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巴以矛盾根源:利益的纠葛 or 文明的对立?

巴以矛盾根源:利益的纠葛 or 文明的对立?

巴以矛盾根源:利益的纠葛 or 文明的对立?
https://mp.weixin.qq.com/s/UXOPUbUNhBoJXoXK1a9j8Q

巴以矛盾根源:利益的纠葛 or 文明的对立?
原创 钱立峰 Jennifer 好奇的芦苇 2023-11-21 05:27 发表于美国
导读:如何理解巴以矛盾的本质?钥匙也许就藏在以色列那段不可思议的建國奇迹中,犹太人靠什么完成了这项史上最艰难的创业项目?他们是又如何在阿拉伯人的地盘上建立起了一个犹太國家呢?

然而事实却是,仇恨的种子一旦被埋下,就会萌芽生长、不断蔓延。而当矛盾变得不共戴天、无法调和时,谁又能成为赢家呢?

我写作此文,只想为您在观察巴以问题时,多提供一种历史的视角。我既没有能力评判对错,更不愿意盲目站队。巴以问题至今没有出路,并愈演愈烈。也许,获得解脱的唯一方式,就是所有人都谦卑下来,听从神的指引。

图片


巴以矛盾的根源

利益的纠葛 or 文明的对立?



文 | 立峰

图片


2023年10月巴以冲突再次爆发,造成了以色列和加沙两地大量平民的伤亡。至今一个多月来,战斗还在持续,生命仍在逝去,冲突还远未结束。
无疑,这场冲突是历史上由来已久的巴以问题的延续。也引爆了世界各國不同宗教、立场或价值观的人们,线上线下的激励争论,甚至相互攻击。撕裂程度超乎想象。
然而,这场中东弹丸之地的軍事冲突,所引发的撕裂绝不止于民间。各个大國也因此提升了軍事警戒,让人们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担忧普遍增加。
因为,巴以问题不但涉及不同宗教、历史、文化、种族之间的冲突,也无法摆脱背后大國博弈的影子,加之巴方激进分子令人发指的恐怖袭击,令所有以色列人始终无法彻底摆脱恐惧,也不得不进行强硬回击…
显然,双方陷入了一个冤冤相报的暴力循环。
图片

秦晖老师说,历史无法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仇恨的火焰无法用鲜血浇灭。没人能预知这场冲突的结局,抑或,它究竟会把世界引向何处?
那么,巴以之间究竟谁是谁非?网上的解读铺天盖地,我们要找一个现成而廉价的立场肯定不难。但如果不了解以往的历史,也就一定无法理解今天的现实。
事实上,要厘清巴以矛盾的本质,钥匙就藏在以色列那段让人不可思议的建國奇迹中,犹太人靠什么完成了这项史上最难创业项目?他们又是如何在一方属于阿拉伯人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犹太國家呢?无论建國的历史多么光荣,双方的仇恨却已经不共戴天、无法回头了。
基督教认为,人人都是罪人。历史也从来都不是黑白分明的。事实上,曾经在以色列建國大业中粉墨登场的各路角色,也没有谁是清白的。因而,对现在巴以间近乎无解的僵局和不断爆发的冲突,每一方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毕竟,历史既没有假设,也无法回头。仇恨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萌芽滋长,无论强者还是弱者,所有人都将深受其害、无人幸免。
图片

10月7日 以色列亚实基伦遭受大量火箭弹袭击后



1、悲情的犹太人

在我们的印象里,犹太人的形象既悲情又励志,一部以色列的建國史,也充满了无限张力。简言之:
犹太人在经历了千年的流散、遭遇到各國的迫害、承受了无尽的苦难以后,竟然奇迹般地回到《圣经》中的应许之地,成功建立起一个属于犹太人的國家以色列。

然而,以色列的建國,却遭遇到周边所有阿拉伯國家的阻挠。他们试图联合起来,用战争扼杀掉这个尚在襁褓中的國家。但犹太人却团结一致、坚决应战,并一连赢得五次中东战争,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顽强地守护了自己的家园。

尽管以色列身处沙漠之中,地缘环境也如此恶劣,但它依然创造了许多奇迹。比如:

它的铁穹防御系统、情报机构摩萨德;它的创新之城特拉维夫,它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以及数不清的科技发明;它还发明了农业滴灌技术,在沙漠中建起一个农业大國…

图片

特拉维夫夜景



正如美國犹太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纪实作品《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里描述的,他曾经长期以来同样对以色列有着诸多的好感。他说:
作为一个犹太裔美國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对以色列的认识,始终带有一种神圣的、英雄主义的色彩。
以色列被描述成一个从大屠杀阴影中成长起来的英雄國家,扎根于强敌环伺的中东地区,在经济、科技和國防上,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而它在軍事上的胜利,完全是出于自卫。即便在战争中,它也从来都践行人道主义。
总之,犹太人从备受凌辱的弱小民族,蜕变成为受所有人尊敬的强者。
图片

若仅凭大众媒体,也许我们多数人都有着类似的看法:将以色列的建國,看成是犹太民族在上帝感召下完成的,一个艰苦卓绝、成功创业的励志故事。
因为,它很能迎合大众的心理偏好,人们大多天生就喜欢那些弱者自强不息、排除万难、终获成功的故事。
都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姑娘,而写下了皇皇巨著《世界文明史》的威尔·杜兰特对于历史的看法,则更直言不讳,他说:
绝大部分历史都是猜的,剩下的则是偏见。
Most of history is guessing and the rest is prejudice.
其实我也一样轻信,天然偏好那些与自己价值观契合的历史叙事,常常不假思索、直接买单。就在上月哈马斯恐袭发生后,我仍对这套关于以色列的悲情叙事深信不疑。

但当我查找资料、深入历史,试图厘清巴以矛盾的症结时,却惊讶地发现,犹太人建國历史中也有许多暗黑面,并非那么的光荣正義;而巴勒斯坦人也的确被赶出了家园,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图片

在现实世界,正邪并不那么分明,真相总是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黑暗得多。

其实,关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那段历史,有很多历史研究者以其独特的视角,试图接近历史的真相,比如:

1、英國记者兼历史学家伊恩·布莱克的《敌人与邻居》;

2、以色列历史学家汤姆·塞格夫的《一个完整的巴勒斯坦》;

3、以色列历史学家阿里·沙维特的《我的应许之地》;

4、曾任中东记者的美國纪实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

5、英國牛津大学研究中东史的权威学者尤金·罗根的《征服与革命者的阿拉伯人》;

6、美法两國记者莱拉·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合著的《为你,耶路撒冷》……
不同的作者在他们的书里,都涉及到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
19世纪末,当犹太复國主义者提出回到巴勒斯坦建國,即回到《圣经》中犹太人的应许之地,便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犹太复國运动。卷入其中的犹太人、阿拉伯人,还有英國、法國和联合國,都明修栈道、暗度成仓,打着正义的旗号,做着荒唐的勾当,各有各利益和计算,没有一个好人。
而犹太人在这场建國运动中,凭借对西方现代文明和游戏规则的深刻理解,凭借自身知识和文化的优势,在与巴勒斯坦人的长期周旋博弈中,大获全胜。
但事实上,犹太人侵占巴勒斯坦人的土地、打压巴勒斯坦人的權利,同样并非无辜。而最大的受害者,无疑是被从家园赶走的那部分巴勒斯坦人。
图片

2、兄弟还是敌人?

在大家印象里,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好像很不一样,无论长相、宗教、语言、文化,都看似毫无交集,完全属于两个世界。
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单就起源来看,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是如假包换的兄弟。比如:
1、从出生看: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他们分别是亚伯拉罕的一妻一妾所生育儿子的后代。简单说,即,

犹太人的祖先,是亚伯拉罕的正妻撒拉所生的儿子以撒;
阿拉伯人的祖先,亚伯拉罕之妾夏甲所生的儿子以实玛利;
按照《圣经旧约》,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是中东闪米特人后裔,他们的共同祖先是亚伯拉罕,被阿拉伯人称为易卜拉欣。亚伯拉罕是亚当的后代。而亚当就是上帝按自己形象用泥土造的人。

事实上,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亲缘关系,并不只是宗教故事,而是有遗传学证据的。他们在人种上都属于闪族,基因相似度很高,都是中东白人。

图片

《荒野中的夏甲》 1819

作者:弗朗索瓦·约瑟夫·纳维兹 比利时画家


2、从宗教来看: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看似水火不容、打架打了一千多年,但实际上是同源的。

他们都奉耶和华为唯一真神,都承认《旧约·圣经》,都奉耶路撒冷为圣地。其中,犹太教最为古老,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则都是由犹太教派生的。但是:
①犹太教具有排他性,认为只有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泯。在圣经《旧约》中,上帝向犹太人应许,会有弥赛亚降临来拯救他们。

②而基督教是普世性的,上帝派了自己的儿子耶稣来拯救全人类。

③伊斯兰教是穆罕默德在犹太教基础上创造的,内容很多来自《旧约》;真主安拉其实就是基督教的上帝,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3、从人类学看,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是闪米特人的后代。因为:

①从基因遗传学看,巴勒斯坦人、叙利亚人和犹太人,都有着非常紧密的Y染色体联系,他们都是中东白人,人种非常接近。

②从语言学看,犹太人说的希伯来语和阿拉伯人的阿拉伯语,也同属于亚非语系、闪米米特语族。

③从地理分布看,犹太人所谓的“应许之地”,即巴勒斯坦那片狭长的迦南地,事实上也是阿拉伯人世代生活的家园。

图片

如果说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真的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两者在现代性上的差异。
这就好像一家人有两兄弟,哥哥犹太人一千多年前,就出去闯世界了,一直在欧洲打工经商;而阿弟弟拉伯人则固守老家务农。经过一千多年,两者的生活习惯、思维观念,自然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3、犹太复國主义

但犹太人在一千多年里,始终受到欧洲人的歧视和排挤,虽然他们善于经商、很能赚钱,却总觉得不是滋味。
特别是19世纪末,欧洲的法國、德國和俄國等地,再次出现反犹浪潮,犹太人像老鼠一样被到处驱赶。于是,他们试图改变命运、建立家园的想法,被再次激发了。
那么,犹太人该去哪里建立自己的國家呢?
在1896年,维也纳有个犹太裔记者西奥多·赫茨尔,写了一本名为《犹太国》的小册子,讲到《圣经·旧约》中迦南地是犹太人的“应许之地”,即当时的巴勒斯坦。在那里复國,既是上帝对犹太人的恩典,也是犹太人荣耀上帝的责任。
这本书出版后第二年,第一届犹太复國者大会就在瑞士巴塞尔召开了。
虽然,当时多数与会者,包括赫茨尔本人,对巴勒斯坦的情况根本一无所知,但他们所倡导的犹太复國运动,却在各地犹太人的群情响应下,义无反顾地按下了起始键。
图片
  4、真实的巴勒斯坦什么样?

⭐️ 1900年 -- 犹太人来以前

圣经里的犹地亚或迦南地与巴勒斯坦基本上是一回事,只是范围稍有不同。在犹太人来以前,巴勒斯坦还包括现在的约旦,如今的巴勒斯坦只剩下约旦河与死海西边的一半。
犹太人提出复國前,巴勒斯坦不到100万人,阿拉伯穆斯林占了绝对多数,犹太人只占2.5%,还有少量阿拉伯裔基督徒。这些人虽然信仰不同,却相安无事、友好相处。因为:
当时的统治者奥斯曼帝國推行米利特製度,即一种宗教宽容政策,穆斯林只享有些税收方面的优待,民众信什么教都可以。因而当时仅耶路撒冷一个地方,就有几十个宗教教派。

占2.5%的是塞法迪犹太人,即保守的老犹太人。耶路撒冷的老犹太人大都专门研习经文,并接受世界各地犹太人的资助。其实他们各方面都更接近穆斯林,而非基督徒,日常说阿拉伯语,说希伯来语的已经很少了。
共同生活在巴勒斯坦的塞法迪犹太人与阿拉伯穆斯林,无疑相处融洽,没有基于信仰的冲突。
图片

塞法迪犹太人

⭐️ 1901~1948 犹太人来以后

从1901年起,犹太复國者就大张旗鼓地搞起了复國运动。他们成立了犹太民族基金会,向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募款,用于购买巴勒斯坦的土地。比如:

有钱的犹太富豪,如罗斯柴尔德家族豪慷慨解囊,拿出大把真金白银支持复國;各地犹太人也纷纷捐款。
而大量遭受迫害的欧洲犹太人,则同样积极响应、举家移民,去巴勒斯坦买地定居。
在当时的欧洲,犹太人口最多、对犹太人迫害也是最残暴的,就是俄國和波兰。所以这两地来的移民也特别多。他们很多信仰社會主议,成了基布兹的主力。

图片
欧洲犹太人分布 1933年

随着新犹太人大量涌入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矛盾也日益加深。据英國人统计:

1918年,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因战乱仅剩51.2万人,而不断进入的犹太人,却长到6.6万。1922年,犹太人是8.3万;1925年,因为一向开放的美國收紧了移民限制,去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就更多了。
对新来的犹太人,塞法迪犹太人显然并不欢迎。他们担心新移民与阿拉伯人产生矛盾,会殃及他们。

更重要的是,他们相信《圣经》的说法,即耶路撒冷只有在弥赛亚降临时才能得救。而新来的犹太人天天张罗着复國,显然是凡人抢了神的工作,这是对神的僭越和亵渎。

对于阿拉伯人来说,犹太人就更可怕了。因为,犹太人到这里买地定居,并不是要融入当地社会,而是反客为主,谋划建立自己的犹太國。当时:

