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续4)

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续4)

第14章 “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只是一个孩子!”
——平等对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价值感和责任感

1、一个教子习惯的假象实验

  让我们先来做一次有关教育习惯的假想实验:

  首先,设想你和4岁的儿子正在客厅里一起看电视,看到高兴处,得意的孩子想都没想就把穿着鞋子的双脚放到了那张新买的沙发上。此时,你会做何反应呢?

  请找一张纸,写下你遇到以上情况时可能表现出的反应:包括表情和语言。

  好!再设想以下这种情况:

  一位朋友来到你家做客,他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兀自坐到这张崭新的沙发上点起了香烟,不幸的是,眉飞色舞的他把还带着火星的一点烟灰掉到了沙发上。你看到了,你会做何反应呢?

  请再次在纸上写下你可能的反应:同样包括表情和语言。

  对比这两种反应,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从中你是否感悟到了什么?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通常情况下,很多父母会做出如何的反应。

  第一种情况下,他们很可能会马上皱起眉头说:

  “马上把脚从沙发上拿下去。”

  “体面的人从来就不该把脚放到沙发上。”

  “如果你知道好歹的话,就该把脚从沙发上拿下来。”  

  “我建议你再也不要把脚放在沙发上了。”

  但是,在第二种情况下,沙发的主人一般不会给予指责或威胁。一部分人可能会忍住心头的不快继续谈话;比较坦诚或者更有勇气的人也许会面带微笑,委婉甚至略表歉意地提示:

  “不好意思。这张沙发才买不久,挺贵的,我很爱惜它。”

  “我有些担心烟灰会不会把新买的沙发烫坏。”

  在朋友面前,人们一般都会尽量克制自己,轻易不去命令、告诫、威胁,即使是忠告也是如此。因为大部分人都十分尊重朋友,把朋友看成与自己一样有着足够的智慧和成熟的心态。他们认为如果直截了当地要求朋友怎么做,意味着打破了相互之间的平等感,会令对方难堪。所以,他们尽量选择不会破坏对方尊严的表达方式去处理冲突,相信朋友也会尊重自己的感受,允许对方自行选择改变行为的方式。

  如果你在纸上记下的两种反应类似于此,这表明你和大多数父母一样,并没有像平等对待朋友那样,平等地对待你的孩子。

  我们每天都可能采用了不平等的方式对待我们的孩子,这也就难怪孩子不会像朋友那样体贴你的难处,尊重你的感觉。对于你所显露出的人格不平等的态度,孩子往往会抗拒、回敬、防范甚至敌视。因为孩子觉得受到了压制,如果这种不平等的对待发生在公开场合,他们就会觉得非常丢脸。

2、没有价值感的孩子就没有责任感。

  父母常常抱怨孩子在家里缺少责任感,不考虑父母的需求。其实,责任感和价值感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只有看到自己的行为能对他人产生影响,能够得到别人的喜爱和尊重,他才能油然而生自豪的感受,并且从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

  还有一些父母认为:孩子那么小,懂得什么责任心?责任心是成年人才能够拥有的。这样的想法更是极其错误的。

  汤姆的妈妈原来也是这样认为的,不过,一次意外的机会让她彻底改变了想法:

  3岁的汤姆在妈妈眼里和其他的同龄孩子实在没有什么区别,除了会吃会喝之外,最多会玩玩玩具什么的。她也从来没有指望孩子会去照顾别人、懂得处世之道,更别说什么价值感和责任感了。

  有一年,因为爸爸工作调动,他们全家搬到了一座新的城市。汤姆进了新的幼儿园,结交了新的伙伴。

  两个月后,幼儿园要开家长会,邀请汤姆的妈妈去参加。妈妈对这座城市还没有完全适应,也从来没有去过那家幼儿园。在去参加家长会的路上,妈妈半开玩笑地对汤姆说,“汤姆,在你们幼儿园里,我可是一个人都不认识,我有些紧张,到时候你可得帮帮我呀!”“没问题!我认识那里的每一个人,包括那些每天接送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汤姆认真地回答。

