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旬宗釋經初探
http://behold.oc.org/?p=5021
張略
本文原刊於《舉目》30期
引言
五旬宗(註1)人士認為他們掀 起的,不僅是自宗教改革以來另一次的改革運動,更是初期教會的光復──重演當初聖靈在五旬節降臨的情景,讓今天的信徒也能体會昔日使徒所遇到的奇妙經歷。 有別於19世紀聖潔運動及衛斯理的復興運動,五旬宗人士認為,聖靈是教會得以更新和復興最終的動力,說方言是靈洗具体的外在表現。
承接了聖潔運動 的內涵,五旬宗人士與慕迪、托雷、慕安德烈等一樣,強調信徒要有靈洗的屬靈經歷。與此同時,他們亦受到約翰‧衛斯理及敬虔主義的影響,強調讀經的主要目的 是改變生命,並建立敬虔的生活。本文(註2)旨在探索五旬宗人士在過往一百多年來,在聖經詮釋這課題上的看法和一些基本信念,以及他們與主流教會之間的對 話,最後是筆者對其中一些重要釋經課題的反思。
一、簡易而非歷史的讀經方法
毫無疑問的,與其他福音派的信徒一樣,五旬宗人士篤信聖經是神的話語。
早 期五旬宗的牧師和教師,多是未受過正規神學訓練的信徒,他們所關注的是個人靈性的復興、宣教的熱忱及群体的更新,聖經和神學便是為此效力。他們對聖經的詮 釋,有些時候是相當字面化的,例如在解釋和應用《馬可福音》16章18節時,五旬宗的宣教士真的會用手拿著蛇,喝有毒之物,並拒絕藥物治療;又例如《創世 記》6章2節提到天使與女人交合,他們相信這樣的事今天仍在地上發生。此外,對不能直接應用的經文,他們亦有將之寓意化的傾向,致令經文出現多重意義。
這種實用的詮釋方法,結合了歸納法和演繹法的基本原則,引用不同的經文來証明某些觀點,或將某些字彙串連起來,以經解經。這種解經方式與當時不少基要派人士所採用的相似。
在五旬宗的傳統中,釋經書甚少,有的主要是講道集,反映他們強調聖經對現今的意義(significance)過於原來的意思(meaning)。
傳統五旬宗人士這樣理解聖經,可能是為了強調聖經對現今信徒的感化作用,因而注重直接應用經文,只是這麼一來,往往便會忽視了聖經原來讀者的歷史背景。
二、五旬宗的信仰經驗、信仰傳統與釋經
五 旬宗的信仰經驗及傳統,對他們如何詮釋聖經有極重要的影響。這些傳統和經驗涉及他們作為五旬宗信徒獨特的身分,並他們所不斷經歷的靈恩及神蹟奇事,那些經 歷可說是他們釋經的“信仰準繩”。他們經常在崇拜中分享神蹟經歷,或以靈恩彼此服事,整個群体也就都參與了這種聖經詮釋的過程。以下是一些五旬宗基本的信 仰架構:
1. 靈界爭戰的世界觀
五旬宗人士不僅接受一個超自然的世界觀,肯定超自然現實的存在,而且往往從靈界爭戰的角度看事物,強調鬼魔和天使不單是真實的,而且活躍於今世;這並不局限於鬼附,疾病許多時也是出自鬼魔的攪擾,神蹟醫病就被視為驅魔的一種行動。
2. 末世的弩張
聖 靈在五旬節降臨那天,方言是唯一可見的神蹟徵象(sign);同樣,在20世紀初,方言的湧現象徵了聖靈第二次的來臨。五旬節時聖靈的降臨既是教會時代的 開始,五旬宗運動的出現,便象徵著教會時代將要完結。信徒就是活在這開始了、又將近完結的末世時代。聖靈的來臨帶來醫治、釋放和平安,同時預備信徒迎向亞 米吉多頓、白色大寶座的審判和羔羊的婚筵。
3. 超自然的靈恩經歷
五旬宗運動將焦點放在超自然的現象和經歷上。對早期的五旬宗運動來說,說方言的地位猶如心臟的活動,神蹟醫治則是它的靈魂,有神蹟奇事的福音才是不折不扣的福音。過往在聖經中所記載各種超自然的神蹟奇事,今天仍要發生,這是他們的經驗可以証實的。
4. 強調路加的聖靈觀
