儿会害怕跟别人沟通,如果别人说英语她就会很惶恐,她会不适应社会,然后她会孤独和沮丧,如果她开始吸毒那怎么办?”

“我们不能让皮雅接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她觉得正是因为没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们才只能待在中产阶级的位置上。好的学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语教育,而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成为这个阶级最好的方法就是上一所好学校”。

影片中,拉吉夫妇去拜各种神,请求神帮助他们的孩子被好的学校录取。其中一幕是,他们来到天主教堂,祈祷说:“耶稣啊,请让我的孩子被录取,我会在每周日在教堂燃烛,请让她被录取。”在拜了许多神之后,他们相信神一定会让他们心愿得偿。

为了使孩子能够进入好学校,拉吉一大早就排队报名,就如影片中所说,德里最盛大的比赛不是马拉松,而是德里的幼儿园招生。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拉吉夫妇也改头换面,想方设法融入上流社会。他们购买了价格不菲的学区房,在搬到富人区居住后,他们迫不及待地邀请邻居们来家里Party。不料,却遭到邻居们的歧视,以他们来自“月光集市”为由,不让自己的孩子跟他们的女儿交朋友。在这些家长眼里,交朋友也成了非常功利的举动。

拉吉夫妇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抢夺“起跑线”的行列中,期间他们遇到了不计其数和他们一样的父母。电影中一位家长说:“我们送他们到德里的顶尖学校,那样他们长大后就能有所作为,构建他们的未来。”这段话剖析了印度社会重视教育的根本原因:好的教育能让孩子取得优势,爬上更高的阶层。这样的想法和中国父母简直太投缘了。

许多中国父母的思路是,我现在给孩子的路铺好,以后他们就能少走弯路,所以必须得到最好的教育。于是从幼儿园开始,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持续打响。全国各地的优秀幼儿园附近,陆续出现天价学区房,甚至有的开发商还打起“赢在起跑线”的标语。总有一些不愿输在起跑线的父母,砸钱买单。“你们使尽办法让他们入学,不是在帮他们,事实上,是他们在帮你们。”这是醒悟过来的拉吉在片中的一句话,值得中国家长深思。



用无微不至的爱掌控孩子

电影中,妈妈的恐惧是因为孩子一旦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就会被未来的社会拒绝。妈妈始终在一个恐惧的循环里幻想着女儿的出路,而对她来说,唯一的出路就是进好学校。

孩子的成长往往会被父母所影响,以至于孩子常会倾向他们将来有一天成为父母的模样。如果父母对儿女的影响是负面的,那么做儿女的就会对未来产生恐惧和担忧。拉吉的妻子米图觉得自己的父母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好的环境,而自己并非出身名校,于是她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读私立学校上,而米图最终看到私立学校也不能保证女儿的未来。

“如果我们自己有一个破碎的榜样,那么我们要如何期待自己能教养出好的儿女来呢?”柴培尔(Bryan Chapell)牧师认为,我们应当效仿一个更好的榜样就是天父。神是我们的父,把我们从过去的经历中释放出来。“因为我们有一位天父,所以不再受限于地上的父母的负面榜样和负面的作法。我们不是注定要重复他们的错误,因为我们身上不只有他们的印记,神还提供了我们另一个榜样,那榜样就是祂自己。天父的爱比任何天生或学习而来的爱都更为真实、更有能力,也更能激励我们;而与祂建立的亲密关系比任何其他在我们背景里的因素,都更能建造我们作一个好父母。”

妈妈米图希望自己的女儿有美好的未来,以至于早早规划好孩子的人生蓝图,片中她对女儿的管教让人觉得不可理喻,已经到了掌控孩子的地步。女儿玩滑梯,妈妈先用纸巾擦一遍梯子,吩咐保姆几点给孩子吃零食、几点洗澡……米图所有的关心都是为了女儿有一个美好的前途,正是这种过度的呵护扼杀了孩子的成长。对这些场景我们并不陌生,许多中国父母同样擅长用无微不至的爱来掌控孩子。

其实,过度的关心是一种焦虑。妈妈米图外在的表现是内里不安全感的流露,这种不安全感影响了她的行为。如果我们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们,我们就会变得焦虑,就会倾向于过度管教,最终变成掌控。

柴培尔认为,焦虑的父母不会是好父母。“圣经借着向我们保证神在创造世界以前就已经非常爱我们,来解决我们焦虑的来源。一旦这个圣经的保证能够深植在父母的心中,我们对自己的一切顾虑就不再会是教养儿女的驱动动机。我们在与神的关系中所得到安全感,将会释放我们去为了孩子的益处而教养他们——是和他们分享我们的安全感,而不是剥夺他们的安全感。”



为孩子读书不惜骗取穷人名额

影片中的穷人希亚姆得知拉吉欺骗了他之后,转而愤怒地说:“政客偷窃穷人的事物,建筑商们偷窃他们的土地,我们好不容易得到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你们也想把它偷走。”拉吉非常愧疚,他觉得是自己占用了贫穷孩子的名额,他主动请求校长将名额转让给邻居希亚姆的儿子,然而校长却说:“如果我把这个学位给一个贫困孩子,那我怎么从中受益?”