按巴勒斯坦的传统,土地更换主人,跟佃户无关,佃户只要交租就行。
但那些怀揣复國理想的犹太人,只要买了一块地,就会把这块土地上原先的阿拉伯佃户赶走,宁愿花更多的钱,雇佣要价更高的犹太人。
就这样,越来越多的阿拉伯人被迫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奥斯曼䈣府发现这种情况,便颁布法令,严禁外来犹太人购买土地。但聪明的犹太人总有办法,他们找个阿拉伯人做代理,就能轻松跨越障碍。仅1904年,犹太人就新建了25个农业定居点。

图片

犹太复國者始终非常清楚,要在巴勒斯坦复國,仅仅拥有土地是不够的,他们还要成为这块土地上的多数。

因为,来自欧洲的犹太人,对西方的䈣治逻辑理解很深。他们在提出复國目标时,就打算建立一个像英法德那样的现代國家。

因而,犹太人从头到尾都没想过和阿拉伯人共同建立國家、共享䈣治權力。这绝不仅仅出于不同的宗教信仰。更因为两者文明程度的差异。比如:

在犹太人眼里,阿拉伯人实在太落后了,无论生活习惯或耕作方式都和一千年前差不多;对于现代䈣治文明,阿拉伯人更是一无所知。
因而,对于刚刚来到巴勒斯坦,打算定居下来的犹太人来说,阿拉伯人就好像未开化的当地土著,根本就不配和他们平起平坐、共享權利。所以犹太人所到之处,阿拉伯人就完全被排除在外了。比如:

1、在农村,犹太人买了地,就把原来的阿拉伯佃户驱逐掉;

2、在城市,犹太人兴建自己的学校,他们建立的商业和工厂,也都只雇佣犹太工人。

而且,犹太人要是想成为多数,除了鼓励全世界犹太人都移民到巴勒斯坦来,同时,还得想办法把阿拉伯人赶走。

图片

这就好像犹太人离开迦南一千多年后,忽然回到已改名为巴勒斯坦的家乡,拿着本《圣经》就向在这世代生活的主人宣誓主權;非但如此,犹太人还横竖嫌弃当地阿拉伯人又穷又土,处心积虑想把他们彻底赶走。——活脱脱一个鸠占鹊巢的故事。

从小在欧洲长大的犹太人,来到巴勒斯坦,践行的完全是西方现代社会的那套玩法。比如:

当1918年一战结束,奥斯曼帝國解体,英國人成为巴勒斯坦的主人时,当时的犹太复國运动领袖魏兹曼,就立刻在耶路撒冷领导成立了一个机构,叫做犹太复國委员会。

于是,从贷款申请到婚姻登记,从犯人假释到组织犹太人参加英國軍队,但凡涉及犹太人的事务,事无巨细,这个委员会都管。

同时,它还接管来自全球犹太人的援助,每天为其辖下的几千名老人、学生、残疾人和孤儿提供面包,每月向贫困家庭和寡妇发放津贴。

此外,它还建起大学,购买土地,协助新移民建立定居点,并从英國䈣府得到了犹太人聚居区的征税權。

从各方面看,犹太复国委员会都像一个现代䈣府。最重要的是,它还组织了選举,成立了代议製机构。

图片

曾是一位英国犹太裔化学家

曾任世界锡安主义组织会长 第一任以色列总统



可以说,从1918年起,来到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还没等建國,就已经有了一个符合西方标准的现代䈣府,有条不紊建设起了他们的犹太家园,比如:

1、在1917年《贝尔福宣言》发表前,即英國人明确表态支持犹太复國运动以前,在巴勒斯坦居民中,犹太人还不到10%。
2、1919~1939年,在英國人支持下,犹太人买下了巴勒斯坦5%的土地,迁入了30多万移民,经济地位不断上升。这让阿拉伯原住民感到如临大敌。
3、到1948年,犹太人已有60万规模,人口占比也达到1/3。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图片

1918年 哈伊姆·魏茨曼(右二)和犹太复国主义委员会



1936年,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于是英國䈣府被迫宣布,将逐步限制犹太人迁入巴勒斯坦。但1939年二战爆发后,情况却再次反转了。当时:

1、一方面,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其实并非不共戴天,但双方宗教文化观念差距巨大,而且都坚定地认为正義在自己这边,所以根本无法有效沟通。英國人夹在中间也无力调停。
2、二战让英法两國后院起火,巨大的战争消耗,也令他们没有余力继续维持殖民的秩序了。
3、纳粹屠杀犹太人罪行的曝光,激起了整个世界舆论对犹太民族的巨大同情。
于是二战结束时,英國人就脚底抹油,不再托管巴勒斯坦了,一甩手把烂摊子甩给了新生的联合國。

图片

联合國也正是出于对二战中犹太人悲惨遭遇的巨大同情,试图避免巴勒斯坦民族矛盾升级,才在1947年通过了一个分治方案,即181号决议,让巴以双方在巴勒斯坦各自建立國家。但问题是:

1、181号决议规定,人口占比1/3的犹太人,得到了55%的土地。
2、但当时实际情况却是,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拥有94%的土地,其中耕地是80%。
翻译一下,即:联合國分治方案要求,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交出一半以上属于自己的土地,送给死对头犹太人,支持他们在自家土地上建立犹太國家。

这个方案,以色列当然同意,但是阿拉伯人不干。人家明明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居住生活、种地放羊,难道光是凭着联合國通过的一张纸,就全都归犹太人了吗?

于是,战争就不可避免了。
图片

流亡的巴勒斯坦人,摄于1948年

5、《贝尔福宣言》

虽然,犹太复國运动开始于1897年,但在当时,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犹太复國者想回巴勒斯坦,就相当于要求奥斯曼帝國将它内部的一个行省割让给犹太人建國。这显然完全没可操作性。对此,犹太人自己也心知肚明。
后来一战结束,奥斯曼帝國垮了,英國人成了巴勒斯坦地区的托管者。这才让犹太人看到了曙光,只要能得到英國人的支持,他们就有望实现自己的建國理想。
很快,犹太复國者就取得了实质性进展。1917年11月,英國外交大臣贝尔福,给犹太复國运动的大金主罗斯柴尔德勋爵写信说:
國王陛下的䈣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家园,并愿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

同时,应明确理解,不得损害巴勒斯坦现存非犹太团体的公泯權利和宗教權利,也不得损害其他國家犹太人所享有的權利和䈣治地位。
这份所谓《宣言》正式发表后,全世界犹太人都喜极而泣,但“宣言”的内容,却实在无法深究,因为:
1、在短短的两三句话里,每一句都措辞含混、意义不明。比如,啥叫“民族家园”?谁是“非犹太团体公泯”?阿拉伯“土著”能算作公泯吗?…

2、而且,这也并非一份正式的官方文件,只是英國的一位䈣府官员写给英國的一位犹太富商的信,向后者转达國王赞成的态度。但英國的國王充其量只是虚君,罗斯柴尔德也不过是一位英國的富商、慷慨的金主,并没有任何实际的职务。

然而,这封私信却在一周后被公之于众,并被拔高为一份英國䈣府支持犹太人复國的正式宣言,称之为《贝尔福宣言》。
图片

无疑,犹太人太需要它了,魏兹曼就说:对于犹太复國运动来说,《贝尔福宣言》是一个高耸入云的里程碑。
然而,很多人却对此不以为然,比如一位英國作家阿瑟·库斯勒就非常不屑,他说:这是一个國家庄严地对另一个國家,许以第三个國家的國土。
而对于阿拉伯人,这份《宣言》就只有用“荒唐”二字形容了。因为,
犹太人说他们有權回巴勒斯坦复國,依据的是《圣经》,但《圣经》只对基督徒管用,对阿拉伯人没用,《古兰经》里可没说巴勒斯坦是犹太人的。

再说,如果犹太人因几千年前是巴勒斯坦的主人,就可以在此建國,那穆斯林在西班牙还统治过700年呢。能不能让英國也支持一下,让他们去西班牙建个國呢?…

对这些问题,英國人都无言以对。因为《贝尔福宣言》从道理上根本说不通,所以一开始就遭到了很多批评。
图片

魏茨曼和劳合乔治在一起

6、英國人对犹太人の怕与爱
⭐️ 英國人的“怕”

英國人之所以一意孤行,支持犹太人建國,不得不说,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他们对犹太人的强烈偏见。当时,不但俄國和波兰玩命地迫害犹太人,几乎在所有欧洲國家,排犹反犹事件都不绝于耳、此起彼伏。

当时的英國首相劳合·乔治在后来的回忆录里承认,他曾经真的认为,分散于全球各地的犹太人就像暗网一样,拥有一种难以琢磨的巨大力量,比如:
1、英國人相信供产主義犹太人发明的,目的是摧毁整个西方文明。

2、俄國布尔斯维克的高层大多是犹太人。一战中,俄國十月愅命爆发后,苏联立刻与德國签定和约,解除了德軍东线的压力,让他们全力在西线对付英法。这显然是犹太人搞的鬼。

3、很多欧洲人都相信一个阴谋论,即美國的金融、媒体、甚至是䈣届,都被狡猾而邪恶的犹太人控制了。

而1917年,正是协约國在一战中最为艰难的时刻,非常渴望拉拢美國。但英國却惊讶地发现,要赢得美國支持,居然得去讨好犹太人,因为只有神通广大的犹太人,才能卓有成效地从中斡旋。
总之,犹太人让英國人既害怕,又厌恶,还得罪不起。英國人其实早就想摆脱國内的犹太人了。因而,支持犹太人建國,就成了一个看似不错的选项。
劳合·乔治在《回忆录》里说:我的䈣府受到了犹太人的要挟,我别无选择。
图片

⭐️ 英國人对犹太人的“爱”

英國人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國,害怕和厌恶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宗教。因为《圣经》的确说了让犹太人回到锡安山脚下。

1917年英國占领巴勒斯坦后,首任总督斯托尔金虽不算亲犹,但还是认为,欧洲对犹太人欠下了巨债,是整个基督教文明选择他,来偿还这笔债务的。劳合·乔治也说过,支持犹太人复國,是出于强烈的宗教激情。

也正是因为选择了巴勒斯坦,犹太人才获得了如此巨大的关注和支持,不然十有八九没戏。

在1917-1948的31年筹备期里,犹太复國运动得到了全球犹太人4400万英镑资助,这在当年可是一笔巨资。

然而,犹太人因此得到了整个基督教世界䈣治上的支持,比进钱要重要得多。因而魏兹曼说:

犹太复國运动使用的是一套现代䈣治语言,于此同时,始终被一种深刻的宗教意识,不断向前推进着。
这话说得实在是到位。因为:
1、所谓“现代䈣治语言”,是犹太复國者从一开始,就将建立“现代民族國家”设为目标,这比威尔逊提出“十四条”要早得多,体现了犹太复國者对西方现代䈣治逻辑的精准理解。

2、而所谓“深刻的宗教意识”,则是指犹太人借助《圣经》,得到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情感共鸣。

不得不说,犹太人这场建國大业,既有足够的动机驱动,也有可靠的理论基础,更有强大的执行能力,还有动人的宗教情怀。这是一项看似毫无希望的艰难创业,最后奇迹般地运作成功的经典案例。
图片

1919年巴黎和会 叙利亚國王费萨尔一世

中排右二就是T·E·劳伦斯上校



7、英國捣糨糊的后果

前面所有内容,基本上都是站在犹太人这边说的。那么,如果将视角切换到阿拉伯人这边,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在犹太人来到巴勒斯坦以前,整个阿拉伯半岛受奥斯曼帝國的统治,历时400年,直到一战结束。

有趣的是,奥斯曼人是外来的征服者,阿拉伯世界在它统治下,一直都岁月静好。可正是一战后到现在的100年,在阿拉伯人在建立了泯族國家、自己当家作主以后,却战火连天、动荡不断了。

其实原因不难理解:古代的大帝國大都是軍事扩张的结果,帝國之内被征服的地区自然具有民族多样性。而帝國的目标就是对外扩张,因而,通常会容忍和保护这种帝國内部的多样性。

比如,奥斯曼帝國实行的宗教宽容的米利特製度;再如,奥匈帝國对于少数民族非但不歧视,还给予些补偿措施。因为帝國追求的只是权威,而非控制,只要各行省按时缴税就好。

但现代民族國家的特征就是民族性,统治者放弃了扩张,关注的重心就完全转向了对内部的控制,因而他们追求的是简单化、均质化。这就可能对社会造成比较大的伤害。

近100年,阿拉伯地区转型为一系列的民族國家。他们对外,是要把以色列人赶走;内部也因派系分争、内斗不断。这就是阿拉伯社会今天痛苦不堪的根源。

阿拉伯地区从帝國模式,切换到民族國家的模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因为奥斯曼帝國在一战中压错了宝,加入了同盟国一方。

图片

因而在一战中,英國为了对付奥斯曼帝國,便打算从它的背后捣乱。于是,打出民族主義这张牌,煽动阿拉伯人去造奥斯曼帝國的反。当时:

英國人找到一个叫谢里夫·侯赛因的阿拉伯贵族,动员他领着阿拉伯人,发动沙漠愅命、起兵造反。还许诺事成之后支持他建一个大阿拉伯王國,所有阿拉伯人的地盘都归他管。

这个英國人许给侯赛因的大阿拉伯王國,除了他本来就握有的希贾兹和叙利亚外,还有约旦、巴勒斯坦和伊拉克。

但是事实上,为了拉拢法國人,英國人背着侯赛因,与法國人秘密签约把叙利亚和黎巴嫩许给了法國。更要命的是,为了拉拢犹太人,英國人又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國。

