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北京基督教遗迹文化行

北京基督教遗迹文化行

北京基督教遗迹文化行
https://mp.weixin.qq.com/s/BUvlnE1tvyhcxzOWaGsPJA

城市与信仰|北京基督教遗迹文化行
BEN  基督徒阅读空间  今天


北京大教堂

CHURCH






七朝古都的北京从元代开始就有了海纳百川的文化,特别是从明清西方传教士的西学东渐,中国有了第一幅世界地图、第一架钢琴,第一架自鸣钟,还有承载基督信仰文化的教堂学校医院以及慈善机构。我们穿越历史,看遗产,听故事,走出来,穹顶下的帝都别有一番风景!



天气渐暖,在北京有一条路线很适合踏春。不但能沐浴暖阳,还能收获满满基督教文化在这座古城的遗迹。



沿着老北京内城东边的王府井东单金街银街由南向北,短短三公里范围内聚集了十多处基督教文化遗产。包括最早的贝满女子学校、青年会、圣经会,有教堂学校医院慈善机构等,今天我们推荐五处供大家参考。








第一站

崇文门基督教堂



我们开始的第一站,就是崇文门地铁东北出口的崇文门基督教堂,也叫亚斯立教堂。这所1870年盖成的教堂成为北京最早的卫理公会教堂,为了纪念最早在美洲宣教的Francis Asbury而命名。



这位约翰卫斯理的继承人在美国开荒布道16000场次,常常骑马巡回讲道,平均每年约6000英里,旅行达27万英里,成为那个时代的宣教巨人。



现在我们看到的教堂是义和团后通过庚子赔款重建的,砖木机构,双层伞型屋顶,正副堂可容纳700人,南侧教堂墙的长城垛口形状颇具庄重厚实的气质,拱形的玻璃花窗立刻让整个建筑跳跃起来,从里面看这块玻璃画面宛若天上的图画,美奂绝伦!


教堂面积不过两亩地,其实100年前的教堂地盘可以说百倍有余,附近的汇文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以及神学院、慕贞女中以及同仁医院可都是教会的产业。



有些可以看到遗迹,比方125中学就是以前的慕贞女中,汇文神学院并入燕京大学神学院,同仁医院就是教会的民生工程,在当代得到发扬光大的教产!以前的旧址已经没有了,现在我们看到是解放后的新建筑。








第二站

协和医院



自从成立以来,北京协和医院和协和医科大学一直是中国最有声望的医疗和医学教育机构。但令人有些尴尬的是,老协和人却更愿意“白头宫女说当年”,回忆协和过去的历史。显然,他们更愿意为之自豪的是协和的历史,而不是协和的现在。



确实,协和有着辉煌的历史,其地位要超过目前。近代以来,一批批来华传教士除了努力传播他们的宗教信仰以外,还在医疗和教育这两个领域用力尤多,成绩斐然。



到了20世纪,西方人已经在中国成功地兴办起了一批初具规模的新式医疗和教育机构,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协和医院的前身——协和医学堂,由英美的几个教会创办。






第三站

中华圣经会北京分会旧址



圣经会是专门印刷并发行基督教《圣经》的机构。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美国圣经会委托在华传教士印行中文圣经。清朝同治十五年(1876年),美国圣经会中华分会在上海成立。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北京开办了中华圣经会北京分会(China Bible House Peking Brand),第一任总干事是美国人甘牧师,但该分会并无印刷厂,仅负责批发及销售业务。



1923年,以美国圣经会的名义在北京购得了一块私人地产,并获美国马里兰州圣经会的捐资,1927年拆除了地面上原有的旧建筑, 1927年8月1日举行了奠基仪式。《圣经会特刊》第三期刊登有:“此屋由长老会建筑工程师打样”,但这位工程师是华人还是洋人则不清楚。1928年秋,中华圣经会北京分会会所建成,成为华北地区分销圣经的中心。






