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滚蛋吧!肿瘤君”:豪气背后的无奈呐喊

“滚蛋吧!肿瘤君”:豪气背后的无奈呐喊

“滚蛋吧!肿瘤君”:豪气背后的无奈呐喊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fccd&scene=0#rd

《境界》独立出品【热点影评】

文/郭为

80后漫画家熊顿失去工作,失去爱情,在将失去生命之际,独自一人登上山顶宣告:“滚蛋吧!肿瘤君!”“豪气”感人,但其实也是一种无奈呐喊。剧中也出现类似的对现实的嘲讽:“滚蛋吧!雾霾”,“滚蛋吧,房东”。这世界就是我们的病房,每个人其实都是病人。


8月8日进行全国超前点映的电影《滚蛋吧!肿瘤君》,以1230万的点映成绩超过《捉妖记》创下的580万点映纪录,成今年点映票房最高的电影,并盛传“观者必哭”,8月13 日该电影上映后又以单日票房4100万成绩登上榜首,蝉联了28天单日票房冠军《捉妖记》退居第二。好评如潮。


《滚蛋吧!肿瘤君》这部电影根据已故80后漫画家熊顿的真实抗癌故事改编,这是一部充满温情、感人至深的电影。看完电影后,深感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的病房,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病人,也禁不住笑中有眼泪,泪中有沉思。


“人生虽短,爱却绵长”


2012年,《滚蛋吧!肿瘤君》的故事主人公熊顿开始在网络发表自己的漫画作品,在与病魔抗争期间,她用明亮的色调、充满想象力的文字,以及幽默诙谐的方式,记录下治病期间的悲与欢,乐与痛,传递满满的正能量,正如熊顿的扮演者白百何所说:“《肿瘤君》不是一部爱情片,却充满了‘爱’。”而这种爱已成为人生最大的支柱,我们都因爱而活着。爱不只有一张面孔,爱有多张面孔,C.S.路易斯在其著作《四种爱》中向读者详细描述了人间情爱的四种基本类型:亲情、友爱、爱情以及圣爱。


熊顿生前在她微博里写道:“人生虽短,爱却绵长”,这种对爱的向往,也是她真实生命的写照。熊顿在治疗期间,用画笔细心捕捉了来自父母、亲人、朋友的关怀和生活中的点滴感动,也使她感受到真诚的爱。影片里有一段是,熊顿躺在床上跟妈妈聊天,她问妈妈:“你知道我的银行卡密码吗?”妈妈说不知道,也不在乎,熊顿说:“是你的生日。”


这样的情节感动着每一个人,这是亲情之爱对我们的触动。还有友爱。熊顿的三个闺蜜对其在生病期间的照顾也让人感动。影片最后熊顿在生前录好的视频中,向大家说的话:“要记住,爱与被爱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这也是为什么她在被男友抛弃之后,还在期待着下一段爱情的到来。


虽然熊顿最终离世,但其乐观向上、幽默敢爱的人生态度,感动了千万网友,被称为“最具正能量的天使”。著名女演员姚晨曾这样评价熊顿:“她用幽默稀释苦难,用自嘲抗击肿瘤,用快乐渲染了生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主人翁只经历了三种爱,却没有经历那最重要的一种:圣爱。没有这种爱,其他的爱有时会变得脆弱不堪,一触即溃。


人生短暂,白驹过隙间。圣经用Kairos这个字来称呼时间。这是一个隐藏着特殊意义的时间,是要求每个人都要做出抉择的危机时刻。


灵修大师卢云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还会活多久呢?只有一件事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要好好过每一天,多么简单的道理,但是却值得注意。我今天带给别人平安了吗?我说了能治愈别人的话了吗?我放下了我的愤怒和仇恨了吗?我宽恕别人了吗?我爱了别人了吗?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我必须相信,我现在撒播的一点点爱的种子,将会在生命中结出许多果子。”


“上帝给我们安排每次挣扎都有目的!”


