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大势] 轉不救市并不代表可以不作为--时寒冰

轉不救市并不代表可以不作为--时寒冰

不救市并不代表可以不作为
——近期股市走势分析
  时寒冰

    中国股市持续暴跌。截至4月1日,上证综指跌幅已经超过了45%,在实体经济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这种跌幅毫无疑问已是一场惨烈的股灾。即使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也难以找到第二个这样的股市。我们知道,美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发生严重经济危机的时候,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1930年一年中的下跌幅度是34%。而我们这个季度的跌幅就超过34%了。
    有人认为,股市下跌,是因为从2005年6月6日的998.23点算起,到2007年10月16日的6124.04点为止,已经涨了5倍。我觉得不应该这样算。我国股市早在2001年6月14日,就已经达到2245.43点,与现在相比,涨幅还不到一倍。即使与国际上那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国家的股市相比,这样的涨幅也算非常小的了,而我国的经济从2001年至今,基本上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但是,有人总是喜欢与2005年的998.23点对比,认为股市上涨过多,投资者被套活该。这是一种非常冷血的观点。难道广大股民前几年为国企改革承担的上万亿元的成本可以这样一笔勾销吗?股市应该回报投资者,而不是吞噬投资者的财富。中国股市对股民的回报远远小于它给股民带来的痛苦。
    目前,尽管股市暴跌,尽管“救市”传闻不断,但最终都被证明是假的。政府为什么沉默?
    温家宝总理强调:“在众多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物价问题。”那么,抑制股市上涨,防止股市持续上涨带来的消费扩张效应,便成为有关部门必须考虑的问题。我在此前的文章中已经分析,与物价上涨关联最大的因素是房价所带动的粮价上涨,防止通货膨胀应该压房价而非压股市。但由于住房领域中,政府利益、银行利益介入太深,不忍压房价而更倾向于压股市。通货膨胀与股市的因果关系到底有多深,是应该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才能得出的结论,而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股市上涨一定会对物价有刺激作用,即使有,也至少得出其关联性,不然,让股市背着黑锅的必要性就值得质疑。
    鉴于“排在第一位的是物价问题”,在通胀压力出现缓和以前,政府出台实质性救市政策的可能性很小,最多只是一些空洞的表白或者一些近乎小恩小惠的措施,以防止救市变成了股市的翻转,加大通胀压力。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心态。股市就是股市,它有自身的规律,怎么能扭曲这种规律来为某种经济政策服务呢?这是本末倒置。但这就是近段股市的现状。最近,美国股市、香港地区的股市都开始走好,唯独A股独自堕落。
    由于上述原因,政府很难出台实质性的救市政策,当然,如果股市继续像4月1日那样,大面积跌停,政府也可能用某种表态来舒缓下跌趋势(比如要求监管机构促使股市稳定健康发展之类),加之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股市回暖,股市在持续非理性下跌后必然存在反弹要求。但即使反弹,这种无实质性利好政策支撑的股市也难以有像样的持续的反弹。许多反弹往往都是昙花一现。当大家都对这个位置习以为常的时候,股市再重新步入跌势。
    在通胀压力出现缓和以前,A股的疲软之态难以改变。从利益分析法的角度来看,政府更倾向于股市在目前的位置(比如:向上向下各500点)上下震荡,以换取物价上涨压力缓解的时间,而不是连续快速下跌,向下的空间毕竟在减小。政府需要以空间换时间,直到CPI出现拐点,哪怕是出现缓和迹象,对股市就是利好,政府对股市的抑制也可能放松。而且,到这个时候,那些通过做空A股在国外金融衍生品(如:全球首只通过做空中国股票市场来获利的ETF、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等)获利的外资、热钱也不敢再继续砸盘,他们毕竟也要看政府的脸色行事——中国股市的政策市特征,老外比我们还清楚,还会利用。
    这是对近段股市可能走势的一种大致推测。  
    但是,股市是许多投资者投资行为互相碰撞的结果,一旦股市信心彻底崩溃,杀跌动能一旦强化,股市将步入加速下跌阶段,政府未来将难以收场。股市的崩盘对投资者是一场灾难,对政府同样是一场灾难。
    现在,许多人在争论救市,说政府到底该不该救市。我觉得这种问题已经没有争论的必要:
    第一,即使不救市,你也应该表态啊,别让投资者都这样傻傻地等待,一旦救市希望破灭,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股市的把握来决定是继续持仓还是砍仓,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都在等政策。这实际上在强化“政策市”,长此以往,将使我们的股市变得更加扭曲;长此以往,有关部门对股市走势的左右能力将更强,这容易引发寻租行为。
    第二,即使不救市,你总该稳定市场吧,不救市并不代表不作为啊!避免股市大起大落是有关部门的职责,而现在,投资者根本不知道防止大起大落到底是什么意思。在6千点的时候,说要防止股市大起大落,如今,股市下跌快一半了,还要防止股市大起大落。真不明白,要防止的大起大落到底是指多大的空间,是指不超过50%的大起大落,还是不超过70%的大起大落呢?
    第三,救市与稳定市场的意思差别并不大,而且,救市的措施与稳定市场的措施有很多都是重叠的,既然如此,争论救市与否还有什么意义呢?
    不救市并不代表不作为,有关部门应该履行其职责,而不是无动于衷地看着股市持续暴跌。
    关于股指期货问题,我在去年8月16日写的《权重股大涨隐藏着多少秘密》中提道:“我估计(股指期货)十七大以前不会推出。”去年8月30日,我在《社保基金重仓股全部名单》中写道:“尽管目前股指期货即将推出的消息不断传出,我用利益分析法研究后认为,2007年推出股指期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请大家帮我验证。”去年12月14日,我在《股指期货奥运会前很难推出》 一问中写道:“现在,本人再次大胆推测,明年奥运会前推出股指期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再次请大家帮我验证。”现在仍坚持这一观点,股指期货奥运会前不可能推出。
    关于创业板,我认为最快也应该在奥运会以后推出,而不可能在奥运会之前推出。创业板应先于股指期货推出。
            2008年4月2日凌晨

