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个人次参与评价】

孩子为什么不自信?家长不会表扬——孟迁

孩子为什么不自信?家长不会表扬——孟迁

在37网上看到一篇好文章,分享!原文:http://www.37ct.com/thread-65019-1-2.html

表扬为什么没有用

      一位朋友告诉我,有一天,她们家里来了客人,十岁的儿子为客人很漂亮地削了水果,客人惊讶地说,这么点儿小孩,他怎么会做这个。妈妈就当着客人的面表扬了孩子一番。可是,客人走后,儿子对妈妈说:我觉得你当着人家表扬我特别不好,你这是在吹嘘你儿子。朋友很困惑地对我说,我没觉得自己在吹嘘啊。   
      还有一次,儿子为全家人做了一锅口味很好的汤,妈妈很高兴,就说:儿子你太棒了,这个汤做得好极了。可是儿子说:妈妈,你不要这样好不好,我哪有那么棒呀,不就做了一个汤吗?这根本就不值得你这么夸,我觉得你特虚伪!
  这位妈妈问我:难道我做错了吗?我之前对孩子太严厉,对他批评的多,赞扬的少,孩子不太自信,现在我想找机会夸夸他,让他自信起来,难道这有什么问题吗?  
    我说:有问题,而且是实质性的问题。你的“夸”是有目的的,希望通过“夸”来提高孩子的自信,所以孩子首先感受到的是你的目的,也明白,那不是真诚的欣赏,只是一种手段和技术,所以孩子会觉得你虚伪和夸张。
    妈妈说:是,看起来我没有把握好“欣赏”的技巧,可是相对于我原来的责备和批评,夸孩子总还是好的吧,总比没有好吧。  
      我说:不一定,责备、批评、打压不好,你停止就可以了,但有目的的“夸”并不比责备、批评、打压更好,如果你不能做到真诚而自然地欣赏孩子,宁可不要去“夸”,因为这样的“夸”,伤害了孩子对你所做出的欣赏和肯定的信任。
    很巧的是,就在这位妈妈和我通话之前,我刚刚接待了一次心理咨询。那位来访者和我分享了和这个儿子类似的经验。她说,当家人夸她的时候,她想逃。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我感觉他们在讨好我,并不是真地欣赏我。
  我的另一位来访者则告诉我,她和孩子关系很糟,让她困惑不解的是,为什么我夸孩子孩子也烦,说他聪明他烦,说他考得好他也烦,有时候他会很生气地对我说“一边去儿!”
  没有人不希望被欣赏、肯定和称赞,这是一个人的心理营养,是稀有而宝贵的。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当我把自己对别人的欣赏明白地告诉对方,没有一个人感到讨厌,因为我的欣赏都是出于自然,出于自然的欣赏是真诚的,而且总是恰如其分。
  相反,如果你想通过“夸”去达到某个目的,即便那个目的是善意的,比如你期望改善和别人的关系,你期望安慰别人,你期望鼓励别人,你期望借此提高孩子的自信,你期望借此增加孩子的学习的积极性,你期望借此让孩子在某方面发展,你的“夸”就不再是欣赏,而是一个为了达成你想要的结果被你选用的工具,这个行为的背后是一种控制,是为了让别人符合你的某种期待。可是,没有人希望自己被控制。
  所以,当你表扬孩子的时候,请自我觉察一下,你是发自内心地在欣赏孩子,并把这份欣赏告诉了他,还是在急不可待地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手段让孩子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这两者有着本质区别。   

