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du.sina.com.cn/zxx/2012-09-10/1410354949.shtml
男教师少了,女教师多了,男孩子会不会因此变成“娘娘腔”,女孩子成了“假小子”?每每有关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的数据曝出后,家长(微博)总会成为反应最为激烈的群体,并提出类似问题。
这一次也不例外。尤其是在这一比例更为悬殊的大城市里,家长的疑虑就更多。有的家长甚至担心,学校是清一色的女老师,很容易发生“三个女人一台戏”的内耗,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复杂,就难免会影响到教学心情以及与学生的相处。
这般担忧虽然有些夸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对教育教学必然会有影响。一个最为流行的说法就是,“女儿国”教育如单亲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缺少父母任何一方,都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微博)教授李琼就十分认同这一说法。她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性别角色认知是社会化过程的重要一环,是家庭教育所不能达到的,而在学校教育中,幼儿园、小学又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主要时期,如果在这个时候接触的都是女性就会导致孩子们性别角色认知缺失。
北京市十四中男教师刘伟就遇到过这样一个男生,身高一米九、体重160多斤。这个男孩基础不好,中考(微博)前每次模拟考试之后,成绩不如意,他就哭。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刘伟已经找到对待这种“爱哭”学生的方法。“他哭,我会由他去哭,等不哭了再从正反两方面激励。”而他身边的女教师看到孩子哭就心软,而这样就往往给孩子留下一种“我只要哭”问题就解决了的印象。
家长们也很清楚男女教师的差异,很多男孩家长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由男教师来教。每当孩子升学,进入新学校新班级,一些家长第一个要打听的事就是儿子的班主任是男是女。
不过,在当下家庭教育中父亲严重缺位的情况下,将男孩子“伪娘”现象归结到男教师缺乏上未免有失公允。美国一项研究表明,与母亲亲近、与父亲疏远的男孩成年后普遍适应性差、性格被动、缺乏进取精神;而与父亲疏远的女孩成年后,容易在与男性的亲密关系上存在缺陷。
寄希望于男教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父亲角色,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但就具体的班级管理而言,男女教师的确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下次遇到事情要不要继续哭”,更主要的是“建立起一种规则意识”。
宁夏某中学政治老师杨锋感受到的就是后者。他去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宁夏南部山区任教,那里的孩子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底子弱,学习能力差,还不服管”。上周开学第一天,杨锋在教室里听到邻班一直闹哄哄,就透过玻璃看了看:一个今年新来的女老师站在教室前面讲话,下面的学生丝毫不理会,“该干嘛就干嘛”。他看不下去,推门进去,学生们瞧见他后,立马安静了。
这样的权威并非一蹴而就,杨锋后来发现,男教师往往会将规则看得很重,并用简单的诸如“上课该干嘛就干嘛”、“不准说话这是死命令”等来和学生“约法三章”,一旦有人违反就要惩罚,而且说到做到。
而女教师遇“突发事件”则多是找年级主任、教务处长来,虽然学生们最终会乖乖服从,但终究不是对规则的认可。
除了性格塑造即传统意义上所说的育人外,在教学风格乃至对孩子思维方式的培养上,男教师也有着女教师难以代替的作用。
河南开封某小学教师杨大海(化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刚刚下课走出教室,他对自己今天讲授的语文课文《山中访友》很是满意。他说自己并未按照先分析中心思想后讲解写作手法的传统教学方式来讲,而是大胆采用新方法,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几个中心词,再根据这几个中心词自己写文章。
杨锋也是一样。他到学校任教后,对一些前辈的教案作了较大调整。他从课程计划中抽出多个课时作为辩论课和讨论课,并在课上为学生准备一些思维训练题、填词游戏或者侦探故事。他说:“我这种方式可能不会立竿见影,但我相信他们进入高中后,一定会比其他学生更有潜力。”
这印证了一些学者的观点:男教师敢于冒险、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这些特点让他们很容易在课改中脱颖而出,他们身上所有的这些特质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正因为男女教师在教书和育人上存在很大差异,才让众多专家学者和家长对男教师匮乏这一现象忧心忡忡。然而,深圳市翰林学校语文教师武宏伟对这一问题,另有一番见解。
他说,从理论上来说,性别结构失衡会产生诸多影响,但在应试教育环境下,男女教师对学生性格培养乃至“思维方式”的培养差别并不大。在应试环境里,教师独特的教学方法、思维方式几乎都派不上用场,学校的教学方式是重复且粗放的,“背书,背书,还是背书”。
武宏伟认为,让男孩变成“娘娘腔”的,或许不是男教师或女教师的耳濡目染,而是应试教育环境的压迫。他反问道,没了自由,没了冒险精神,在只知道做题的大环境下,孩子们不成“娘娘腔”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