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影评] 每个人都是这个家的儿女:《车票》

每个人都是这个家的儿女:《车票》

每个人都是这个家的儿女:《车票》
王怡
http://www.gongfa.org/blog/?uid-2576-action-viewspace-itemid-2083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6-10 21:23:00 / 个人分类:电光倒影

查看( 166 ) / 评论( 7 ) / 评分( 25 / 0 )




赵兄是一家周刊的老总,和我见过两面。岳父出院,他开车送我们回老家。路上讲起他父亲,临终在华西的癌症病房受洗信主。他说,人最后那段时间,其实是一生的高峰。他与父亲,彼此的认识、相爱和祝福,最后那一刻,是最高的那一刻。

前次夫妻小组,轮流讲父母的恋爱故事。通常一两分钟就完了。接下来的功课,是拿出八卦记者的脸皮,回去把各自父母的姻缘问清楚。你若不问,他们可能一辈子不说。像我外婆,守寡半个世纪,关于外公,也守口如瓶了50年,一个字都不给子女透露。妈妈不但缺了父爱,连脑海里对父亲的一副临摹,也无法拼凑。

如果一个孩子,自小没娘,也没有母亲一丁点信息。晚上在被窝里,她不断地问,妈妈,你在哪里,我好想你。她只是自言自语,并没有和妈妈产生任何关系。略微残酷的一个事实是,其实她并没有真的“想”她妈妈,因为人不可能想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准确的说,她只是很想去“想”妈妈,而不是真的在“想”妈妈。

神学上,把这种很想去“想”、却没有也不可能真的“想”的关系,叫做“位格”(PERSON)缺失的关系。人若不敬天命,不信上帝,却在困苦、忧伤或哀恸、愤懑时,仰天呼求,说天啊,你在哪里,老天你睁眼看,侧耳听。这也和那个孤儿一样,只是自言自语,他并没有真的呼求,他只是很想“呼求”。因为人不可能呼求一位完全不认识的神。

张之亮这部片子,用我的话说,就是一个孤儿,去寻找有位格的母亲。惟独有位格的母亲,带来有位格的爱。你在网上不可能爱一个人,在小说乃至情书里,也不能真爱一个人。因为爱的意思,是位格之间的委身。委身的意思,是把身体、灵魂,把情感、思想、意志,把时间和金钱,都交出去。大学时,我和妻子在两座城市,往来有近千封书信。情书写得越动听,她就越疑惑。有一回,我们终于拥抱。她忍不住问,你是爱我呢,还是爱你的爱呢?

我心头一惊,直到现在。古人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一句最傲慢的情话,是对有位格的爱的轻易的否定。没有委身的爱,都是自恋。没有委身的思念,就是不思念。换言之,不能把金钱给出去的爱,不是爱。正如不把时间给出来的思念,不是思念。正如不说出来的同情,就是不同情;不行出来的道,就是无道。

爱妻子的意思,就是和她在一起。爱中国的意思,就是到中国去。所以那些传教士们,早上喝完了咖啡,就出发了,然后死在我们中间。早就听说过西藏唯一的教堂,是芒康县盐井镇的天主堂。近年来,茶马古道,藏区滇边,关于苗族、纳西族、傈僳族和羌族中的教堂,成了文化性的、或者旅游业的关注点。朋友说,怒江两岸,礼拜天上午,大大小小的教堂,响起无伴奏的圣诗,沿着活水的江河,逶迤不绝。还有什么,配得上这天地的造化呢。

今年,汉语电影中也频频出现教堂。年初,冯小刚让葛优在教堂里忏悔。陆川则说,当他在天津野外,发现那座废弃的大教堂时,欣喜若狂。他便把百姓投降与妓女救国的两幅镜头,都放在光华四射的教堂内。张之亮也选了这座藏区唯一的教堂,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阳光最明亮的教堂,来讲述母爱的故事。







当年,松嫂生下一个女孩。她丈夫酗酒,打死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她在山下的邮递点,看见井盐教堂寄来的单张,上面写着一句话,“每个人都是这个家的儿女”。她在那年的1月18日,买了车票,坐了两天两夜的车,将孩子遗弃在教堂门口。松嫂送掉孩子后,走路回家,作为对自己的惩罚。修女收养了女婴,取名雨桐。这是个很台湾腔的名字,因为电影改编于台湾作家李家同的短篇小说。作者说他自己就是那个被遗弃的孩子。松嫂每年的1月18日,都会去井盐教堂(片子中叫雪城)一个月,蒙着头巾,悄悄地看望雨桐。在大年夜里,给她戴上新围巾。2004年,雨桐大学毕业,松嫂只身去北京,拍下女儿的照片。







影片是倒叙的。雨桐是电视台记者,采访一对夫妇,他们决心生下那个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儿。雨桐对未知之生母的恨,影响了她的看法。她说,这不是爱,而是自私。明知孩子要受许多苦,为什么还要生呢。这对充满着堕胎、杀婴、弃婴和拐卖的社会来说,是一个又尖锐又麻木的生命伦理议题。那位母亲后来打动了雨桐,她说,母亲就要和孩子不离不弃。就算万分之一的机会,我们也要一起承担,我们不能剥夺孩子活下来的机会。虚弱的产妇,反问记者说,“你还没有问我,打算给孩子起什么名字?”

这是句让雨桐摇摇欲坠的话。导演把提问留在这里,不再触及。随后收养雨桐的曾修女病危,她和幼年的同伴一起回到井盐教堂。修女临走前,将当初的两张车票留给雨桐。就这样,这个被教会收养的孩子,踏上了寻母的路途。

电影中,松嫂的脸一直没有出现。有一年教堂合影,她遮面躲在女儿后面。这是令人心动的处理,也暗示了这种爱的位格缺失。其实雨桐并不恨母亲,因为人也不可能恨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雨桐只是自怨,她前半生的爱与恨,其实都指向自己。最后她知道母亲已在一月前去世,在遗物中看见了20年来的车票。她哭着说,原来我从不认识的母亲,从未离开过自己。

导演拍得极其平淡,左小青也演得太平面。但母亲抱着婴儿,铁锁渡江的一幕,还是打动了我。赞美诗《恩友歌》的旋律,也让我流泪。想起导演甘小二的话,中国有八千万基督徒,中国电影中,他们在哪里。

只是寻母的故事,最终过于落在血肉之情上。却把曾修女,这位在教堂中独身了一辈子的童贞女母亲,过于淡化了。她身上的爱,是真正位格饱满、血浓于水的。又想起初代教父有句名言,凡以上帝为父的,就以教会为母。因为“每个人都是这个家的儿女”。耶稣曾指着人群说,看啊我的母亲,看啊我的弟兄。后来在十字架上,他的门徒约翰和母亲玛利亚站在下面。耶稣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门徒说,“看你的母亲”。

若没有这样的话语,修女、教堂或赞美诗,不过只是影片的修辞。我对片子评价不高,只是看见基督教终于作为一种修辞,出现在了汉语电影中。





2009-6-8.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