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3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高三男生巧破夜间会车眩目难题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高三男生巧破夜间会车眩目难题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2-02/17/content_749920.htm#
高三男生巧破夜间会车眩目难题该项目已在申请专利,男生获评“明天小小科学家”
2012年2月17日   A18:A18-上海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陈杰

    这是个有着特殊爱好的高三男生,他对手电筒情有独钟,他喜欢色彩和光,他独辟蹊径地想到用液晶玻璃来解决夜间两车相会时令人眩目的灯光问题。因此,这个名叫方鑫的男生成为第十一届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三位中的一位,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学习。

用液晶玻璃解决灯光眩目

    方鑫参加“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时申报的课题是“利用液晶玻璃解决夜间会车远光灯眩目问题”。这是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却包含着非常复杂的科学原理。“目前,为了防止晚上对面打过来的强光影响视线,要么是在车前玻璃上贴膜,要么是开车的人戴眼镜。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光线整体减弱,可是传达交通标识等道路信息的光线也削弱了。怎样让强光削弱,让必要的环境光基础维持现状呢?”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他开始了探索。

    方鑫认为,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系统,分成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光传感器,由它检测光来的方向,分辨出其中的强弱;第二部分是中央处理器,让它来决定哪些光需要削弱,哪些光不需要削弱;第三部分则是作为输出系统的液晶玻璃,通过电位改变来分区域遮光或不遮光。

    目前,他正在就这个项目申请专利,也已经有厂家与他联系,表示对这一发明感兴趣。

选拔经历三个环节

    方鑫出身普通人家,因“明天小小科学家”的评选成了小名人。他对那场选拔记忆犹新,整个评选活动有三个环节:简单的知识水平测试、项目课题答辩和面试展示。

    面试环节,专家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成为科学家,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方鑫的回答很形象:“看到困难,不要低头。比如看到一座大山,想的应该是怎么翻过去,而不是绕过去。”

    在他看来,最大的“心魔”就是自己。然而,广泛阅读和钻研兴趣帮他克服了许多困难,《麦田里的守望者》、茨威格的小说等文学作品都给过他力量。

改良版手电筒照亮小区

    昨天,记者在华师大二附中的科技活动室里见到方鑫。他正聚精会神地摆弄着仪器,而这些仪器大多与光学、电学有关。

    对于光,来自科技创新实验班的方鑫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孩提时代,他就对一种现象感兴趣:为什么人的眼睛直视强光后,视线转到别的地方时会看到隐约的黑斑?上高中以后,喜爱光的方鑫瞄上了手电筒,他用零件装配了很多手电筒,而且一直梦想着能有一个发出超级亮光的手电筒。

    春节前,他买来了一个手电筒,动手改装了电路系统、热系统和光学系统,增强导电,最终使得这个手电筒的照射效果相当于一盏100瓦的节能灯发出的所有光线都朝一个方向照射。

    方鑫的家住在一幢20层高楼的7层,除夕夜小区内鞭炮齐鸣,顽皮的他打开了自制的改良版手电筒,整个小区瞬间亮如白昼。.

TOP

.

TOP

男孩子都这样,就没有男孩危机了。.

TOP

集体危机了.

TOP

第十一届“明天小小科学家”揭晓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1月28日   11 版)

    本报讯(记者雷宇)由教育部、中国科协、香港周凯旋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八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日前在京揭晓并颁奖。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唐岱维、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方鑫、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姜江等3名同学获得“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

    奖励活动从2011年5月开始启动,共收到全国600名高二学生提交的正式申报材料,经过资格审查、初评、复评等环节,评选出来自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名学生晋级终评,最终确定“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获得者3名、一等奖12名、二等奖35名和三等奖50名。这一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选拔和奖励活动,旨在透过学生个人的科研项目,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发现一批具有科学潜质和发展后劲的学生,鼓励他们投身于自然科学研究事业、立志成为未来优秀的科学家。.

