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3个人次参与评价】

许锡良:幼儿读经有什么危害?

回复 101楼Hansson妈 的帖子

这位妈妈很认真,送花了。

不过我认为文学熏陶和思想培养应该分开。后者尤其需要消化吸收,甚至反复比对不同的思想。万万不可囫囵吞枣。

而说到文学,我不认为儒家经典有多大的文学性。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才是精华。.

TOP

回复 102楼meia 的帖子

也给你送花.

TOP

针对诵读古文这个问题,确实没有定论,我也仅是根据对自己接触过的长辈、自己及周围的平辈的观察,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上有些感悟和自己的思考而已。这种思考是从孩子3~4岁时开始的,在自己孩子身上也做了一些实验,很显然有点认识也是很肤浅与不成体系的。在这里讲一些我们家的做法与大家共享,不讨论绝对的对错问题。

(1)对自己长辈的观察。
  自己有两任导师,因为作为学生有超过2~3年和他们近距离学习生活的经历,值得把我对他们的观察结果对比一下:
  A导师,分别在新材料主体和通信主体组做过5年累计10年的863专家,79-81年有德国留学经历,在专业领域可以说是对国家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科学家,40年代初生人。他写文章不说行云流水、信手拈来,至少给我的感觉是非常轻松,他给我们讲道理通常是引经据典,是真的信手拈来,生动而恰到好处。他小时候,爷爷有一个干儿子是国民党的官员,为了表示孝敬送了两架线装古书给他爷爷,他爷爷整天督促他叔叔(当时十几岁)读这两架书。A导师当时5岁左右,跟在旁边玩的,结果是他叔叔读得不怎么样,A导师做到倒背如流了。按照A导师自己的感受,这两架书让他终身受益,我也是从他身上开始关注我们古文著作。
  B导师,在新材料主体组做过5年的863专家,55年生人,工农兵大学生,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研究生,84年去德国留学,拿的德国博士,然后在德国世界知名的研究所从事研究,98年回国。B导师是我见过的人当中,最勤奋的一位,在和他接触的2-3年当中,总是见他充满工作激情,像蜜蜂一样忙碌,也是本专业领域很成功的一位科学家。
  两位导师在专业领域方面对国家的贡献,我个人认为A导师更大一些,但因为经历和时代不同,不好评判。我这里要说的是,对两位导师在写文章和表达方面的观察和比对,从B导师身上,我没能感受到A导师的那种轻松和肆意挥洒。我个人得出的结论是原自A导师具有非常良好的古文基础。

(2)自己的感受及平辈观察。
  我们这一辈人在正规的教育安排当中,基本没有机会接触到我们古文化当中最经典的文章,所以,这方面在读书期间基本没有特别感受。反面的感受倒有一点:在高中阶段,时间花在学习语文上,似乎没有明显的效果,时间花得少点,似乎也差不到哪去。但这样我也获得一个结果,也勉强算做一种对比吧:我本科母校也算是国内top10的学校,曾听学校的一位老师讲过,当时我们高考的平均分与上清华的平均分基本是语文这一门拉下的,语文这一门拉开分差20多分,其它科目基本没拉开分差。我们宿舍当时和我同省一起两位同学,120分的语文,我76,那位68,都是在及格线上下,如果我俩在语文上加30确实达到当年清华的录取线。在自己的平辈当中,也没有遇到像A导师那样写文章相当轻松的同学或同事。在旺旺网上,倒是看过一些水之形老师的观点和论述,深表赞同,也学到不少东西。她的古文功底和对中国文化体系的认知在同辈当中绝对是佼佼者。

