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4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李阳告诉家长们:小学以下是关键期,一定要对孩子残酷、残酷、再残酷!

李阳告诉家长们:小学以下是关键期,一定要对孩子残酷、残酷、再残酷!

最近看了篱笆上关于快乐教育的话题,有些观念实不敢苟同,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逃脱不了现实,无论是中国还是欧美最后都是要竞争的,世外桃源式的生活都是人类美好的梦想。。。。过去看过洛克菲勒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完全是激励加惩罚式的教育:洛克菲勒在家里搞了一套虚拟的市场经济,称他的妻子为“总经理”,要求孩子们认真记账。孩子们靠做家务来挣零花钱:打苍蝇2分钱,削铅笔1角钱,练琴每小时5分钱,修复花瓶则能挣1元钱,一天不吃糖可得2分钱,第二天还不吃奖励1角钱,每拔出菜地里10根杂草可以挣到1分钱,惟一的男孩小约翰劈柴的报酬是每小时1角5分钱,保持院里小路干净每天是1角钱,洛克菲勒为自己能把孩子培养成小小的家务劳动力感到很得意,他曾指着13岁的女儿对别人说:“这个小姑娘已经开始挣钱了,你根本想像不到她是怎么挣的。我听说煤气用得仔细,费用就可以降下来,便告诉她,每月从目前的账单上节约下来的钱都归她。于是她每天晚上四处转悠,看到没有人在用的煤气灯,就去把它关小一点儿。”
  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相互谦让,他只买一辆自行车给4个孩子。小约翰长大后不好意思地承认说,自己在8岁以前穿的全是裙子,因为他在家里最小,前面3个都是女孩。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像洛克菲勒这样节俭成性的资本家,竟然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慈善家。截止20世纪20年代,洛克菲勒基金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他赞助的医疗教育和公共卫生是全球性的。他一生直接捐献了5.3亿美元,他的整个家族的慈善机构的赞助超过了10亿美元。中国受益尤多,接受的资金仅次于美国,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中国医学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负责在1921年建立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这所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掌握现代知识的医学人才。
正因为老洛克菲勒这样的教育,所以洛克菲勒能一代一代传承优秀传统。。。。
小约翰"D"洛克菲勒:坚韧的第二代---家族企业第三代
  劳伦斯"洛克菲勒:“风险投资之父”----大卫"洛克菲勒:经济帝国第三代掌门人----约翰"洛克菲勒:大慈善家----纳尔逊"洛克菲勒:出色的政治家---
  那么我们的教育是否是过于溺爱了吗?快乐教育是否等同于溺爱教育了吗?其实快乐教育绝对不是溺爱教育,教育本身对任何人来说就是一个成长和接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从动物最原始的本能来看,一个幼体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父母的教育绝对是种折磨,从动物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太多的现象,虽然人类不能和动物可比,但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却谁也不能逃脱。。。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接受考试,上兴趣班等等。。。枚不胜举。。不就是人类对物竞天择的另类演绎。。
    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口口相传棒打出孝子不是没有道理。事实上大部分结果确实如此。我们看到了溺爱对孩子的危害远远大于残酷式的教育,不然这句经验之谈也不会流传千年。。。。
    最近看了湖南卫视天天向上的李阳专辑,深有感触。他认为中国的城市儿童教育不是快乐教育了而近乎溺爱教育了。李阳告诉家长们:小学以下是关键期,一定要对孩子残酷、残酷、再残酷!人之初,性本懒。成功就是要做自己不愿做的事。
    李阳的夫人是美国的一个州的教育长官,相当于教育局长,他美国夫人的教子之道却少为人知。她反过来认为中国现在城市儿童教育反而有点溺爱教育了,所以坚持要自己教育,不让中国祖父母参与教育,认为中国祖父母教育只会害了孩子,她的教育反而看上去有点是残忍教育,打PP,关黑屋。。。。各种手段一应俱全。认为这种教育下的孩子是做出色的。
近日,李阳在接受采访时谈起了自己夫人“令人感叹”的育儿之道。

李阳的三个女儿。

  一人带大三个孩子

  谈起自己的家庭,李阳称对美籍老婆教育孩子的杰出成就佩服得五体投地。李阳一共有三个女儿,大女儿李丽今年6岁,二女儿李娜两岁,三女儿李花才两个月。带三个孩子,他的夫人Kim竟可以不需要保姆。李阳原来有两个助手住在家里,因为他们惯孩子, Kim让他们全搬走了。Kim从早晨醒来到晚上睡觉,一刻不停。每天打扫卫生,拖着三个孩子去超市购买日用品,三个不同年龄孩子的不同食谱,不同阶段的习惯培养,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教育方法。这种“疯狂教子”方法,却体现出很多中国母亲都无法比拟的吃苦精神。

  从小培养独立技能

  像所有的美国家长一样,Kim非常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技能。她认为,从小就独立的孩子走入社会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孩子八九个月大,能自己端住杯子时,就开始自己喝水;能捧住饭碗了,就开始自己吃饭,一刚会摇摇晃晃地走路,孩子就自己提着小凳子去卫生间——个子太小,要踩上凳子,才能够到马桶,手纸常常被她们拉得老长。很少中国父母会情愿搞成这个样子,但Kim像所有的美国妈妈一样,认为“把脏成一团的孩子洗干净,比重新树立他们做事的积极性和勇气容易多了。”