TOP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唐岱维发现,中国污水处理的能力虽然在不断增强,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剩余污泥,这些废物难以处理,而且容易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

       通过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慧的交流,唐岱维发现可以将这些微生物合成一种新型生物燃料—聚羟基脂肪酸酯。它是微生物细胞的能源储存物质,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也可以作为环境友好的可降解塑料,同时添加到各种标号的汽油中还能显著提高热值。

       唐岱维以北京小红门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作为原料,开始了他的实验。剩余污泥中的主体细菌是格兰氏阴性菌,其细胞壁、细胞膜中的物质能在碱水及高温条件的作用下水解。所以,他利用碱热解法将污泥中的格兰氏阴性菌破坏,将它们水解成大量有机质。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他成功培育出富集聚羟基脂肪酸酯的混合菌群。这些菌群在30小时左右达到合成的最大量。

       在他的努力下,使用污泥培养聚羟基脂肪酸酯菌群被证明是可行的。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曾经恶臭难当的污水残渣,很可能会真正应用到百姓的生活中。.

TOP

荣称小小科学家
直接保送上北大
能言善辩韧性强
学习娱乐两手抓
这个女生不简单
http://bjwb.bjd.com.cn/html/2011-11/29/content_22291.htm

  在刚刚揭晓的第11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来自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高三年级的姜江成为“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获得者,获得5万元奖金和北京大学的保送资格。

  在姜江获奖两天后,记者在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采访了她。

  参赛

  敢与评委“平起平坐”

  走下领奖台的姜江换上了校服,显得朴素而大方。

  “你觉得是什么让你从那么多选手中脱颖而出笑到最后?”记者问。“我想应该是我的综合能力。”姜江的回答冷静而从容,看来这个头上顶着校学生会副主席、校辩论社副社长、校电视台主持人光环的小女生确实不简单。

  “其实我的项目得分并不是最高的,但因比赛的评分机制是40%的综合素质、40%的项目得分加上20%的学习成绩,这三项加起来我的分数进入了前三名。据说我在综合演讲一项中得分最高,票数最多,这对我的最后成绩起了决定性作用。”姜江直率地道出了自己得奖的秘密。

  综合演讲时,姜江一上来就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当时我说,就像选手好奇各位评委一样,评委也会好奇我们选手是个什么样的人,那我们就讨论一下自己的经历吧。可能评委一听,这小孩挺有意思的,竟然把评委和选手们放在同样的位置上,于是对我的印象就比较深,可能就是自己放松的交流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让评委们给出了高分。”

  当然,得奖还是要靠课题说话。姜江这次的参赛项目是“再生水紫外消毒后病原菌复活特性及分子机制研究”。她告诉记者,学校生物老师刚永运推荐她参加了“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的申请,于是她得以进入清华大学环境科学学院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科研活动。“刚开始做实验时,因为不够严谨,数十个离心管常常出错,不是忘记换枪头,就是不小心污染了样品,导致很多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姜江坦承科研过程磨砺了她的耐性。“记得在提取RNA时,因为其易降解,实验了好多次都不成功,而且因为实验过程非常繁琐,根本无法确定是哪一部分出了差错,连改进都不知怎样入手,最后请教了导师,按照要求在每做一步之后,都用紫外分光光度计验证一次,这样一来整个实验时间延长了数倍,经过无数次努力,终于得到了可靠的结论。”这个课题她光准备材料就花了半年时间,之后又用了一年时间才最终完成论文。

  竞选

  86%得票率堪称“票王”

  对自己在比赛中的精彩表现,姜江觉得很正常。作为学校的风云人物,她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早就开始“修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还在上高一时,她就因在年级辩论赛上的突出表现成为校辩论社的骨干。“其实刚参加辩论赛时,我紧张得手发抖,眼睛看不清纸上的字,但一场场比赛下来自己的收获越来越多,心态也变得从容而自信。”带着这份心态,她率队参加“北京市社团联合辩论赛”,为实验中学拿到了北京市第二名的好成绩,自己也获得最佳辩手称号。