(3)在自己孩子身上的实践。
   在孩子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刚好可以闲一点,每天是自己接送,这样有时间做些思考和实践。正是有A导师的例子,也是这个时候,自己开始读《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孟子》、《庄子》、《荀子》、《古文观止》的部分文章,对这些经典才有了自己的肤浅认识,而不是道听途说了。目前,孩子五年级,和孩子一起我们已经读过的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大学》、《中庸》,这是在小学之前读的;小学之后,读过《论语》、《道德经》、《孟子》和《庄子》、《荀子》、《古文观止》当中的部分文章及大几十唐诗。本来计划今年读完《庄子》,因为五年级小升初的原因,改为背唐诗宋词,小升初之后再继续。按照我们的计划,在初三毕业之前,争取让他读完《史记》、《资治通鉴》等基本涵盖古文经典的著作;到高中开始读国外的思想性、文学性俱佳的经典著作。因为孩子还小,这部分坚持的收获,目前来做评判还为时太早,并且我希望给他的这些是当他到30岁、40岁人生顶点的时候发挥作用的,这也是目前自己感觉有所欠缺的地方。至于大家说的《水浒》、《红楼》等实际上不在我的讨论之列,我前面发言举《红楼》的例子,只是大家都熟悉而已,不是说让孩子很小就去读这些书。
    我能感受反对的家长主要出自几个方面的原因:(1)孩子不懂;(2)机械背诵;(3)诵读了一点,但感觉效果不大;(4)古文化里有许多迂腐、封建的东西。我来说说我们家的做法:
    可持续教育是我们家一直强调和注意的,即在家庭教育当中,我们会尽量不以牺牲孩子的兴趣为代价去强迫他学习,在他小时候,我们通常是以不同的方言去读同一段文字,或以文字接龙的形式一人读一段,读书的形式活泼、有趣,怎么会是机械记忆?另外,一个基本方法是化整为零,每天仅读一小段,每天花费时间也不多。难懂的《道德经》总共5000多字,我们是花了半年多读完的。现在让孩子自己读儒家和道家的著作,他虽然懵懵懂懂,但已能感受到儒家作品好懂些,道家著作想象力更丰富,更天马行空。所以,诵读经典关键的是采取孩子感兴趣的形式及父母的坚持,如果方法得当,孩子是根本感觉不到负担的。另一个方法是和旅游结合起来,当孩子站在滕王阁楼前吟诵《滕王阁序》的时候,当他看到一块块阁匾上熟悉的语句的时候,所能引起的共鸣和成就感,是单纯的游玩所不能比拟的。当然,以目前的社会环境,这样坚持的确需要父母花费不少心思。
   关于诵读开发孩子记忆力的一点体会。这个事情很难做一个确定性的说明或定义,只是一点体会。我们家孩子记忆我自己的感觉在同龄孩子当中是非常好的。孩子两岁多开始识字,四岁多可自己阅读,但小一之前从来没教他写,因此,他识字应是一种图形记忆;上小学后,他背诵不少古文古诗,也是不太懂的,但能非常快地背诵下来。记得三年级时背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等,这都是非常难懂的诗,也不像一般唐诗朗朗上口。但孩子可以先慢读两遍消灭生字,再快读4遍左右就可以顺利背诵下来。这种能力体现在背诵英语上也是极快。
   不记得谁说的话,大致意思:你不去为孩子推开一扇门,也许由于某种机缘,孩子会自己去推,但大部分的情况可能是孩子永远不会去推这扇门。对于古文经典,如果不是A导师,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去读、去了解。所以,我目前为孩子做的,不是一定要求他读得多好、读出多大成就,我做的仅仅就是帮他推了一下这扇门,告诉他我们的文化里有这些东西我认为蛮有价值。至于他自己在这方面有多大的修为,还得要看他自己,这是超出我们为人父母能力之外的事情。

[ 本帖最后由 Hansson妈 于 2011-12-2 10:59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Hansson妈 于 2011-12-2 10:24 发表 \"\"
针对诵读古文这个问题,确实没有定论,我也仅是根据对自己接触过的长辈、自己及周围的平辈的观察,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上有些感悟和自己的思考而已。这种思考是从孩子3~4岁时开始的,在自己孩子身上也做了一些实验,很 ...
谢谢!学习了!
中国古文化有大美而不言(包括中医),时间早就证明了一切,欢喜的,就带孩子一起领略。。。.

TOP

回复 107楼Hansson妈 的帖子

你不去为孩子推开一扇门,也许由于某种机缘,孩子会自己去推,但大部分的情况可能是孩子永远不会去推这扇门。

深以为然。尤其孩子到高中后,基本上是不受家长影响的,初中时间相对比较少。所以喜欢传统文化的家长应该在早些时候为孩子推开这扇窗。.