英國人手上的资源不够,只好到处搞一女二嫁,结果果然弄得一塌糊涂。等仗打完,战胜方的列强國在巴黎开会分大饼。英法就把阿拉伯给瓜分了。即:
1、英國分到了伊拉克、巴勒斯坦、外约旦和埃及;
2、法國分到了叙利亚和黎巴嫩。

而侯赛因国王,不仅什么都没分到,他原来的叙利亚归了法國,希贾兹也被沙特抢走了。

希贾兹可非同小可,它也称汉志,伊斯兰教两大圣城,麦加和麦地那,都在这个地方。

图片

左:侯赛因·本·阿里國王 也称“麦加的谢里夫”

右:英法秘密签订的瓜分阿拉伯的《赛克斯-皮科协定》

绿色归俄罗斯 红色归英国 蓝色归法国


英国人这一圈浆糊捣下来,就产生了许多严重的问题:

1、英國人许诺给侯赛因的是一个大阿拉伯,疆域和ISIS后来主张的伊拉克+大叙利亚差不多。可以说,泛阿拉伯主義这个草就是英國人最初种下的。
2、一战结束,英国不仅没兑现一个大阿拉伯的承诺,反而和法國一起把阿拉伯给瓜分了。
3、中东因此被分成了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约旦、黎巴嫩等一堆小國,國界疆域都是英法随意切割的,完全没考虑种族和宗教等各种因素。形成了阿拉伯民族大、國家小的怪异局面。
在阿拉伯人看来,这明明是西方帝國主義分化我们的阴谋嘛,这就给后来中东乱局留下了重大隐患。
4、而英國人作的最大的祸,就是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阿拉伯人一看,西方人之所以削弱阿拉伯,原来是为了帮助以色列。
就这样,仇恨西方的种子,就在阿拉伯人心里深深地种下了。
事实上,以色列就像一根拔不掉的刺,一方面加深了阿拉伯世界与西方世界的隔阂;另一方面,也激化了阿拉伯人内部的矛盾和猜忌。他们越是打不过以色列,泛阿拉伯主義就越有市场。这也是中东至今仍动荡不安的根本原因。

图片

在阿拉伯人看来,犹太人在历史上长期受迫害,二战纳粹屠杀犹太人,难道这些不都是你们欧洲人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行吗?结果却让阿拉伯人来背锅,命令巴勒斯坦人拱手让出自己的家园,送给犹太人建國,这道理无论如何都说不通。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巴以双方都理直气壮、自以为真理在握,两边的分歧从一开始就无法调和了。

从19世纪的末首批犹太定居点的建立、1930年代阿拉伯起义、到以色列1948年建國、1967年的六日战争,再到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2002年以来修建隔离墙……对于同一件事,双方总是有截然相反的说法。

显然,在犹太人眼里的所谓“应该、公正和胜利”,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就是“羞辱、不公和失败”,甚至是被赶出家园。

总之,双方仇恨的种子不但被埋下了,还生根发芽不断蔓延,陷入了一种“冤冤相报”的暴力循环。

1948年前,犹太人内部还有人认为“犹太国应缓慢建立,不应激怒各方”。但是,总统古里安却顶住压力,通过了建国决议。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古里安的軍事战略就是占领尽可能多的土地。在他的率领下,以色列赢得了这场“开國之战”,最后占领了巴勒斯坦约80%的土地,却有96万巴勒斯坦人被赶出了家园,沦为难民。

图片

要看清楚巴以矛盾的深层原因,还有很多内容,因为篇幅有限,无法在本文一一呈现。关于犹太民族的悲情故事、关于以色列的殖民性、关于阿拉伯恐怖主義的由来,只能等下篇再说,敬请各位同道好友的关注。
- END -
本文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1、《敌人与邻居》,作者:伊恩·布莱克,中信出版社;

2、《一个完整的巴勒斯坦》,作者:汤姆·塞格夫,上海人民出版社;

3、《我的应许之地》,作者:阿里·沙维特,中信出版社;

4、《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知识出版社;

5、《征服与革命者的阿拉伯人》,作者:尤金·罗根,浙江人民出版社;

6、《为你,耶路撒冷》,作者:莱拉·科林斯、多米尼克·拉皮埃尔,浙江人民出版社。

TOP

https://mp.weixin.qq.com/s/aAFsvqanFHHKjytBIwvZjQ

巴以矛盾的根源​:一场文明之间的对立(续)
原创 钱立峰 Jennifer 好奇的芦苇 2023-12-08 10:23 发表于美国
导读:古往今来,历史发展遵循怎样的规则?究竟是理想当中的“文明终将战胜野蛮”?抑或,是随处可见的“弱肉强食和成王败寇”呢?

而巴以矛盾,究竟该归结为事实简单、是非分明的法理问题、土地纠纷?还是如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所言的,近乎无解的文明的冲突呢?

凭着人类这点可怜的智力,我们能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吗?至少我自以为没这个能力。因而,我只陈述事实和逻辑,不想做是非价值的判断。

如果有兴趣,就请您读完本文后,在留言里分享您的回答。

图片

巴以矛盾的根源

一场不同文明间的对立



文 | 立峰

图片


1、上帝视角

古往今来,人类历史的发展遵循着怎样的规则?究竟是人们理想当中的文明终将战胜野蛮?抑或,是现实随处可见的弱肉强食、成王败寇呢?

如果我们愿意观察历史,总能够看出一些端倪、找到一些共性。比如,曾经,

1、文明发达的古希腊城邦,被落后的边陲小國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所征服;
2、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國,最后竟亡于北方尚未开化的日耳曼蛮族之手;
3、先进繁荣的华夏帝國,也曾多次被草原部落的游牧䈣權打得满地找牙;
4、东正教的中心、骄傲地矗立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君士坦丁堡,虽号称固若金汤,却还是被奥斯曼土耳其的穆斯林突厥大軍攻陷了……
那么,我们能否就此得出结论:野蛮总能战胜文明呢?~~显然不能,因为,

当近现代西方文明通过海洋迅速崛起,欧洲的荷兰、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就开始满世界地寻海外找殖民。欧洲人用先进的火枪火炮,好像砍瓜切菜一般,迅速搞定了还处于冷兵器阶段的当地土著,轻而易举便将各种资源占为己有。

显然,当时的欧洲文明相比于其它地区,无论䈣治製度、文化观念,还是科学技术、武器装备,都已经具有了碾压性的优势。
所以,欧洲人在入侵的同时,也将现代文明的种子带到了各殖民地,无心插柳地让被殖民的地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进步,将西方的文明和文化播种到了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对此,我们又该作何评价呢?

那些掌握着先进文化理念的欧洲人,的确在客观上给殖民地带去了现代文明。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就此认为,他们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具有不容置疑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呢?

欧洲人在殖民过程中,对落后土著的入侵、占领,甚至是战争、杀戮,究竟应该被看成是正義的、还是非正義的呢?

图片

也许,历史就是这样,总有许许多多的说不清、道不明。因为客观情况太过复杂、立场角度难免不同、评价标准也多种多样,单单凭借人类这点可怜的智力,想要辩明是非、分清善恶,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太多人却总喜欢站在上帝视角来看问题,凭着一知半解的历史文化宗教知识、以及供过于求的正義感和荷尔蒙,就忙着去解读矛盾纷争、评判历史对错、区分好人或坏人、定义正義与邪恶。

目前,关于巴以冲突所引发的激烈争论依然在全球范围持续发酵,而观点对立的双方,也无不义正词严、正義在握。

图片

然而,事实是,自从犹太人正式提出回到巴勒斯坦复國,一百多年以来,巴以之间的冲突不但从未缓和,而且愈演愈烈,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正在渐行渐远,和解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

因为,巴以双方百年以来积累的矛盾,并非是土地产权、领土归属这些容易辨析的法理问题,而是如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所言的文明的冲突,而这类超级复杂问题却几乎无解。

比如,已故的亨廷顿教授,在他那本红极一时的书里,曾经说道:

属于不同文明的双方,关系不仅无法紧密,而且多半趋于对抗… 其中,最危险的冲突,就在于西方的傲慢和伊斯兰的不宽容之间… 西方人眼里的潽世主義,在非西方人看来,就成了帝國主義。

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所说的“文明”,不仅指不同的宗教、民族或文化,更重要的,是指处于现代或传统两种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族群,因完全不同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将无可避免、接连不断地产生各种碰撞、矛盾和纷争。
而矛盾的双方,一旦卷入了所谓的“文明的冲突”,必将陷深于一种长期的冲突和纷争,并不是几次较量、几场战争所能够解决的。

果然,巴以问题被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的观点不幸印证了,巴以双方即便经历了不断的战争洗礼、赔上了无数的生命代价,他们之间的矛盾非但没能有所缓解,仇恨反而越积越深,时至今日,在这块土地上,和平竟成了一种奢望。

图片

巴以之间的和平 就像巴勒斯坦的领土那样

显得支离破碎 毫无希望



2、文明的冲突

很多人读历史,都会不自觉地将现代社会的普遍观念,套用在古人和历史事件上,然后,再加以无情的批判。其实,这同样是一种上帝视角。因为古人的思维和观念,会因时代的局限而与现代人完全不同。

而这种差异,也体现在环境迥异的欧洲犹太人和中东阿拉伯人身上。尽管两者从宗教、人种、语言来看,无不同宗同源、高度相似,但在欧洲生活了一千多年后回到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与在老家世代繁衍生息的阿拉伯人相比,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早就天差地别、毫无交集了。

这种欧洲现代文明与中东传统文明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

•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对于國家的理解很不一样。

在近代民族國家出现以前,古人几乎没有國家的概念。比如:
1、在古代欧洲,西罗马帝國灭亡后,就分裂出了大大小小的王國、公國、教皇國和自治领地等等,但多数欧洲人压根不关心國王是谁,更没有國家、民族的概念,他们只知道自己是基督徒。
2、华夏帝國则不断地改朝换代,人们重视儒家的伦理纲常,同样只知道有朝廷,不知有國家,也没有國家、民族概念。
直到20世纪初,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思维和观念,还普遍停留在传统社会;与此同时,从欧洲来的犹太人,思维方式却已相当现代了。比如,
1、对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来说,几百年来一直处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治下,他们的观念遵循的是传统的帝國模式。
与帝國模式配套的,就是臣民社会,而非公泯社会。
而所谓臣民,无非是交出个人的自油意志,换取皇帝、國王或领主的保护。
——这就是阿拉伯人起初对于國家的理解。
所以,当一战以后奥斯曼帝國垮了,巴勒斯坦人立马就给自己换了个主子——侯赛因家族的费萨尔,结果费萨尔却背叛他们,偷偷与犹太人签约,用同意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为条件,换取其支持自己在叙利亚和约旦独立建國。

巴勒斯坦人还是不死心,又选了本土的大穆夫提侯赛尼作为领袖。这个侯赛尼为保住權力而选择了激进,渐渐带领着巴勒斯坦人走向了与英國对抗的道路。

图片
分析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困境的书汗牛充栋

2、与此同时,犹太人对國家的理解却超级现代。因为早在威尔逊1918年抛出十四条前,犹太人在最初提出复國时,他们要复的那个國就已经是现代民族國家了。
现代民族國家的基本运行逻辑,就是公泯社会,即公泯通过纳税获得䈣治權利。
所以,犹太人早就在巴勒斯坦搞起了選举,成立了代議製机构。当然,所有这些都仅限于犹太人内部,他们可不认为落后的巴勒斯坦人可以成为公泯社会的成员,能与之共享䈣治權利。他们要建的是犹太人自己的國。

当然,巴勒斯坦人也并没有加入的想法,因为土包子的阿拉伯人压根就看不懂犹太人的玩法,不明白他们煞有介事搞得究竟是什么鬼。
图片

• 阿拉伯人不理解犹太人的现代䈣治逻辑。

在一战过后《贝尔福宣言》发表不久,犹太人就如潮水般地涌入了巴勒斯坦,也令当地的民族矛盾日趋激烈。

作为巴勒斯坦的托管者,英國人为了体现公平、缓和矛盾,就在1923年张罗了一次選举。结果却费力不讨好。对于英國的好心,虽然两边都不买账,但理由却大相径庭。比如,

1、犹太人当然不赞成選举,因为他们既不占多数,也根本不肯承认巴勒斯坦人能与自己平起平坐。

但迫于英國的压力,犹太人还是很不情愿地同意了。

2、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阿拉伯人,同样愚蠢地抵制了選举,他们的理由也很奇葩:

⑴ 首先就是普通阿拉伯人的不理解。他们对现代民族國家的玩法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更看不懂犹太人从欧洲带来这些个洋玩意到底有什么好。

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犹太人在欧洲混了两千年才搞懂现代䈣治里那些道道;而世代土生土长、种地放羊的阿拉伯人,一时半会儿哪里能弄得懂?

