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薛涌 关于应试教育的几篇文章

薛涌 关于应试教育的几篇文章

http://www.jfdaily.com/a/5381858.htm
MOOC(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的崛起,给应试教育带来了警示。大学的准入资格不那么重要了,聪明勤奋之士到哪里都可以求学,自由竞争,能者为尊,其意义也许不亚于八百年前大学的创立。当然,这并非等于取消考试。相反,考试可能变得更为重要。网络教育的信誉和质量,最终还是要借助考试来保证。这种考试只会比大学里的更严格、更客观。
    事实上,应试教育的缺点不在于考试,而在于评价模式单一,扼杀了多元化。考试内容就是那么几门科目,答案相当标准化,致使孩子们把大把时间都花在了做题上。
    但是,考试本身可以说是现代社会必备的制度。曾与费正清合著美国大学中国史教科书的邓嗣禹教授,就写过一篇文章,名为《中国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影响》。他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影响了英国的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此论是否站得住脚,尚有待学者的进一步研究。但邓教授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科举考试的基本原则中有着相当现代的因素,那就是唯才是举,超越阶层、家族等特殊关系纽带,以普遍的准则录用人才。这也相当符合韦伯所谓的现代社会理性化、科层化的组织原则。
    应试教育的弊端不能成为拒绝考试的借口。不久前网上曾经有一个热帖,称历年的高考状元鲜有成大业者,并列出一大串名单,说明这些人是哪个省市的状元,现在从事什么工作。仔细一看,我发现其实有许多人如今已是美国大学里的终身教授。即使以收入来衡量,其中也不乏从事实业的人,已经很有作为,只是比较低调,不太为人所知而已。
    目前到美国留学,往往要经过若干考试,如托福、SAT,或者针对研究生的GRE等。这些也是内容相当单一的标准化考试。不过,除了托福等测试外国学生英语程度的考试外,美国的考试大多属于智商测试,重点不是考你学过的知识,而是考你的智能。这样的考试遍布在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从招兵到橄榄球选秀,都免不了要测智商,甚至有些招收“天才”的幼儿园,对四五岁的孩子也要考试。
    问题是,这些考试旨在测试先天智能,前提应该是考生不要事前准备。起初,这类智商考试的设计者非常有自信,认为准备也没有用,先天的智商无法靠后天手段获得。但有位名叫科普兰的犹太人破解了这个神话。他开办的考试准备学校,被证明能够明显提高考试成绩。最近,纽约市的公立天才幼儿园也发生了问题:4岁的孩子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被录取,导致家长疯狂地给孩子进行应试准备。有的孩子在主考老师还没有把问题问完的时候,就能把答案说出来。这样拿到高分的孩子究竟是天才,还是家里资源充足、准备充分?于是,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校方大多表示不准备放弃既有的考试。即使放弃,也会用另外一套考试代替现在的考试。校方的道理很简单:杜绝家长给孩子进行应试准备是不可能的。然而,在大家都准备的前提下,不同的孩子还是有明显的高下之分。针对SAT等考试的应试准备早已成为一大教育产业,但各大学仍旧参考SAT的成绩进行录取工作。原因就在于,不管考试有多少弊端,至今仍然是有效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
    MOOC所提供的新教育机会,可能使上述考试都不再是必要的。不过,取而代之的几乎肯定是更多的考试。这类考试与目前的考试最大区别就在于多元化。首先是权威多元,网络公开课由各种不同的机构、教授推出,互相竞争,自定标准,看市场最后接受谁;其次是内容多元,成千上万门课在网上供你选择,从中选择四五十门课,通过考试,大致即可大学毕业。也就是说,准入资格取消了,但受教育的成果还是要通过考试验收才能获得承认。只是要考什么,哪家的考试更为公平,选择权大部分在你这里。你不是被动地接受考试,而是主动地去求知,并心甘情愿地让别人来检验自己。另外,考试的目标不再是要把别人比下去,而是成长的自我检验。这就像我们这些业余长跑选手一样,即使没有比赛,也要时不时测一下10公里跑的成绩,检查一下自己的进度究竟如何,既有的训练计划是否有效。MOOC的考试大体也是如此。你受教于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学成之后,难道不希望检验一下自己是否得其“真传”吗?
    说来说去,还是要回到“主动性”这一基本问题上。主动性好比孔子所说的“有志于学”。少了这个品质,不管MOOC提供了多少教育机会,都会被白白浪费。
    (作者为美国萨福克大学副教授)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13-3-6 14:25 编辑 ].

