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ZT 均衡教育资源铜陵刹住择校风,安徽铜陵是国内为数不多远离奥数的城市

ZT 均衡教育资源铜陵刹住择校风,安徽铜陵是国内为数不多远离奥数的城市

http://news.sina.com.cn/c/p/2011-03-03/024222042463.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3日02:42  华商网-华商报
  
均衡教育资源铜陵刹住择校风(图)

  铜陵市一所实验小学的老师给学生教授《赤壁之战》 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李勇钢

  安徽铜陵是国内为数不多远离奥数的城市。

  教育研究者和国内媒体一致认为,铜陵之所以远离了奥数,是因为这里从根本上解决了“择校”和“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两大顽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在铜陵的校园里也有“逸夫楼”,但两楼所在学校并不是当地人眼里的“好学校”,而是公认各方面都相对比较“薄弱”的学校。

  2005年10月,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讨会在铜陵召开。教育部有官员在会上指出,铜陵在推行有效遏制“择校风”方面创造了奇迹,这证明“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不可为,而是愿不愿为”

  安徽铜陵,近年来被国内媒体广泛关注,不是因为这里是中国的“铜都”,而是这里是国内为数不多取消了重点初中、小学的地级市。“铜陵现象”被作为“教育均衡实践示范户”广为传播——这里几乎没有“择校”。用当地人的话说,“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

  铜陵一中大门口,记者问14岁的何晓怎么不学奥数。小家伙反问:“我不喜欢数学,学它干嘛?”

  铜陵一中理科试验班高二的刘彧同学,是2010年全国奥数比赛金牌得主。有记者问他对奥数的看法,他说“学习奥数就是和数学谈恋爱的过程!”言下之意,喜欢它、对它有兴趣,所以才走近它。

  铜陵市教育局宣教科工作人员姚连军答复本报记者说,铜陵之所以没有奥数,是因为彻底解决了“择校”问题。而解决“择校”的最好利器是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均衡——让学校和学校之间几乎没有差距。

  把每一所学校都办成重点

  上世纪90年代,铜陵的“择校”风之盛不比国内其他城市弱。

  当时铜陵的学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矿区企业所办学校,另一类是市属学校,多由市教育直管。缘矿建镇的城市特点使铜陵的学校呈点多、线长、规模小的特点。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工矿学校随着“铜都”矿产资源的枯竭而越来越差。为给孩子找个好学校,家长纷纷挤破脑袋将孩子往市区学校送,使铜陵市区学校压力骤然加大。一时间“择校风”盛况空前。

  为了彻底刹住“择校风”,当时的铜陵市教委下了硬手。1997年市教委宣布取消所有重点初中和小学,取消全市统一的小学毕业升学考试。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全部实施“免试就近入学”。

  姚连军认为,当年取消所有重点学校的牌子,于治理“择校”而言可谓是一剂釜底抽薪的“猛药”。

  虽然重点学校的牌子取消了,但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家长和学生还是认为“铜陵一中”是最好的。为了打破这个概念,铜陵市将铜陵一中一分为二,高中依旧为一中,初中部则成了铜陵市第15中学……

  孩子小学升初中非要读“铜陵一中”的家长彻底死心了。

  还有一个关于“扶持弱校”的例子,铜陵5中原为铜陵郊区一所“猪嫌狗不爱”的学校。市教育局为了改变5中的形象,1996年从多所学校抽调数名骨干到5中任职。新领导到学校后没有几天,教育局就给5中一次性配备26台486电脑……当时的铜陵一中用的不过才是286。

  铜陵5中从此面貌大变。

  为了化解家长心目中的“重点”情结,铜陵市还规定,该市唯有的两所省级示范高中“市一中”和“市三中”,每年都要从招生总数中拿出30%的指标,按照中考人数比例分配给各所初中。这样一来,每个学校的孩子都有可能考取重点高中,家长放心了,各个初中学校的生源也稳定了。

  铜陵市教育局原局长、现任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的金燕,曾说过这样一句被广泛传播的话:只要把每一所学校都办好了,“择校”自然就不存在了。

  没『择校』压力奥数无足轻重

  在铜陵,“扶持弱校”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据铜陵市财政局提供的资料,这些年来,铜陵将全市教育附加资金的75%以及高中计划外资金的20%用于薄弱学校的建设。

  铜陵的“弱校”不仅资金上得到保障,市教育局还专门出台政策,专门为薄弱学校选派了一批各方面都很优秀的校长去“弱校”任职带动。

  记者问姚连军,如果好学校的老师不愿意去怎么办?姚回答说:工资待遇一分都不会少,甚至还有补贴。另外在职称聘评、评优评先方面还有倾斜照顾,为什么不去呢?