五 旬宗人士強調神蹟奇事、靈恩及方言的理論依據,主要來自《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這兩卷書可說是五旬宗人士“正典中的正典”。五旬宗人士認為從路加神 學的角度來看,信徒不單有得救、重生的經歷,得救之後還要經歷靈洗,以得著傳福音的熱忱和能力(《徒》1:8);惟有兩者兼具,才是整全的福音(Full Gospel)。換言之,已得救的信徒仍要追求靈洗,而得靈洗的証據就是說方言。因此,對五旬宗信徒來說,方言不只是靈恩的一種,更是靈洗的一種起始性 (initial)和引發性(initiatory)的標記或証據。對一般五旬宗的信徒來說,方言是不可或缺的靈恩,亦是他們獨特身分的標記。
三、歷史文法釋經與路加神學
基 於五旬宗對靈洗及方言獨特的看法,又基於他們根據《使徒行傳》去詮釋自己的經驗,得救後是否還要追求靈洗,便成了他們與傳統教會爭論的焦點。五旬宗學者以 《路加福音》─《使徒行傳》所呈現的模式為依據,論証人相信、得救是第一個階段,其後還要經歷聖靈的臨在,並有說方言的經歷作為憑據。這樣的觀點基本上是 以五段經文為根據(即《路》3:21-22;《徒》2:1-47,8:4-25,10:44~11:18,19:1-7),用的基本上是歸納法,即從例子 歸納出原理。
姑勿論這些例子是否能支持他們所論証的模式(在釋經上仍有很多爭論),單憑五個例子,是否便足以歸納出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 原則,本身已是極大的疑問。再說,那些沒有記載這種模式的例子,如《使徒行傳》第二章所載的三千人、腓利引領歸主的埃提阿伯太監、保羅、以呂馬、呂底亞等 人的信道,又該如何解釋?作者是否試圖以這些例子去說明人得救後要追求靈洗,還是他想指出信徒沒有領受聖靈,是不正常的現象,因此教會需要作出即時的糾 正?方言對路加來說,究竟是怎樣的一種証據或標記?他是要叫人追求靈洗(五旬宗的看法),還是旨在記載靈洗經歷的表現?是表明使徒時期的新紀元已經開始, 聖靈已經臨到,還是表明福音的普世性,並以之作為福音得以廣傳,甚而非猶太人都可以領受救恩的標記?
五旬宗學者戈登‧費依(Gorden Fee)指出傳統五旬宗在聖經詮釋上最大的困難,是他們將獨特的神學見解建基於歷史的敘事文体上,將先例當為定理。(註3)他認為就算某種形式在初期教會 是定例,即正常的經歷,也不代表對現今的教會來說仍是定理。歸根結底,路加是否真的如五旬宗所理解的,刻意地以事例說明定例?這仍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 另一問題是:我們可否只執著聖經一部分的記載,將之視為規範性的經文,卻忽視其它記載的不同表達方式。
u=780369643,1802722058&fm=24&gp=0四、對五旬宗釋經重點的一點反思
五旬宗的釋經強調三個重點,就是釋經的目的在於應用經文、聖靈在釋經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以及情感在釋經過程中的作用。這不只是五旬宗釋經所強調的重點,也是新五旬宗主義及靈恩運動所標榜的三個元素。以下筆者會就這三方面的強調作一些反思。
1. 詮釋的目的
五旬宗運動開始時實有反智的傾向,他們認為按歷史文法釋經是現代主義的產物,將聖靈拋諸腦後,只憑理性去探求聖經的意義。這種抗拒的態度,至今已大為改觀。然而,在五旬宗的人士當中,特別是牧者,仍有人反對以“客觀”的釋經去探索不同的課題。
詮釋聖經最終的目的是要將上帝的道實踐出來,以達到改變生命的效果,這是絕對正確的。事實上,傳統主流基督教所強調的,正是基於聖經而作出的神學反省及應用;讀聖經,旨在叫現今的信徒和信眾群体明白上帝對他們生活於今世的心意,並以聖經作為信仰和生活的最高權威。
然 而實際的情況往往是,傳統的釋經者將注意力放在找出經文的原意,神學反省及應用則留給神學家、教牧及一般信徒,致使大部分西方註釋書都只停留於詮釋經文原 本的含義。專注於歷史文法釋經的聖經學者,是否也必須完成整個詮釋的“工序”,將經文對現代人的意義亦予以說明,卻是見仁見智。