  汤姆的确帮助了他的妈妈。他负责地陪妈妈来到会议室,非常严肃地把妈妈介绍给校长以及其他老师,并且认真地将小朋友一一指给妈妈看,告诉妈妈他们的名字以及哪位是他的爸爸或妈妈。接着,汤姆把妈妈带到一个沙发面前,并给她端来了一杯水,“妈妈,你先坐在这儿,我去趟厕所,一会儿就回来。”

  你看,这就是3岁的汤姆表现出来的价值感和责任感。

  妈妈很震惊,也为此感动和骄傲。从此,妈妈改变了原先那些主观的认识,开始平等地对待汤姆了。

  “把孩子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这是许多父母难以准确理解并做好的事情。什么是平等?有些父母简单地认为,对孩子过于严格可能就是不平等,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其实,父母对孩子实行宽松政策,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并不是真正的平等;父母压抑自己的需求,委曲求全以满足孩子的欲望,也不叫平等。平等意味着尊重对方的需求,相信他的智慧和能力,信赖他的品德,理解并允许他保持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或生活方式。

  正是因为汤姆的妈妈在无意之中,表现出了与汤姆的平等关系,这才大大激发了汤姆的价值感和责任感。妈妈告诉儿子,自己有些紧张,意味着妈妈信任汤姆的品德:不会嘲笑他人的窘迫;妈妈希望汤姆帮忙,意味着妈妈相信汤姆的能力。在亲子关系中,平等的前提是把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人,有一定的智慧和能力,有一定的优良品德,也有一定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同时,他也有自己的困惑和情感需求。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只是孩子的生活顾问、孩子的榜样,当然有时也会是孩子的领导,但是领导也需要平等地对待下属呀。

3、如何寻找机会培养孩子的价值感

  有些家长把培养价值感和责任感看做比登天还难,他们可能还会抱怨:我们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机会到处都是。美国的家长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在孩子还是小婴儿的时候,妈妈就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在换尿布的时候,妈妈说:“来,大卫,帮妈妈拿好你的小袜子。呀,你真能干,居然自己可以把尿布拿过来。”即使是几个月大的孩子,也会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得到了肯定。孩子在稍微大一点,允许他们自己吃饭,自己洗手,自己把尿布拉上去,同时父母还要给他们赞许,让他们感觉到父母既信任他们的能力,又肯定他们的价值。

  另外,不要对孩子太娇惯。在美国,孩子走路跌倒或不小心碰到身体的某个部位,一般家长都一笑置之,有的家长甚至还开开小玩笑。如果确实是碰疼了,妈妈也只是揉一揉,亲一亲:没关系,一会儿就不疼了。而中国的很多家长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做法,那就是,迁怒于其他物体。比如,是凳子绊倒了孩子,妈妈会说:“我们打凳子,害我们宝宝跌疼。”于是妈妈做势打凳子,而孩子因为转移了注意力,也就不哭了。这一招有个很吸引人的短期效应,那就是小孩的注意范围很短,很窄,一旦他注意了另一个事物,他对之前的微疼就不再注意了。妈妈觉得这招很灵:瞧,孩子不哭了!可是这一招有个很不好的长期效应,那就是,孩子认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转移责任。比如凳子绊倒了他,本来是他的责任,妈妈应该告诉他,下次走路要避开凳子,注意凳子的腿,等等。但是如果迁怒于凳子,给孩子一个信息:以后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找到“替罪羊”。长此以往,很难期待这样的孩子有着极强的责任感,推卸责任倒有可能是他的拿手好戏。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孩子价值感和责任感的内涵也会增长、扩大,不再局限于家庭。但是,从家庭中培养出来的对父母、对家庭的价值感和责任感却是孩子未来责任感的基础。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记述过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一天,教师们正在谈论西西里岛发生的巨大灾难:地震彻底摧毁了墨西拿城,数千人丧生。一个大约5岁的儿童站了起来,走到黑板前写起来:“我感到很难过……”。我们注视着他,估计他将对发生的事情表示悲伤。但他继续写道:“我感到很难过,我只是一个小孩。”这实在是一种奇怪的言论。但这小家伙接下去写道:“如果我是一个大人,我就能够去帮助他们了。”这个孩子的母亲平时在街头贩卖药草养家糊口。据说,孩子常常为劳累的妈妈捶背,因为他体谅妈妈走街串巷很辛苦。