      孩子为什么不自信  

    有一种孩子,没有别人的夸奖就活不下去,过分依赖别人的欣赏和认同,那是为什么呢?
  很多孩子成年之后也非常害怕不被认同,尤其当对方是权威,或者是领导,内心会有紧张感,为什么会紧张?因为在最早的亲子关系模式当中,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如果孩子没有做到,父母会非常生气。  
    我接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对吵架的夫妻,妈妈认为爸爸是个混蛋,孩子认为爸爸很好,这本来只是一个不同,两个人不可能对同一个人有完全一样的态度,对一个人有不同的态度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的事,但是妈妈却感觉非常奇怪,非常生气,指责这个孩子,或者变相地指责孩子,使用另外一种形式的暴力,比如我不理你、我不陪你玩、我该许诺你的事情我不兑现等等,孩子因此感到无法承受。在和父母互动的过程中,他渐渐形成这样的认知:如果得不到妈妈的认同,我就是危险的,是要被批判的。
  我们每个人都想感到自己重要,体现并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要么外寻,要么内求,多数人的自动反应是外寻,极少数人懂得内求。为什么呢?因为从小都是父母说我们好,我们才觉得好;孩子几乎没有机会听到父母说“你觉得自己怎么样” “这符合你的心意吗”“你做了所有你能做的了吗”“如果是,那就很好呀”这样的话。而父母如果能够这样做,就可以帮孩子建立自我确认、评价的能力,也就向孩子传递了“尊重自己”、“做自己就很好”的价值观。  
    然而,太少有孩子有这样的幸运了。大部分孩子,如果在家庭里或者学校里听到了“你觉得自己怎么样”这句话,基本上都是在被批评的背景、氛围中。类似的话还有“你自己感觉还挺好是吧?!”“你不要自我感觉太良好哦!”如果孩子说“我觉得还不错”,那个早就准备教训他的师长马上会说:嘿!你真行,你居然还觉得不错,你知道吗⋯⋯
  这样孩子内心就感到紧缩,习惯以后,一旦他感觉很好,就有一种不安升起来,他会怀疑自己:我没这么好吧?我哪里做得不好?我哪里没考虑到?即便是他找不到自己哪里疏忽或者做错,他依然不敢太高兴。这是前面所说的那种模式所决定的。

  真正的自信不依赖于别人的评判  

    一个健康的人即便是做了错事,他也能从中看到价值,也可以开心;而一个不健康的模式让孩子做对了依然会不安,他会总觉得自己不完美、不太好。  
      他按照这样的模式担心和挑剔,就总能成功地找到担心和挑剔的理由。
    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习得了一个经验:自己觉得自己好是不怎么算数甚至是危险的,而如果对方觉得好那就万事大吉了。父母觉得好,就会和颜悦色对自己,和自己亲近,满足自己很多只能靠父母来满足的要求;父母觉得不好,那麻烦大了,可能马上给自己点颜色看,即便没有马上发作,父母要找点自己的碴收拾一下自己太容易了,甚至仅仅是父母不高兴,脸长一点,自己也难受得不行。
   这样一来,孩子就自然地看重外寻了。小时候看父母,学校里看老师,工作了看领导看客户,即便是平级的,也很难区分朋友不高兴、对象不满意和自己不好是两回事,很自动化地觉得别人不满意就是自己不好,至少也是自己没有把关系处理好,总之那个路子就是用外在的人事来定义自己。
  甭管自己做的事还是说的话,如果没有回应,就不知道自己好坏;如果回应不好,就觉得自己有问题不够好;如果对方很满意很高兴,自己就非常满足。一个人不是必须这样的,他完全可以也应该自己来确认自己。别人没有回应,我也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在做什么;别人回应不好,我会参考,但仅仅是参考,我有对自己的了解和价值观;别人非常满意,我也不一定就满意,如果我觉得自己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我还会继续努力。
  外寻的话,就总想要更多,总害怕失败,即便一百个人说我很好,有一个人说我不好,我还是觉得是个事儿,比如韩寒,几乎整个世界都尊重和赞赏他,但是方舟子的一个主观质疑还是让他很受冲击;内求的话就不同了,因为是在本着自己的标准做,我的所为所言,你觉得好,我也是我,你觉得不好,我也是我,你怎么看我仅仅代表你罢了,这和我关系不大,我只是想符合自己的心意和标准。一旦能够这样,这个人就自在且自足了,就独立了。一旦能够这样,那个人作为一个生命的独特和魅力就出来了。
  乔布斯做“苹果”就是要做到自己爱得不行,姜文拍电影就是自己醉在里面醉到忘了时间,曹雪芹写《红楼梦》不是计划写一本名著,而是每一笔都对着自己的心,出于深刻到非要这样写不行的感情。他们的出彩不是源自充分的市场调查也不是要引领什么,而是非常单纯的那种出自自己的强烈的感情和想要。大部分人是,自己没什么想要,只要别人满意就行,也就只能做出来凑合的东西,做不出富有感情和个人独特性的东西。这里面的根源,在我看来,就是“自己的想要”被囚禁或者流放了,“自我”完全被“别人的想要”占领了。  
    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幸运或者说“业力”在一个“自我”被重视的家庭里长大,我们有权利现在对自己多做一点,当然,我们也有权利让孩子比自己当初幸运一点.