对英國人要搞的選举,普通阿拉伯人表现出了本能的害怕,担心这是英帝國主義和犹太人合伙算计他们的阴谋,就是想剥夺他们现有的權利。

于是,这种阴谋论很快就在阿拉伯人当中大行其道了,他们一把撕了選漂上街游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了侯赛因家族的周围。

图片
一战后大量涌入巴勒斯坦的欧洲犹太人
⑵ 阿拉伯的權贵阶层不可能真心支持選举,因为要是真選举了,他们一定会失去權力。

阿拉伯人里支持選举的,只有极少的知识分子精英,但架不住上层贵族和底层民众的共同抵制,计划中的選举自然无疾而终。

⑶ 在持续不断的外来压力下,巴勒斯坦人内心越是无奈,其表现就越是激进。他们发现费萨尔靠不住,就转而支持大穆夫提侯赛尼。

可惜这个穆夫提,在阿拉伯人里权威就没法和费萨尔相比,到犹太人那儿就更遭鄙视了。于是,侯赛尼为了保住權力,唯一的办法只有激进了。

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对選举的疑虑和抵制,就能窥斑见豹,知道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因为观念不同,会发生多少矛盾了。
图片

而事实上,这也很正常。因为,从传统帝國模式切换到现代民族國家模式,远非威尔逊拿出十四条就能一键解决的。即便欧洲人要转过这个弯儿来,也需要花上好几十年的时间。
• 犹太人为什么一定要成为多数?

正因为犹太复國者非常清楚现代民族國家的运行逻辑,所以他们打一开始就决心要成为多数。因为,
1、在帝國模式下,䈣治權力的分配是以血统为依据的。所以帝國内部的民族多样性就是无所谓的,只要臣民们能照章纳税就行。

比如,历史上的神圣罗马帝國、奥匈帝國、奥斯曼帝國等等,内部民族都极具多样性;而华夏帝國,就连统治者都几次被外族所取代,老百姓照样该干嘛干嘛。
因而事实上,这些帝國不但不排斥多样性,甚至可以被看作民族的熔炉。
2、但自从拿破仑战争用民族主義忽悠平民上战场,法國就在全欧洲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引得各國争相效仿,纷纷打起了民族牌。

在古代欧洲,打仗都是贵族的事,贵族为争夺领地爵位相互厮杀。那么,平民又为什么愿意上战场当炮灰呢?——因为统治者拿出来用于交换的,就是選票。

但一开始的選举并不是潽選,所谓“无代表不納稅”,与“无納稅不代表”,便成为硬币的两面。在投票權与纳税额挂钩的前提下,人们的䈣治權利会产生差异。

当䈣治逻辑是用钱说话,民族性就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了。于是,民族國家的䈣治權力分配规则,就从以血统为依据,改成了以纳税为依据。

这时,阿拉伯人和犹太人谁占多数就无所谓。因为只要犹太人的钱足够多,在䈣治上能说了算,就不一定非要在人口上占多数。

图片

3、但是,自从欧洲1848年愅命推出潽選,䈣治逻辑就又不一样了。潽選要求义务和權利的分离,这时,钱多钱少就没那么关键了,人数成为多数,才成了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潽選讲究人人平等,在这个逻辑下,犹太人要站住脚,就必须排除杂质、追求同质。于是,犹太人积极移民,并主动排斥巴勒斯坦人,就成了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因而,早在1895年,犹太复國运动的教父赫茨尔就提出过,要把赤贫阿拉伯人口“秘密运出边界”。这显然只是一种愿景。但等到魏兹曼成为老大,复國运动进入实操环节时,犹太人可就真刀真枪地干起来了。
• 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对于土地产权的理解不同。
关于犹太人是否侵占了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前阵子网上讨论得火热。来自特拉维夫大学的张平教授的一种观点相当有市场,他说:

犹太人并没有侵占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因为,犹太人花真金白银买了巴勒斯坦6%的土地,而巴勒斯坦人做过产登记的土地,数量是零。

因此,张平教授得出结论:

联合國后来批准占人口数量占1/3的犹太人,在巴勒斯坦57%的土地上建國。那么,即便犹太人多占了土地,他们占的也是奥斯曼帝國的土地,或是后来的托管巴勒斯坦的英國人的土地。总之,无论犹太人多占了多少土地,都与巴勒斯坦人无关。

图片

而秦晖教授在最近一次讲座中,似乎对张平教授的说法有所纠正,他说:

土地产权与國家主權是两个概念,即便某人实际拥有一块土地的产权,但如果这块土地在别國境内,那也属于别國领土。

延伸一下,秦晖教授认为巴勒斯坦人应该承认现状,无论是联合國决议划拨给以色列的领土,还是以色列通过五次中东战争打下来的领土,以色列对所有这些领土,都拥有毋庸置疑的主权。

诚然,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是建立在土地产权私有,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法治之上的。但即便西方有先进健全的现代产权製度,我们也无权因此彻底否定从几千年的“落后”传统中延续下来的事实上的土地归属权。
而事实是,古代人对土地的实际占有过程,正如洛克所说的,是通过劳动的渗入完成的。——而这,正是巴勒斯坦人在1300年的时间里对那片土地所做的事。
不论东方西方,某人对某物的占有,最早的合法性,都来自于自下而上的共识。也就是,只要其他人对此没有争议就行。而自上而下的产权认证,则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才有的製度。
图片

正因为对土地产权的理解不同,所以,
1、犹太人才认为,在购买土地后把原来的佃户赶走,是天经地义的。
2、但是传统社会(包括传统欧洲)的默认共识却是:土地与佃户不可分,地主拥有的,只是收租权。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同样这么认为,所以完全无法接受犹太人赶走佃户的做法。
正因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在现代性,抑或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上的各种不同,双方才在不断的接触、交往和对抗的过程中,深深地种下了难以调和的矛盾的种子。
3、犹太复國者的殖民性

显然,对于不断涌入的犹太人,巴勒斯坦人虽然不堪其扰,却也无能为力。而新来的犹太人则契而不舍,像楔子一样扎下根来,在巴勒斯坦建设梦想中犹太國的同时,还要殚精竭虑地将阿拉伯人排斥在外。

为了能留在这片土地上,犹太人从一开始就尝试了各种办法。比如:

1、向巴勒斯坦的封建主大量购买土地,例如复國先驱西奥多·赫茨尔就曾亲自出面,向当地撒索克家族购入了约7500英亩土地;

2、建立乌托邦式的集体公社,例如基布兹;

3、组织犹太青年軍,到人烟稀少的荒原山谷,千辛万苦、披荆斩棘,用半軍事、半农业的屯垦製度,建设一个个犹太定居点,作为自己的新家园。

但是,犹太人来巴勒斯坦建國,却从来没有想过要解放巴勒斯坦人,他们想解放的只有犹太人自己。他们打一开始就没打算和阿拉伯人共享家园。
因而,犹太复國运动的殖民性,就在这些犹太人对抗自然,并对抗周围的阿拉伯人的过程中逐步被激发起来。
图片

今天以色列的基布兹

⭐️ 驱逐+占领

其实,早期的犹太复國者们并没想过要使用暴力。比如,复國运动之父赫茨尔在决定购买巴勒斯坦土地、推进犹太移民安置时,就曾被手下建议,用暴力疏散当地的阿拉伯人,但赫茨尔并不接受。

但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威尔逊在巴黎和会提出民族自决原则,世界各地纷纷兴起了民族解放运动。当犹太复國者面对着来自阿拉伯人越来越激烈的抵抗时,他们便开始狠下心肠、明确提出,驱逐阿拉伯人时“行动要果断、迅速”。

于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就日渐频繁起来。犹太人说是自己的社区首先遭到了阿拉伯人袭击。但其实谁先动手早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犹太人渐渐明确了自己的策略,即占领+驱逐。他们步步为营,不断挤压阿拉伯人的生存空间。阿拉伯人的村庄开始逐渐被犹太人的定居点所取代。

图片

右:1948年5月14 本·古里安宣读以色列独立宣言

左:1948年7月9-13 以色列为了占领吕大城

而对巴勒斯坦人实施了大屠杀



可以说,移民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与当地的阿拉伯人之间,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冲突;而规模和伤亡巨大的、被历史记录在案的事件,也不在少数。比如:

1、1929年,阿拉伯人对犹太人的希伯伦大屠,犹太人的家园被掠夺,双方各有一百多人丧生。

2、1936~1939年巴勒斯坦大起义,反抗当时英國总督对犹太人大量移民的纵容和帮助。

3、1948年5月第一次中东战争中,联合国要求的休战期间,以色列在征服占领吕大城的过程中,对阿拉伯人进行的大屠杀。多达450巴勒斯坦人丧命,7万人被驱逐。(Wikipedia—吕大大屠杀The Lydda Massacre)

3、1948年犹太复國组织的武装人员,试图占领耶路撒冷附近的代尔·亚辛村,对阿拉伯村民进行了大屠杀。

4、同年,阿拉伯人又在伊西翁村,对犹太无辜民众发起了报复性杀戮。

5、1982年9月,第五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軍方在冲突中,纵容黎巴嫩长枪黨屠杀位于贝鲁特萨布拉和夏提拉难民营中的巴勒斯坦难民,遇难人数约762~3500。(From Wikipedia—Sabra and Shatila Massacre)

6、1987~1993年,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发起了一系列反抗以色列的抗议和暴动,被称为First Palestinian Intifada,即英提法达。

图片

最初,犹太人开创國家,迫不得已用了些軍事手段进行殖民。但是,当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后,它的殖民性非但未能停止,反而愈演愈烈。而这,又给现在的以色列和中东地区带来了无尽的恶果。
《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的作者弗里德曼说,
以色列人号称自己的武器是清白的,但在现实世界里,他们所奉行的,同样是最冷酷无情的准则,不仅要把仇敌赶尽杀绝,还不惜采用最狡猾、最虚伪的手段。

在黎巴嫩难民营大屠杀发生后,弗里德曼作为唯一以获色列允许的西方记者,去采访以軍驻黎巴嫩的总指挥官德鲁里少将,当后者被质问难民营里发生的屠杀,少将并没有回答,这表明他默认了。

总之,犹太人从无到有、在巴勒斯坦开创了一个國家;以色列像一把楔子一样,插进了中东的心脏。他们的办法就是两个——占领加驱逐。
⭐️ 定居点问题

事实上,除了持续不断的冲突、战争、甚至屠杀,还有一件饱受争议的事儿,就是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建立的无数大大小小的非法定居点。

这些定居点之所以被称为非法,是因为它们从未获得过联合國的承认,也未未曾得到过其他國家和国际社会的认可,同时,也被国际法院判定为非法。

图片
约旦河西岸 以色列漂亮整齐的定居点
早在20世纪初,犹太人就开始在巴勒斯坦建立定居点了,那是复國先驱们在人烟稀少的峡谷和荒原地带,历经千辛万苦、成功开拓的成功典范,被外界看成犹太人为民族解放而进行的大胆尝试。

当时的犹太复國者既想在巴勒斯坦建成一个犹太國家,又小心翼翼地与殖民主義保持距离,虽然也做了不少坏事,但他们尽可能把不光彩的一面隐藏起来,励精图治、建设國家,用出色的治理成果,向世人展示和证明自己的建國正当性。

但在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以色列差点再次遭受到灭顶之灾,虽然最后险胜,却遭遇了巨大的挫败。这让以色列人更深刻地体会到来自周围阿拉伯世界的威胁,将他们埋藏于内心的殖民性又一次激发起来。

因而,在1970年代,以色列國内的激进派占据了上风,开启了新一轮的定居点运动。

事实上,以色列至今已在约旦河西岸及东耶路撒冷建起了一百多个定居点,迁入了超过70万犹太人,并在定居点的周围竖起了一道道高墙,将犹太人和周围的穆斯林分隔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数不清的高墙和安检,人为阻隔了巴勒斯坦人的流动,阻碍了他们与外界的交流。

图片

然而,高墙断绝的,还有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间的善意与和解的希望。随着怨恨和暴力程度的不断累积,双方的防范和敌对也愈演愈烈,这就让一部分巴勒斯坦人转向了极端激进,也将中东的地缘政治拖进了一个很不确定的深渊。

以色列修建的隔离墙,是巴以冲突下最突出的权力象征。它限制了巴勒斯坦人的自油出入和流动,也让他们变为事实上的二等公泯。比如:

1、同一家族的巴勒斯坦人,很多都横跨于隔离墙的两边,他们只有得到以色列颁发的通行证,才可能相互来往走动。

2、隔离墙阻断了巴勒斯坦人经商、劳务和谋生的便利,而经济繁荣的第一要素就是自由流通。一座座高墙将里面的人圈禁起来,好似孤岛上的囚徒,被剥夺了对未来的希望。

3、想进入阿克萨清真寺礼拜的穆斯林,就必须接受以色列军警的盘问,还会被要求背诵《古兰经》以自证身份。

然而,在这块土地上,以色列的经济却离不开巴勒斯坦人,它不得不依赖巴勒斯坦来补充廉价的劳动力。可即便是那些拥有身份证的巴勒斯坦人,也无法抵抗那一道道的隔离墙。
与无处不在的高墙朝夕相处,早已成了巴勒斯坦人生活中的日常。
图片

4、犹太复國者的执着

不得不说,一部犹太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斥着犹太人的苦难与执念的历史,《我的应许之地》的作者,以色列犹太记者阿里·沙维特Ari Shavit曾说:
犹太复國运动,归根结底,就是成为孤儿犹太人,被他们的欧洲母亲抛弃后,发起的最绝望的“十字军东征”。他们失去了旧的家园,就必须创造一个新的。这就是为什么犹太人来到巴勒斯坦,绝望而坚定地紧紧攥住这块土地的原因。