分工有其可以理解的原因,一方面是詮釋者能專於所長。另一方面,註釋若要同時包括對現今讀者的應用,便會有時代的限制。但完全撇除應用的做法,亦有不理想之處,就好像詮釋者未能完成整個詮釋的過程,以致讀者在閱讀註釋書時,易於忽視經文對時代的適切性。
2. 聖靈與釋經
五 旬宗的釋經在神學上的一個基本論據是,聖經既是透過聖靈而寫成,便也必須藉著聖靈去詮釋。靈感解經是建基於聖經是神所默示這教義之上。聖經古時的作者既然 因著聖靈的感動而寫出神的話來,聖經的讀者也應親身經歷聖靈的啟迪,換言之,聖靈成為聖經作者與現今讀者在歷史和文化之間的橋樑。五旬宗人士的聖靈經歷, 令他們對聖經中的神蹟有親身的体會,不斷地與超自然神蹟有第一手的接觸,對五旬宗的釋經有決定性的影響。
對某些五旬宗人士來說,得悉聖經 的“屬靈意義”或更深層的含義,不一定需要透過或基於歷史文法釋經或其它方法才能獲得。他們中間較為極端的,甚至認為不應將聖經當作一本普通書籍看待,歷 史文法釋經等研究方法只會令人漠視聖經的權威。聖靈可以使人超越經文世界及現今世界的距離,直接明白及体驗上帝話語對現代人的意義。聖靈默示聖經作者寫出 神的話,這過程是帶有神祕性的,同樣,詮釋神話語的過程亦帶有神祕性。
五旬宗的講員往往有這樣的說法:“聖靈在這裡指示我一些我以前從來沒有看見過的事情……。”對五旬宗的信徒來說,這樣的“啟迪”具有無上權威,因為其中蘊含上帝的嘉許及權柄,結果導致他們有將聖靈權威置於聖經權威之上的傾向。
這 種對聖靈在釋經過程中所扮演角色的看法,帶有濃厚“幻影說”的色彩。(註4)聖經的作者固然是在聖靈的感動下寫出神的話語,但這並不排除他們在執筆前曾作 資料搜集和研究。就以五旬宗人士經常引用的路加著作來說,《路加福音》1章3節便明言,路加曾就書中的記載“詳 細考察”,然後“按著次序”寫出來,由此可見,研究與靈感是同時並進的;以此推論,在釋經時,研究與啟迪也可同時進行。
聖靈能將聖經與詮 釋者的世界聯繫起來,是無庸置疑的,問題是當詮釋者跳出了經文原來的世界時,有沒有偏離經文原來的意思?若有,又如何確定那是來自聖靈的啟迪,而非出於一 己的私意?假如聖經文本本身並沒有為經文的意義設下界限,則任何解釋都是可能的。(註5)況且強調聖經經文有一個特定而確切的意思(meaning),並 不代表經文只可以有一種意義(significance),也不會扼殺詮釋者從聖靈而得的啟迪,以致他不能為讀者提供經文對今人的意義。聖靈絕對可以透過 經文的原意,向無數不同的情況說話;所針對的情況,更可以是原作者所未有預見的。
3. 主觀經驗與詮釋
對 五旬宗信徒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他們有共同的信仰宣認,而是他們分享共同的“五旬節經歷”。事實上,在運動開始之初,五旬宗人士尚未有一套清晰的信仰理念; 他們是在有了特別的靈恩經歷後,才嘗試從聖經中尋找解釋,進而認定那些經歷為聖靈的洗。事實上,整個五旬宗主義對教義的理解,都不是從理智著眼,而是從信 徒群体的經驗入手。主觀的感受和經驗,同樣成為驗証真理非常重要的元素。在整個五旬宗的屬靈觀中,人的情感佔有一個核心地位。
然而經驗本 身並不能自我詮釋,必須在某種意義架構下,其意義才能顯明。問題是,若然經驗與經驗之間出現矛盾,又該如何疏解?況且當經驗成為詮釋經文的起點時,便容易 陷入扭曲聖經以符合個人經驗的危機。事實上,在20世紀初,五旬宗運動便曾出現一個名為“唯一五旬節派”(Oneness Pentecostalism)的分支,強調根據《使徒行傳》2章38節,他們只是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受洗,而不是奉父、子、聖靈的名領洗,因為耶穌基督是 唯一可以靠之得救的名,並且藉此才可以得著靈洗,這就是從水和聖靈而生的意義(《約》3:5)。(註6)這觀點引起接納三一論的五旬宗人士反駁,指斥唯一 五旬節派將其看法建基於主觀的經驗之上,然而他們本身其實也用了同樣的主觀驗証方式。其實信徒究竟是“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還是“奉父、子、聖靈的名受 洗”,並不是一個可以訴諸經驗而能解決的問題,最終還是要回到經文的詮釋去。