电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熊顿在29岁生日那天,不幸失去了工作,失去了爱情,然而三个闺蜜却想尽办法逗她开心,熊顿想起新买的衣服,想去换给闺蜜们看。没想到她进卧室后就没了动静,闺蜜们进入卧室才发现熊顿倒在地上,并被送进医院,从此,主人翁熊顿便展开了与病魔抗争的日子。


生活中的熊顿是一个漫画师,在出了第一本漫画书之后,立志要做一个成功的人。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上进心非常强的熊顿不分白昼,日夜颠倒。最终病魔找到她。得病后熊顿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的人生被这场大病隔成了两个时空,生病之前,我总以为自己是一个彪悍的女子,仗着自己年轻且身强体壮而晨昏颠倒。三餐没有确定的时间,冬天衣不过三件,夏天从未盖过毛巾被,从来没有为健康操过心。K歌必定刷夜,聚餐必喝大酒,因此从未被健康状况有所担心。


直到2011年8月,熊顿被确诊为霍奇金氏淋巴瘤(恶性淋巴瘤的一个独特类型,青年人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熊顿与病痛抗争的经历,让我想起素有“暗室之后”之称的蔡苏娟女士。蔡苏娟出生于南京的一个富贵之家,是中国最早一批接受现代教育的女性,精通英文和钢琴。她曾不顾家人反对,归信基督,并最终带领家族55人信主,她也是一个与病魔抗争大半生的人。


1931年,蔡苏娟不幸身患重病,据专家诊断,认为三天之内必死无疑;家人亲友,都为她准备棺木和一切后事,只有她的干妈李曼女士,专心为她祈祷,在患难中仰望神。神给蔡苏娟一个异象,让她在患难中操练自己的生命。她的眼睛变得对光线非常敏感,不能见光,以致必须终日要待在幽暗的房间生活。从此以后蔡苏娟女士靠着信心而活,她在自传《暗室之后》一书的结论中说:“我确实在患难中找到了平安,在痛苦中得到了喜乐,在黑暗中得到了亮光。”她不但活了三天,而且靠着神的恩典,又活了半个世纪之久。1984年8月25日在美国逝世,享年95岁。


有一位医生说过:“你患病不一定表示,你的丧钟已经敲响。其实,疾病犹如晨钟,唤醒人认识生命的可贵,叫人重新衡量人生的价值。”我们也看到了熊顿的反省,她说:“你得相信,上帝给我们安排每一次挣扎都是有目的的!”


人在身体健康中,很难看出上帝如何支持着他,所以病痛何尝不是一件礼物。玛拿西所戴的锁链,比他的冠冕更为有益;马丁路德直到在苦难中才明白一些经文的真义。没有一滴眼泪神轻看,苦难让人更加亲近神,神所允许的苦难是医治我们的良药,它也会成为别人的祝福。


圣经中保罗说:“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 (罗5:3)“患难”在希腊文原文中有“压榨”之意,其实更合适的翻译应是“品格”,就是在各样的试炼中所铸就的品格。日本著名基督徒女作家三浦绫子,一生为主写作,她写的小说《冰点》已成经典,很多日本人因此书归向基督。她不断面对病魔的挑战,接连患上心脏病、紫斑病、带状疱疹、直肠癌、帕金森病等,以致于有人称其为“疾病展览会”,然而脆弱的生命却十分坚强。三浦绫子认为:“得这么多病,大概是神偏袒我吧。每得一次病,我就学会一点新东西,真是不小的恩惠。”




逃避死亡?无用的逃避!


熊顿生前说:“病后几乎都在医院,睁眼就是灰白的天花板,入耳就是化疗、吃药、体温、白细胞增减……日子的无聊可想而知。但对于一个画漫画的来说,生活给予我的,不管是幸运还是坎坷,是快乐还是痛苦,是喜是忧是笑是哭……这所有情绪与经历通通可以成为付诸笔尖的素材。”


熊顿此说,让人看到她确实是坚强的,我相信有很多人佩服她这样的勇气。特别是熊顿独自一人登上山顶宣告:“滚蛋吧!肿瘤君!”虽是一种“豪气”,但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呐喊。在影片中同样出现了:“滚蛋吧!雾霾”,“滚蛋吧,房东”等类似的话,这也只是对现实的一种嘲讽。


很多人会被“活着就要快乐,因为我们会死很久”这句话误导 ,以为死了一了百了,认为死亡是一切的终结。我们不能活在否认任何死亡的疯狂乐观主义中,影片中熊顿说:“反正开心不开心,都是活一天,那就大摇大摆地活呗。”


