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tommi妈妈 于 2013-3-26 20:39 发表
中国部分学校的IB成绩已经是世界一流,这点我上面已经提过,也不是什么新闻了。学生-学校需要一定选择这也很正常。
问题是在普通人群中能进入你孩子或其他中国‘好’IB学校比例是多少?欧洲不用说了,美国有这 ...
这段有点不理解
请问,您概念里的“应试”是个什么模式?
1 高度择生率=应试(以中考分数为标准OR自己出个英文数学写作卷子考试)
2 高度作业强度=应试(作业很多种,比如做实验,看书,写报告,还有单纯做题目,哪种算应试,哪种不算,当然做实验看书写报告也可以只是为了大纲做准备的,比如只做考纲涉及的实验,按考纲要求写报告,只看对实验有帮助的书;还有不管考试只管自己做自己喜欢的实验看喜欢的书)
3 按大纲要求教学=应试(上海的IB基本就是按着IB要求来教的,考察范围是什么,就教什么,拓展不拓展的看学生要求和老师水平)
4 其他体现应试的表现
这个帖子看到现在,发现对“应试”这个词的定义有点不明确了。
您初衷提到的上海IB教育应试,是从哪个方面得出的结论?目前我看贴不仔细,只看到具体事例是“高度择校”
说起来在中国的教育总是脱不了“应试”,所以我前面也在想,我们是“应试”的,但是想到后来,突然问自己,我们现在哪些具体表现是“应试”呢?
改变大环境我们没办法,细节方面也许可以努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