五、結語
五旬宗和其後的聖靈運動在聖經詮釋上的貢獻,在於不斷提醒詮釋者,聖經作為神的道對信徒和教會現今的功用,不只是給予他們一些知識,更是讓他們與上帝建立更深的關係,更明白上帝在今天對我們的心意;讀經並非只是一種理智的活動,更是一種生命的投入。
我 們儘可不贊同五旬宗對某些經文的解釋,但他們這種敬虔的態度無疑是值得嘉許的。至於靈洗的爭論,五旬宗人士特有的“靈洗經驗”畢竟是一種真切的屬靈經驗, 若我們尊重聖經的權威,便應在這課題上,透過理智的討論,認真探究聖經在這方面的教導,正如不少五旬宗聖經學者努力去作的。
五旬宗的釋經 有值得商榷之處。讀經雖然不是一種純理智的活動,然而也不能否定理智在讀經過程中的重要性;聖靈的啟迪亦不應只限於經驗的範疇,理智的思考同樣可以是出於 聖靈的啟迪。聖靈在人身上的工作,包括意、情、智、体各方面,針對的是人整個的生命,我們不應將之局限在某一方面。
經驗是神學建構不可少的一環,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經驗不可以取代聖經而成為最終的權威。將經驗絕對化為聖靈的工作和啟迪,將“聖靈的感動”(或稱“順著聖靈的浪潮”)當作一把“尚方寶劍”,以之合理化和規範化某些行動,是相當危險的。
誠 如平諾克(C. H. Pinnock)所警告:“當我們強調過去的靈感而忽視現今的話,我們便有陷入僵化正統的危險;當我們強調現今的靈感而忽視過去的話,我們便有陷入異端的 危險。”(註7)在堅守聖經權威的同時,我們亦要向聖靈開放,讓整個基督信仰的群体,在保守著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這大前提下,同心協力去探索和實踐神的 旨意。
註:
1. 本文探討的五旬宗,指的是承接19世紀末20世紀初,繼聖潔運動之後興起的五旬宗運動,有別於20世紀60年代的靈恩運動及80年代的“第三波”聖靈運動。
2. 本文刪節自作者於《中神期刊》第33期(97-116頁)發表的“五旬宗的釋經初探”一文。
3. G. Fee, Gospel and Spirit (Hendrickson,1991),特別是第6章。
4. “幻影說”原指基督沒有真實的身体,所見驅体只屬幻影。
5. 近年有關靈恩問題的討論,越來越多人抱持一種態度,就是“你是這樣理解這段經文,但我是那樣理解”,然後便停在這裡,不進一步努力尋求經文原來的意思是什麼。筆者對這種傾向感到困惑和憂慮。
6. 有關“唯一五旬節派”的信仰,可參David A. Reed, “Oneness Pentecostalism,” in Dictionary of Pentecostal and Charismatic Movements, ed. S. M. Burgess and G. B. McGee (Zondervan, 1988), 644-51。
7. Clark H. Pinnock, “The Work of the Holy Spirit in Hermeneutics,” JPT2 (1993):9.
作者是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新約副教授,金巴崙長老會牧師,現居香港。
作者保留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