  铜陵7中在2004年以前非市教育局直管,是当地人嗤之以鼻的“烂学校”,校舍简陋,师资人心不稳。“扶持弱校”计划实施后,用了5年时间就“翻身”了,如今的铜陵7中片区学生流失率和教师流失率保持在零。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从2004年开始,铜陵市就规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可“无条件”享受和城市居民子女同等的教育权利。2006年开始,铜陵市又在安徽省内率先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杂费,并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将市级教育附加的20%用于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仅2007年和2008年两年时间,当地共投入经费5496万元,用于40所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

  同时,铜陵市城乡学生的升学评价体系也在逐步归于统一。据当地媒体报道,从2010年中考开始,铜陵所有的农村考生将和市区考生一样,使用智能化检测卡,参加全市统一组织的体能测试。

  如此一来,“择校”在铜陵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和市场。没有了“择校”压力的铜陵,奥数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TOP

"择校热""择班热"难题如何破

http://www.sxjj8.com.cn/News/2011/2011811164659.html
来源:绍兴家教吧 日期:2011-8-11
 搜狐教育主持人:择校热的难题如何能破解。这场嘉宾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程方平老师,以及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副主任王烽老师。感谢两位嘉宾。首先请王老师把择校的关键词贴到背板上。

  我们聊了很多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话题,家庭教育无外乎就是亲子关系,之所以比较紧张,就是父母逼迫孩子去上课,父母也要陪着孩子去上课,就是为了能够在一个好的学校,在考试中能拔头筹,进入到好的资源的学校里。择校的根源到底是在家长,还是真的教育发展的太不均衡造成的?

  王烽【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副主任】:刚才的牌子是塑料做的很轻,但拿起来感觉非常沉重。择校是什么原因?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教育不均衡。说教育不均衡有几种,有区域之间的,有城乡之间的,还有区域内学校之间的。造成择校的原因,主要是区域内学校资源不均衡,同时也有城乡的因素。比如说在一些县城里,放弃农村的学校,到县城的学校里学习。

  程方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老师所讲的我也基本同意。在我们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由政府来办学,一开始就由于城乡的差别造成了差距。现在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了,我们更关注的是高中阶段,按说高中还没有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像北京、上海,也需要像义务教育阶段那样减少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原因是什么?有政府管理部门的原因。据我们了解,重点学校从资金、设备、建筑、场地,包括师资,甚至于改善的机会都远远大于普通学校。这样投入的依据是什么?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曾经讲过,我们要先办一些重点学校。随着时间的发展,只有重点学校几枝独秀的状态就应该有说拓展。不应该说先让一部分人有知识,一部分人有能力,那是为了竞争。薄弱一点的学校怎么发展起来,其实自主性也是非常主要的,不是派好老师才能吸引家长。从家长的角度来看,现在跟原来不一样了。过去人大附中、四中这些学校你不进去就学不到好东西,这是非常明显的,它的师资是教过很多名人的,现在跟以前已经不一样了,现在在网上就挂着人大附中的课,四中的课,或者某一个名师的课。如果我们这种方法能够通过网络传授给学生,不仅学生受益,其他的老师也会受益。如果在这方面注重探索、注重创新,注重利用现代技术,注重方法,我觉得也会给更多的家长提供好的选择。

  搜狐教育主持人:您介绍了很多缓解择校热的方法,现在还有一个方法是很多名校去办各种分校。这种方式能不能把名校的教育优势资源优势进行复制,比如办了分校,优势的教育资源就能得到复制吗?