  平等对待孩子,培养孩子的价值感和责任感,可以从一些非常具体的小事做起。

  比如有意识地分派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像擦桌子、扫地、浇花等等,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对家庭、对父母的重要性。

  在孩子哭泣时,如果可能的话,就让他在你的怀抱中尽情地哭吧,这样,你告诉了他:你尊重他的感觉、认同他排解困惑和痛苦的方式。

  当孩子因遭遇麻烦或困惑向你唠叨时,请树起耳朵,闭上嘴巴,让孩子就像对老朋友倾诉一样把内心的烦恼排除掉,这种做法传递给孩子的是:父母理解孩子的处境,认同他发泄情绪的做法,相信他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

  当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时,父母扮演的是顾问的角色,而不是上帝的角色,这种做法传递给孩子的是:父母相信他自己具有相当的智慧,能够解决出现在他面前的问题,只是他还需要父母的一点点鼓励和支持而已。

  当父母遇到麻烦或心情不好时,跟孩子交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信赖,信任他是一个善解人意、并乐于帮助他人的人。

  谨记 缺少价值感和责任感的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生命在社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往往会产生精神上的迷茫和无所适从,他们容易失去上进的动力,也容易为一些物质性的轻浮事物而吸引并沉溺其中。因此,在如今这种光怪陆离的社会里,培养孩子的价值感和责任感就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了。

第15章 “不用你帮,我自己能穿!”——你会不会保护孩子的“面子”?

1、文文的小毛衣真难穿

  今天是星期一。早晨,4岁的文文正在费劲地穿着一件漂亮的小毛衣,那是昨天妈妈刚给她买的,她很喜欢,不过这是一件套头毛衣,文文有些搞不明白,哪面是正,哪面是反。“我自己会穿!”她坚持着反复地比试。5分钟过去了,文文还在努力,但妈妈却着急起来,她得送文文上幼儿园,自己也要在8:00之前赶去上班。

  “我来帮你。”妈妈说,伸手要帮她。

  “不!”文文惊声尖叫,“我会穿!”

  经过一段冗长的等待,文文终于穿上了毛衣,但是可惜,她还是把毛衣穿反了。文文显得很沮丧,她决定把毛衣脱了重新来,但明显的是,文文显得越来越着急,呼吸声都渐渐短促起来。

  “文文,时间不多了,别再倔了。快过来,妈妈告诉你怎么穿。”妈妈看了看挂钟,再一次说,语气中已经有些焦躁了。

  “不!”文文往床边退了一步,她不想失败。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妈妈真的发火了,一把把文文硬揪了过来,“我现在没时间再跟你磨蹭了。”妈妈边说边强行从文文手中夺过毛衣,文文左右扭动着身体,试图挣脱妈妈的控制,“不!不!我会自己穿!”文文像被打败了一样,哭喊起来,拒绝妈妈将那件讨厌的毛衣套进她的脑袋。  

  年纪较小的孩子会试图尽可能去主宰一切,这表明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在发展。他们相信自己能做的,比实际上他们能做的,要多得多。如果你粗暴地揭穿真相并坚持到底,强迫孩子放弃心里最渴望的追求,他很可能会用发脾气的办法来反抗你。孩子是在希望“做他自己的主人”,给他一些成长的空间,让他知道你同样希望他成长,并且给他保留一定的权力,他就会不再感受失败,同时,也不再那么顽固地反抗,比较容易放弃坚持、承认问题或是改弦易辙。

