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6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史地早“分家”造成知识短板中学“二线学科”不受重视,大一新生欠缺最基本的人文素养

史地早“分家”造成知识短板中学“二线学科”不受重视,大一新生欠缺最基本的人文素养

史地早“分家”造成知识短板中学“二线学科”不受重视,大一新生欠缺最基本的人文素养
--------------------------------------------------------------------------------

  又一批新生将踏进大学校园。要播种新的学科苗子了,可大学里的一些“园丁”却开始发愁——
  “进历史系的学生大都高中加试历史,可要是让他们说说我们这个国家是怎么来的,多数学生却讲不清楚。”复旦历史系一位教授感叹。
  即使在理工科大学,抱怨声也四起。“海洋研究不仅需要物理知识,也要懂点地理和生物。”在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针对招录的新生,老师们总忙着开课“喂料”,补上同学们的知识短板。
  过去常说,“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可在如今的中学,“分家”早就开始了!眼下,大学里的交叉学科研究越来越多,知识面狭隘的学生如何胜任?
  
答题以不变应万变
  要不是和学生走得近,留心学生们的课堂问答和期末论文,在沪上一所名牌大学历史系执教的小瞿老师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自己的学生竟有这般“能耐”。
  “有的学生不看史料就回答问题,而且不管我给的材料怎么换,他分析材料和回答的路数都一样。”小瞿纳闷,一年级本科生才迈进大学,怎么就学会了“自说自话”?
  没多久,他找到了答案,这是中学历史课“训练”的结果。高考历史卷,最后总有几道材料分析题。为了让学生们拿分,中学老师拼命灌输解题技巧。最常见的教法是“答题答要点”、“以不变应万变”。
  可这种应试窍门,却把中学的历史教学逼向“死角”。
  曾参与高考命题的复旦大学教授李宏图披露,有一年,历史卷出了一道关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状况的题,希望学生能根据给出的材料,展开多元理解。结果,全市近两万名考生,只有十来个作了发散性回答,很多学生论述时句子都写不连贯,光顾着“踩要点”了。
  “历史,就靠死记硬背。”对很多中学生来说,光应付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过程,就消磨了对历史的兴趣。“年份+朝代+大事件+解释”,从初中到高中,多数学生就这么草草过了“历史关”,历史课留给他们的印象就是四个字:枯燥乏味。
  
带张地图讲历史
  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安介生看来,中学历史课的问题,远不止“把知识点讲得过死”,更大的缺憾在于“很多重要的东西,历史课上都没讲”。
  比如中国的大运河,也是中学历史课必讲的知识点。但有多少学生能结合着地图,画出京杭大运河的流向,经过了几个省市?大运河在历史上如何变迁?能答上者,也是寥寥无几。
  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密不可分。而在安介生看来,把和国土疆域相关的知识放在历史课上讲,再自然不过。“中国历史,是发生在我们这个国家土地上的历史。上了大半天的历史课,到最后连具体发生在哪里都不知道,不是很可悲吗?”
  安介生建议,中学历史老师在上课时,或许应该带上一样重要的教具——地图。对着地图讲“历史”,历史才不至于总是悬在半空中。
  事实上,“土地”和“历史事件”剥离,也是高考给中学带来的分科的结果。相较于语数外的“主流”地位和理化可能带来的“前途无量”,像历史、地理这类学科,始终居于“二线”。有学生告诉记者一句学校里的流行语:“选史地,‘死无葬身之地’”。他解释说,尤其是地理这样的学科,因为“不主流”,在选大学专业上受到极大局限。而“明智”的做法,是“置之史地而后生”。也正因此,很多中学生只把历史地理这样的“二线”学科视为学业考科目,“考一门扔一门”。
  这一扔不要紧,或许就把学生最基本的人文素养给扔掉了。
  