  李阳的助理看到那么小的孩子笨手笨脚地系鞋带,常常忍不住想帮忙。而这时,小小的李丽和李娜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I can do it.”Kim总是说:“NO,替孩子做她们能做的事,是对她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也是对她们自尊的伤害。”

  两岁李丽的一天

  正因为这样的培养,晚上,两岁的小李丽跟妈妈道晚安后,可以自己安静去睡觉。不怕黑,夜里自己开灯去卫生间。早晨醒来,自己刷牙洗脸;然后自己挑选当天要穿戴的全套衣服。

  接下来是吃早餐,虽然才两岁,可是吃完饭,衣服和碗都能干干净净。饭后,李丽坐在地板上看书,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其间,她还自己去倒水喝。

  该吃点心了。李丽自己拿着小凳子,踩上去;从冰箱里拿了两瓶酸奶。一瓶自己喝了,一瓶递给了妈妈。

  看着这一切的 李阳心中充满了激动与内疚。原来家庭教育可以如此成功!可惜自己没有见证这个伟大的过程。如今,6岁的李丽上学了,成了唯一自己背书包的小学生,因为其他所有孩子的书包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背的。

视频:疯狂英语李阳谈小孩教育

http://you.video.sina.com.cn/b/18358675-1220667962.html
  我想为什么会有城市儿童的教育问题,我们国家的生育政策也是原因之一。
也许有些家长会说我也会这么教育孩子的,可是我们只有这一个宝宝,人家可以有三四个小孩当然不会想的那么多。。。。呵呵,这句话到了点子上,关键还是舍不得啊。。。。
  写了这么多。。。。也许有人会问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呜呜呜。。。。我也是舍不得啊。。。。。

  



   
.

TOP

.

TOP

.

TOP

哪个李阳?.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看来我是太宠儿子了,不过家里有老人,有些事情我也不能作主呀!.

TOP

回复 4#至尊宝519 的帖子

就疯狂英语那个..

TOP

如果我能全职做妈妈,相信我也可以这么残忍,但是交给老人,没办法了,而且老人又说不得,“我这么辛苦帮你带孩子,你还看不惯,那你自己带着吧”哎,无语了,代沟啊.

TOP

哦,那个李阳,不是也在大学后才明白吗?.

TOP

他老婆厉害的,想找个中国男人生孩子就和李阳同居了,后来李阳发现她一个人把孩子带的超好,觉得是个难得的好女人,就结婚了。.

TOP

也没什么呀,很多孩子都这样的呀。.

TOP

最大的孩子才六岁,说到教育成功还太早了点吧?.

TOP

1.不相信李阳的孩子是这样教育的;
2.大孩子才6岁,很难说是成功教育,谁知道长大后会是怎样的?.

TOP

回复 11#sandyshang 的帖子

就是啊, 恐怕李阳也是这样被他妈带大的.

TOP

回复 14#william@2000 的帖子

所以疯了?.

TOP

.

TOP

回复 15#sandyshang 的帖子

接下来他就推广疯狂教育啦.

TOP

回复 15#sandyshang 的帖子

于是就开始东炒(吵)西炒(吵).

TOP

让孩子做她力所能及的事,我很赞同.

TOP

回复 17#文文妈 的帖子

让大家都疯了,他就不那么显眼啦。 .

TOP

回复 18#william@2000 的帖子

俺们也炒,炒青菜。.

TOP

以前,每家人家都有好几个孩子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这样养孩子的,可是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了,就不舍得了呀!.

TOP

再看了遍视频,还是李阳有些道理的:
http://you.video.sina.com.cn/b/18358675-1220667962.html
适度的惩戒应该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
无论是人性还是动物的本性,从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角度上看孩子成长过程惩戒就是为了孩子以后成长吸取教训过程不犯同样的错误。
无论怎样溺爱教育千万不可为。这是实际上反自然规律的,现在对孩子的溺爱就是对孩子将来的不负责,毕竟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这种溺爱造成危害列子举不胜举,太多太多。。。
惩罚教育虽然有造成孩子伤害的例子,关键是要掌握轻重。一般来说这种教育方式下教育出来的孩子要比一般孩子更容易在自然界生存。
所以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激励加适度的惩罚。。。。。.

TOP

回复 10#雪雪渊 的帖子

李阳被利用啦,被人家当生育工具啊?惨啊。.

TOP

是吗?
以前搞英语培训的时候也有一套故事,现在看到小孩子钱好挣,又来一套故事。
以后不知道还有哪些故事..

TOP

回复 1#jylee 的帖子

很多东西不能看字面的,同样的表达,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实质。

我个人赞成生活上俭朴(包括物质和自理方面),例如不提供过多过好的食物、玩具,不做帮小孩代做生活上的事情,但精神和情感上要给得多些:尊重孩子的合理意愿,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关爱孩子,对孩子保持稳定的情绪,多和孩子交流和分享快乐。.