而犹太人的执着,正缘于来自欧洲的的威胁。一千多年以来,他们不但遭受着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歧视、打压和迫害;还在二战当中,经历了骇人听闻的灭绝种族的大屠杀。
而反犹,绝不仅仅是纳粹德國的罪行。在整个欧洲,特别是东欧,反犹主義始终暗潮汹涌。尽管欧洲各民族之间互有矛盾、错综复杂,但他们却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反对犹太人。
二战以后,犹太人虽然被从集中营里解救出来,但境遇却并没有明显的好转,他们依旧是被歧视的对象,仍然没有财产安全和人身保障。
图片
左: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右:斯皮尔伯格《辛德勒名单》
复國运动之父赫尔茨早在19世纪末就曾经预见到,犹太人在欧洲的处境一定会越来越艰难,只有尽快结束离散,回到圣经中的应许之地,才可能获得安全、享有幸福。
但不幸的是,后来犹太人的遭遇,比赫茨尔的预言更为悲惨。于是,幸存下来的犹太人才有了更加强烈的建國愿望,不顾一切,用暴力驱赶巴勒斯坦本土的阿拉伯人,以极端强悍的姿态,建立起一个新的國家。
犹太人对阿拉伯人越是强悍,内心的恐惧就越展露无遗——那些高高在上、自诩文明的欧洲人,千百年来在犹太人心里持续不断种下了深深的恐惧。
图片

以色列的犹太大屠杀纪念馆

这也正是120余年的以色列建國史背后那片巨大的阴影,既不容回避,也挥之不去。因而,阿里·沙维特在他的书里说:
自从我记事起,就真切地知晓了恐惧…1960年代中期的以色列,是一块富有活力的希望之地。

然而,以色列富人豪华的宅邸和漂亮的草坪上,似总有暗波汹涌。我恐惧它总有一天会吞噬所有人,就像神话中海啸会摧毁一切。

也许,以色列会成为另一个亚特兰蒂斯,迷失在海洋的最深处。

1948年以后,以色列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就经历了五次大的战争,及无数不同程度的冲突,直到今天,仍生活在盛行着恐怖主义的阿拉伯世界的夹缝里。
在这个中东唯一的“西方國家”,弥漫着来自阿拉伯人的无处不在的敌意。在这里,安全是一种奢望。
看似,犹太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國家,打赢了所有的中东战争,还建设起了美丽富饶的家园。然而,以色列人却始终深陷在中东乱局的泥潭里,左突右冲、身心俱疲。他们真的赢了吗?
其实,同样有很多犹太人在谴责以色列自己的政策,并努力捍卫巴勒斯坦人的权利,比如:
1、《人类简史》的作者,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
2、《我的应许之地》的作者,以色列记者阿里·沙维特;
3、《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的作者,美國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

在以色列和周边國家的战争中,每一次都获得了胜利。相信如果再来一次,以色列依然会赢。但是,在双方都付出了无数的生命代价以后,仇恨却丝毫没有消除,反而愈演愈烈。
图片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日战争之后,以色列为了安全,把前线推到了别國的领土之上,而换来的,却是更大的仇恨与危机。
结果,让以色列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即赎罪日战争中,扎扎实实地感受了一把几乎亡國的惊吓。于是1979年才有了以色列与埃及“土地换和平”的戴维营协议,在美國总统卡特的斡旋下将西奈半岛换给了埃及。
图片

对参战双方来说,战争的损失很可能超乎想象,战争的代价也并不一定承受得起,900多万以色列人或许能够把周围3.5亿的阿拉伯人一一打败,但是,谁都无法消灭对方。
刀剑也许能带来一时的胜利,却换不来长久的和平。犹太民族若要在中东这片土地长久生存,仅凭战争有可能实现和平吗?还是铸剑为犁、寻求谅解?
弗里德曼在来到黎巴嫩的第一天就被告知:在贝鲁特,所有的和平都是假象,只有战争是永恒。当你来到这里,就已经走进了没有觉察的战争之中。
而在当今以色列那条狭小國土上,其实也并不比邻國黎巴嫩好多少,同样随时被笼罩在恐怖袭击的阴影之中。
在这场以色列和阿拉伯人的文明的冲突中,以色列是赢家吗?生活在恐惧中,生活在邻居们的仇恨中,我想不出来,这样的民族有何幸福可言?
图片

一名以色列女兵 看铁穹反导系统拦截加沙发来的火箭

关于伊斯兰恐怖主義的根源,关于犹太民族的神话,以及犹太人在欧洲为何如此招人怨恨,限于本文篇幅所限,我会在后续文章另行论述,敬请关注。
- END -
本文未完待续


申明:我还是强调一下我本人对目前巴以问题的态度,

无论以色列在它的的建國历史中有着怎样的不光彩,无论巴勒斯坦人在过去一百多年里遭受过多少的不公正,恐怖主义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原谅的。事实上,哈马斯并不能代表巴勒斯坦,它们的暴行应该遭到所有人的谴责唾弃,我个人坚决支持以色列为了自卫所做的一切。

对于历史事件,我愿意首先应尽可能地还原真相;然后再去努力寻找历史进程后面的推手和动力。正所谓“冤有头、债有主”,只有理解这些,才能帮助我们在一团乱麻的现状中厘清头绪。

对于以色列的态度,无论它过去的战争也好、殖民也罢,不管孰是孰非,一个國家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几代人过后,就是一个既成事实。除了上帝,没人有能力做出判断。我们要做的,并非没完没了地纠结过去,而应该就事论事,直面现实,想方设法化解矛盾,能让未来更和平美好一些。


参考资料:



1、《敌人与邻居》,作者:伊恩·布莱克,中信出版社;

2、《一个完整的巴勒斯坦》,作者:汤姆·塞格夫,上海人民出版社;

3、《我的应许之地》,作者:阿里·沙维特,中信出版社;

4、《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知识出版社;

5、《征服与革命者的阿拉伯人》,作者:尤金·罗根,浙江人民出版社;

6、《为你,耶路撒冷》,作者:莱拉·科林斯、多米尼克·拉皮埃尔,浙江人民出版社。

TOP

https://mp.weixin.qq.com/s/KP5ohEkQoSk-QLfzjehN2w

巴以矛盾系列:伊斯兰恐怖主義的源起
原创 钱立峰 Jennifer 好奇的芦苇 2023-12-24 10:40 发表于美国
导读:奥古斯汀说,世间没什么东西生来就是邪恶的。恶是因为善的缺失;正如黑暗是光明的缺失。同理,机体若不适应环境、健康失衡,细菌病毒便会趁虚而入。

伊斯兰恐怖主義的源起同样如此,自19世纪末,当全球化的浪潮深深介入中东地区,让阿拉伯人在现代价值、西方霸權和民族主義等新思潮的冲击下苦苦挣扎时,恐怖主义便在他们日积月累的失意与无奈中,趁机滋生、并野蛮生长起来。

而从犹太人这边看,按犹太经典《巴比伦塔木德》的说法,犹太人除非得到上帝的指引和救赎,否则不能主动回到先祖之地。而犹太复國者擅自动用武力,强行回到巴勒斯坦,试图将命运掌握在人的手中,这就违背了犹太教的本质。

而犹太人始终命运多舛,不但在欧洲长期遭受排挤打压,如今在建立犹太國家以色列后,仍然四面受敌不得安宁,原因也许就在于此。

上帝为世界制定了法律:隐藏于大自然中的法律,叫自然规律;而上帝为人类制定的律法,即自然法。从國家民族,到每一个人,获得救赎的唯一途径,就是顺应自然规律、遵循上帝的律法;那些无法认识到自身的有限,狂妄自大、胡乱折腾的人,注定会受到上帝的惩罚。

图片

巴以矛盾 之

伊斯兰恐怖主義的源起



文 | 立峰

图片



市面上关于巴以矛盾原因的解释太多了,它们或简单粗暴,或不得要领,比如:
1、这是两种宗教间的缠斗;
2、这是不同民族间的博弈;
3、这是因石油引发的冲突——即以色列背后的西方大國,与中东的阿拉伯产油國之间的利益纠葛;
4、这是一场现代与传统的意识形态大战——即以色列实行的现代憲䈣泯主製度,与伊斯兰䈣教合一的传统的治理模式间的不兼容。
5、抑或,这是在欧洲长期遭受歧视、排挤、压迫、乃至被种族屠杀的犹太人,万般无奈之下涌入中东,在阿拉伯人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國家,用早已被國际社会唾弃的殖民手段,占领当地人的家园,并回过头来歧视、排挤、打压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这样一个冤冤相报的故事?
不得不说,巴以问题远非宗教或民族矛盾那么简单,也早已超越了土地纠纷或领土争端的法理范畴;在巴以关系百年来的演化中,还夹杂着世界大战、石油资源、地理枢纽等许多不容忽视的要素。
这块原本阿拉伯人的土地,早就身不由己地成了文明冲突的焦点、大國博弈的战场、各方争夺的热点。比如:
1、在一战中,英國把阿拉伯人当作棋子,打败了奥斯曼帝國。随后,立马背信弃义,把阿拉伯人凉在一边,扭头就跟法國一起把中东这块肥肉给瓜分了。是否因为一战期间,中东地区就已经发现了大量的石油储备呢?

要知道在那以前,那块地方并不存在伊拉克、叙利亚、约旦、巴勒斯坦、黎巴嫩等中东小國。只要看一眼它们的國界线,就知道那不是自然形成的,事实上,它们就是英法在会议室里,在地图上比着尺子用红蓝铅笔拍脑袋随手给画出来的。

对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来说,不安定因素大都是國家大、民族小。因一國之内有许多少数民族,才有了各种矛盾。比如曾被称为欧洲火药桶的巴尔干地区。

而对中东那一大串阿拉伯國家来说,情况正好相反。他们问题恰恰是民族大、國家小。比如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与其它阿拉伯人相比,他们语言历史文化宗教全都是一样的。而现在的中东,却成了全世界的火药桶。

图片

2、在二战结束、以色列建國后那段时间,世界进入了冷战格局。以色列和周围的阿拉伯國家,都不可避免受到了美苏两大巨头的裹挟。他们为了寻求自保,也为了获得战争援助、國际支持,不得不在美苏之间选边站队,这就让中东本来就错综复杂的矛盾,变得更加一团乱麻…

3、当中东这块肌体,在内部矛盾和国际乱局的共同作用下,变得病态而失衡,越来越不健康时,恐怖主義的病毒也就趁虚而入、在中东地区野蛮生长、大肆发作起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病毒蔓向全世界蔓延,伊斯兰恐怖主义也就成了人们眼中的一种难以治愈的现代顽疾。

中东地区,本来就是一块是非之地。它作为欧亚非三大洲的枢纽地带,历史上就曾经被各路人马轮番占领、被各方势力不断觊觎;直至近代,又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石油,便更成为了各方争夺的焦点。

而巴以问题,正是这些错综复杂的诸多矛盾,相互交织、不断发酵的结果;时至今日,才酿成了当今世界一个令人绝望的、近乎无解的难题。

图片

再次申明:

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是一个有机的超级复杂系统,影响历史进程的,往往是无数变量的共同作用。而牵动着世界神经的中东和巴以问题,更是如此。
我研究这些问题,只是试着在历史与现实的重重迷雾中,梳理出几条有迹可循的线索,寻找到一些符合逻辑的解释。而对卷入其中的各方,我既无法判断善恶,更不想选边站队。而人的看法也总是在变。事实上,在查找资料的过程,我一直以来的某些固有的看法就已经有所改变了。
诚如维尔·杜兰特所言,历史大部分都是猜测,剩下的那点儿是偏见。而基督教认为,人既不配、也不能分辨善恶。
问题是,无论我们支持谁或反对谁,这世界压根儿就不在乎。而我观察历史的动机,也仅仅出于好奇,就想看看上帝他老人家究竟是怎么出牌的。
一般来说,决定一个民族或國家命运的,除了自身的民族性格,另一个无法逃脱的因素,就是时代的潮流、历史的大势。
这个系列的前两篇,我关注的是犹太和阿拉伯两个民族自身的情况,即所谓的内因;在本文中,将试着从历史走向和國际环境的角度来解读中东,看看它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这样一种痛苦而尴尬的局面的。

图片

1、帝國统治 VS 民族國家

中东的主人,长久以来都是阿拉伯人。当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阿拉伯人就在这里建立过多个大帝國。后来,小亚细亚的突厥人建立了奥斯曼帝國,在中东实行了长达500年的统治,直到它一战战败后解体。但居住在中东的,始终是阿拉伯人。
有种观点认为,奥斯曼帝國是一个无法复制的奇迹,因为在它500年的统治期间,无论是现在被视为恐怖主義大本营的阿拉伯半岛,还是曾经被称为欧洲火药桶的巴尔干半岛,都长久地维持了各个宗教与诸多民族间的和平共处。
然而,当一战导致帝國的崩溃,从旧帝國的废墟中新诞生出一大堆民族國家后,原来风平浪静的几个区域——中东、巴尔干和北非,就始终不曾太平过。直到今天,依然是冲突频发、动荡不断。~~这种现象颇耐人寻味。
现在,我们对民族國家早就习以为常了,但在一战后民族主義刚被放出牢笼时,就让人见识了它天良丧尽、残暴无比的一面。比如,
当一战后几大帝國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十几个新的民族國家。在战后分大饼时,战胜國对领土难免贪心不足、多吃多占,这就让一國之内的少数民族倒了大霉。因为,他们大多是属于原来敌对阵营的,便理所当然地成了被迫害的对象,动荡和劫难也就在所难免了。例如:

1、一战后的土耳其和希腊,就相互对居住于本國境内的对方族裔群体大开杀戒、无情清洗,被屠杀和逃难致死的人数多达上百万。有种流传甚广的一种说法是,法西斯主義最早起源于土耳其。
2、一战让德國失去了1/8领土,也让被划到别國的1300万说德语的人口就成了受尽欺负的少数民族。这成了日后德國纳粹崛起的直接诱因。
图片

不得不说,这就是泯族國家的逻辑。而帝國统治却宽容得多,比如:

1、帝國统治建立在效忠的基础上。臣民之所以效忠皇帝,是因为皇帝有义务为他们提供保护;而臣民作为回报,则必须向皇帝交税。

奥斯曼帝國地域宽广,横跨亚欧非三大洲,内部民族宗教众多,所以帝國始终对民族和宗教秉持十分宽容的态度,并且在各地推行地方自治。

而当时另一个帝國即奥匈帝國,同样对各个民族非常公平,对于少数民族甚至还有倾斜和补偿。各民族不分大小,都得到了真正的平等和尊重。比如,

20世纪初的维也纳議会,绝对是当时的一道风景,议员们光语言就五花八门,有德语、捷克语、波兰语、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斯洛文尼亚语、俄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 爱用啥用啥,议会也不提供翻译,听不听得懂都自己负责。
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这种统治模式,被认为是人间典范、欧洲之光。因而一战前的30年间,它曾一度是欧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而维也纳也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全欧洲的首都,各路人才精英争相汇聚于此,可谓群星璀璨、流光溢彩。

值得一提的是,奥匈帝國时期也是犹太人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佛洛依德、茨维格等大量著名的犹太学者。但等一战后搞了民族國家,犹太人的待遇就急转直下了,甚至,沦为了被屠杀的对象。

也就是说,帝國统治者一般只追求权威,它是容忍、甚至保护宗教和民族的多样性的。

图片

1913年的维也纳



2、而民族國家的统治,则是建立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的,讲究的是内部的纯粹和单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因而,民族认同是建立在对外部的仇恨和恐惧之上。而且,与帝國模式下的分權自治不同,民族國家模式反而更强调自上而下的控制。

犹太人最初计划到巴勒斯坦复國,想要建立的就是一个属于犹太人的民族國家。等到一战后土耳其、希腊、波兰、罗马尼亚等國开始了对少数民族普遍的屠杀和迫害,特别是他们在二战遭遇了纳粹的种族屠杀后,犹太人建立民族國家的信念,就变得更加坚定了。
而帝國时期的阿拉伯人,并没有基于民族的身份认同。他们的身份标记,只是基于部落的血缘,以及基于宗教的逊尼派或什叶派。
但在一战中,英國在奥斯曼后方搞事情,成功煽动起了阿拉伯人的民族主義情绪,给钱给武器不说,还为他们派来一个軍事顾问,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并且还曾信誓旦旦地许诺,战后要帮他们建一个大阿拉伯國家。
图片

然而,阿拉伯人浴血奋战换来的,却是英國人的背信弃义。英國本来答应要给阿拉伯人一个完整的大馅饼,后来却改成了一个切成六块的披萨,英國法國抢先分走了五块,只剩下最后一块,还送给了以色列。
因为当时,在英法等大國眼里,只要是欧洲之外的其他地方,國界都是不存在的。虽然,那里明明摆着一个古老的奥斯曼帝國,但在英法看来,那不过是一块块等待被占领土地。在一战激战正酣的时候,英法就早已经私下签约把它们全部划瓜分了。
现在的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约旦、黎巴嫩、也门、利比亚等阿拉伯國家的疆域,就是当年英法关起门来随意切割的,完全没考虑具体的种族和宗教因素,这为中东日后的动荡留下了重大隐患。
英國策动阿拉伯人起来反抗奥斯曼时,阿拉伯人并不知道,与英國人合作,即便打赢了战争,他们也将一无所得。而更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阿拉伯世界在好不容易脱离奥斯曼帝國的统治后,非但没有获得期待中的和平,反而陷入了一百多年的劫难。
而泯族國家的建立,正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说,需要建立在“共同想象”的基础之上。
图片

当复杂的、有机的阿拉伯社会,像比萨那样被西方随意切割成小块以后,就造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
2、什么是泛阿拉伯主義?

英法为了打赢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中东地区捣糨糊,战后又将它当成披萨给随意切分了。这究竟引发了怎样严重的问题呢?

我们知道,一战以后最有影响力的主张,就是美國总统威尔逊在巴黎和会提出的14条,里面全都是些高大上的主张,其中有两条重要内容是:

1、禁止國家间的秘密外交,不许再在桌子底下搞阴谋;

然而,英法瓜分中东,恰恰是大國桌子底下的秘密外交,但巴黎和会基本就是英法美三家说了算,中东这块到嘴的肥肉怎么能放弃呢?毕竟,漂亮话只是用来装装门面的。而这,却为日后中东的持续动荡埋下了一个大雷。

2、民族自决,即以民族自决方式决定本民族的未来。也就是说,各民族可以想獨立就獨立。

于是战后,从奥斯曼帝國和奥匈帝國崩溃后的废墟上,就诞生了很多新的民族國家,最典型的要数巴尔干地区。

但在以前帝國时期,各个宗教和民族都是混居的,哪儿有那么泾渭分明?所以这些新國家的问题,大多出在一國之内的同质化不够,即因民族差异而产生诸多國内矛盾,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國内少数民族的迫害。

简言之,大多数國家的问题是國家大、民族小。而各國在建立民族國家的过程中,所引发暴力与积怨,恰恰为二战的血腥与残暴做好了准备。

图片
1919~1922年希土战争
所以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这世界上90%的坏事都是好心人干的。而坏事中最坏的那部分100%都是好心人干的。这话用在威尔逊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理想主义害死人。

然而,中东地区的问题却正好相反。一战以后,中东被英法随意切成披萨,事后却发现,被切开的披萨与披萨之间,却几乎谈不上有多少差异。

因为,所谓的民族國家,不过是一种共同想象,想象自己的历史、文化、语言、宗教、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都和邻居的有所不同,将所有差异打个包,就形成了所谓的民族性。

但在中东的一大串小國,又发现彼此的历史记忆、语言、宗教、习俗全都一样的,那英法你划定个國界,又有什么道理呢?这难道不是帝國主义分化我们阿拉伯人的阴谋吗?

正因为中东各國本来就没有稳固的根基,所以泛阿拉伯主義的主张才越来越甚嚣尘上起来。而且,二战过后,巴勒斯坦又多了一个以色列國,问题就更加复杂了。

因为,阿拉伯人认为,英法不但想分化我们,还处心积虑地把以色列当成一个楔子,插进中东心脏耶路撒冷,足以证明他们还有更大的阴谋。

图片

照理说,来了个以色列,阿拉伯人就应该变得团结呀?不是说“兄弟阋于墙,共御外辱”吗?然而,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阿拉伯人的矛盾反而加深了。因为,
阿拉伯联盟表面上同仇敌忾,摆出一副誓死消灭以色列的架势。但是暗地里,他们却勾心斗角、谁都不服谁,所以大多出工不出力,心里打的都是自己的小算盘。

因而,面对齐心协力、拼死抗争的犹太人,一开始占据绝对优势的阿拉伯联盟,始终都处在一种相互猜忌、各自为战的窝里斗状态。五次中东战争,看似都因巴勒斯坦而起,却从没真正帮到巴勒斯坦人。

于是,以色列就像一根拔不掉的刺,激化了阿拉伯各國的矛盾。更为麻烦的是,越是打不过以色列,泛阿拉伯主義就越有市场,阿拉伯人也变得越激进,越觉得这全都是帝國主义的阴谋。
所以,叙利亚和伊拉克都是复兴黨掌權。他们的口号就是:一个阿拉伯民族,肩负同一永恒使命。因为,谁要是不迎合这样的泛阿拉伯思潮,就根本没有上台的机会。
曾经的埃及总统纳赛尔一直都梦想着当上这个大阿拉伯的领袖,而且还真的一度把叙利亚合并了进来,叫做阿拉伯联合共和國,这也算是对建立大阿拉伯國家的一次实践。
为了迎合这个大阿拉伯的思潮,曾经的ISIS,还推倒了伊拉克和叙利亚边境的界桩,想要建立一个“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共和國”,将现在的叙利亚、伊拉克、约旦、巴勒斯坦和黎巴嫩合在一起。至于以色列,当然是一定要灭掉的。
不得不说,正是这种泛阿拉伯主義的思潮,让阿拉伯世界对于西方的仇恨愈演愈烈。它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仅战胜不了以色列,反而加深了中东各國之间的猜忌与隔阂。
而阿拉伯世界这种无比拧巴的大民族、小國家的状态,就成了中东地区的一种特殊困境。而这也恰恰是解读中东问题的一个很好的视角。
图片

目前正在持续的哈以战争


3、恐怖的源起

平心而论,阿拉伯人并非天生暴力。但是:

1、一战后,阿拉伯人惨遭英國人的背叛,他们建立一个大阿拉伯國家的梦想破灭,中东被裂解成了一串小國。
2、更让人沮丧的是,在一战前后犹太复國运动时期,巴勒斯坦人还面临着家园被占的困境。
3、加上他们对西方现代民族國家模式不理解和不适应,从而引发了与英國人和犹太人之间的无数矛盾。
于是,绝望中的巴勒斯坦人便开始诉诸暴力。

这时,犹太人表现的却很精明,比如:

1、他们有意对暴力采取了克制,在英國人面前当个乖宝宝。
2、另一方面,犹太人又在暗地里花钱,使劲挑拨巴勒斯坦几大家族的矛盾,在敌人内部搞分化,让他们陷入长期内耗之中。
这就让巴勒斯坦精英在英國人面前显得毫无章法、一盘散沙,对本地的治理也既没有纲领,更没有组织。
犹太人则正好相反,在一战后英國刚刚托管巴勒斯坦时,犹太人就成立了犹太事务局,全面配合英國的管理。
图片
1918年犹太复国者委员会
右二是魏茨曼

与此同时,巴勒斯坦人在3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没有一个阿拉伯人自己的管理机构。
非但如此,后来在阿拉伯人内部,竟然形成了一种谁敢跟英國人合作谁就是巴奸的局面。
总之,对现实越是无可奈何、无能为力,巴勒斯坦人的表现,反而变得越激进,暴力水平也越高。但是暴力只能激起更多的暴力。
图片

1921年英国托管时的巴勒斯坦



面对令人绝望现状,英國人也不是没努力想办法。比如阿拉伯人在1936年发动大起義之后,1937年,英國就组织委员会提出皮尔方案,提出给犹太人25%的领土。
对此,犹太人倒是接受,但是巴勒斯坦人却拒绝了。他们已经陷入了一种广场困境,也就是说,只有最激进的人才能获得民意。
1948年,联合國181号决议,决定巴以两國分治,并划给以色列53%的巴勒斯坦土地,以色列再次欣然同意;巴勒斯坦却再次拒绝。于是,便有了后来的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五战五胜。
1988年,巴勒斯坦人百转千回,终于按照西方的标准建立起了巴勒斯坦國;1993年,又与以色列签订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奥斯陆协议》,但该协议因为执行层面的千疮百孔,最终宣告破产。
图片

2006年,也就是阿拉法特去世后的仅2年,主张暴力的哈马斯就通过選举成功夺權。哈马斯是國际公认的恐怖组织,从诞生之日起,就宣称要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掉。今年10月,哈马斯再次忽然对平民发动恐怖袭击,其残暴行径再一次洞穿了人性的底线。
4、恐怖主義的发展壮大

阿拉伯世界对整个西方的仇恨,就是在他们屈辱的历史、落后的经济、失意的现状、以及战争的屡战屡败中,慢慢积累起来的,泛阿拉伯主義当然也是一大不稳定因素。
但不幸的是,阿拉伯人越是打不过以色列,这种泛阿拉伯的思潮就越是被强化,时至今日阴魂不散。
巴勒斯坦人一开始还有点盼头,但架不住跟以色列一打就输。最后,他们终于明白了,除了自救,谁都指望不上。但巴勒斯坦又哪里打得过?軍队武器统统跟不上,人口也大半沦为难民跑了,不可能是以色列的对手。
无奈之下,巴勒斯坦人就只能动用非对称的战争手段了,这就是巴解组织的法塔赫和哈马斯的由来。结果,人肉炸弹、绑架人质、劫持飞机… 这些恐怖手段一用,阿拉伯人的形象就彻底玩完了。
凭良心说,在巴勒斯坦建國前,國际社会谴责归谴责,但对于巴解组织人们普遍还是同情大于仇恨的。毕竟,即使承认1948年联合国分治方案,巴勒斯坦也是家园被占的一方,是被欺负的弱势民族。
然而,阿拉伯恐怖主義从一开始只是对付以色列,发展到美國的911、巴黎的连环恐怖袭击… 除了当年的法塔赫、哈马斯,后来又有了本·拉登、ISIS… 范围越来越大、动静越闹越凶,直到后来无法收拾的地步。

但又是为什么,阿拉伯人搞恐怖主义,从小打小闹地对付以色列开始,后来变本加厉,发展成为大规模、有组织的恐怖主義了呢?答案很简单——冷战。
冷战规则很简单:就是在美苏之间选边站队。
埃及总统纳赛尔还曾经一度试图去寻找一条中间道路,即所谓的不结盟,但是走不通。在战争阴影和激烈对抗中,最终每一个阿拉伯國家都被迫站队了。比如:
1、阿富汗、叙利亚、埃及、伊拉克、阿尔及利亚、也门和利比亚,这些國家站蘇联;