  谨记 当孩子面临失败时,“保留面子”的做法能够缓解挫折感,并且帮助他继续学习。  让我们回到“文文穿衣”的那个早晨,妈妈可以这样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

  当文文的多次努力都失败后,妈妈可以平和地说:“我见过你自己穿很多衣服,我知道你会穿,不过这件衣服有些奇怪,不太容易穿,让妈妈也来想想,究竟该怎么穿呢?”

  这时,文文可能会用一种沮丧中带着恼怒的神情看着妈妈拿起那件讨厌的毛衣。

  妈妈可以拿着毛衣做些比划假装在琢磨:“哦,是不是这样呢?”妈妈把毛衣摆到正确的方向让文文自己拿住,“来,我们试试这样穿行不行?”待到文文自己把毛衣穿上后,妈妈微笑着看着文文:“我们一起将衣服穿好了!真棒!”然后,妈妈还可以进一步告诉文文毛衣正确的穿法。

  这样,即便文文没能独立地穿好这件毛衣,她也不会觉得妈妈会看不起她,她还学会了平静地接受一些小小的“失败”。在甩掉了“挫折感”的包袱之后,她可以高高兴兴地开始新的一天。

2、大多数孩子很容易感到被羞辱,无论年龄大小

  大多数孩子很容易感到被羞辱,他们都会试图争取独立地完成事情,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同时,他们会害怕自己办不到,或是害怕父母认为他们办不到。当你把孩子逼到角落里时,当你说“我知道你做不到”,“我知道你做错了”,他的失败感会相当强烈。当你这么说时,孩子听到的是“你不是自由的,我说什么你就得做什么,我比你更能干、更聪明,我觉得你做的太差了。”

  这种失败无助的感觉会转变成羞耻或者愤怒,而两者都会渐渐损害孩子的性格,我想这是所有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设法给孩子一些空间或借口,好像在告诉孩子:“我认为你是有能力的,但是,有些时候你可能需要帮忙。虽然你的想法和我的不太一样,但这并没有关系,你可以保留自己的想法,不过大多数情况下你应该学习怎么做才对。”传递给孩子的这些信息,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帮助他们意识到犯错误或是失败并不表示一个人不好,不管是做错了一次还是几次,他都能够继续积极地进步。

  谨记 努力不要让孩子陷入负面的自我感受之中。在愤怒和怨恨的情绪下,他将耗费很多精力来证明他自己。当孩子保住了面子时,他们通常会很容易合作。

  想一想成年人之间的交际方法,我们不是也常常需要给别人保留面子吗?成年人之间交往的一些常用技巧同样适合于父母。比如,假如你就某个问题和孩子争论了一番,并且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是对的,你会怎么办?不要把自己塑造成无所不知的能人,而对方只是个愚蠢的傻子;不要让自己表现得好像什么都知道,你应该装成凑巧在某个特别的时候知道某件特殊的事,并且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为什么会认为是另外一种答案。当孩子正常地表现出他的不快时,不要迫使孩子立即接受你的要求,父母应该学会适度的忍耐。

3、千万不要说,“我早就跟你说过!”

  小明的妈妈就很会体贴孩子的感受,她懂得什么时候要给儿子保留面子:

  一个周一的下午,正在上小学二年级的小明走进家门,一回来就嚷嚷饿,自己径直吃起了饼干。

  妈妈问:“你今天有作业吗?”

  “一点也没有!”小明含糊不清地回答,嘴里塞满了饼干。

  “你星期一总是没有作业,”妈妈惊讶地说,“这怎么可能?”