第四站

王府井天主堂



王府井东堂是天主教进入北京城盖的第二座教堂,因为地处繁华都市的中心,格外引人注目,成为众多婚纱摄影的首选外景地。



最早的东堂是在1655年由由意大利籍利类思和葡萄牙籍安文思两位传教士创建。他们的墓碑至今在滕公栅栏外国传教士墓园里矗立着,我们通过余三乐老师的研究资料以及石刻艺术博物馆的著作中找到了他们的宝贵信息。






第五站

八面槽救世军中央堂



这是因为救世军模仿军队的建制来组织,教徒称为军兵,传教者称为军官。军官有军衔,全球最高领导为大将。除此以外,救世军还以街头布道和慈善活动、社会服务著称。救世军在20世纪初传入我国,1916年在北京成立组织,先后在城区设立八个分部,分别设有会堂。



其中东队会堂也是救世军在华总部所在地,因而称为救世军中央堂。救世军中央堂位于王府井大街北段路东,1922年建成。当时的落成典礼非常隆重,参加者包括宗教界人士和多国驻华大使等。中国外交部长颜惠庆在会上讲话,徐世昌总统致书面贺词。





原文转发自公号: 佳音普华遗产深度游






后记:基督信仰是一个靠人代代相传,用自己的生命给别人做铺路石的信仰。中国基督教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最初愿意舍弃自己来中国的宣教士。他们当中很多人,没有留下名字,也没人知道他们。如今我们能看见的,就是这一栋栋还被保留的老建筑。教堂是砖石木瓦建造,但在背后,是一个个血肉之躯的奉献。



历史,从来不是个与我们生活无关的过去时;历史,是我们今日生活所在的基石。上面的这些地方你去过吗?去干啥了呢?

TOP

https://mp.weixin.qq.com/s/aOQnkapZGF7r7q7Ghus30A
北京|周末可以去逛逛的九座教堂
找到啦  基督徒阅读空间  今天






九座美丽教堂















2



17

7





周日

记得去教会





古都北京的建筑形式多样,教堂就是其中之一。北京到底有多少座教堂呢,大概没有人做过认真的统计。粗略观之,也足有一二十座吧。说到教堂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



欧洲罗马天主教方济各会,早在十三世纪就来到中国,并在泉州和北京设立教区,建造教堂。例如,门头沟区后桑峪村的天主教堂,就是元代的古建筑,也可称为北京地区最古老的教堂建筑。



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北京,在宣武门内建起了宣武门天主教堂,亦简称“南堂”。清朝顺治年间,又建起了王府井教堂,亦简称“东堂”;而康熙年间,于西安门一带建起的教堂,称为“北堂”;雍正年间,在西直门附近修建了一座教堂,称“西堂”。在以上所谓“四大天主教堂”以外,还有亚斯立教堂(又称崇文门教堂)、圣弥厄尔堂(位于东交民巷)等等。



目前遗存下来,被称为最美的教堂有以下九座:





西什库教堂

又名北堂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是一座天主教堂,1703年开堂,曾经长期作为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是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建堂历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由于两位天主教教士洪若、刘应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疾病,因而获赐皇城西安门内蚕池口一代的一块地皮,得以建筑教堂,这所教堂便是今天西什库教堂的前身,名为救世堂。



西什库教堂是一处中西合壁的建筑,教堂的主体建筑为一座三层哥特式建筑,顶端共由11座尖塔构成,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高16.5米钟楼尖端高约31米,曾经是北京内城最高的单体建筑。教堂建筑的正面有三个尖顶拱券形入口,入口拱门之间雕刻有圣若望和圣保罗等四圣像,建筑正立面上的门窗均用汉白玉石刻装饰,正门中央主跨上有一扇瑰丽的圆形玫瑰花窗,礼拜堂四周则有大小不一的80面玻璃花窗。



除了主体建筑,西什库教堂还有面积很大的附属建筑群,包括图书馆、后花园、印刷厂、孤儿院、医院以及光华女子中学、若瑟修女院和天主教华北教区主教府,如今这些附属建筑大多都被其他单位占用,只有若瑟修女院还保留使用,位于教堂西北侧。



开放时间:5:00~18:00(特殊节日除外)