2、突尼斯、黎巴嫩、摩洛哥、约旦、沙特,这些國家站美國。

1979年,蘇联又好死不死入侵了阿富汗,开启了长达10年的阿富汗战争。最后,虽然以蘇联撤军,阿拉伯世界获胜收场。但这却为冷战格局下的阿拉伯世界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即伊斯兰极端宗教势力的抬头。

阿富汗对抗蘇联,在阿拉伯世界被定义为圣战。于是蘇联的死对头美國,便暗地里出钱出武器、不遗余力地鼓动阿拉伯人奋力抵抗蘇联。很像当年英國鼓动阿拉伯人抵抗奥斯曼。

于是,极端宗教组织的领袖就得到了大量的资源;手里有了钱和武器,他们也就获得了更大的權力和影响力。于是,极端分子们便热热闹闹建起了征兵站和训练营,为阿富汗战场培养圣战士。

就这样,以前八竿子够不着的激进分子就齐聚阿富汗,这就算找到组织了。本·拉登的基地组织,就是阿富汗战争的直接产物。

图片

1979~1989年苏联的10年阿富汗战争
2001~2021年美国与基地组织塔利班20年的反恐战争


1990年,伊拉克因为油价暴跌、國内矛盾激化,发动吞并科威特的战争,引发了國际社会的强烈反对。1991年,在联合國的授权下,以美國为首的多國部队对伊拉克发起軍事打击。

不料萨达姆趁机胡搅蛮缠,说要他撤出科威特可以,只要以色列同时从巴勒斯坦被占领土撤走就行。你们联合國也好、美國也罢,都不要搞双标。

其实连萨达姆自己也知道,这不过是一种借口和耍赖,不料却在阿拉伯世界引发了广泛的支持和同情。在这种民意下,美國虽然在軍事上取得了海湾战争的完胜,但䈣治上却输得很惨。

于是,整个阿拉伯世界反美情绪高涨,本·拉登们也开始蠢蠢欲动,后来他们炸使馆、炸軍舰,越闹越大,直到9·11。

无疑,9·11成功地激起了所有美國人的愤怒,小布什总统曾多次在演讲中使用“反恐战争”一词,表明将对恐怖组织进行不遗余力的打击报复。

图片

海湾战争 美國吊打伊拉克

但是美國的报复,又对阿拉伯的生态圈,造成了史无前例的破坏。因为反恐战争与正常战争相比完全不同。比如:

1、海湾战争美國从軍事上打垮伊拉克,完全没有问题。因为只要打掉一國的䈣府,即实现斩首,便大功告成。

2、但是,“基地”却不一样,它是去中心化的海星型组织,你砍掉了海星的一个支,它并不会死,而是会变成两个海星,越打越多、没完没了。

而美國的持续打击,事实上造成了“基地”组织的分散。本·拉登还没抓到,就冒出了个扎卡维;炸死扎卡维,又出来一个巴格达迪。阿富汗的塔利班、巴勒斯坦的哈马斯,新闻里究竟出现过多少类似坏蛋的名字,我们早就记不住了。
事实证明,美國人对恐怖主義的出手越重,恐怖组织就变得越是分散和去中心化,即便今天ISIS的地盘已被夺回,也不代表他们被剿灭了。现在以色列发誓要消灭哈马斯,而未来结果怎样,完全不容乐观。
图片

5、怎么办?

按照犹太经典《巴比伦塔木德》的说法,犹太人除非得到上帝的指引和救赎,否则不能主动回到先祖之地。而犹太复國者却擅自动用武力,强行回到了巴勒斯坦,试图将命运掌握在人的手中,这就违背了犹太教的本质。
上帝为这个世界制定了法律:隐藏于大自然中的法律,叫自然规律;而上帝为人类制定的,即自然法。而所有地球生物,小到病毒、大到人类,只有遵守了上帝的法律,才可能生存发展繁荣。
比如,大象的体量再大、能力再强,照样无法战胜蟑螂老鼠;而人类再智慧再多、手段再高,对细菌病毒依然束手无策。因为所有生物都是有限的,只有上帝才是真正的掌權者。
图片

因而,以色列和它所代表的西方世界,与巴勒斯坦一边的阿拉伯世界,如果始终自以为是正義的一方,不惜动用暴力、甚至恐怖手段,冤冤相报、以暴制暴,妄图以此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巴以问题就永远找不到出路。
归根结底,巴以问题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事儿,外部世界只要介入,无论是早期的英法,还是后来的联合國和美苏,抑或其它的阿拉伯國家,把自己搅进去的结果,都只能把问题变得复杂化;最后无一例外,都将一无所获,甚至陷入泥淖。
美國在特朗普任总统期间,不但有效节制了ISIS,还主动从叙利亚撤军,也许就是要交回中东问题的处置权,有什么问题由他们自己处理解决。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图片

在整个巴以问题中,以色列绝对正義吗?1947年联合國181号决议一定合法吗?联合國是否有權用一纸决议,就把巴勒斯坦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划拨给以色列人建國呢?~~我个人并不这样认为。
联合國这样做,是出于对二战时犹太人惨遭屠杀的同情不假,但支付代价的却是巴勒斯坦人。
图片

然而今天,即便巴勒斯坦人有再多的怨言,在以色列建國70多年时,数百万犹太人在以色列的國土上辛勤耕耘建设了70多年后,这片原来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已经在法理和事实的层面,全都属于以色列了。而任何恢复原状的可能性,也早已随风而逝了。
也许,人们唯一应该做的,就是互相承认现状、放弃偏执,共同寻求和解的出路与和平的契机。因为,只要巴以冲突还在继续,巴以双方就都不可能成为赢家。
对巴勒斯坦人而言,如果任由恐怖组织继续作妖,他们就逃脱不了成为炮灰的命运;而以色列人即便得到了土地、建立了國家,如果他们将持续生活在挥之不去的恐惧里,生活在邻居们的仇恨中,也永远不会有任何幸福可言。
今天,巴以问题的出路已经难以预测了,但唯一能够确定的是,仇恨的火焰,无法用鲜血浇灭。
下一篇是本系列最后一篇,我想重点讲讲犹太人。犹太民族的神话是真实的吗?一千多年以来,他们为什么如此遭人怨恨,上帝给了犹太人很多祝福,又将给他们什么样的惩罚呢?
- END -
本文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1、《敌人与邻居》,作者:伊恩·布莱克,中信出版社;

2、《一个完整的巴勒斯坦》,作者:汤姆·塞格夫,上海人民出版社;

3、《我的应许之地》,作者:阿里·沙维特,中信出版社;

4、《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知识出版社;

5、《征服与革命者的阿拉伯人》,作者:尤金·罗根,浙江人民出版社;

6、《为你,耶路撒冷》,作者:莱拉·科林斯、多米尼克·拉皮埃尔,浙江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章:



巴以矛盾的根源:一场文明之间的对立(续)

巴以矛盾根源:利益的纠葛 or 文明的对立?

伊斯兰教,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之九)  起底恐怖主义

伊斯兰教,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之七)恐怖主义的来源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24-1-21 12:20 编辑 ]

TOP

https://mp.weixin.qq.com/s/1AShCAQbkNB-CzPmQuC2Zg

从《威尼斯商人》看 犹太民族的悲情历史
原创 钱立峰 Jennifer 好奇的芦苇 2024-01-21 09:54 发表于美国
导读:历史上的犹太人,可以说是一个千年受气包的民族,地位低到谁高兴都能上去踹他们几脚。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犹太人即便凭着聪明和勤奋聚集起了大量财富,却依然必须夹起尾巴、谨小慎微,因为他们的财富常常在转瞬之间就烟消云散了。

然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也许,我们只有理解了历史上犹太民族所经历过的苦难,才能明白他们为何如此坚决地要回到巴勒斯坦建立家园。

图片

从《威尼斯商人》看

犹太民族的悲情历史


文 | 立峰

图片


1、“可耻”的犹太人

托马斯·索维尔在一本名叫《美国种族简史》的书里,提到犹太人时说:
若将美國人的平均收入指数设为100,那么,所有种族中,谁的收入最高呢?

——没错,那一定是犹太人。犹太人的收入指数高达172,几乎是美國人收入平均值的两倍。

如果你问犹太人为什么那么有钱?那么答案当然是,因为犹太人善于经商啊;而且,他们特别擅长放高利贷。
比如,四百年前莎士比亚在戏剧《威尼斯商人》里塑造的夏洛克,就是当时欧洲犹太人的一个典型。而在商业兴盛的城邦威尼斯,基督徒和犹太人虽然从事的都是商业,两者的地位却完全不同,比如:
1、基督徒安东尼奥做的是海外贸易,他代表的是贵族和骑士精神;
2、而犹太人夏洛克,则是个放高利贷的,干的是令人鄙视的行当。

图片

要知道,这里的高利贷,并非指利率超出常规的贷款。欧洲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哪怕夏洛克收取的只是正常利息,只要收一分一厘,就是不合情理的,统统被称为高利贷。因为,
1、在基督教眼里,无论如何,利息都是邪恶的;比如,

耶稣在传道时面对的是底层无产者。他登山宝训里说过: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这来自《马太福音》;
在《路加福音》里,耶稣还说:你们若借给人,指望从他收回,有什么可酬谢的呢?…… 借给人不指望偿还,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
2、不但基督教神学,亚里士多德哲学也反对利息。亚里士多德认为:

万物各有目的,只有符合自身目的,才是善良的。

钱币的目的是促成交换,而高利贷用钱生钱,就违背了它的目的,因而是违背自然的,也是不道德的。

所以,自从基督教风行欧洲,基督徒自诩的美德之一,就是借钱给别人,却不存着讨还的心,即所谓的“施恩不望报”的胸怀。若要锱铢必较地讨债,还想着索取利息,那就太可耻了。
图片

罗斯柴尔德家族



而在中世纪欧洲,犹太人从事的高利贷,不过是商业上的融资借贷而已,等于今天的银行金融业。而自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犹太人也越来越表现出这方面的才能。比如:
1、人尽皆知的罗斯柴尔德家族,18世纪起就在欧洲做金融做得风生水起,至今这个家族都长盛不衰;
2、德裔犹太人雷曼家族创立的雷曼兄弟,曾经是一间投资银行;
3、创立高盛银行的马克·戈德曼Mark Goldman也是位德裔犹太人;
4、家世普通、白手起家的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同样是犹太人;
5、还有金融大鳄索罗斯,等等。
因而有一种十分流行的说法是,整个华尔街都是被一群犹太资本所完全操控、予取予求的。

图片

德国犹太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左)

他儿子是银行家

孙子是著名作曲家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右)



借钱收利息,在现代人看来天经地义,谁都不认为银行家是慈善家,应该提供无息贷款。但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这方面的观念却完全不一样。比如:

在当时的欧洲,贷款就该是朋友熟人间的互助行为,是社群友爱的表现,如果有人竟趁人之危、以此牟利,当然是可耻的。这就是安东尼奥的借钱逻辑。

说得直白些,《威尼斯商人》里向犹太人借钱的安东尼奥,是在用欧洲封建社会的骑士精神和贵族伦理,来刻画他的债主——小市民社会的犹太人夏洛特的唯利是图和猥琐狡诈。

莎士比亚塑造的安东尼奥,其实并不与商人形象合拍,却是基督徒的理想楷模。

图片

不同的戏剧舞台和电影中 安东尼奥的正面形象



而且,在基督徒看来,《圣经》虽未严格规定不能放贷,但是在亚当被逐出伊甸园时,上帝就跟他说了:你必得终身劳作,才能从土地得食;你必得汗流满面,才能勉强糊口。

因而,基督徒认为,只有耕种劳作才是正当的生活方式,这是上帝的命令。而犹太人却不劳而获,靠钱生钱,当然很不自然,也很不道德。

更有甚者,在伊斯兰教的《古兰经》里,还白纸黑字地写明“禁止利息”,凡有违抗者都是要下地狱的。

可见,两千多年来,生活在欧洲的犹太人之所以处处遭人仇恨排挤,并非没有原因。而莎士比亚正好用戏剧《威尼斯商人》精彩而生动地描绘了长久以来,欧洲基督徒与犹太人之间,在底层观念中所无法化解的深刻矛盾。

图片

电影中犹太人夏洛克的形象



然而,关于《威尼斯商人》的故事,如果稍做思考,就会发现还有很多不合常理之处值得我们追问。比如:

1、犹太教的教义与基督教有很大部分是重合的,也就是《旧约·圣经》同样都是否定高利贷的,那么,犹太人为什么还一定要做放贷这个行当呢?

2、既然犹太人号称全世界最会经商,夏洛克为何不学安东尼奥,也去搞搞海外贸易,无论获利是否丰厚,至少符合主流价值,能赢得社会尊重。而大航海时代一夜暴富、实现跃迁的欧洲人也大有人在。

3、犹太人有钱,的确不假。但是,握有大量现金却是另一回事。夏洛克既然一下能拿出大笔的闲置资金放贷,他为什么不投资实业、做房地产呢?难道这些生意不比放高利贷来得稳定吗?