TOP

花钱减压,谈何优秀?
http://roll.sohu.com/20130306/n367913783.shtml
孩子们饱受“应试教育”之苦,于是另一种观念在家长们中越来越流行:不想给孩子太大压力,出国吧。

  持这种观念的家长往往比较成功,有能力把孩子送到美国读寄宿学校。有的家长还特地托人来问我:“我不想让孩子竞争顶尖的寄宿学校,那样压力太大了。我当然也不想让孩子读很烂的学校。我希望找个压力不太大、质量又比较好的。 ”我只好直言相告:越差的学校压力越小,越好的学校压力越大。

  这些中国的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应试教育”之苦,出于“减压”等原因把孩子送出去,同时不愿意逼着孩子攻克英语关,找个差不多的学校就满意了。本来,十几岁的孩子在正常条件下也必须迎接许多 “成长的挑战”。在这个关口到异国他乡用外语接受教育,环境的挑战性是不言而喻的。抱着“不要有太大压力”的心态,语言没有准备好就出来,再碰到种种文化鸿沟,自然就会找避风港去躲避。这个避风港,就是中国学生圈。由于美国各校出于财政需求大量招收中国学生,致使中国学生比例膨胀,“避风港”也就越来越大,甚至变成主流。有位寄宿学校的学生跟我讲:她学校里的中国学生从来都是自己扎堆,不和其他国家的学生打交道。除了上课时间,日常全在说中文。而且大家一起比消费,你到不了他们的档次,往往就会遭到排斥。一位接待过寄宿学校学生的家长则说,这些学校包伙的饭钱价码不低,要提前支付,可是孩子们吃不惯,每天成群结队地到外面吃中餐厅,等于把父母支付的包伙饭钱白白扔了。

  未来上大学怎么办?那些让孩子“没有压力”的家长还是以金钱铺路。不妨看一个直观的数据。美国政府鉴于大学费用飞涨,最近要求各大学公布学生教育费用的“净值”。所谓“净值”,就是学生家庭实际支付的费用。众所周知,美国的大学有学费标价,同时有给各种奖学金,两项相抵,最后学生家庭支付的费用就远小于标价。比如哈佛一年的学费加食宿为52652美元,计入奖学金因素后,平均为18277美元,仅标价的三分之一多点。可惜,各校奖学金的资源和政策不一,于是家长们很难判断一所大学的实际价格。公布“净值”,则能够帮助家长进行直观比较。根据这项政策,波士顿地区几所私立大学的 “净值”和毕业率如下:

  哈佛大学:平均费用18277美元,毕业率97.4%;波士顿学院:平均费用23742美元,毕业率90.8%;塔夫茨大学,平均费用26274美元,毕业率90.2%;波士顿大学,平均费用29899美元,毕业率84.7%;东北大学,平均费用32493美元,毕业率76.8%。

  哈佛大学是世界一流学府,自不待言。波士顿学院和塔夫茨,则是有“小常春藤”之誉的名校,竞争力也相当强。波士顿大学略逊一筹,但属于美国著名的都市大学,和纽约大学等相提并论。东北大学则是最近在大学排名中上升最快的学校之一,目前名次已经很接近波士顿大学。毕业率,则是检测各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参考标准。我们对照各校的平均费用和毕业率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越是好的大学越便宜。如果把上大学比作消费,那就等于买辆豪车比买辆平民车要便宜一半。不仅波士顿地区是这样,全美的大学基本都是如此。这里的原因在于,好大学提供更好的奖学金,大大降低了教育费用。

  2011年我从北京飞回波士顿,正巧开学季节,半个飞机是中国学生,问了几位全是东北大学的。不过,大部分中国留学生,还读不了东北大学这样的学校。他们缴纳的学费,往往都是极为昂贵的“标价”,没有任何奖学金因素。这从平时与中国学生的接触也能感受到。比如有位刚认识的哈佛学生,愁眉苦脸,总觉得面临的挑战太大,前途茫茫,让我想起当年的自己。那些无名小校的学生,则开着汽车,不仅衣食无忧,而且信心十足:功课很容易,美国也没什么了不起呀。

  我曾经苦劝那些前来求教的孩子:家长含辛茹苦挣钱不容易,你们反正被家里养着,多努努力,分数高点,兴许能拿点奖学金、为家里省几个钱。结果,那些孩子盯着我,眼神似乎在说:“你也太小看我们家了! ”甚至有家长夸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就是会花钱”,话语中流露出一丝得意。我实在搞不懂:“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怎么那么“会花钱”?

  (作者为美国萨福克大学副教授).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