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中科院外籍院士姚期智:科学家与科学之路

中科院外籍院士姚期智:科学家与科学之路

姚生于台湾,求学于美国,早年攻读物理,成名于计算机,现供职于清华大学 ,是华人计算科学领域巨擎。他亲手创立并出任首届班主任的计算科学本科班人称“姚班”。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4/263418.shtm



我从事科学工作几十年,也认识了很多杰出的科学家。我自己觉得科学家的生涯很有收获,当科学家是一个非常好的体验,从中可以品尝到巨大的乐趣。



首先,我要谈一谈什么是科学家,科学家做什么样的事情。在此,我想引用大文豪萧伯纳在一个剧本里说的几句话:“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这句话脍炙人口,很多人用不同的方法引述。我觉得这句话正可以用来代表科学里面的两种主要精神。属于第一种的,看到自然现象,想办法解释为什么这样,代表者就是牛顿:由苹果落地而推出万有引力。代表第二种的科学家,就是高锟教授,从玻璃想到发明光纤通讯而成为光纤之父,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整个世界有无比重要的贡献。



在我的科学生涯中,遇到的这两类科学家很多。首先讲讲他们对我的启发。



我早年在哈佛大学物理系的导师,格拉肖(Glashow)教授,1979年诺贝尔奖得主。他家从俄国移民到美国,基本上是工人阶级,但家里对子女教育非常重视。他从年轻时就对科学非常敏锐,上布朗士科学高中(Bronx Science High School),是纽约市非常出名的中学。在优秀的学校念书,最大的好处并不是证明自己的优越和聪明,而是你在这些地方能遇到很多杰出的同学和朋友,能够互相激励,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天赋。他的一个高中同班同学,后来也成为诺贝尔奖得主。格拉肖是一个非常有创新力的人,能够很大胆地假设一些事情,对自己所作的结论非常有信心。他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个非常杰出,那就是预测了粲夸克。物理学家一开始认为有三种基本的夸克,他推断还有第四个存在,得到结论的方法虽不是那么严谨,但他有非常强的直觉,这一推断后来果然被证实,这对物理界有非常大的影响。这件事启发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敢提出别人没有提出的观点。



第二个人是我在哈佛物理系的同学,戴维·波利策(David Politzer)。2004年获得诺贝尔奖。他很有意思的一点是,第一篇论文1973年发表,这篇论文成了他2004年得诺贝尔奖的基本贡献。由此可以说,一个年轻人所做的事情,很可能就是非常重要的,年轻人不要妄自菲薄,研究生论文可能成为最杰出的科学贡献之一。在物理领域,甚至有本科生就作出诺贝尔奖级别的成绩。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戴维·波利策研究的内容,当时哈佛有一位博士后曾经也钻研过,他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把其他一些理论都证明计算了一遍,计算了七八个不同的理论,剩下最后一个理论时,因为太难,他就放弃了。而正是这个理论,经过戴维·波利策计算之后,验证成功,因此他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对于那位博士后来说算得上是功亏一篑。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做事不能轻易放弃,要坚持到底。



第三个例子,约翰·纳什(John Nash)。他也是少年出英雄的一个例子,他是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的第一篇文章,是1950 年在普林斯顿读本科时发表的一篇两页纸的论文,探讨N人游戏中的平衡点。当时博弈论有个未解的问题:当博弈有双赢的可能性时,怎样作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这个问题,即便是博弈论的创始人冯·诺伊曼(Von Neumann)也不知如何解决。纳什拿着他的草稿请冯·诺伊曼过目,后者觉得没什么价值,纳什很懊丧。但他的一个好朋友大卫·戈尔(David Gale),鼓励他继续好好写完。很幸运,约翰·纳什后来发表了这个工作成果,45年之后得到了诺贝尔奖。因此,我们不要绝对相信权威。即使像冯·诺伊曼这么伟大的科学家,也会有误判的时候。



下面谈谈我在计算机领域遇到的一些人。第一位是高德纳(Donald Knuth),1974年图灵奖得主。我第一次见到高德纳是在1975年,我刚读完计算机科学的博士,解决了一些问题,他邀请我去访问。他多才多艺,数学上非常有造诣,编程上更有造诣。他有三点让我很敬佩,一是很专注,任何时候只专注于一件事情,他曾说过,在他的日历上,两年之内每天做什么都有计划;第二是追求完美,每件事情力求尽善尽美;第三是做事非常快,编出来的程式比别人运行得快,写程式的速度也很快。



高德纳最伟大的工作是写作《编程的艺术》(Art of Programming)这一系列著作。1960年初的时候,美国刚开始有计算机科学系。他对计算机科学不但了解其数学理论,而且是编程的高手,有很多写码的经验。他几乎是唯一一个有这样的能力及学识来建立一门学科的人。他的一系列巨著,使计算机科学成了一门科学。1968年第一卷出版之前,他已经亲笔写好7卷共3000页的手稿。这套书到1973年共出版了3卷,另外还有4卷。但他对当时的排版技术不满意,认为排出的格式不够美观,于是想设计一套好的排版系统,让效果尽善尽美。他是一个人文传统很深的人,喜欢西方古书里手写的字体,希望印刷技术能用科学方法做到和以前的字体一样美丽。1977年我和他一起搭乘飞机去德国开会,他告诉我他要暂时中断关于《编程的艺术》的工作,因为要设计Tex排版系统。因为这件事,耽误了《编程的艺术》的写作和出版,最近第四卷才出来。



