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简单点
(......)
发表于 2008-2-2 11:26
只看此人
[ZT] “中国式救市”为什么如此彷徨?
全面理财的时代,执政为民就要落到实处,就要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还有什么可彷徨的?!
救市还是不救,这恐怕是摆在中国资本市场的管理层面前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果说2008年1月21日的暴跌是由于平安千亿再融资而引发的话,那么市场实际上担心的还是管理层对于目前市场供求关系的判断,对于目前市场点位的判断,说到底,还是管理层对于目前市场行情性质的判断,是不是存在利用再融资打压指数的可能。
市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
因为大家清楚地记得2007年“5·30”事件发生时的点位,而这个点位距离暴跌前的4700点还有整整400点的位置。
中国的投资者在全球股市面临灾难、各国政府均在不遗余力救市的时刻,居然会有如此的担心,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事实证明,1月21日欧洲股市7%的暴跌其实只是一个意外,一个法国 兴业银行的交易员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上的欺诈行为造成的意外。由于这个意外的交易金额达到了可怕的500亿欧元,因此法国兴业银行被迫在德国股指期货上强制平仓,从而导致欧洲市场的股指全线暴跌。但是,美联储迅速果断的救市却让我们领教了什么叫做挺身而出,什么叫做当机立断,什么叫做力挽狂澜,什么叫做政府行为!
美联储紧急降息0.75%的决定是在美国股市开盘前一个小时作出的决定,距离美联储月底的常规会议的时间还有10天,尽管市场当天还有400点的低开,但是收盘时就已经收窄,只跌了100多点,此后的时间道琼斯指数迅速回升,而美联储则乘胜追击,再次宣布0.50%的降息幅度,摆出了一副将救市进行到底的姿态。
也许是阴差阳错,也许机缘巧合,也许本身就是借题发挥,美联储的行动却极有可能提前结束美国经济有可能出现的衰退或者下滑,在人们信心即将崩溃之时,给市场带来了希望。而早在里根时代,那位美国前总统对经济危机已经有过经典的论述,那就是“改变经济状况有50%要靠心理学”。
的确,救市在相当程度上实际上对于投资者而言起的是心理救援的作用,救市的措施如何是次要的,救市的姿态更重要。
这就是一个崇尚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政府扮演的角色。
理论上讲,救市是一种行政干预,和自由经济的原则是对立的,那么美国政府为什么一定要在股市出现暴跌时喊话甚至直接进场呢?因为,市场有失灵的时候,当每个个体都在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不可避免会和社会的整体目标发生冲突。股市下跌时也是如此,人们的心理恐慌会放大灾难,从市场到社会,从公司到家庭,从经济到社会,而现代意义上的政府承担的就是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的职能。市场自身能解决的问题自然是不用政府插手的,市场发生了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政府就必须干预,该干预的时候不干预,就没有意义了。
应该说,中国政府对于股市的关注和关爱和美国政府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一直非常希望市场能平稳地发展,避免大起大落。但是避免大起我们已经有过成功的实践,避免大落,我们却一直没有成功的经验。
我们为什么不能旗帜鲜明地站出来呢?为什么要自己给自己加上枷锁呢?
中国有那么几个经济学家,长期以来食洋不化以所谓的“新自由主义”自居,股市下跌时警告政府不要救市,股市上涨时又呼吁政府打压,七搞八搞,搞得政府都不知道如何是好,关键时刻,顾虑重重。越是这样,投资者越是恐慌。投入股市的资金也都是人民的财产,当人民的财产遭受损失的时候,他又能指望谁?雪灾是灾,股灾也是灾,雪灾看得见,股灾就能视而不见吗?
中国经济没有问题,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没有问题,中国股市的前景也就没有问题。暴涨会涨过头,暴跌会跌过头,涨过头该管,跌过头就更该管。其实,管理层的救市措施都在悄悄地进行,放行基金,放行券商集合理财,放松货币投放,大家之所以麻木,实际上是要管理层的一个姿态。
此时此刻,印花税为什么不改单边?
此时此刻,平安再融资为什么不否决?
此时此刻,为什么就不能表达一下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呢?
全面理财的时代,执政为民就要落到实处,就要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还有什么可彷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