TOP

回复 21#sandyshang 的帖子

呵呵, 我家今天炒豇豆.

TOP

引用:
原帖由 Tiger爸 于 2009-2-24 17:17 发表
是吗?
以前搞英语培训的时候也有一套故事,现在看到小孩子钱好挣,又来一套故事。
以后不知道还有哪些故事.
有道理。.

TOP

.

TOP

大环境不同

在美国可以养几个孩子,在中国只能养一个,父母双方要付出许多时间和金钱再加上最重要的全部精力。李阳自己根本没带过孩子,只是他老婆带的,况且要是他老婆只生了一个孩子,结果会如何呢?.

TOP

引用:
原帖由 william@2000 于 2009-2-24 17:31 发表
呵呵, 我家今天炒豇豆
8晓得豇豆现在是不是反季蔬菜尼.

TOP

回复 31#sandyshang 的帖子

很不好意思地说一句, 是的, 是老公买来的, 他不管37/21的, 标准的拿到篮里就是菜.

TOP

天天向上这集我看了,别的不好说,他对孩子教育那块还是说的不错的,.

TOP

回复 32#william@2000 的帖子

呵呵,偶觉得大概是,么敢买。.

TOP

有一定道理的.我们家附近很多外国小孩独立性的确比我们的孩子强多了,来上补习都是下了校车自己来的(最小的三岁左右跟姐姐一起),但同样年龄的中国小孩不光要大人领来,中间还要大人喂水喂点心的(大班到两年纪),实在是太不一样了..

TOP

回复 34#sandyshang 的帖子

楼有点歪了.

TOP

回复 36#william@2000 的帖子

俺只负责运砖,不管砌墙。 .

TOP

回复 37#sandyshang 的帖子

砖头准备拍谁啊?.

TOP

有启发,感觉自己包办孩子的太多,太心疼她们,书包会帮她们检查,怕漏带了东西被老师骂,书桌会帮她们理,因为她们自己理过的桌子跟没理过一样,实在看不下去,也想把书桌上的东西全给摔到地上去,让她一本本拣起来,但终究没舍得,不是不晓得这些严厉的教育方式,是感觉自己坚持不下去,况且,中国的孩子一旦读书了,压力那么大,做父母的尽量想多帮他们一些,让他们能多一些时间休息玩耍,所以国情不同,教育制度不同,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有区别的.

TOP

回复 38#william@2000 的帖子

运来给你砌墙啊。俺不拍人。和谐和谐。。 .

TOP

回复 40#sandyshang 的帖子

俺不会砌长城哈,墙头大概也不会.

TOP

其实在这种事情上,还是应该一分为二。因为现在在中国城市里的小孩大多是一个,再加上妈妈大部分的是有工作的,所以有一大部分小孩靠老人帮助带;其二,我去过外国,发现的确外国人带小孩确实是这样的,妈妈大部分是不再上班,她们会放任刚会走路的小孩到处走不怕颠倒,一来是因为他们家里一般都地毯而且家里地方大,不象我们国家居住地方小,小孩不一注意就会弄破头,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小孩大多数抱在手上。而且加上国外空气好,小孩在外面玩耍不太会生病,即使感冒,喝些白开水就会好,而我们现在国家污染很严重,再加上吃的东西时不时有点问题,故小孩又特别会生病,而且不是那种喝喝白开水就会好的,非要每次都吃药,打针,甚至吊盐水。.

TOP

回复 41#william@2000 的帖子

怪不得歪了。。。。 .

TOP

.

TOP

自责中,我家女儿被保姆从2个月带到8岁, 自理能力极差, 家里老人也溺爱孩子, 弄得我8岁的女儿还象幼儿园的孩子。。。.

TOP

国情不同,方式不同, 不能完全照搬, 但可以借鉴一部分.

TOP

不敢苟同,也没看到怎么成功.

TOP

教育成功的案例都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每个孩子的成功都有自己的方法和自己的路,不是残酷教育或温情教育能够一概而论的。李阳也好、洛克菲勒也好,只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TOP

引用:
原帖由 胡豆妈 于 2009-2-24 17:20 发表
很多东西不能看字面的,同样的表达,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实质。

我个人赞成生活上俭朴(包括物质和自理方面),例如不提供过多过好的食物、玩具,不做帮小孩代做生活上的事情,但精神和情感上要给得多些:尊重孩子的 ...
同意,孩子太独立,舒服的是父母,但孩子心里怎么想的,谁知道?

这个训练我感觉是利用孩子希望得到母亲爱的渴望来实现的,你想要妈妈爱你吗?你想要妈妈抱抱吗?甚至是你想要吃这个吗?那就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看书。。。。.

TOP

马路上都是违章土方车,商场里到处有小偷和骗子, 所有食物都有毒, 居委会每天宣传哪家又进贼了, 孩子只有一个, 父母都忙得昏天黑地,上小学一年级前要认出1000字,每天功课要做到9点,老师把功课都布置给家长,大学毕业还要失业, 你说我们该怎样教育孩子,孩子该怎样生存?.

TOP

 96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