TOP

不用技巧,而是用真心去爱孩子、接纳孩子.

TOP

对啊
我也觉得应该多表扬鼓励孩子
有时候人靠心理暗示更容易获得成功!.

TOP

顶!.

TOP

做到真心欣赏而不是技术表扬,这个要区分还是有点难度哦

不学习不行啊.

TOP

好!收藏!.

TOP

写到我心里去了。


真正的自信不依赖于别人的评判  

    一个健康的人即便是做了错事,他也能从中看到价值,也可以开心;而一个不健康的模式让孩子做对了依然会不安,他会总觉得自己不完美、不太好。  
      他按照这样的模式担心和挑剔,就总能成功地找到担心和挑剔的理由。
    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习得了一个经验:自己觉得自己好是不怎么算数甚至是危险的,而如果对方觉得好那就万事大吉了。父母觉得好,就会和颜悦色对自己,和自己亲近,满足自己很多只能靠父母来满足的要求;父母觉得不好,那麻烦大了,可能马上给自己点颜色看,即便没有马上发作,父母要找点自己的碴收拾一下自己太容易了,甚至仅仅是父母不高兴,脸长一点,自己也难受得不行。
   这样一来,孩子就自然地看重外寻了。小时候看父母,学校里看老师,工作了看领导看客户,即便是平级的,也很难区分朋友不高兴、对象不满意和自己不好是两回事,很自动化地觉得别人不满意就是自己不好,至少也是自己没有把关系处理好,总之那个路子就是用外在的人事来定义自己。
  甭管自己做的事还是说的话,如果没有回应,就不知道自己好坏;如果回应不好,就觉得自己有问题不够好;如果对方很满意很高兴,自己就非常满足。一个人不是必须这样的,他完全可以也应该自己来确认自己。别人没有回应,我也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在做什么;别人回应不好,我会参考,但仅仅是参考,我有对自己的了解和价值观;别人非常满意,我也不一定就满意,如果我觉得自己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我还会继续努力。
  外寻的话,就总想要更多,总害怕失败,即便一百个人说我很好,有一个人说我不好,我还是觉得是个事儿,比如韩寒,几乎整个世界都尊重和赞赏他,但是方舟子的一个主观质疑还是让他很受冲击;内求的话就不同了,因为是在本着自己的标准做,我的所为所言,你觉得好,我也是我,你觉得不好,我也是我,你怎么看我仅仅代表你罢了,这和我关系不大,我只是想符合自己的心意和标准。一旦能够这样,这个人就自在且自足了,就独立了。一旦能够这样,那个人作为一个生命的独特和魅力就出来了。
  乔布斯做“苹果”就是要做到自己爱得不行,姜文拍电影就是自己醉在里面醉到忘了时间,曹雪芹写《红楼梦》不是计划写一本名著,而是每一笔都对着自己的心,出于深刻到非要这样写不行的感情。他们的出彩不是源自充分的市场调查也不是要引领什么,而是非常单纯的那种出自自己的强烈的感情和想要。大部分人是,自己没什么想要,只要别人满意就行,也就只能做出来凑合的东西,做不出富有感情和个人独特性的东西。这里面的根源,在我看来,就是“自己的想要”被囚禁或者流放了,“自我”完全被“别人的想要”占领了。  
    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幸运或者说“业力”在一个“自我”被重视的家庭里长大,我们有权利现在对自己多做一点,当然,我们也有权利让孩子比自己当初幸运一点.

TOP

引用:
原帖由 云中继续漫步 于 2012-7-26 14:43 发表 \"\"
写到我心里去了。


真正的自信不依赖于别人的评判  

    一个健康的人即便是做了错事,他也能从中看到价值,也可以开心;而一个不健康的模式让孩子做对了依然会不安,他会总觉得自己不完美、不太好。  
   ...
就是内求和外求的问题,虽然我明白这个道理很久了,可依然做得不好...

[ 本帖最后由 chenlde 于 2012-7-27 17:16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chenlde 于 2012-7-27 17:09 发表 \"\"

就是内求和外求的问题,虽然我明白这个道理很久了,可依然做得不好...
意识到了就是一个大进步,然后也是量变的积累的开始,加油,一起共勉!.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