TOP

回复 107楼Hansson妈 的帖子

对四大名著我倒不纠结,因为好看,这类书孩子只要养成阅读习惯,什么时候看都可以。我让我儿子《水浒》以后再看,他早就看完了,不过现在孩子对水浒不会太热衷。我们看的是柏杨版资治通鉴,没看完,他现在兴趣转移到社交活动去了。
但有些传统文化内容确实他们以后是没机会接触的,早些时候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重要,学校是指望不上的。.

TOP

回复 102楼meia 的帖子

理解的这里讨论诵读的意思就是背诵

想当然。你用了错误的方法让孩子背《论语》,谁吃得消。我觉得你没碰上好的引导老师。不过没什么,确实诵读经典有什么好处没有定论,但有什么坏处是家长自己方法错误造成的。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11-12-2 12:1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子玖妈妈 于 2011-12-2 12:16 发表 \"\"
理解的这里讨论诵读的意思就是背诵

想当然。你用了错误的方法让孩子背《论语》,谁吃得消。我觉得你没碰上好的引导老师。不过没什么,确实诵读经典有什么好处没有定论,但有什么坏处是家长自己方法错误造成的。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2-6 17:2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Hansson妈 于 2011-12-2 10:24 发表 \"\"
针对诵读古文这个问题,确实没有定论,我也仅是根据对自己接触过的长辈、自己及周围的平辈的观察,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上有些感悟和自己的思考而已。这种思考是从孩子3~4岁时开始的,在自己孩子身上也做了一些实验,很 ...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2-6 17:21 编辑 ].

TOP

回复 107楼Hansson妈 的帖子

对于读经,我有几点疑问:
1,开发深度记忆力是否真有必要?记忆力增强是否会阻碍创造能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记忆背诵能力能有多大用处?不懂的东西上网一查就都知道了。写文章能引经据典,无非就是让人觉得这人知识渊博而已。但能创新吗?有独立思考能力吗?有自己的想法吗?这样的人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吗?脑子里塞了太多别人的东西,先入为主的印象多多少少会阻碍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吧。
2,读经如果是为了读思想,中国古代的思想有精华也有糟粕,精华的部分不需要懂古文也能了解,好的经典的东西总会通过各种途径让我们了解到。同时糟粕就这样被过滤掉了。如果一定要挖出古典仔细研读,就怕孩子没有分辨能力,全盘接受,那就得不偿失了。
3,读经如果是为了读文采,那能看懂唐诗宋词及古典小说就已经很享受了。根本没必要读四书五经。
4,语言的学习到底应该先从简单的儿歌开始还是先从艰涩的古文开始?各有各的道理。但我们养孩子必须一次成功,没有反复实验的机会。就象meia说的,老外推崇分级阅读,而不是大家从幼儿园就开始背莎士比亚。不是我崇洋媚外,我就相信老外的专业精神,他们肯定是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才得出这个结论,不象我们的专家都是拍脑袋想问题的。他们的教育方法肯定比我们的要靠谱,所以我宁愿采用他们的方法。

我也看过推广读经的视频,看后也觉得深受启发。但冷静下来想想,总觉得教育还是自然点好,什么事情做过头了都有风险。.

TOP

回复 107楼Hansson妈 的帖子

知道得晚了些,说得太好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zhudatou 于 2011-12-2 20:02 发表 \"\"
对于读经,我有几点疑问:
1,开发深度记忆力是否真有必要?记忆力增强是否会阻碍创造能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记忆背诵能力能有多大用处?不懂的东西上网一查就都知道了。写文章能引经据典,无非就是让人觉 ...
有道理。过犹不及。
经能流传到现在必有其值得推崇的好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必有其不适的东西。应当有选择有区别的。
读经收到非议,并不是经本身的问题,而是如何读,何时读的问题。
教育产业化,当经成为图利的媒介之一,经的效用被无限放大,而经的弊端也被刻意掩藏。
太小的孩子,我是反对读经的。连很浅显的道理都是一知半解,读经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有亲戚家孩子,2、3岁高薪聘请保姆,教她唐诗宋词,亲戚聚会父母让她背诗显摆。得众人夸奖。不过3、5分钟就吵着正在饭桌上吃合家团员饭的父母陪她去外面玩。不达目的吵闹不止。父母皆不觉有何不妥。如此不识基本道理的情况下读经。真的是亵渎蹂躏千古流传的文化。心口不一。
我还是推崇大点的孩子去认识经,去理解明白经。
小和尚念经一般的有口无心,不管啥经,都读不好。.