  程方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由于高中资源少了以后,就把初中甩了出去,甚至不办。名校复制的模式我个人认为是一种阶段性的权宜之计。比如人大附中好,师大二附中好,不能全国都叫人大附中。更多的是在高中阶段要因地制宜的把它贯彻好。2008年、2009年我们做过全国高中调查,一方面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人大的模式大家都学,其实很多学校是学不了的。除了应对高考,学校的文化内涵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注重自己的特色建设,会办的很有生气。比如河北省的一所名校,衡水一中,通过军事化的生活,把学生学习的紧张度提高了。在教学和学习当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不同的高中会有不同的特点,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名校辐射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名校王牌的老师肯定都是留在总校的。

  搜狐教育主持人:复制了N多个人大附中,复制的人大附中也是不如原版的,因为老师还在。让人大附中的老师去一个分校,老师滚动起来,会不会均衡教育的优势呢?

  王烽【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副主任】:原来在改革开放初期,甚至之前,城乡差距是存在的,那时候择校远远不如现在热。为什么?因为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两个新的择校标准,原来是考得上就上,不需要考试的时候就出现了新的标准,比如以钱择校,分不够钱来凑,还有以权择校。特别是以权择校是普通大众都能感觉得到的,这种择校的标准多了以后,择校热就为原来学校的差距推波助澜,以至于这些年择校热越来越成为社会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也有所思考,这涉及到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的整体思路问题。有人提现在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不均衡也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我不认同这个观点。目前来看,我们现在的优质教育资源比90年代初期要丰富得多,甚至北京市有的区70%到80%都是优质资源。我们投入这么大的精力来扩大优质资源,往往在优质资源更多的区择校更热。名校建分校,还是换一种思路,换一种发展方式,把均衡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如果政府的职能不是促进均衡,而是发展优质资源的话,整个学校的格局差距会越来越大,因为优质必然有差距。均衡和择校之间其实并不是对等的,不是因为不均衡才产生了择校,是不是均衡了就能消除择校,不是划等号的。为什么?怎么样判断均衡是有标准的。比如看学校的硬件,现在北京的学校硬件差距不太大,主要是师资。我们在指标上看到学校是均衡的,其实教育质量差距,也许在均衡指标里看不出来,择校问题还会继续存在。

  说到教师流动,现在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反对的主要是因为他觉得一个学校教师队伍要有稳定性,不要把学校的文化和学校本身积累起来的东西流动散了,流动没了。这是一个理由。另外一个理由,是比较能拿得出手的,就是他认为流动现在讨论不够。因为不同学校之间教师待遇和学校收入差距特别大,流动起来从天堂流到地狱,他肯定是不愿意的。流动首先要解决学校之间教师工资平衡的问题,其次还要解决教师管理的问题。也就是说,到底是学校管理教师,还是教育局管理教师,层次可能要调整。所以说有一段时间,我们曾经倡导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给他一个教育公务员的身份,这样国家就可以从总体层面来调配教育资源。但是后来意见并没有被采纳,我想也是有其原因的。因为各个国家情况都不一样,有的国家比如像日本是公务员制,有的国家不是这样。是和不是的这些国家,并没有像我们国家这样产生这么大的择校热。但总的来讲,关于教师流动规划纲要也有要求,要以均衡作为地方发展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这是重要指导思想的一个体现。

  程方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刚才王老师讲的也是我们国家大的教育思路。在教师流动的事情上,我们特别观察到日本做的非常好,基本5年左右流动一次。不是整体流动,可能是几个老师流动。老师的升级职称都跟此有关系。在国内这方面挺难推的,最近我们发现山东的宁阳在当地做了这样的尝试,在本地教师工资是一个标准,这是很关键的。现在很多事情其实不是学校造成的,学校日常用的经费国家只关注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头的经费,很多学校的自主运作经费是没有被纳入在里面的。校长就有一个任务,要不断的从社会上集资,有本事的地域比较好的就实现了目标,学校就能发展,在农村一些边远地区就不行。我们也在想城市有城市的优势,农村有农村的优势,如果只有城市的优势,而没有农村的优势,教师是流动不了的。我们发现农村的学校,比如北京郊区顺义的、昌平的,也有一些很好的学校,包括牛栏山一中。他的优势一个是相对比较单纯,二是比较干净,适合学生学习。这些优势从总体上来讲,政府要政策上调整协调,做好基础工作。学校自己也要因地制宜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不是说现在没有钱或者钱少就办不了事,其实用因地制宜的思想很多事情是可以做的。钢琴能教的音乐素养二胡也是可以的,只要教师好的方法,照样可以培养出音乐方面的人才。