  “我们就是没有嘛!”小明坚持说,但妈妈发现小明的脸色不太自然、略显紧张地看着她,“老师没有留作业,”他又咬了一口饼干,“我不觉得老师留了作业。”

  这时候,妈妈很想彻底检查小明的书包来证明自己的怀疑,或是戳穿小明的谎言。但是,她忍住了,妈妈打算给儿子留一点面子。

  “嗯,听起来你好像说不太准,为什么不打个电话问问同学呢?是不是真的没有作业?这只要一点点时间,省得你明天去学校会有麻烦。”

  小明没有吭声,也没有去打电话,这并不是因为他懒得打电话,而是因为他已经一再告诉妈妈没有作业了,他在犹豫:应不应该改变自己的说法或是承认自己的错误。

  “是不是当时你正在思考什么问题,没有注意到老师布置的作业?”妈妈自然地说,“这种情况经常会碰到。”

  小明走到电话旁,拿起了电话。

  “喔,真的吗?你告诉我吧?”小明在电话这头有些含糊地问。

  妈妈走开了,假装忙着做事,擦擦柜子,整理一下书架,她似乎并没有注意小明与同学的对话。

  小明放下电话,一边走回自己房间一边嘟囔:“真有作业!我还以为今天可以好好玩一下了呢!”

  妈妈听了,也表示惋惜,“真可惜,看样子今天你没有时间好好玩了,不过,周末我们可以想想到哪里去好好玩一次。”妈妈又真诚地补了一句,“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我就在隔壁。”

  谨记 当真相大白,事实证明孩子错了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说,“我早就跟你说过!”

  也不要说诸如“怎么样?我就知道你不可能没有作业”之类的话,更不要带有嘲弄怀疑的心态,“是你真的忘了,还是故意撒谎?总想着玩怎么行,还不赶快把作业做完?”

  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允许孩子犯一些错误,给他一个学习长大的空间。并且,无论发生什么,你都没有必要要求孩子立即承认错误,因为这需要相当程度的成熟和自信,而你的孩子尚未具备这些能力。需要花些时间明白自己的错误,进而开口说“对不起,我错了”,这对大人都并不容易,何况对于孩子。请放心,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坏孩子。

第16章  不会擤鼻涕的孩子——你是否在潜意识里蔑视你的孩子?

1、一堂感人的“人生课”

  一天,我决定给儿童们上一节有点幽默的课:怎样擤鼻涕。

  我给他们示范了使用手帕的不同方法,最后还指导他们如何能尽量做得不引人注意。我以一种他们几乎察觉不出的方式拿出手帕,并尽可能轻地擤着鼻子。儿童们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我,没有一个人发出笑声。

  但是,我刚结束示范,他们就热烈地鼓起掌来,掌声就像在剧场中那样长久热烈。这使我有点儿纳闷,我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小的手发出这么响的声音,我也没想到这些幼儿会那么热烈地鼓掌。

  接着我明白了,我触及到了他们那极其有限的社交生活中的敏感点。儿童在擤鼻子方面存在很大困难。由于在这件事上他们屡屡遭受大人的责备,故尔对此十分敏感。他们听到的叫嚷和辱骂的话语强烈地刺伤了他们的感情。更为伤害他们的是,为了不丢失手帕他们在学校里还得把手帕惹人注目地系在脖子上。但没有一个人真正地教他们擤鼻子的方法。当我这样做时,他们感到抵偿了过去的羞辱,而他们的掌声表明,我不仅公正地对待他们,并且使他们在社会中取得了一个新的地位。

  我逐渐认识到,儿童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成人通常意识不到他们是很容易受到伤害和遭到压抑的。

  一天,当我要离校时,这些儿童开始喊起来:“谢谢你,谢谢你上的这堂课!”当我离开教学大楼时,后面跟着一支静悄悄的队伍,直到最后我对他们说:“你们回去吧,踮着脚尖跑回去,不要撞到墙角。”他们转过身,飞一般地在门后消失。  