宣武门教堂

又名南堂






位于前门大街北侧,最初为一座小教堂,于1650年扩建。



明万历33年(1605年)利玛窦神父曾于该处建起第一座经堂,但规模很小,后由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神父,于1650年建造了北京城内的第一座大教堂。新建的大教堂“牖器饰,如其国制,内建亭池台榭,式仿西洋,极其工巧,堂前有大理古牌楼一座,署有上赐‘钦宗天道’四金字。”



顺治皇帝对汤若望和宣武门天主堂非常关注,曾24次亲临南堂,并赐有御制“通微佳境”匾,由此可见南堂在当时的政治地位。汤若望建成的南堂设施齐全,除了一般的宗教建筑之外还有天文台、藏书楼、仪器室等科学设施,为西方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康熙四十二年,宣武门天主堂重修工程开始,十年之后一座欧洲风格的高大建筑落成,这是北京城内继蚕池口天主教堂之后第二座欧洲风格的建筑。



开放时间:6:00-21:00


王府井教堂

又名东堂






位于王府井大街北段路东,始建于1655年,曾为顺治皇帝赐给两位外国神父的宅院。



王府井天主堂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由意大利籍利类思和葡萄牙籍安文思两位传教士创建。明末,2人在四川传教。清初被清兵虏至北京,在肃王府当差,顺治十二年(1655),福临赐给他们一所宅院和一块空地(即今址),他们即在空地上建筑一座教堂,即北京城内第二座圣堂(第一座为南堂),也就是最早的东堂。



王府井天主堂现存的教堂建筑是一座三层罗马式建筑,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整座建筑成功地融合了中西建筑的风格。2000年伴随着王府井大街的改造,北京市政府投资在教堂前兴建了一座广场,从而使王府井天主堂成为王府井步行街的一处景观,而王府井天主堂也因之成为北京最为市民所熟知的一座天主教堂。



开放时间:不对外开放,只在弥撒时间开门


西直门教堂

又名西堂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130号,是北京四大天主堂中历史最短规模最小的一个,也是四大天主教堂中唯一一个不是由耶稣会士建立的教堂。



圣堂由遣使会意大利籍司铎德理格神父在1723年用俸禄购地兴建,初称圣母七苦堂,清嘉庆1811年因禁教被强行拆毁,到1867年由孟慕理主教构筑恢复重建。1900年6月15日因义和团掀起的反洋、反教运动,本堂金司铎遇害,圣堂再次被焚毁。1912年由仁爱会修女博朗西耶氏筹资恢复原貌,改名圣母圣衣堂。



西直门天主堂是一座比较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拥有一座三层的尖顶塔楼。文化大革命期间西直门天主堂被没收,曾经先后被用作过纽扣厂、电扇厂和同仁堂制药厂的仓库。其间教堂三层高的钟楼也被拆除。1994年,西堂重新开放,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2008—2009年重修了钟楼与庭院,恢复民国时期原貌。



开放时间:8:00-17:30






东交民巷

天主教堂

又名圣弥厄尔教堂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甲13号,是一座建于1901年的两层哥特式建筑。东交民巷天主堂以其正门上方精美的天使造像而闻名。



圣弥厄尔,意谓:“谁如天主”。在圣经中,他是保护以色列子民的总领天使。他曾战胜代表魔鬼的大龙,即远古的蛇和他的使者。教会尊他为新约子民的护守天使。东交民巷天主堂始建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座落在东城区东交民巷甲13号,占地面积2656.4平方米。教堂为哥特式建筑,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交民巷旧称江米巷,该地原属法国领事馆,因当时外侨教徒多,请求建堂。法国主教樊国梁与法国领事协商转让该地建造教堂,由法国遣使会拨款,法国司铎高嘉理负责建造,后又由法国人斩利国扩建。



相比于天主教在北京的四大教堂:南堂、北堂、东堂和西堂,东交民巷天主堂的历史很短,规模很小,但东交民巷天主堂的建筑小巧精致,同时也是北京市区内少有的没有经过彻底毁坏和重建的天主教堂。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崇文门基督教堂

