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何时起,宏观经济学中的很多诸如CPI、PPI、GDP什么的成了妇孺皆知的术语,甚至连CPI指标都成了买青菜时我的谈价对手不愿再便宜1角钱振振有辞的理由
宏观面不是我管的事情,再说有王副总以及那么多经济学家,也轮不到我插手啊
,只是我最近发现,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也摆脱了单边走势,而开始了震荡,这算不算国人宏观面调控的一大改变呢?其实自从512后,我发现了很多很多改变。
晚上从我专业的市场学角度来吹吹最近的股市震荡吧
与所有流通领域的商品一样,决定股票价格从而左右股市走向的最大因素,莫过于供求关系。也就是资金与股票。
目前的市场资金来源:基金、券商、QFII、社会闲散、地下热钱、私募、企业等;市场的股票来源:存量、新发、大小非等。若存量资金炒存量股票,应该是个振荡行情;若存量加新增资金炒存量加新发,决定于新增资金和新发股票的平衡;新增资金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随着赚钱效应而增减剧烈(去年新基金申购大家都经历过了)。
再看目前的市场结构情况:基金手里是股票多,资金少,新基金发行了也募集不到多少资金;估计券商也是如此;游资和社会闲散不确定;而大小非手中几乎是只有多年前低成本购入的股票,没有资金,且成本相对于市场来说奇低,抛出愿望强烈。所以最近才出台了限制措施(他们也有苦衷:银根紧缩,缺乏流动资金;看不到增值预期)。
目前的交易渠道分为两条:一是市场交易;一是大宗交易平台。有实力的大户如果想买股票,完全可以从大宗交易渠道买到相对于市场来说更廉价的筹码。因此,如果我是机构,也不会从市场上收集筹码建仓。
但是,由于大机构手里有很多前期市场上买来的筹码,又不能任其自由落体式的下滑,只能采用突袭方式保值或赢利;游资更是如此,如果持续做多某一个板块,来自于大宗交易的股票会源源不断地涌来,而套牢做多者。
正是如此,无论是大的机构,还是游资,只能采取突袭方式盈利。不给这部分利用大宗交易拿到廉价筹码,跑到市场上来获利的机会。也许,这就决定了目前这种快速论动的局面。
如此一来,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增资金的扩张,加重了难以形成持续领涨板块和大盘上涨乏力的倾向。
综上所述,并不是公募基金不愿意做多,而是他们也改成了“滑头”,在这种大环境下,哪怕咱们看到的未来预期再美妙,如果还是像去年三季度那样的操作思路,那真的只有输钱的份儿。
有时候,在安全区域,主动买套,见好就收,也许还能跑赢大盘。
JLDL,明天大家看看它的表现如何
其实,我今年1月份说过的那些“剩饭”,现在炒来吃还是挺香的
[
本帖最后由 过路人 于 2008-5-29 23:2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