  这是被誉为20世纪西方最卓越的儿童启蒙大师蒙台梭利,在她所著的教育著作《3岁决定一生》中,就儿童的尊严感问题,记叙的一堂感人的“人生课”。

  成年人包括孩子的父母往往没有意识到孩子有强烈的尊严感,他们常常无意识地表现出对孩子的蔑视,导致孩子产生很强的自卑感。  

2、对孩子的蔑视是父母没有意识到的基本缺陷

  对孩子的蔑视是父母没有意识到的基本缺陷,也是许多教师的基本缺陷。

  虽然父母可能会相信他们的孩子漂亮完美,虽然他们可能会以他为骄傲、“望子成龙”,但似乎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使父母的实际行为表现得就像他总是认为孩子是“傻的”、“坏的”,所以需要不断的教训和纠正。这种错误的意识导致了成人蔑视儿童,并且他们常常把面前的孩子当成控制的对象,一定要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对待他。
  如果我们问父母:你知道吗?你经常蔑视你的孩子。父母一定会很惊讶,并会反对:我没有蔑视他呀,不过是他确实不能够做某些事情。我们要认识到:孩子的能力是另一码事,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却是能影响孩子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日常生活中,父母往往不放过每一个小小的机会蔑视孩子,虽然这些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当一位父亲看到孩子端了一杯水,他就开始害怕这只杯子可能会摔碎,这时,他似乎“贪婪”到把这个杯子看成一件宝贝,非要从孩子手中夺过来加以保护。这位父亲可能是个很有钱的人,甚至已经辛辛苦苦为儿子积累了大量财产。但是,在这个时刻,他似乎认为一只杯子要比儿子的尝试和探索具有更大的价值,所以更重要的是不让这个杯子被儿子摔碎。然而,正是同一个人——这位孩子的父亲,却会高高兴兴地为孩子做出更大的牺牲,他梦想着儿子长大后业绩辉煌,他希望能看到儿子成为一个著名人物。但是此时,他却愿意损害孩子的成长去保护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事实上,如果前来拜访他的客人打碎了这只杯子,他会立刻说,这只杯子并不值钱,完全不用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事情经常就是这么滑稽。

  还有一类蔑视的情况也会常常发生,就是父母通过蔑视孩子行为的价值,来蔑视孩子。比如,当父母认为应该出去散步了,即使这时孩子正在高兴地玩耍,父母并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硬是打断他的活动,把孩子打扮一番就带他出去了。或者,孩子正在从事一项工作,例如把小石子装到桶里去,这时,母亲的一位朋友前来拜访她,于是,母亲要求孩子立即把散乱一地的石子收拾起来,然后孩子被带到客厅见客人。

  父母会不断地突然闯进孩子的环境之中,去打搅他们,并且不跟他们商量就操纵他们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开始觉得自己的活动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他感到自己软弱无能,这种感觉会变成沮丧和缺乏信心的根源,它压抑了孩子行动的欲望。如果一个成年人使得儿童相信他自身是无能的,那么,一片乌云就会笼罩在他心上,他会陷入冷漠和恐惧之中,形成“自卑”的心理障碍。

3、孩子的心理比父母通常以为的要敏感得多

  经过无数次的禁止和训斥,孩子会意识到自己是惟一被认为靠不住的人,是祸害之源。他是如此的“不值一提”,比那些廉价的物品价值更低。其实,孩子的心理比父母通常以为的要敏感得多,虽然父母可能自认为这样做是在保护孩子、教育孩子,但是,孩子感受到的却是父母的蔑视,他的尊严受到了严重打击,继而会产生一种持续的挫折感。这样,自卑的心理就开始影响孩子原本活泼单纯的性格。