  搜狐教育主持人:我们刚才说了这么多都是从学校自身怎么提高办学质量来达到家长和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作为家长来说我就不干了,比如我有钱或者有权,当然想让孩子接受钢琴培养出来的音乐素养。

  程方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在钢琴方面你的孩子要费很大的力量,可能只能达到三流水平。比如很多以前很多演出没有口琴,虽然投入非常低,但很有特色,一下你就能脱颖而出。所以,家长有时追风要慎重。比如哈佛女孩的书一印就是几百万册,每个家长都想把孩子培养成这样,这就是盲目的掉入了陷阱。刘亦婷的成长有很多机遇化的东西是不能磨灭的,家长要学会怎么跟孩子沟通,根据他的兴趣所在进行发展。如果就让刘亦婷在钢琴上出人头地,她绝对不会有今天。所以在学习一个榜样的时候,案例本身的局限性家长一定要知道,我们的孩子适合学什么。如果你的孩子适合提足球,你非得让他背数理化,不仅他痛苦,而且也不可能成功。他接受的全是失败,最后对他的人生都会有影响。相反的,如果他的优势的智能得到了鼓励,做得很好,可以横向迁移。足球踢到一流,可以去写小说、画画,也可能达到二流、三流,不会太差。

  搜狐教育主持人:现在择校是家长群体性的行为,从幼儿园开始就通宵的排队,进双语这样非常好的幼儿园。这反映出家长对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还是盲目的从众的心理。

  王烽【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副主任】:首先不能埋怨家长,因为大家都有这种意识。盲目或者追风,应该看到不盲目或者不追风带来的坏处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每个人都要动起来。如果把这些怪罪于家长,那么是一种推卸责任。

  搜狐教育主持人:在制度方面,比如说我们刚才说到有拼爹的,父亲有权有势就可以享受这种优势资源。这里面存在很多缺陷,这种缺陷有没有被提出来很好的方案来弥补缺陷。

  王烽【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副主任】:规划纲要说的大体思路已经非常明确的,一个是教师、校长的流动,二是优质高中升学的录取名额平均分配。这种平均不是盲目的平均,而是分配到对口的初中里。这两项是目前来讲教育择校方面问题解决的不能好的城市最有效的途径和做法。但是在做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阻力,比如刚才说的教师流动的阻力,每个教师都不愿意从好的学校流动到坏的学校,一个是收入问题,同时校长也不愿意自己好的老师流动出去。我们要建立一种评价体系,比如对初中进行评价的方式,这个评价不是考试分数和中考那种评价,而是基于素质教育要求,对学生各方面成长和发展,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评价指标。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升高中这种应试教育对于初中和小学的影响,实现了既均衡又优质的状态。

  搜狐教育主持人:非常希望在某一个地区实现的均衡优质教育发展能扩大到全国的范围,家长和孩子能够不再那么痛苦了。下面一个话题涉及到奥数,因为在择校的过程中,奥数是一个非常大的筹码,请下一场的嘉宾跟我们聊聊奥数到底有多纠结。.

TOP

回复 2楼ccpaging 的帖子

http://www.rzjy.gov.cn/newsInfo.aspx?pkId=6939

“铜陵中考发生了一个显著变化,市教委所属的各所初中,皆按“人头”———而不是学习成绩———分得占总额30%的市一中高中名额。”。 可能这才是关键.

TOP

引用:
原帖由 aochuanhui 于 2011-8-19 09:57 发表 \"\"
http://www.rzjy.gov.cn/newsInfo.aspx?pkId=6939

“铜陵中考发生了一个显著变化,市教委所属的各所初中,皆按“人头”———而不是学习成绩———分得占总额30%的市一中高中名额。”。 可能这才是关键
追求不公平的结果,就是不公平。公平是我没权去竞争优质资源,他也别想用权去竞争优质资源。这个公平只能通过均衡教育资源来实现。
无权的老百姓放弃的不过是本来就得不到的东西,而有权的放弃的是他本可以用权得到的。

减少父母的权的作用,在小学以上,让孩子们靠自己的能力去竞争,老百姓的孩子才可能出头。.

TOP

关注。教育均衡是正解。.

TOP

放下利益,树起决心,放远眼光,没有办不到的事.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