后记:最近特别累,本来不想写了,看到大家的焦虑,心里很难过,就写了这篇文章。但碍于供职单位的限制,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能如此表述,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由于中国股市的不确定性,这些观点只是一家之言,不作为交易参考

开发商为何遭人憎恶
原题《时尚开发商的悲哀》
——2008年4月1日 《观点地产》杂志
    时寒冰

   
    暴富让这个行业的佼佼者失去了常态,失去了正视社会、正视自己身份的理智。

    记者:在商界,慈善好像成了一种时尚,在您看来,慈善与时尚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是什么?

    时寒冰:我看不出慈善与时尚之间有什么联系,倒觉得它们之间是完全不相干的。慈善是从同情、怜悯或宗教信仰出发对贫弱者以金钱或物品相助,或者提供其他一些实际援助的行为。绝大多数慈善行为源于一种悲悯情怀,可以用高尚来形容他们。慈善无论是发于善心还是发于信仰,都是纯粹的。但时尚是什么呢?它的英文单词为fashion,是一些人在短时间里所崇尚的生活,含有赶时髦的意味。一些人追求时尚的目的是让自己包裹在一种用所谓品味、审美编织的一种感觉中,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其行为是为自己服务的。而慈善则是为他人服务的,是出于公心的。
    如果把这两个原本不相干的词合在一起,就会发生冲突,冲突的结果是,使慈善看起来矫揉造作,体现不出善良与真诚,也使时尚看起来不伦不类——既毁了慈善者的形象,也扭曲了时尚的本义。因此,我觉得人还是纯粹一点好,要么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慈善家,要么就非常投入地追求自己的时尚,千万别硬拧到一起。
    一些开发商就是犯了这样的大忌,他们以追求时尚的心态去搞慈善,把好端端的慈善事业搞得像是施舍,像是一种表演,怎么可能会产生好的效果呢?

    记者:开发商的形象不好,但开发商往往都做慈善,怎么看这个问题?好像社会大众并不关心开发商是否做了慈善,为什么?