答案其实很简单,非不为也,而不能也。也许持续追问这些问题,我们就能真正揭开欧洲历史上犹太民族命运的悲情所在。
图片

戏剧中夏洛克的猥琐形象





2、要命的高利贷

其实,当年犹太人在耶路撒冷时,同样看不上那些放高利贷的人。因为耶路撒冷周边经商民族很多,比如腓尼基人、埃及人、巴比伦人等等,也都做放贷生意。犹太人对此就很不以为然,因为按《圣经》的说法,这不体面。

的确,如今市面上最热门的金融业,在很长的历史中都是一种“贱业”,放贷者会受到来自全社会的敌视与轻蔑。

但当不信耶稣基督的犹太人被迫离开故土,流落到全民基督徒的欧洲,自然就沦为了异教徒。而基督徒迫害起异教徒来,向来都毫不手软。比如:

当时几乎全欧洲对犹太人都有着类似几项严格的规定:

1、不准犹太人拥有土地。这就断绝了犹太人成为农民、从土里刨食的选项。要知道当时的欧洲可是个妥妥的农业社会。

2、然而,不能当农民的犹太人,就算想做一个勤劳本分的工匠也不可能。因为各地的手工业行会,同样禁止犹太人进入。

于是,饱受歧视和欺凌的犹太人为了能活下去,不得不去经商。而一旦经商,就难免涉及些借款、放贷、收利息的事儿。但这却是他们唯一的活路了。
图片

舞台上犹太人通常被塑造成坏人的形象



但即便如此,起初犹太人也同样很纠结,放贷牟利毕竟与上帝的律令相冲突。好在他们在《圣经·申命记》里还找到一句话:借给外邦人可以取利,只是借给你弟兄不可取利。
也就是说,犹太人放贷,只要不跟自己犹太兄弟收利息就好;既然基督徒不拿他们当自己人,那就是外邦人,就可以收利息。这下,犹太人才消除了心理障碍,光明正大地做起了放贷生意。
在《威尼斯商人》里,基督徒如此厌恶鄙视犹太人,似乎就因为他们放高利贷。然而,我们回溯历史才发现,因果关系恰恰被搞反了。其实:
是犹太人被基督徒憎恨和排挤在先,他们为了生存,才被迫经商放贷。然而,犹太人又因经商放贷,而遭致了基督徒愈演愈烈的仇恨和打压。
就在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中,欧洲犹太人的命运被反复地揉搓挤压,直到二战来临,犹太人遭遇到灭绝种族的屠杀暴行。
图片

德国人将华沙隔都起义中

  被捕的犹太人押送去集中营

于是,才有了后来的犹太復國者。他们不顾一切地来到巴勒斯坦,誓死也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犹太國家。
也许,我们只有从源头去了解犹太人的悲情历史,才能真正理解引发当今巴以矛盾的最底层的原因。
3、究竟谁更坏?

没错,欧洲人歧视迫害犹太人,向来毫不手软:
在农村,欧洲人不许犹太人拥有土地;
在城镇,欧洲人不让犹太人加入行会。
但是不料,犹太人却歪打正着,靠着做小买卖起家,又因为放高利贷发财,居然变得比大多数欧洲人都更有钱了。

难道,赚了钱、发了财的犹太人,就可以骄奢淫逸、欺负别人了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两千多年来,犹太人几乎被欧洲人死死钉在了劣等泯族的耻辱柱上。

就好像《威尼斯商人》里的夏洛克,手上的钱再多,也照样被那些脸上写满“正義”二字的贵族骑士基督徒们所轻蔑鄙视,被他们欺负得不要不要的。

那么,在欧洲历史上,究竟谁欺负起犹太人来最为凶狠呢?当然是那些还不起钱的大债主。其中,债主中的战斗机,就要数欧洲的國王们了。

图片
油画 夏洛克拒绝安东尼奥(1795)
作者:理查德·韦斯托尔

其实,國王和大贵族也并不是天生就坏。他们一开始只是还不起债而已。后来实在没钱,才改变策略,为了赖账,索性诬陷自己的债主是十恶不赦的恶棍。

也正是因为在大多数欧洲人眼里,犹太人都劣迹斑斑、品德败坏。于是國王贵族们欠钱不还的行为,才变成了惩罚恶人、替天行道的義举,一下就具有了正当性。

所以,犹太人经商放贷,虽然赚到了钱,却并没能改变原来的糟糕处境,而且,反而让他们变得更名声狼藉、人人喊打了。比如:

127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颁布了《犹太人法令》,宣布犹太人经营高利贷“亵渎神明”,应教皇要求予以责罚。

最后,爱德华一世前后共处死了三百多犹太人;然后颁布一纸《驱逐令》,将剩下的犹太人全都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背后的原因,无非是爱德华一世欠了犹太人一屁股债。这一番神操作下来,欠下的债就不用还了。说白了就是赤裸裸地赖账。

然而,干这种缺德事儿的不光是英國國王,法國國王也至少干过四回。比如,

路易九世曾两次下令逮捕犹太放债者,没收其财产以支付十字军东征的费用;腓力四世则在1306年,将所有的犹太人都逐出了王國。

而在对待犹太人的问题上,欧洲君主的套路其实都半斤八两、如出一辙,全都绝非善类。后来的希特勒,不过是有样学样,延续了欧洲君主的传统。不同的是,纳粹杀起人来规模更大、效率更高了。

图片

爱德华一世时期的屠犹画像



自中世纪以来,整个欧洲都弥漫着对犹太放债人的偏见,人们除了用贪婪来指控犹太人,甚至形成了穷人和富人团结一致、上下其手,对犹太人实施系统性迫害的局面。

更有甚者,托马斯·阿奎那还提供了严禁止高利贷的神学解释,这也成了日后“善良”的基督徒迫害“邪恶”的犹太人的理论依据。

所以,一个人但凡要为非作歹、欠钱不还,他总想先找一个正义的理由开脱。如果说犹太人真的有什么罪,那就是他们太过精明算计、太会经商赚钱了。所以:

莎士比亚笔下的反面人物夏洛克,就是欧洲人眼里犹太奸商的典型形象:一个鬼精鬼精、毫无同情心的可悲的放贷者。

所以,正面人物安东尼奥在跟夏洛克借钱之前,没事儿都会去犹太会堂或交易所骂夏洛克几句,说他挣的是脏钱,还把唾沫唾在他的犹太长袍上。

而安东尼奥和别的基督徒之所以要当街羞辱夏洛克,除了对犹太人的厌恶,还有一份对高利贷营生的厌恶。而这两种厌恶,都能给人十足的道德勇气。

就像今天的西方左派,在人前义正词严地支持文化多元、强调䈣治正确。如果他们不极力表现,就反而失去了道德立足点,会被其他人声讨。这是一种深藏在人性底层的罪恶。

图片

吃饭 睡觉 打豆豆  必须有个假想敌

豆豆可能是犹太人 反动派 穆斯林 或挺川者



这就是历史上的犹太人,一个千年受气包的民族,地位低到谁高兴都能上去踹他们几脚。也正由于这个原因,犹太人即便凭着聪明和勤奋聚集起了大量财富,依然必须夹起尾巴、谨小慎微,因为他们的财富常常在转瞬之间就烟消云散了。
可以说,一部犹太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被压迫、蹂躏、四处流亡的悲惨历史。而“悲惨”二字,就是了解犹太民族的一把钥匙。
4、有钱为啥不炒房?

中世纪的欧洲是农业社会。而农业社会,土地无疑是最可靠的财富载体。既然犹太人号称精明、善于经商,他们为何不买房置地,或者,像安东尼奥那样投资海外贸易呢?

这些生意大都风险小、收益大,比放贷来得稳定。即便来钱没那么快,至少能赢得主流社会尊重,不用处处遭人鄙夷唾弃了。

然而,犹太人不炒房置业,同样是出于不得已。犹太人除了害怕被國王的一纸䈣令没收地产,怕自己一家老小被驱逐出境,还要担心随时来自全社会从上层精英到普通大众的侵犯和迫害…

因而,历史上的犹太人就是再有钱,也不敢开办实业、囤积居奇,更不敢买房置地,就怕逃命的时候带不走。

图片

犹太人嘉道理家族Kadoorie Family打造的

香港半岛酒店



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犹太人夏洛克的社会地位其实被大大美化了,比如:

犹太人夏洛克借高利贷给安东尼奥,当安东尼奥无法按时还钱时,夏洛克居然敢于义正词严,坚持要求他按合同割下一磅肉作为惩罚。

而且,夏洛克这个眼里向来只有金钱算计的人,这次却全然不为钱财所动,任凭安东尼奥的朋友提出要加倍偿还欠债,并不断提高价码,请求夏洛克发发慈悲。

然而,当时威尼斯的犹太人,可没有夏洛克那样的社会地位。强调慈悲,这是高尚的基督徒精神,可事实上,基督徒从来就没有对犹太人慈悲过。

图片

长久以来,犹太人始终被驱逐、被掠夺、被隔离。比如,

在1516年的威尼斯,犹太人就被全部驱赶到一座兵工厂居住,被迫在空间窄小、卫生极差、租金比外面贵三倍的区域里,与外界隔绝,这就是曾经的犹太人隔离区,也称隔都ghetto。

这种隔离区的残忍之处,并不在于它的肮脏简陋,而是它有个特别的门,上面连着吊桥。白天,犹太人只能在吊桥边缘做生意;到了晚上,所有犹太人都必须回去,门会被升起紧锁,就连窗户也必须关上,因为警察会出现在区域外巡逻。

犹太人之所以被隔离居住,除了基督徒与犹太教宗教上的理念不同,还因为基督徒对犹太人有着种种莫名其妙的偏见;比如,

基督徒认为犹太人不吃猪肉,所以容易得麻风病。而圣经说麻风病是人堕落淫乱的表现,因而犹太人会被与各种性病联系在一起,比如梅毒,只要接近他们就会被传染。

既然犹太人如此招人厌,那为什么不干脆将他们赶走呢?其实当时此类建议并非没人提出,只是威尼斯当局从经济上还需要犹太人。犹太人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还掌握了很多的城市资源。于是,才有了用隔都来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办法。
后来,这种犹太隔都还被英國、德國借鉴,出现在了伦敦、柏林等大城市。不得不说,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期。
图片

1880年画的罗马犹太区水彩画



精明如犹太人,一定考虑过炒房炒地,只是他们不得不面对冰冷的现实。显然,欧洲人千方百计把犹太人打成二等公民,既能享受到犹太人的好处,不爽的时候还能任意欺负他们,而最为关键的是,没钱了还可以赖账。
不得不承认,人性就是如此的邪恶与败坏。
而所谓慈悲,从来都只是强者施于弱者的,所以,只有居高临下的基督徒,才有对犹太人发慈悲的资格。而长久以来,犹太人哪有机会对基督徒发慈悲呢?

因而,在《威尼斯商人》里,若将安东尼奥的朋友要求夏洛克发发慈悲的戏码,放在欧洲反犹运动的背景下,一定颇为反讽。然而,

敬酒不吃的夏洛克居然没有松口,坚持要按合同办事。但他却没有想到,对方只是先礼后兵,最后才拿出了大杀招——准许夏洛克割下安东尼奥的一磅肉来,但有一个条件,不许流血。

于是剧情来了一个大大的逆转:好人(基督徒)皆大欢喜,坏蛋(犹太人)偷鸡不成蚀把米。

图片

还有人把犹太人比作河豚鱼

虽然美味 但是有毒 聪明人却还要吃它们



要知道,在莎士比亚时代,作为基督徒的观众对犹太人很难产生同情,还有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是犹太人害死了耶稣。《圣经》说:

审判耶稣时,罗马总督彼拉多本想开释他,无奈拗不过喊打喊杀的犹太人。彼拉多就拿水在大家面前洗手说:流这人的血,与我无关,你们自己负责吧。

不料群情激愤的犹太人却说:流他的血的责任,归在我们和我们子孙的身上吧。

这就是基督教跟犹太民族结下的世仇。所以,犹太人是否罪有应得呢?而基督徒和犹太人也世世代代都相互指责,认为自己是对方不宽容的牺牲品。
因而,在看《威尼斯商人》时,基督徒观众就很难对犹太人同情得起来。
图片

The Burial of Christ / The Entombment of Christ,
作者:卡拉瓦乔 Carl Bloch

总之,一个巴掌拍不响。无论是犹太人与基督徒的矛盾,还是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矛盾,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历史上的犹太人,在基督徒的排挤打压下,一次次地被迫铤而走险,在忍无可忍时起来反抗。犹太人因此被视为背信弃义的叛徒、忘恩负义的恶棍,之后受到更严重的欺侮和限制… 然而,这只导致了一个结果,心怀怨恨的犹太人变得越来越多。
不得不说,犹太人为世界做出过无与伦比的贡献。在《圣经·旧约》里,所有的先知都是犹太人;耶稣本人与他的十二门徒,也都是犹太人。在近现代,欧洲有着杰出成就的犹太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银行家就更加不胜枚举了。
图片

犹太家族 弗洛伊德全家福

因而,犹太民族是一个被上帝深深祝福的民族,然而与此同时,历史上的犹太人也曾一次次地背弃上帝,并得到了上帝所降下的最严厉的惩罚。也许,对犹太民族来说,上帝对他们的祝福越大,咒诅也就越大。
关于犹太人的历史,还有太多有趣的故事来不及说,因篇幅所限,只能就此打住,请您继续关注我关于犹太民族的后续文章。
- END -
本文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1、《熊逸讲莎士比亚》,网络课程,作者:熊逸;

2、《熊逸书院》,网络课程,作者:熊逸。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