这种自信其实是危险的,说到底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这种自信最终会成为一种自负,就像影片中的熊顿所说:“再过一天我就29岁了。贝尔29岁发明了电话,村上春树29岁开始写小说,斯皮尔伯格29岁拍出了电影《大白鲨》,我一直坚信,下一个在29岁呼风唤雨的人肯定是我。”人若对自己的罪熟视无睹,就是自欺欺人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这是世俗的人生哲学,是会害死人的。


真实的生命不是让我们逃避死亡,而是相信死亡只是生命的过程,逃避这样的事实,我们无法增加自己的寿命,反而要付出代价:害怕、恐惧,无法探索生命的深度。托尔斯泰在他的经典之作《伊凡·伊里奇之死》(The Death of Ivan Ilych)里谈到这种无用的逃避,故事讲述一个人在活着时,没有为即将到来的死亡做充分的准备。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位法官,全心投入自己的事业,很少关注自己的生命,但是正当他爬上自己事业的鼎峰时,一直奇怪的病痛逼着他面对死亡。


无论死亡是远在天边或近在咫尺,它都不仅是一件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从我们始有呼吸时,它就穿梭在我们的存在中,圣奥古斯丁写道:“一个人在母胎形成时,他便注定走向死亡,他随时都走在通往死亡的道路上。”


其实,圣经中说,人真正的死因不是因为肿瘤,或白血病,或心脏病,或诸如此类的疾病。这些疾病只是人死亡的途径,人真正的死因是因罪的缘故,“罪的工价乃是死。”(罗 6:23)罪比任何的苦难更可怕,肉体的疾病容易得医治,但灵性的疾病却病得不轻。我们对抗的不仅是病魔,而是天空属灵气的恶魔。



80后熊顿
“怕别人人生刚开始,我们的就结束了?”


虽然影片里有教堂的画面,也有提到:“你得相信,上帝给我们安排每一次挣扎都是有目的的!”但是当她得知自己不是必死的白血病时,就说了一句:“感谢上帝真主和佛祖”,可以看得出这是有病乱投医,什么神都信的多神论者,并没有与真正的神发生交集。


熊顿说:“死,只是一个结果,怎么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由吴彦祖扮演的梁医生对熊顿说:“我负责治病,你负责相信我。” 有时候,我们能战胜病魔,但不能战胜罪,而灵性的疾病只有主耶稣能医治。


我们内心隐藏多少罪,就病得有多重。耶稣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太9:12)法利赛人认为他们很健康,变得非常自以为是,不愿承认他们需要耶稣。有人说,不晓得自己一塌糊涂,正是我们一塌糊涂的原因之一。假冒伪善的人,恨恶所有人的罪,但除了自己的以外。税吏和那些自以为义的人恰好相反,他们愿意承认自己可怜的景况,愿意求神的怜悯和恩典,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11:28)


熊顿生前画过一个非常美的“安”字,是她的母亲张开手在上,其下是一个小小的“女”字,如同老鹰护庇雏鹰一样。熊顿期望母亲成为她平安的守护者,但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所有的父母,终有一天会离开孩子,但唯有仰望永远不变的神,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息和平安,这种平安是任何环境夺不走的。


熊顿离世前,在病床上和妈妈说的最后的话是:“妈,我再也不会疼了,我想睡会儿……”


影片结尾虽然主人公死了,但却给人一种希望。这种希望是给我们还活着的人有思考人生的机会。


影片的结尾的插曲中其中一段便是经典歌曲《敲开天堂之门》(Knocking on Heven's Door)。但愿人们不只是死亡时,才想起天堂,让我们在活着时就认识上帝,认识到爱与被爱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更认识到他就是爱和医治的源头。


当熊顿的朋友问她:“你怕吗?怕别人的人生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已经结束了?”我想她是不甘心的,却又无可奈何。反观反抗纳粹而遭处决的基督徒潘霍华,在走上绞刑架前,对他的同伴说:“对我们而言,这是结束,也是新生命的开始。”


一个真实基督徒的生命建立在更稳固的磐石上,他不会视死亡为终结,而是通向另一个新境界的开始,因为坚信有一天:“上帝要擦去我们所有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 ,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21:4)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微信号newjingjie”,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