校长的这番话,让拉吉看清了私立学校的丑陋嘴脸。拉吉在开学典礼上当众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因为像我们这样的父母更乐意去欺骗,而像他们这样窃取机会的校长,不再是校长,而是一个生意人,教育不再是教育,而是一门生意了。”

以校长为代表的一方,被贪婪的力量驱使把教育当做商品和生意。当这种贪婪的欲望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就会危及整个印度教育系统。影片中的贫民是最弱小的一群,面对如此的侵害,他们是无助的,甚至可能变得更加贫穷,失去维持现有生活的能力。

先知以赛亚讲过,那些城市富裕阶层是如何破坏整个社会环境的,其中就包括富人收购农民所有的有限土地,借以发展庞大的庄园;结果使那些处于弱势的农民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土地,而那些贪恋他人财物的人,却可以在这片新购买的土地上享受安乐。(参《以赛亚书》5:8-10)

先知耶利米在分析其所在的社会现状时指出,当时的危机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那些“大,而且富足”的“恶人”设下圈套,陷害那些不能保护自己的“孤儿”和“贫困”的人。(参《耶利米书》5:26-28)在这种经济力量之下,有权势的人会渴望夺取弱势群体的财富,穷人的权利完全受到忽略。因此,耶利米对犯罪者的行径说出最后的结论:“因为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一味地贪婪,从先知到祭司都行事虚谎。”当城市的领导阶层、精英群体用“平安了!平安了”来掩盖已经生病的国家现状,先知宣告,他们其实没有平安。

神学家布鲁格曼认为,这些行径侵犯了创造主原来的心意,就是要为所有生命提供安全的居所。而那些恶人贪婪的行径已经越过了这些界限。“新的欲求和需要不断出现,制造无尽的斗争,使邻舍之间彼此对立,为的是要争取首位、取得优势,并要损害他人的利益,借以为自己累积更多的物质财富。”布鲁格曼说。

电影中反映的印度社会的现状,就包括不平等的受教育权带来的危机。拉吉夫妻为了骗到学校分给穷人学生的入学名额,装作穷人来到贫民窟居住,那些穷人蜂拥过来愿意帮助他们,而他们却拒绝了帮助。在穷人眼中,他们深知邻舍之间相互帮助的重要性,这也是旧约和新约一再的教导:爱邻舍。而当富人只为自己的益处着想时,就会与人隔绝。

最终,拉吉和妻子放弃了从穷人那里得到的名额,把女儿送进公立学校。



劫持孩子的父母,暴露了他们的骄傲

和拉吉夫妇一样,我们希望为孩子设定好人生蓝图,希望他们能够走我们为他们量身定做的人生路线。父母会以为自己不会出错,其实这是很大的骄傲。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神会用养育孩子的方式揭露父母内心的真实想法、态度和欲望。

保罗·区普在《教养:彻底改变家庭的14条福音原则》一书中写到,那些自认为“有能力”的父母往往是很骄傲的父母。因为他们为自己的能力感到骄傲,他们行动太快,过于自信,他们缺乏耐心和理解。“‘有能力’的父母倾向于认为他们的孩子也应该有能力,所以当他们的孩子的弱点暴露出来时,他们往往会感到失败。‘有能力’的父母,他们以遵守律法为荣,倾向于给他们的孩子更多的律法而不是恩典,他们更快地判断而非理解。“有能力”的父母往往希望他们的孩子成为他们的战利品,公开展示他们的能力。”

如果我们的孩子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并且健康、成功、受人喜爱,但没有罪恶的意识,没有对怜悯的渴望,不认识恩典的福音,那该怎么办? 区普指出,孩子们迫切需要上帝的拯救、赦免、改变和恩典。上帝的恩典,是父母和孩子们唯一的希望。

父母需要不断展示和教导上帝对他们的恩典。“对孩子们提出自私、不耐烦和愤怒的要求,把他们当作契约奴,以减少我们今后的日常杂务,让我们未来的生活更舒适。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并不是为了我们而被创造出来的,而是为了上帝和孩子自身的利益。”

我们靠着自己的能力,会培养出会拿奖学金的孩子,但无法养育出认识神的孩子。许多孩子可能从小和父母一起上教会,但若没有给孩子恩典,一旦长大,父母不能在身边督导时,他们就会渐渐远离神。

作为父母,我们有着希望我们的孩子服务于我们小王国的倾向,而不是服事神的国。父母需要从对孩子的掌控中解脱出来,而孩子也需要从父母的劫持中迈出在恩典中起跑的第一步。父母和孩子都需要恩典。作父母的,比焦虑如何要“赢在起跑线”更重要的是,知道究竟有谁与你和你的孩子同跑一生。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微信号newjingjie”,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