TOP

回复 114楼zhudatou 的帖子

2007年7月号《教育文汇》刊载的《自由阅读何时能自由》一文,针对中美儿童的阅读调查显示中国儿童的独立阅读年龄比美国儿童晚了四年,阅读量仅为美国儿童的1/6,而且近八成的中国学生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他们放不下手中的教科书,或者是一大堆的辅导性书籍。

我的观点:分级阅读是对的,小孩子很小就让他看名著不可取,应该由着他兴趣慢慢提升阅读的深度---------但诵读经典跟独立阅读课外书籍不是一回事,目的、手段都不一样,两者不矛盾、也不冲突。.

TOP

引用:
原帖由 安容妈妈 于 2011-12-1 13:22 发表 \"\"
我觉得读经,对孩子来说可以知道什么是良知和道义。多多少少保存在心底,长大后不至于像现在的一些人那样做人和做事会冲破道德底线
赞成!所言极是,国学课堂的意义.

TOP

引用:
原帖由 旺旺她爸 于 2011-12-2 06:07 发表 \"\"
对于幼儿教育,我的观点一直是:先让他们学会生活--吃饭,穿衣,走路,说话,运动...--在这些基本的生活活动中学习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才是最好的办法。
绝对赞同!

一个人应该首先学会如何生存,没有了生命,就妄谈学习了。而从小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学会自己独立生活,这也正是我们中国的古人从小教育孩子要做的事情,故此有“黎明即起,洒扫庭院”的教诲。不过,这些都是行为教育的范围。遗憾的是,自从今人被利益熏昏了头脑,对孩子的教育变成了“只要你把分数考上去,别的都不用你做”,我们就开始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了。

当然,除此之外,同样要学习,古人也是很注重学习的。有很多很经典的故事,给出了古人勤奋学习的精神。.

TOP

引用:
原帖由 meia 于 2011-12-2 01:18 发表 \"\"
古文其实现在已经不用了,少而精地读一点就可以了,还是以白话文为阅读重点吧。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只有20个字,但却包含了多少丰富的含义啊。如果要用白话文来表达一下同样的意思,恐怕要写一篇小说才行。单是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古文就比现代文有效率的多得多了,而且还环保、低碳,少浪费很多印刷油墨、纸张,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是否也大量的节省了人们学习的时间呢?或者说大大提高了人们学习的效率呢?.

TOP

引用:
原帖由 franco 于 2011-12-2 22:48 发表 \"\"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只有20个字,但却包含了多少丰富的含义啊。如果要用白话文来表达一下同样的意思,恐怕要写一篇小说才行。单是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古文就比现代文有效率的多得 ...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2-6 17:2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meia 于 2011-12-2 22:53 发表 \"\"
你先说服大家用。
说服大家是不可能的。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TOP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2-6 17:2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franco 于 2011-12-2 22:58 发表 \"\"


说服大家是不可能的。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2-6 17:22 编辑 ].

TOP

回复 120楼franco 的帖子

古文的精炼准确确实为人称道。我一大学同学研究过台湾的《六法全书》,认为条款用语很慎密、严谨。而现代汉语歧义很大,法律条款理解有差异。

但现实是现代人语言已经不可能回到古文时代了。.

TOP

回复 1楼慢吞吞 的帖子

因为自己没有作这方面的专题研究,更没有进行过有效的样本统计,所以,这位郑教授的观点或结论只能不予置评。只是个人觉得他的结论和对他人目的有太多的臆测成分,作为教授学者这是不应该的。

   由于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因此,进行简单的否定是最容易的一件事情,但显然也是相对比较消极的做法。针对目前国文基础教育上的缺失,整个社会大众心态普遍浮躁、社会道德整体沦陷的现状,作为个人对社会现状无能为力,但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上,花些心思诵读些古文经典著作,以弥补这些方面的缺失我觉得只是在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对孩子有益的事。

  任何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体系不可能绝对完美,因此,对孩子,我相信每位父母都是希望他(她)能博采众家之长。基于我自己的引导能力及中文的母语现状,可行的操作便是先把自己的母国文化学好,再去学习外国文化和思想体系。在坚持诵读古文经典的同时,我们也已坚持了四年的外教(在家里,一个外教老师对五个小孩)。可见孩子诵读古文经典,仅仅是他日常学习活动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那些担心“糟粕”毒害的家长显然多虑了。