又名亚斯立堂






始建于1870 年,是美国卫理公会 ( 美以美会 ) 在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建立的第一所礼拜堂。当时名为亚斯立堂,为纪念美以美会第一位赴美洲传教的 Asbury 主教。



教堂最初建成时,外观和现在一样,只是规模比较小,仅能容纳四五百人聚会。随着教会信徒人数的不断增加, 1880 年卫理公会在原址重建教堂, 1882 年新堂落成。该堂于 1900 年夏,在义和团运动中被焚毁, 1902 年清政府拨款重建亚斯立堂,于 1904 年春建成。此即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座礼拜堂。



崇文门教堂是北京市目前最古老的一座基督教新教教堂,也是一所涉外的教堂,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曾经接待过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克林顿 , 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乔治·凯瑞博士 ; 著名布道家葛培理牧师也曾经多次来访。每个主日都有外国使馆的官员、国外信徒来此做礼拜,经常有国际教会间的交流活动。



开放时间:不对外开放,可参加周日礼拜7:00-20:30


珠市口教堂






位于广安大街和前门外大街两条繁华路段的接合处,始建于1904年,是1900年以后美国卫理公会开设的八座教堂的第一座。与其他教堂不同的是,珠市口堂从建堂一开始就有中国牧师主持。1921年该堂进行了扩建,基本形成了今天珠市口教堂三层的建筑格局。



珠市口堂也是座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代表着欧洲中世纪文化的最高成就。教堂建筑是哥特式建筑的突出代表,它的特点是以细长的柱子代替厚墙。外形高耸轻盈,内部是镶嵌画和彩色玻璃画,大窗子,辉煌而神秘。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高柱或簇柱,造成一种向上升华、令人神往的神秘幻觉。



开放时间:不对外开放


缸瓦市教堂






坐落于中国北京西城区的西四南大街574号,这座教堂由英国伦敦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于1863年所创建 ,是现存的北京市最早的基督教会。



1861年10月,伦敦会的雒魏林(William Lockhart 1811-1896),在北京东城租用英国公使馆的房产开创医疗事工。这就是协和医院的前身。



1863年伦敦会派艾约瑟(Joseph Edkins 1823-1905)来到北京和雒魏林一起负责北京的事工,同年在西城设立传教机构,这就是缸瓦市教会的起源。



1900年6月13日,缸瓦市教堂与北京城内其他10余座教堂在同一天被义和团烧毁。



1903年3月16日,英国伦敦会又用当时通用的松江银2100两,在缸瓦市从私人奎瑶手中购地而建堂;1922年改建新堂(就是现在仍在使用的主堂),实行自立自养,并加入“中华基督教会”。在教堂南院开办仁济医院;北院为铭贤小学。形成教堂、医院、学校为一体的格局。



开放时间:不对外开放,有活动时开放


海淀教堂

又名海淀中华基督教会






位于北京海淀高新区中关村西区,是一座现代感十足的新型建筑。原建筑是北京公理会所属的一个福音布道所,1922年由燕京神学院毕业的祁国栋先生任传教士工作,1933年6月建成现在的大礼拜堂。祁国栋先生被按立为牧师圣职。当时信徒增至五百人左右。



新建筑于2007年建成,着重于现代教堂的设计理念,将聚会场所和办公区融为一体,突出环境与功能的协调;在造型上,由193根洁白的立柱围合而成,寓意挪亚方舟,又象征教会的合一,同时,也让人联想为一卷打开的圣经。教堂的钟楼高48米,顶层安置三座铜钟,预备在每一个主内重大节日和每一堂主日礼拜开始时敲响。



开放时间:按照聚会时间开放


小知识:



天主教在元代已传入中国。从1294年方济各会会士孟高维诺携带着教宗尼各老四世的国书风尘仆仆地抵达元大都开始,13年后,汗八里(元大都的突厥语,即北京)总教区设立。当时虽然也曾在北京兴建教堂,但随着元朝的覆亡,天主教的发展也随之中断。



直到1601年耶稣会会士利玛窦携礼抵达北京,将其献给万历帝开始,并于次年在广东肇庆建立传教会所,天主教于是逐步深入中国,并在内地扎根。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