学科人才偏科严重
  对中学来说,高考是个“句号”;可对大学来说,高考只是一个“起点”——过了这道坎,一切就要清零计算。
  安介生所在的复旦史地所,是学校里的一支“夺宝奇兵”,每年都要拿下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多个奖项和课题。但他和很多同行却在为“生源危机”担心。
  史地所,顾名思义,就是专注历史和地理的交叉学科。但安介生发现,如今很多读历史专业的同学,地理功底很差;难得有少量学生从地理系改行来读研,但文史基础薄弱,看不懂文言文。可从学术研究来说,无论缺了哪一项“基本功”,研究都无法顺利推进。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杨鹏也说,该院的地球物理专业虽然常年招募加试物理的考生,但其实,随着专业课的深入,涉及到计算机和地质学的知识越来越多。中学地理学得好、知识面宽广的学生肯定占明显优势。
  学科交叉研究越来越多,鼓励本科生进实验室做科研的大学也越来越多,这一切新动向都在倒逼中学的改革——“二线学科”也该重视起来了! 本报记者 樊丽萍

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 ... 6/28/content_57.htm.

TOP

这是当年耄刻意留自然科学,弱人文科学的恶果,遗毒至今,祸害全社会。.

TOP

回复 1楼香茗一杯倚清风 的帖子

高中文理分科原本就很无聊,再细分+1,更是脑残的政策,真正世界首创独创的脑残.

TOP

历史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思考、反省和总结过去,并且试图归纳出值得今后借鉴的经验教训。
不是去机械的记忆. 这个弊端指出多少年了, 还是没有改进.
整个社会弥漫着浮躁,物质, 功利. 让孩子能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好好学习, 思考,批判总结自己民族的历史的地方几乎不存在.
挺悲哀的..

TOP

以前我们老师一直说: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60、70年代的大学生,中学大学时代,思想更闭塞,但文化素养各方面都比现在的研究生强。可见个人的人文素养,与教材无关,跟个人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关联更大。也许现在的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在电脑、游戏上面。而我们那会儿除了看书还是看书。记得我小学时期,坐在老爹书箱上面,看完了24史。我的助手,20岁才开始看红楼梦,我也很惊奇。我们不能改变教育体系,那家长就多花点时间影响孩子吧。.

TOP

完全是基础教育偏颇的恶果!
高中分什么文理,到了高中只有语数外是学了9年以上的,其他的都是副科不予重视。但是到了高二结束却莫名其妙的分文理科,到了高三基本都不上新课直接考试了。如果说理科生本身对理化有一定的重视外,那么文科生充其量最好的也是业余爱好了,更有大多数是混着读史地政。其实历史地理的课本改革得不错的,尤其是地理有丰富的理科知识在其中,为今后的大学学习打下基础。可是大多数文科生是因为怕理科才选择了文科,而不是喜欢文科!
真心地希望今后的语文学科在基础阶段插入地理和历史的内容,为初中后期和高中的文科打好基础,不要总是抱怨语文被边缘!你自己不主流怪谁啊?.

TOP

我觉得外地和全国卷的大理综、大文综(300分)的做法蛮好的。细分、并且提前细分学科很有问题。.

TOP

回复 4楼飞行苹果 的帖子

你看过这几年的历史卷吗?.

TOP

回复 8楼家有考王 的帖子

现在高考的考察方法已经有很大变化,如今年政治卷考查识记教材内容的试题只有3题,共6分。.

TOP

引用:
原帖由 ql7788 于 2012-6-29 11:57 发表 \"\"
记得我小学时期,坐在老爹书箱上面,看完了24史。
太厉害了!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TOP

我也觉得现在这样的方法有问题。
前几天去拜访我高中的班主任 -- 也是我的历史老师。我一直很喜欢这个老师,上历史课很有水平。当我谈到现在历史课程十分无聊时(兔子高中上历史课一直说很无聊),我们班主任说:现在的会考制度害了历史课程,因为时间太短,老师没有时间可以发挥,只能拼命灌输考试内容。.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