  关于为什么选择《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等这些古文经典原著,而不用后期各种解释读本,我个人的认识是这样的:我国的文学著作以秦统一中国为界,秦之前的著作中,君王的地位不是那么高的,诸子都有很多批评君王、士大夫的言论,这在秦统一之后家天下的各朝各代中,批评帝王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先秦著作,我个人觉得没有奴态思维,而后期的各种解释读本则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解释读本作者自己的主观性,也就引入了解释读本作者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就像孔子,文革要打倒他,因为他封建、迂腐。但自己读过《论语》之后,觉得孔子不是迂腐,而是一个有理想、具有极高道德修养的人。说他有理想,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现状下,很多事情他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因为对自己理想的这份坚持而显得“迂腐”了。我的这一印象和原来孔老二的印象差别还是蛮大的。因此,选择原著读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真实的思想之源。日后学习西方的文化和思想,也会鼓励他尽量能读到源头的著作。至于最后孩子如何选择,只要父母给了他足够开阔的眼界,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

   关于背诵限制孩子的创造性。这里面有两个层面的东西需要回答:
(1)创造性是指什么?我估计大部分家长的理解是指科技创新的能力。但我个人是把新思想、新文化的创新看作比技术性创新更高层面的一种创新。所以,我在引导孩子诵读的时候是希望他能关注原著中的思想性,而不太强调背诵形式,实际上很多时候变着花样以玩的形式读的。如果人的一生当中能够熟悉不同的思想及文化体系,再结合一定的社会体验和感悟,多多少少也会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相反,如果母国的思想和文化体系都不教给孩子或不让孩子熟悉,等成年之后,即使有出国学习外国思想和文化体系的机会,他(她)成为思想创新性人才的概率会更大吗?
(2)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其反方向就是怎样避免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制约了。记得有次看易中天的一个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谈话节目,他有句话印象很深:创新型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听过丁肇中先生介绍他研究反物质课题的一段话:我吃不愁、住得也很好,所以,每天就有点胡思乱想了:宇宙哪里来的?物质有没有反的?多么创新的生活和研究状态!看看我们孩子每天大量的课业,父母们紧张的工作,离这种“养”的创新状态好像不是一点点的距离。大家知道,目前小学阶段孩子最大的学习负担是语文,我家孩子因为阅读早、读古文经典也教得比一般孩子深一点,他五年级之前的学习实际上一直是很轻松的,读了不少课外书,也喜欢做科技小实验。所以,就我看来,大量字词抄默、作文模版、奥数解题套路等,不仅占用孩子大量时间,而且遏制孩子的创新思维发展,这才是孩子创新能力的大敌。而古文诵读,我们的做法一个方面是注意多读,读多了像英语一样自然会产生一种语感,对文章的思想和文学性自然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感觉,而不会过分强调背;另一方面,每次的量不多,没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细水长流,重在建立一种熏陶的环境。这样可能对孩子其它方面发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会尽可能小。

[ 本帖最后由 Hansson妈 于 2011-12-3 17:18 编辑 ].

TOP

回复 126楼Hansson妈 的帖子

关于思想文化创新。只有真实而勇敢地生活着、奋斗着并真诚地把自己的主张付诸实践的人,才有可能发现思想文化之不足,进而有可能有所创新。所以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学,而在于怎么学。是背诵自己并不了解的一些音节,还是在了解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很显然许文针对的是前者。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其实不值得推崇。儒家之学不可行,问题出在自身无法解决社会问题,不在于人心不古。修身不错,齐家治平不行。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反思并改进儒家学说,而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当然,孔子自己可能觉得他的学说很伟大,世人不接受是他们的错。孔子是圣人当然可以这么想,普通人就不应该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Hansson妈 于 2011-12-3 10:17 发表 \"\"
  任何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体系不可能绝对完美,因此,对孩子,我相信每位父母都是希望他(她)能博采众家之长。
…………
  关于为什么选择《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等这些古文经典原著,而不用后期各种解释读本,我个人的认识是这样的:我国的文学著作以秦统一中国为界,秦之前的著作中,君王的地位不是那么高的,诸子都有很多批评君王、士大夫的言论,…………
说不可能绝对完美,是因为这种绝对完美的文化体系还没有被人们发现吧。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是有一种文化体系是绝对完美的,它将引领全人类向着永恒美好前进。