时寒冰:我刚才讲了,慈善发乎心,是一种有益于社会的行为,是民众所欢迎的行为。开发商的形象不好,跟他们做不做慈善关系不大,公众也不大关心,为什么呢?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开发商赚了多少钱,多少开发商因为钻制度漏洞暴富,大家都非常清楚。而开发商的暴富是以对民生的伤害为代价的。开发商囤积土地、捂盘惜售,不断推高房价,恶化住房这一民生问题,是对社会有害的。同时,开发商群体中的偷税、漏税现象严重,开发商偷税实际上是在逃避责任。我们知道,公民依法纳税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之间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契约关系,民众依法纳税就是要换取政府提供的公共资产、公共服务、公共福利。如果开发商逃避纳税责任,就会减少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可能将相关税负转嫁给民众。

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商拿出一点钱搞慈善,社会还会关注吗?民众对开发商的慈善行为也不关心,恰从一个侧面映衬出这一群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民意不可欺,我觉得开发商群体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记者:我们感觉那些大嘴的开发商比作慈善的开发商在社会上更有影响力,您怎么理解这个问题?

    时寒冰: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诚如刚才所言,公众对开发商近乎时尚表演的慈善行为没有兴趣。其次,大嘴开发商所讲的问题,都是与民众的住房问题息息相关的,无论是买房者、卖房者还是租房者,都比较关注。这是造成两者对比鲜明的根本原因。
    我们知道,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公众要获取相关信息一般情况下有三种渠道可以选择:一是政府有关部门,二是相关房地产研究机构,三是媒体。政府有关部门在信息公开方面做的不到位,房地产研究机构大多接受开发商的赞助,被开发商“统战”或“招安”,他们提供的信息缺乏公信力。这个时候就凸显媒体的重要性。而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滞后,同样影响到了媒体的信息获取渠道,媒体只能依靠开发商获取信息——事实上,开发商与政府有关部门恰是相关信息的垄断者。
    因此,媒体翻来覆去采访的就是那几个开发商,硬是把他们炒成明星,有的开发商由于经常露脸甚至开始接广告,这种搞笑的现象也许只在中国才会如此有戏剧性。
    大嘴开发商常有惊人之语,而这恰恰是构成新闻炒作效应的最重要的元素,由此,大嘴开发商的影响力便与日俱增。当然,这种影响力的增加换来的是民众对这一群体的更强烈的憎恶感。

    记者:舆论圈子与时尚圈子再加上房地产圈子之间的界限好像越来越不清晰了,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社会心态?

    时寒冰:这是一种高度扭曲与错误的必然结果。时尚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许多人所崇尚的,因为信仰和精神的缺失,人们在精神世界首先迷失了。他们需要追逐明星、追求时尚,一些人甚至因为追星变成了神经病。
    正如我们刚才谈到的,民众对信息的渴求与信息渠道的单一,使得开发商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受到媒体的追捧。一些开发商因此成了明星,有时候甚至比娱乐圈里的明星还红火。但是,娱乐圈与地产圈是截然不同的圈子,前者是文化层面的东西,而后者是实业,是为社会提供住房这一重要商品的。一些开发商房屋质量问题迭出,不断遭到投诉,只得靠出镜率,靠炒作来卖房。有位开发商甚至说:“你不出去表演没人知道你,房子就卖不出去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当一个行业的产品需要靠表演才能卖出去,这不是一种悲哀吗?
    尽管从炒作层面来看,娱乐圈、时尚圈、房地产圈的界限似乎越来越不清晰了,但我觉得,界限还是清晰点好。社会需要质量好的住房,而不是那种平均寿命远远低于国家标准的建筑垃圾。

    记者:在一个秩序尚未形成的行业里,商人们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身份?

    时寒冰:商人应该正视自己的身份,商人的作用是通过辛勤的劳动,向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拙劣的表演。商人的目的是追逐利润,但也别忘记了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那些有影响力的商人,动辄以冷漠的口吻嘲弄低收入者,故意刺激起愤怒的情绪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是一种危险的玩火游戏,一旦失手后果不堪设想。在我们这个社会,还有比房地产开发商更令人憎恶的吗?还有比开发商形象更差的商人群体吗?
    暴富让这个行业的佼佼者失去了常态,失去了正视社会、正视自己身份的理智。我觉得,所有的开发商都应该反省一下。他们毕竟不是生活在火星上,多些悲悯情怀,多些同情之心,多做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比什么都能更有效地改变这个群体在民众心目中恶劣的形象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