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GerryBB 于 2010-5-1 21:53 发表
楼上是变态思维,有本事让你孩子看完《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再做初中物理,读完《几何原本》再搞初等几何,你有本事就这样培养孩子,否则少来这里卖弄,本贴蛮好的,让广大家长见识一些小、初衔接的题目,一是为业数 ...
变态吗,我不知道。很多数学家、物理学家都是看这两本书的。至于,我会不会让我的孩子在学习牛顿三大定律时看看牛顿的名著,在学习平面几何的时候看看几何原本,那是我个人的事情,我绝不会如此要求别的BBMM和孩子,也不会影响到他们的数学学习。
阁下认为本帖很好,那么好在哪里呢?我怎么看到的是许多学过高等数学的大学毕业生看着这些题目都头疼。值得怀疑的是,出这些题目的目的是什么?使一些接受过“专门培训”的同学得到高分的肯定,使没有接受这些“专门培训”的学生恶心,头疼,厌恶,避而远之?如果这就是考试者或者出题者想做的事情,那么请不要籍“数学”之名。请明确告诉大家,他们所恶心、厌恶、避而远之的东西不是数学,那些不过是专门为了打击别人,不要别人学习真正的数学的“题目”。
先声明,我不是砸楼主。出几道题愿者做,不愿者不做,这本没什么。但是,如果有人硬把几道题目作为衡量同学们数学水平的基准,试图把别的同学恶心在数学之外,如果还有知情或者不知情的人,维护这种不可明言的目的,那么,这种人一定要被砸,因为这种影响到了别的同学。
另外,我要告诉同学们,好的数学题是有的,研究好的数学,你能感觉到自然之美,数学之美,你会受其魅力之感染,深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至愿意将来用你的一生去领略它、享受它,到那时你就成为一个数学家。相比之下,那种把考试作为衡量数学水平的依据,那种把做怪题难题理解成研究数学,倒是变态的不得了。请看看数学家是怎么看待数学的吧?
以下摘自:
http://mathjpkc.gdcc.edu.cn/mjft ... colID=13&ID=130
触摸数学激情——与数学家张景中对话
2008-9-10 20:26:18
【来源:光明日报】
嘉宾: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 主持人:本报记者邢宇皓
本月20日,国际数学家大会将在北京举行。这是国际数学家大会首次在发达国家以外举办。它通常被看作是对东道国数学水平和国际学术地位的肯定。
《中国科普名家名作》“院士数学讲座专辑”、“数学故事专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自出版以来,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累计销量已近3万套18万册。
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数学教育在我国仍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为此,我们今天特别邀请了“院士数学讲座专辑”的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张景中先生,谈谈他对数学科普和数学教育的看法。
主持人:在您的专辑中,《数学家的眼光》一书是不少数学专家都很推崇的作品。据说,写作这本只有64000字的小册子,花费了您5年多时间。
张景中:的确是这样。我小时候最着迷的科普书是法布尔写的《蜘蛛的故事》和《化学奇谈》。对于法布尔来说,研究和科普创作是融为一体的。在我心中,这是最令人佩服的科学家。但当我自己写科普读物的时候,我才真正感到了它的难度。这几本数学科普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习惯将每次在学习和研究中脑子里突然闪现的灵感、偶然想到觉得有趣的东西记下来,过一段时间,把它们整理出来。写不下去了,就放下,再积累再写。我想说的是,科普作品写作并不像有些人想像得那样简单。
主持人:读您的科普著作,“出乎预料之外,在乎情理之中”是最强烈的感受,读者会发现自己正置身于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思维空间。身处其中,您认为数学带给了您什么?
张景中:有很多。比如震撼感。随着对数学理解的不断深入,你会发现,原来世界上还蕴藏着如此奇妙的规律。爱因斯坦曾回忆说,当他在中学几何中学到“三角形的三条高线必交于一点”时,受到了很大震撼,他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定有更多这样的“奥秘”还没被人发现,这对他的一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奠定了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决心。
比如力量感,很多曾经几乎无法下手的难题,在掌握了一种思考方法后,每向前一步,就会有成千上万的问题迎刃而解。这时,人会忽然意识到自身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增长往往是在几个小时、一天之内就能获得的。
比如解放感。一开始学数学,会感到被很多“清规戒律”所束缚,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它们被一个个打破。一开始只能5减3,到后来3也可以减5了;一开始7除以3除不尽就没有办法了,后来写成7/3就行了;一开始只有数字才可以相加,后来字母也可以相加、符号也可以相加……学习越深入就越能感到这种自由。
还有科学之美。这种美包括图形的美、规律的美、和谐的美。“火是怎样被发现的?”有人说是取暖的需要;有人说是为了开荒;有人却说,是因为原始人被火焰的跳动所吸引,决定将火种延续下去。这当然只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但是学数学的人,的确是为数学魂牵梦绕、被数学弄得神魂颠倒。有位哲学家说,数学就是在看似简单的事物背后探寻美丽的规律。
主持人:首都师范大学的两位老师曾经在中学里作过一个抽样调查:100%的学生都认为数学是重要的。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也是孩子们对数学“太难”、“太枯燥”的抱怨。如何才能让孩子们也感受到数学之美呢?
张景中:评价一个科学家,往往是看他会做什么。评价一个学生则是看他不会做什么。欧几里德在教授几何的时候,有个学生问,学几何能得到什么好处?欧几里德立刻吩咐他的仆人拿几个小钱打发他走。因为欧几里德认为,学习几何是为了提高心智、让人更接近真理,而不是获得实利。今天很多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升学,那么学习的趣味自然会大大降低。
如果只是把课本编得简单一些,但考试仍然很难,那么学生就不会真正“减负”。我主张“多学少考”,课本不妨略深一点:如果学的深度不够,学生很难体会到数学的趣味;考试简单一些,孩子们才能在轻松中寻找数学的乐趣。
此外,在小学和初中的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对几何的学习,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轻几何而重数学运算。美国是在数学教育方面花气力最大的国家,但是连美国人自己也承认他们的数学教育收效不大。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教材的编写中将几何砍掉得太多了。图形不是枯燥的,是容易理解的。一开始学数学,孩子们可能还不能理解数学的很多妙处,因此应该通过图形的运动变化吸引他们的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引导孩子用代数、运算的方式直至微积分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同样,教师对培养孩子们的数学兴趣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最糟糕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一个公式后做几十个类似的题目。数学教学的改革也不能只着眼于讲什么、不讲什么,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教师应该下功夫研究在课本之外,有没有与众不同的、更好的表达方式。
主持人:我想,科学家只有对他的研究饱含热情,才会有所成就。同样,只有教师对数学充满激情,他的学生才有可能喜欢上数学。遗憾的是:激情,恰恰是我们不少教师所缺乏的。
张景中:我写的《数学的传奇》(此次修订在《帮你学数学》中)出版以后,我买了一些送给亲戚的小孩。其中一个在农村,他说他的邻居看了这本书非常喜欢,竟从他那里借走手抄了一本。和内地一样,《数学家的眼光》在台湾销售了3万册。有这么多读者和我的思想发生碰撞,这令我非常感动。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2 13:4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