对于你后一句的认识,我表示佩服!能够这样来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在研究中国历史的人中,可能没几个。古罗马有元老院和议会制,算是西方民主制度的雏形。而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其实也是联邦制国家的最早的形式。那时候虽然有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君王,但是老百姓是自由流动的,无需护照,更不要签证,爱到哪里到哪里。那时也有充分的学术自由,没有多少文字狱,故此才有百家齐放的局面。比起后来的中国那是更加民主和自由!

[ 本帖最后由 franco 于 2011-12-3 20:34 编辑 ].

TOP

回复 128楼franco 的帖子


太对了!太智慧了!!春秋战国是联邦制,算盘就是计算机的最早的形式!!!
.

TOP

引用:
原帖由 franco 于 2011-12-3 20:31 发表 \"\"


说不可能绝对完美,是因为这种绝对完美的文化体系还没有被人们发现吧。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是有一种文化体系是绝对完美的,它将引领全人类向着永恒美好前进。

对于你后一句的认识,我表示佩服!能够这样来认识春 ...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2-6 17:22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Hansson妈 于 2011-12-3 10:17 发表 \"\"
因为自己没有作这方面的专题研究,更没有进行过有效的样本统计,所以,这位郑教授的观点或结论只能不予置评。只是个人觉得他的结论和对他人目的有太多的臆测成分,作为教授学者这是不应该的。

   由于任何事情都有 ...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2-6 17:22 编辑 ].

TOP

回复 131楼meia 的帖子

研究古代思想从娃娃抓起, 从源头学起,就象学习钢琴从三岁开始, 每天练三个小时。美其名曰陶冶情操,实际使的是培养这方面专家的劲头。孩子就这点时间这点精力,某方面发展过头了必定会压制其他方面的发展,还是把时间和力气放在他最感兴趣的事情上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zhudatou 于 2011-12-3 23:12 发表 \"\"
研究古代思想从娃娃抓起, 从源头学起,就象学习钢琴从三岁开始, 每天练三个小时。美其名曰陶冶情操,实际使的是培养这方面专家的劲头。孩子就这点时间这点精力,某方面发展过头了必定会压制其他方面的发展,还是把时 ...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2-6 17:23 编辑 ].

TOP

回复 91楼franco 的帖子

有理啊!高见!.

TOP

回复 131楼meia 的帖子

由于我并不是学教育的,也不是从事教育研究的工作,而是学理工专业的。因此,很多观点并不见得对,想法也不完善、不成体系;另一方面,有限的文字表述不可能百分百表达出我自己的意思,你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就是我所说的。可见思想的表达和转述过程中难免会产生部分信息的失真甚至歧义,这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想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我会鼓励孩子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争取读到他的原著,如国内的《论语》、《道德经》等。国外的读哪些,怎么引导孩子读,我还没有仔细研究过,只有一些模糊的想法,还需要一些时间去做选择、细化具体操作。实际的操作,由于孩子外语能力及文化背景的限制,肯定是先接触中文译本,他也看了不少中译本的外国童话和小说。但随孩子外语能力的增长,会尽力引导他有所选择去读些比较经典的原著。读原著的目的是减少中间翻译环节部分信息的失真甚至歧义,同时加深外语的学习。读外文原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相信会比中文困难很多,这也是等孩子相对大一些,外语能力相对强一些的现实考虑吧。
由于我不是从事教育相关专业的,也没有太多时间做这方面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原本针对这个帖子的标题,仅是想结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家长共享一些我们的想法和做法,供大家参考,没有别的意思。就像我前面说的,引导孩子诵读中外经典,我仅是有计划地去帮孩子推开这些门,而不是驱使他去做。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难免也产生了一些想法和思考,算作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收获吧。
另外,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只要方法得当,孩子的兴趣是可以引导的。
由于时间和精力原因,后面就不再做回复和发言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Hansson妈 于 2011-12-4 12:29 发表 \"\"
由于我并不是学教育的,也不是从事教育研究的工作,而是学理工专业的。因此,很多观点并不见得对,想法也不完善、不成体系;另一方面,有限的文字表述不可能百分百表达出我自己的意思,你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就是我所 ...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2-6 17:23 编辑 ].

