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车来车往
(......)
发表于 2008-8-19 08:49
只看此人
中国资本定价“争夺战”打响了?
华尔街控制中国资本定价权的战役打响了
2008年08月18日 08:37中国经济周刊
——转变国人对经济的“不良预期”刻不容缓
钮文新
华尔街控制中国资本定价权的战役由此拉开了序幕?
就在8月8日这一天,中国股市开始了新一轮暴跌,A股突然破位,市场恐慌骤然加剧。但正是这样的恐慌,恰恰形成了较为典型的“诱空”,为“热钱”吃货提供了极好的契机。是不是这样?从历史经验看,很像!只是眼下不可能得出准确结论。
如果真是这样,那中国的金融安全堤坝会不会就此溃决?(相关报道见2008年7月7日出版的《中国经济周刊》“股市‘负泡沫’将危及金融安全”一文)不少国人表示了忧虑。8月11日,《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张庭宾心急如焚地再次撰文指出:热钱对中国A股发动的最后突击已于8月8日开始。
我十分赞同这一看法。其实,这种担心由来已久,很多学者和专家不仅一直对此高度警觉、深入研究和观察,并时常大声疾呼:股市狂跌将给中国金融安全带来危险。
遗憾的是,“眼见为实”的文化传统,让国人对逻辑正确、但尚未发生的事物总是将信将疑、心存侥幸而未予以足够重视,更难以成为监管层对形势判断和决策的依据。但现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否则金融安全的堤坝必定从股市这一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地段撕开溃决的口子。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我们注意到,奥运前夕,各种反华势力组成大合唱,各展其能地攻击中国,这很容易被认为是“破坏奥运”,但殊不知,这更可能是“项庄舞剑”。正所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明”是即可以破坏奥运,又可以当做政治烟幕;“暗”打压国人信心,破解“股市维稳”,构建最有利于“热钱”购买的股市“负泡沫”状态。
与张庭宾先生的观点略有不同的是:我认为,“热钱”不会现在从中国抽逃,而是在随时准备购买。原因是:从统计数据看,2007年10月之后,在A股大幅下跌的过程中,离开美国市场的“热钱”才大规模进入中国,现在抽逃不敢说铩羽而归,也最多是保本离场(“热钱”流入成本至少5%),这符合“热钱”性格吗?
再有,最近数据显示,美国经济仍在持续恶化、前景暗淡;相反,中国经济尽管也存在暂时的困难,但其增长前景毫无疑问地堪称世界第一。明摆着的事实,“热钱”和他们的顾问们真就看不懂吗?
所以,最大的可能性是“小部队恶意做空,为大部队创造买入条件”,而且香港将是第一“战场”。打压H股资金进出方便、工具多样;打压H股可以同时达到打压A股的目的;A股和H股的“负泡沫”市况便于实现“双吃”。
华尔街大投行的“研究报告”想表达什么
在香港,华尔街的大投行们的行为一如既往,一面大肆唱空、做空H股,一面在内地变换多种腔调唱空中国经济前景。他们所用的工具是“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之所以会对“热钱”产生巨大影响,是因为这些大投行通常就是“热钱”的投资顾问。
两个月前,他们的“研究报告”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和企业效益恶化,所以H股的价值应相应下降;此后“研究报告”又说,恶性通胀在中国难以避免,它会大增企业经营成本,所以应当卖出股票;当中国上市公司中期业绩报告和半年度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之后,现在又改变了腔调,说PPI上升、CPI下降会进一步吞噬企业利润,如此等等。
我看不懂,这些世界上最聪明的人难道会如此之傻?看看港股、尤其是H股的市盈率,现在它仅相当于美国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已经是全世界最便宜的股票,但为什么他们不主张抛售美国股票,反而建议抛售H股?
A股亦然。中国经济增速至少是美国6倍,而股价平均市盈率却低于美国,这正常吗?那为什么他们永远对美国经济充满期待,反而一味唱空中国?
