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的第三篇《常用中成药的真相》是《六味地黄丸》。本来,按照方舟子自己揭露的“真相”,六味地黄丸有上千年的使用历史,因此不仅是验方,而且应该是说相当安全的。《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大典》就说:“六味地黄丸为常用中成药,很少有不良反应的报道,患者在多次服药后才出现过敏反应。”(224页)。可是,伪生物医学出身方舟子却说:
“该药含有泽泻。……动物实验表明,泽泻反而能让肝脏、肾脏出现肿胀。饲喂含泽泻提取物的饲料3个月,使大鼠的肝脏出现混浊肿胀和玻璃样变性,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肿胀、空泡变性[1],表明泽泻具有肝毒性、肾毒性。曾有乙肝患者因服用含泽泻的中药,导致血液、肝、肾多种器官中毒而死亡[2]。”(见:《常用中成药的真相——六味地黄丸》,XYS20080903,[
www.xys.org])。
方舟子引的文献[1]是“[1]浙江人民卫生实验院药物研究所,中草药通讯,1976,(7):314”,文献[2]就是在上文介绍过的那篇证明大黄有肝毒性、作者为港大袁孟峰的“[2] Yuen MF et al,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6, 24(8):1179-86”。
让我们先看一看那篇让方舟子说出“泽泻具有肝毒性、肾毒性”的文献[1]是怎么回事。这篇文献已经不易找到。上海科技出版社在1986年和2006年出版《中药大辞典》中,均没有引用这篇独得方舟子青睐的重要文献。倒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现代中药学大辞典》在《泽泻•毒性》条下是这么介绍的:
“泽泻乙醇提取物相当于生药100 g/ kg 给小鼠灌胃,3 d 后未见死亡。泽泻浸膏粉1 g 及2 g/ kg (相当于临床剂量20 及40倍)混于饲料中喂饲大鼠3 个月,发育未见异常,但病理切片显示肝细胞及肾近曲小管有不同程度的浊肿与变性,且大剂量组较小剂量组明显,给药组较对照组明显[21] 。泽泻甲醇提取物给小鼠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0.78 和1.27 g/ kg ,口服4 g/kg 无死亡[22] 。” (1374页)。
《现代中药学大辞典》引的这篇[21]就是方舟子引的文献[1]。也就是说,方舟子
故意隐去了“相当于临床剂量20 及40倍”、“发育未见异常”这些字。其实,药物的有效性和毒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与剂量密切相关。这样的常识,不要说一个生物医学出身应该知道,就算是个文盲,这样的道理也不难理解。糖精由苦到甜、香水由臭到香的变化,不就是因为浓度的不同所导致的吗?事实是,欧洲药监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在一份评估益母草安全性的文件中,就专门以动物试验所使用的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为由,将一些动物试验结果排除在评估考量之外。(下详)。
那么,方伪生物医学出身所说的“有乙肝患者因服用含泽泻的中药,导致血液、肝、肾多种器官中毒而死亡”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袁孟峰等人的那篇文章中,七个服用中药的病人中,第三个病人是一位59岁的男人。在入院前三周,他因腿部痉挛而每天服用中药;入院四周后,病人去世。文章说:
“There were 11 different herbal elements in the drug formula. One of the elements, Zexie listed in Table 1, has been reported to have hepatotoxicity on liver and other organs in studies with mice 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药方含有11种中药材,其中之一是泽泻。据中文文献报道,泽泻在小鼠的试验中具有肝毒性。)
显然,他们所说的“中文文献”,就是方舟子所举的文献[1]。
也就是说,方舟子先拿文献[1]来证明泽泻在小鼠身上有肝毒性,然后再拿文献[2]来证明泽泻在人身上也有肝毒性,并且还能毒死人。但事实是,文献[2]的结论是根据文献[1]所做的推理。还有比这更典型的循环论证吗?
问题是,方舟子是怎么找到这两篇文献的呢?
原来,袁孟峰的文章是2006年10月15日发表的。10月23日,香港《明报》发表文章,题目是《乙肝病人服中药肝中毒亡》,其内容就是介绍袁孟峰的论文。看看其中的这几段话:
“市民服用中药日趋普遍,但玛丽医院在2004年接收的45名乙型肝炎病患者中,有7人因服食中药引致肝中毒,其中2人更因肾脏和多个器官衰竭而死亡,另有2人需要换肝活命。研究发现,病人所服中药包括中医经常处方的甘草和薄荷等,负责研究的医生指出,中药的成分和服用量难以掌握,呼吁市民慎选中医,并定期验血了解身体状况。”
“有关报告在新一期国际期刊《消化系统药理与医疗学》中发表。7名怀疑因误服中药引致肝中毒的病人中,两人已经死亡,其中一名45岁的男死者,最初因肚痛,服用大黄、蜈蚣等中药连续1个月,最后因肝中毒及肾衰竭死亡。另一名死者为治疗脚抽筋,服用了8剂含泽泻的中药,但一星期后即出现肝中毒征状,入院4星期后死亡。”
《明报》的文章问世后,马上(北美时间10月22日)就被转贴到新语丝读书论坛(见:[
www.xys.org]),方舟子在第二天把它放到了新到资料(见:[
www.xys.org])。三天后,方舟子在新语丝上发表《中药毒副作用备览》,其中就有这么一条:“【泽泻】能对实验动物的肝脏和肾脏造成损害。” (见:[
www.xys.org])。再过两年,方舟子作《常用中成药的真相——六味地黄丸》,上面的那句话就改成了本文前面所引用的那段话。
也就是说,方伪生物医学出身的中药学知识,基本上就是这样从报纸、帖子中搜刮来的。
那么,泽泻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真相一:方舟子引以为据的文献[1]是成百上千篇关于泽泻的中文文献中,唯一一篇说泽泻有肝毒性的文章。这篇文章在发表之后三十多年中,没有任何人曾经重复出同样的结果。
真相二:《中药大辞典》第一版在“泽泻•毒性”条没有引用这篇文章,反倒引用日本《药学杂志》1960年的一篇文章说,“按0.1%及1%浓度混于饮食中,饲大鼠2个半月,体重、内脏重量、肝脂肪量均无明显改变。”(1462页)。《中药大辞典》第二版也没有引用这篇文章。(2067页)。
真相三:就在方舟子获取文献[1]的来源《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中,该书作者引用了20篇文献来证明泽泻具有利尿、降血脂、抗脂肪肝、降血压、减肥等七类“良性”功能。可是,方舟子却对此不仅视而不见,反倒污蔑这些功能是“现在的中医据(泽泻的生长习性或其名称引起的联想)也认为泽泻能利尿、降血压、降血脂。”也就是说,在方舟子的眼中,20篇证明泽泻有益的文献一文不值,而1篇证明泽泻有不良作用的文献却价值千金。
真相四:英文资料显示,泽泻含有抗乙肝病毒的成分:
Jiang ZY et al. A new triterpene and anti-hepatitis B virus active compounds from Alisma orientalis. Planta Med. 2006 Aug;72:951-954.
Jiang ZY et al. Two new sesquiterpenes from Alisma orientalis. Chem Pharm Bull (Tokyo). 2007 Jun;55:905-907.
真相五:英文资料显示,泽泻具有保肝功能:
Hong X et 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the Alisma orientalis extract on the experimental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J Pharm Pharmacol. 2006 Oct;58:1391-1398.
伪生物医学出身方舟子会告诉中国公众这样的真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