TOP

诸子智慧(转)

孔子直解:你越仰望他,就越觉得高;越钻研他,就越觉得深。  
孟子正道:走在人生大道上,为彷徨无助的人们,点亮一盏心灯。   
老子讲道:凭借一双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他令我们安静。
  庄子洗心:轻轻撩开人生的哪一层薄纱,让生命的风景清晰可见。
  墨子清淡:你摆脱时钟的专制,重新找回自己的罗盘   
孙子诡道:知识给人力量,而智慧则帮助我们提升人生境界。  
韩非子御法:当你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徘徊的时候,给你一部论亊入简的实用哲学。  
鬼谷子诡道:权谋策略的智慧,睿智商家驰骋商场的谋略之道。
孔子:仁爱、和谐、诚信、安身立命的基石。   
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点亮彷徨无助人们的一盏心灯。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庄子: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墨子: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孙子:香饵之下,必有死鱼。  
韩非子: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雍塞。  
鬼谷子:阴阳并用,收放自如。

经就在那里,读不读,随你,有缘人自是欢喜。
再次感谢Hansson妈的智慧分享!.

TOP

007因为工作关系经常要研读中国古典,所以我比某个妈妈肯定更了解中国古代经典。
根据我的观察和思考,幼儿读经弊多利少,中学生倒是可以有选择地读些古代经典。
但是,《孝经》和《弟子规》之类的糟粕,还是别读吧!
说《孝经》和《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经典的人,根本不懂什么是古代经典!.

TOP

引用:
原帖由 和和美美 于 2011-11-30 17:23 发表 \"\"
我不敢苟同这位教育家的想法,如果仅仅是为了小红花,我还能理解这位教育家的批评。儿童的记忆因为没有自我意识的干扰,是会比成人好,这个时候学习什么,孩子都比较容易接受,古时的四书五经,有其积极的一面,大部 ...
你好!你不厚道呀,人家在回忆往事替你说话时,咋一声不吭涅?.

TOP

回复 139楼hxy007 的帖子

呵呵,我刚刚挪了窝,蹭的网,时而能上,时而不能上,刚刚看到,真不好意思。.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11-12-5 12:37 发表 \"\"
007因为工作关系经常要研读中国古典,所以我比某个妈妈肯定更了解中国古代经典。
根据我的观察和思考,幼儿读经弊多利少,中学生倒是可以有选择地读些古代经典。
但是,《孝经》和《弟子规》之类的糟粕,还是别读吧 ...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2-6 17:23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bright202 于 2011-12-5 11:11 发表 \"\"
孔子直解:你越仰望他,就越觉得高;越钻研他,就越觉得深。  
孟子正道:走在人生大道上,为彷徨无助的人们,点亮一盏心灯。   
老子讲道:凭借一双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他令我们安静。
  庄子洗心 ...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2-6 17:23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子玖妈妈 于 2011-12-2 23:28 发表 \"\"
古文的精炼准确确实为人称道。我一大学同学研究过台湾的《六法全书》,认为条款用语很慎密、严谨。而现代汉语歧义很大,法律条款理解有差异。

但现实是现代人语言已经不可能回到古文时代了。
  古文大家韩愈的《马说》,算得上是中国文人的范文了。请你看看它有多精炼准确?
  就看第一段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很有文彩,很有文气!可是,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韩大师不知所云!他的意思要靠人去猜。从表达的准确性看,简直一无是处。可中国文人就喜欢这个调调!.

TOP

回复 143楼hxy007 的帖子

你一如既往的来迟了。请原谅,这话题早就不辩了。见仁见智啦,喜欢读的去读,但要注意方法,不喜欢的别读。.

TOP

引用:
原帖由 子玖妈妈 于 2011-12-5 18:56 发表 \"\"
你一如既往的来迟了。请原谅,这话题早就不辩了。见仁见智啦,喜欢读的去读,但要注意方法,不喜欢的别读。
我还是喜欢的,也是在读的,但我不会让我儿子的幼儿园或小学的时候去读。.