我还是看不懂。尽管中国的PPI达到了两位数,除了显而易见的翘尾因素外,难道他们不懂中国PPI上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狂涨?难道他们没看见以国际油价为首的大宗商品价格已进入下跌通道?他们没感到中国人对PPI、CPI的预期正在发生着良性转变?
我认为,他们不是看不懂,而是太明白“恶性预期”在市场摧毁、在经济摧毁中的决定性意义!他们绝不希望中国人的预期发生良性转变,因为那会破坏他们以“明空暗多”的手法布局“控制”中国资本定价的计划。
“恶性预期”是市场恐慌的根源。中国市场不恐慌,他们就买不到足够的股票,就拿不到足够低廉的筹码,就控制不了中国的市场,就无法营造更大的泡沫,就无法达到洗劫中国的目的。
当然,中国这个经济体太庞大了,要控制它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但事情总会有个开始。或许,8月8日就是这样一个开始的日子,当A股突然破位暴跌、市场恐慌进一步加剧之时,华尔街控制中国资本定价权战役就拉开了序幕。
更严重的是,这种定价权的丧失,意味着中国金融与经济安全的堤坝溃决,意味着中国未来将为经济增长付出无法估量的代价。
借鉴美国 “信心指数”,改变国人“市场预期” 刻不容缓
我们为何如此重视、甚至警惕某些华尔街投行的“研究报告”?因为这些“研究报告”是实现“热钱愿望”的工具。这些“研究报告”,不仅摧毁国人对股市的“预期”、或说“信心”,更严重的是,它恶化了国人对中国宏观经济看法,恶化了国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不仅仅是管理经济数据,而更重要的是“管理人心”,尤其是国人对“市场的预期”或对“市场的信心”。所谓“市场预期”,其实就是国人对未来经济的看法。看法乐观,人们才敢于投资、敢于消费,企业才有活力,经济才会积极向上,才会良性循环;看法悲观,人们会拒绝投资、拒绝消费,企业就会收缩战线(所谓“过冬”),经济就会走向低迷,而且恶性循环。
遗憾的是,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使我们的某些宏观管理者依然保持着“管数不管预期”的习惯:他们两眼紧盯宏观经济数据,高了就压,低了就捧,而忽视“人心管理”,甚至无视民众对于未来经济的看法、预期和信心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能是目前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最大软肋,其结果必然是:措施手段被动、滞后,并导致经济大起大落。
笔者最近对美国的宏观经济调控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美国的管理者向来是一只眼看“数据”,另一只眼盯“人心”。各种各样的、涵盖社会方方面面的“信心指数”,在宏观决策中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
可以肯定地说,正是因为美国政府对“人心”、对“市场预期”的高度重视,才使美国股市在如此一轮经济灾难面前显得十分有度,才使得美国实业企业没有受到华尔街的过度拖累,才使得美国经济很有可能躲过一场衰退的劫难。
反观中国,我们好端端的经济势头,却仅仅因为遇到一点困难就显得如此底气不足——股票狂跌、消费萎缩、企业准备“过冬”等等。这一系列现象都说明:我们的国人对中国未来经济发生了恶性预期。这是最可怕、最危险的状态。这种状态很容易使经济发生恶性循环。因此,尽一切努力转变国人对中国经济的不良预期,刻不容缓。否则,中国经济很可能将为此付出超乎寻常的代价。
某些国际大投行的有恃无恐,已经充分说明问题。他们只需配合国际反华势力尽情制造“政治麻烦”,尽情“扰乱人心”就足够了。而喧闹的背后,就是他们的真正意图——控制中国资本市场。
鉴于股市下跌乃是直接摧毁市场信心最为有效的工具,我们无法回避这个沉重又现实的担忧:现在对股价暴跌的任何漠视都将可能酿成大祸。
(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亦不作为证券投资者操作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