  其实,我们常常并不需要牺牲杯子或其他财物来保护孩子的成长。父母最需要的是认真了解孩子智力和心理的发展过程,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仔细观察不同时期孩子的心理需求,修正自己的错误心态,进而主动思考并学会一些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例如,对于比较小的孩子,为了防止他们失手打碎一些物品,父母不妨将孩子常用的诸如餐具、洗漱杯等等,替换成不易损坏的铁制品或塑料制品,把那些可能伤害孩子的利器,比如刀、剪、针等物品,放在孩子不易发现、不易拿到的地方,这样就可以“防患未然”,减少当面阻挠或制止孩子行为的必要。

  当孩子坚持使用父母的玻璃茶杯(这可能是他出于好奇),父母不妨教他如何拿稳这个外表光滑的茶杯,并且提醒他,这个杯子在碰到地面时会破碎,所以要多加小心。万一茶杯真的被摔碎了,父母要学会冷静处理,千万不能怒火中烧、大呼小叫,甚至夸张地嘲弄孩子无能、责骂孩子任性。此时,你不妨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说,“玻璃杯子比起塑料杯子更光滑,不容易拿稳,下次拿的时候要更小心一些呦。来,我们一起把这些玻璃碎片扫干净吧。”

  另外,父母还可以主动配合以满足孩子心智发展的需求。比如,买一些容易穿上和脱下的衣服,这样,孩子在尝试独立穿衣服时,就不容易受挫。总之,换个方式、换种心态,使用一些技巧,提前做一些预防工作,主动配合孩子的需求,父母和孩子都会从中获益。

  还有一个技巧,就是父母要学会不露痕迹地帮助孩子。比如,幼小的孩子确实精细动作没发展好,他经常会笨拙地开一个罐子,或摆一套积木,等等,父母不要觉得看不过去,过去不由分说: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明智的做法是:父母和他一起玩,手把手的帮他摆好东西,或开好盖,而且父母要说:你看,这样做,你会做好的。待会儿咱们再做几次,好不好?既保存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让他高高兴兴的多练几次,让他有成功的体会。

4、向优秀的贴身仆人学习如何做父母

  现在,先让我们看看一个自信和有尊严感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

  在瑞典,一天女皇去一个幼儿园参观慰问。当她来到一间教室时,发现一个4岁的小男孩正在聚精会神地用活动字母拼写单词。女皇对此很感兴趣,她走到孩子面前,亲切地对他说,“亲爱的,你拼写一遍‘瑞典万岁!’我看看。”老师恐怕孩子没有听清女皇的话,又重复了一遍,“宝贝,我们的女皇希望你拼写一遍‘瑞典万岁!’”

  这个孩子点了点头,但并没有停下手中工作,也丝毫没有受到女皇到来的干扰。当他拼完自己原本正在拼的那个单词后,才满意地收拾起所有的活动字母板,并像平时那样把这些字母按顺序摆放好。

  他平平静静地做着这些事,旁若无人。他也许认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并不比女皇要求他做的事情更加低微。当他干完这些之后,紧接着拼出了“瑞典万岁!”

  虽然这个小家伙只有4岁,但在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感、拥有自信上,他已经相当于健壮的人了。这个小家伙的确会令许多父母羡慕。想必,女皇也会叹服他的人格魅力!

  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尊严感其实并不难。看看一位优秀的贴身仆人通常是如何做的,做父母的从中或许可以学到一种很好的行为模式。

  这样的仆人会始终保持主人梳妆台的整洁,他把各种用具放到最适当的位置,但绝不会告诉主人什么时候该用什么;一日数餐,他都会在旁伺候,但绝不会强迫主人用餐。他做好每一件事后,一句话也不说就悄悄的走了。当主人独自一个人时,仆人绝对不会打扰他,但是,当主人喊他时,他会迅速地跑去询问主人需要什么,而且很快回答“是的,先生。”如果他觉得主人需要赞赏,他就立即加以赞赏。甚至他觉得一点都不美的东西,他也可能会说“多美啊!”.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