TOP

回复 144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另外,很欣喜地看到你开始提醒大家“要注意方法”!.

TOP

回复 143楼hxy007 的帖子

文言的文字本身还是精炼的,不过写成文章就要看写作者了。
古人不太讲究逻辑,武侠小说里刚刚说过黄金粪土,紧接着往往会来一句仁义千金。.

TOP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2-6 17:24 编辑 ].

TOP

回复 146楼hxy007 的帖子

那是因为我看到有人居然让孩子背《论语》。诵读(LOOK&SAY)和背诵本身是不一样的,另外对小孩子而言一天时间不要超过十五分钟为宜,不能求多求快。这是当时老师教我们的。不过,我们当时可没有每天读。.

TOP

回复 149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不回了,你们继续。.

TOP

引用:
原帖由 太平洋 于 2011-12-5 19:30 发表 \"\"
文言的文字本身还是精炼的,不过写成文章就要看写作者了。
古人不太讲究逻辑,武侠小说里刚刚说过黄金粪土,紧接着往往会来一句仁义千金。
记得年少的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说胡适接到一个聘请,他不想去,需要拍电报回复人家。
推崇古文的冬烘们就等着看他的笑话:你不是提倡白话文么?你用白话拍电报可要费老钱了!
谁知道胡适的回电就仨字:不,谢谢!
冬烘们想用古文草拟更简短的电文,结果无功而返。
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但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古文精炼,现代文就拖沓。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1-12-5 19:42 编辑 ].

TOP

干不了,谢谢!

我上面写的逸事不准确,下面的内容引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9672e0100tbe4.html

  胡适在“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说“文言是半死文学”,“可读而听不懂”。
  一生以白话文布道者自居的胡适,始终关注白话文的发展和命运,他还特意编著了一部《白话文学史》。
  1934年秋,胡适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又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颂扬,这时,有些醉心文言文的学生,听不入耳,心中厌烦,不免萌生了抵触情绪。
  正当胡适讲得得意时,一位魏姓学生,突然站起来,声色俱厉地提出抗议道:“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胡适冲着他微笑着说:“没有的。”那位学生更加激愤地反驳道:“肯定是有的!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胡适扶扶眼镜透出沉思的目光,然后柔声细气地解释道:“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复电是用白话写的,也很省字。请学生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
  胡适说完这段话后,只听得课堂内“嚓、嚓”的取纸声,顿时整个教室呈现出紧张沉寂的气氛,每个学生都在开动脑筋,认真地编写电文。
  15分钟过后,胡适让学生们自动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胡适又解释说:“干不了”就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既对友人费心介绍表示感谢又暗示拒绝之意。由此看来,语言的精练与否,不在白话与文言的差别。客观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恰当地反映,所谓研究,就是细心琢磨问题的中心所在,恰如其分地选用字词,白话文较文言文是更可省字的。
  经胡适这一精辟阐述和热情鼓励,那些对白话文不感兴趣的学生,都受到了启迪和教育。.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11-12-5 12:37 发表 \"\"
007因为工作关系经常要研读中国古典,所以我比某个妈妈肯定更了解中国古代经典。
根据我的观察和思考,幼儿读经弊多利少,中学生倒是可以有选择地读些古代经典。
但是,《孝经》和《弟子规》之类的糟粕,还是别读吧 ...
一个四条腿的木头凳子,在木匠看来,他就是一个木头组成的凳子,提供人们坐的工具。但是,鲁迅先生又说了,某些人看到凳子的腿,会联想到女人的腿,进而联想到其他的东西。所以,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从中看到的东西是大不相同的。因为,不同的人的心——不一样。.

TOP

引用:
原帖由 zhudatou 于 2011-12-3 23:12 发表 \"\"
研究古代思想从娃娃抓起, 从源头学起,就象学习钢琴从三岁开始, 每天练三个小时。美其名曰陶冶情操,实际使的是培养这方面专家的劲头。孩子就这点时间这点精力,某方面发展过头了必定会压制其他方面的发展,还是把时 ...
据科学家说(这回总算把科学家给弄来了):目前人类的人的大脑只开发了5%,还有95%是未被开发的。所以,大家都在找方法,把那95%哪怕再弄个5%出来,也不得了了。
也许,读经就是一种方法呢,呵呵。.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