高德纳是一个对自己要求苛刻的人,而对别人却慷慨大度。他对每个人、每件事都能看到其正面,又热爱音乐、艺术、文学。他的多元化态度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组织一个团队,或者交朋友,都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抱着积极的态度会让人过得比较愉快,这样才能和别人合作。



再提一位,杰弗里·乌尔曼(Jeff Ullman),他本来在普林斯顿工作,后来被吸引到斯坦福去。他是一个有冷幽默的人。他曾讲过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他说:聪明人不值钱,一毛钱可以买一打,重要的是能对他人有影响。他自认有一个长处:对于新东西吸收很快,写书也很快。计算机科学日新月异,他对很多新东西都用心学,在很多领域都开课、写书。他还有另外一句话,关于写书的哲学:如果材料好,写得差一点也不要紧。



再来谈谈数学家。保罗·埃尔德什(Paul Erdos)。他写了1525篇文章,有511个合作者。他是一个完完全全专心作研究的人,而且他有一些特别的地方:他是一个没有家的人,一年365天,有360天在路上,在美国、欧洲各个地方旅行,基本所需都装在一个随身的行李箱里,也不住旅馆,住在朋友家,他的朋友也基本都是数学家。



我在很多大学学习和工作过,基本上每一个环境都有它好的方面。人们常常批评环境太差,但我觉得应该要有一个正面的态度,利用它的长处。如果一个地方人很多,那么你可以交很多的朋友,能够学习到很多东西;一个地方很安静,少有人来,其实也是一个机会,你可以不受别人的影响专心作研究。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一个人的才能不完全是天生的,很可能是后天培养的。有很多人天生非常聪明,开始时可能比人家好很多,但后来的成就未必突出。一个人只要努力,总能变得更聪明更好。我给自己一个挑战的方法:每次变换一个新的方向,而且要越做越好。你想做什么,就朝这个方向走,即使不能完全达到,也能比别人走得远。每次都做比自己能力更难一点的事,这样容易进步。应该尽力做最好的自己。同时,把握好方向很重要,好的方向是十年后依然重要的方向。



有些人在研究院学习了两年以后觉得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想改变方向。那么改变方向行不行呢?我想是可以的。很多人都会改变自己的方向,不一定是在科学领域内换方向,也可以去做一个创业者,做金融投资,都是可以的。在小范围内调整研究方向也可以。到底该不该换方向,没有人可以给你一个准确的答案。所以你要“跟随自己的心”。你可能会想,我现在换专业是不是太晚了?你得相信自己,只要是值得做的事情,就永远不会太晚。



我想谈谈一个有创造力的巨匠——毕加索。他的工作改变了世界。但是看他后期的作品,不会想到他早期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画家。他能够画非常写实的画,完全没有一点抽象意义。他的创造性体现在从现实的画法转变到后来抽象的画法。我们平时谈到创新,最忌讳模仿他人。但毕加索却说了一句话我非常欣赏:“模仿别人是必要的,但老重复自己,炒冷饭,就可悲了。”这句话对我们创新很有启发。



世界上到处都有能够让我们学习,鼓励我们前进的人与事。今年年初的澳网决赛,是史上历时最长的网球比赛。在这场比赛里,纳达尔(Nadal)历经近六个小时的比赛之后输了。他在比赛以后讲的话非常令人感动。他说:你能在赛场上不断挑战自己身体的极限,这可以说是一个折磨,但是这个折磨是愉快的,这种感觉超越了网球比赛。我觉得他说得非常好。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达到这个境界,只要尽你所能,不管是赢还是输,都会感到非常高兴。



我觉得他的这番话用来诠释科学家与科学之路,最恰当不过。



(作者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报》 (2012-04-30 B1 思想周刊).

TOP

题外话,作者提到的澳网决赛是这场:
The 2012 Australian Open Men's Singles final was the championship tennis match of the Men's Singles tournament at the 2012 Australian Open.
In the final, Novak Djokovic defeated Rafael Nadal 5–7, 6–4, 6–2, 6–7(5–7), 7–5 to win the match. It was the Major final match with the longest duration in history, lasting 5 hours 53 minutes

熟悉Novak Djokovic的童鞋,知道他有几次这样的“longest match”么
Novak Djokovic的韧性,意志力,必胜决心,都是大赞的.

TOP

作为民工,我们的工作在不断的挑战我们的脑力极限,这种挑战是煎熬和折磨,同时也是很大的乐趣呢。这一点跟Nadal的体会是异曲同工的,呵呵。.

TOP

呵呵,这个姚班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之一.

TOP

回复 4楼hope2 的帖子

加油.

TOP

好文,准备打印出来给儿子看。.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