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个人次参与评价】

[语文(阅读)] 今年的初三同学们现在的情况已经基本定型。如果说还有建议的话

今年的初三同学们现在的情况已经基本定型。如果说还有建议的话

今年的初三同学们现在的情况已经基本定型。如果说还有建议的话:

1。最后的冲刺阶段将一年来的各种模拟试卷中错的题目再结合考纲进行梳理,找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考试说明很重要)
2。文言文部分必须保证不出问题
3。作文是需要自己梳理清楚地。考场上脑子要清楚。(今年的作文题很可能会是很大路的,是人就会写,想跑题都很难的题目,但是这种题目要得高分就看自己的脑子是否清楚了,哈哈哈)
4。掌握好考场的做题节奏,掐着秒表做题。.

TOP

今年的作文题很可能会是很大路的,是人就会写,想跑题都很难的题目,但是这种题目要得高分就看自己的脑子是否清楚了,哈哈哈
未必百分百一定准确,等试卷出来验证吧。呵呵!不算预测,请勿完全相信,不为后果负责。谢谢!.

TOP

大家别再发短信让我押题!这个事情我不做的。呵呵,不是怕自己押错。押题的意义是不大的。.

TOP

啊?没有初三小朋友的家长进来看?哈哈哈1没关系的,等中考试卷出来吧..

TOP

算时间已经对命题组的AB两套试卷进行审题了。呵呵.等19号吧.

TOP

很好的建议.

TOP

回复 2#花草满天 的帖子

貌似想当指点江山的导师?看三五天后,侬还在不在线上。.

TOP

回复 7#H爸 的帖子

您批评的对!.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8#花草满天 的帖子

可不要虚心接受、坚决不改、变本加厉哦。.

TOP

来不及一一回复了,针对性地表达一些看法:
1.学好语文,又和在中考中得到高分无法统一?这个看法的背后是大家对语文教学的一些误解。表面看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在中考中是不出现的,平时的作文题也很难正巧成为考试的作文题目。但是,语文素养的提高与中考的高分是并不矛盾的。
“熟能生巧,多阅读,多模仿,至少在心里,看到主题,有胸有成竹之势,能在有限时间内展现和紧扣主题的文思,至于结构,一般学生,经过大半年中考培训,中规中矩之形态,不会失误过多.”确实如此,在100分钟内完成150分的试题,很大程度上是对熟练度的考察。但就本质而言,是对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熟练度的考察。可以说,中考的150分里一般而言有120分左右是属于这个范围的。而其他的30分则是对具体的感受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的考察。
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误解呢?请大家继续向下看。
2.“我再出3个题目:
1.什么是文科的思维?
2.如何看待关于文科和理科合并的讨论?”
语文的本质是什么?这个话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语文教学界为此吵得不可开交。不客气地说:语文教师一直都是在困惑或者偏执于个人对语文的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今天,我们暂时可以将语文学科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首先,语文是个工具,因此要学会运用它表情达意;同时,它承载人文,,因此要读懂和运用它承载文化。
上海今年中考试卷的格局已经多次反复变化。原因究竟在哪里呢?基础知识究竟是否应该单独考查?单独考查是重视其工具性的基本属性,但是,语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也就是语段中)才有它真正的生命力。于是,就有了大家看到的种种反复。
语文学科绝对不是说中国话能让人听懂这么简单的。我做如下的一个阐述:语文是不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百度出来的结果是这样:科学的定义: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
  科学的特点: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
OK!于是我们可以发现:1+1=2这是科学,它可以反复验证,可以证伪。哪么再让我们来看语言。无须举例大家也能明白,在很多的情况下,语言的运用是无法反复的。我们即使让另外一个人完全经历曹雪芹的生活,但是恐怕无法让他(她)再写出同样一本《红楼梦》。
再比如:1+1=2   1+(-1)=0
请比较:中国队大胜美国队,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呵呵。语言的生命力正是在其在和周围语言环境的错综复杂的互动中不断变化而展现出来的。
因此,语文学科有一定的科学性,这决定了它可以被考察,但是同时,它又更多地表现为充满创造性的艺术性,这就决定了对语文学科的考察是艺术的,复杂的。
文理科之间是互补的,有一定联系的。对此的阐述不深入。各位回忆下“哲学”的概念就应该明白。
综上所述:在语文学科的考察中,想得到中等的分数冰不难,能够对学科知识体系有所认识,掌握了学科的工具性就问题不大。但是要想得到高分,需要对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对语言的艺术性有真正的认识。.

TOP

回复 11#花草满天 的帖子

酒醒时分,有好东西出来了,顶,鲜花!.

TOP

谢谢。但是还是感觉可能理论性大于实践性。有空的时候会拿一些题目出来请大家看看,可以让孩子来做做看.

TOP

“汉字,犹如一支支闪光的画笔,用篆、隶、楷、草、行不同的书法,在写生、在作画;标点,就像一个个七彩的音符,用赤、橙、黄、绿、蓝不同的颜色,在叙述、在抒情。”
这个句子我认为造句并不好,但是人家既然这么写了,我就不动它了。很明显,本句中的修辞有对偶,比喻,拟人。
请大家来试着做做看:请分析本句中比喻的作用。
这个题目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察,按道理说小学的孩子都应该会。但是,您让他做做看.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