  “学生会的工作培养了我的领导力。”姜江形容自己即将结束的中学生活“充实而精彩”,其中让她印象最深的是竞选学生会主席的经历。那时她作为唯一一个高二实验班的学生会成员,即将面临紧张的高三,竞选之路遇到很大阻力,老师们希望她安心学习考清华北大,父母也觉得学生会太耽误学习。“我觉得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升入名校,还希望自己能成为综合能力强的人才,我选择去承担学生会的工作,虽然可能会对学习带来影响,但同时也锻炼了我承受压力迎接挑战的能力。”

  竞选之路并不平坦,准备演讲、美化幻灯片、制作海报、发宣传单、拉选票、拉赞助,整整两个月时间里姜江忙得不亦乐乎,为了不耽误学习,她常常要熬夜到凌晨三四点,而这一切还要尽量瞒着父母。在最后的竞选大会上,姜江延续了一贯的亲民作风,许多学弟学妹竞相为她拉票,最终姜江以86.2%的最高得票率成为“票王”。不仅如此,她还在期中考试中考到了年级第11名。

  姜江担任了校学生会副主席,干得非常出色,记者采访前夕学校刚刚进行了优秀干部评选,姜江的总票数又是第一。         

  (下转39版)  

  (上接38版)

  家教 “虎妈猫爸”助力成功

  “在我家,我妈严我爸松,有点‘虎妈’和‘猫爸’的意思。有时我正看电视呢,爸妈外出快回来了,我爸就会提前给我发短信让我赶紧关电视,提醒我把遥控器放在该放的位置,把台调到原来的台。我觉得爸妈的这种角色分工也许是他们早已达成的默契,就是为了给我的成长创造一个既严厉又宽松的环境。”

  姜江记得初二那年,她在一次重要考试前天天狂发短信,引起妈妈不满,偏偏那次考试又没考好,成绩一下滑落到一百名之外,“那次妈妈真生气了,回家抓着什么都想扔,但又舍不得,最后把两个西瓜摔地上了,吓得我半天不敢吭声。”“那他们因学习打过你吗?”记者问。“打呀,我妈急了对我又打又掐。”姜江笑着回答,不过她表示,自己特别理解父母,“我的父母都是从农村考出来的,可以说我肩负了两个家庭的期待,这种责任感也让我更加努力不敢懈怠。”

  小时候的姜江同时上过7个课外班,有钢琴、画画、舞蹈、合唱、小记者、奥数、英语。姜江认为小时候的艺术体验为她之后的成长道路提供了不少帮助。“高一艺术节时,我别出心裁地将筹备艺术节的过程搬上舞台,大获成功,荣获艺术节一等奖。我还在其中秀了一段街舞,惊艳全场。”其实姜江从没有练过街舞,但由于小时候学舞蹈带给她的柔韧性,让她在舞台上的眼神、表情、气场足以带给人震撼。“咳,自从跳过舞之后,‘桃花运’就来了,挡都挡不住。”姜江又表现出了自己的调皮。

  “有同学笑我有点人格分裂,严肃起来挺像那么回事,活泼起来又是没心没肺,笑点特低,一点事就乐个不停。”这个17岁的女孩露出了可爱的一面,她说自己曾经最爱看的书是《故事会》,巨爱看电视剧,所有热播剧都看过,今年国庆期间,别人都在紧张地学习,她却关在家里昏天黑地地看电视剧,100多集的《新还珠格格》从头看到尾。

  姜江还透露了她的座右铭:不是你选择最好的,而是最好的选择你。“这句话就是说,永远不要刻意追求什么,只要时刻做最好的自己,成功和幸福就会来到身边。”   

  本报记者 蔡文清 文并摄 J177.

TOP

.

TOP


唐岱维同学(中)发表获奖感言.

TOP

顶.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