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我们能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作者:顾瑞荣

我们能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作者:顾瑞荣

我们能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作者:顾瑞荣









(一)

最近,我在看两本重要的著作,一是关于北京通州二中 李圣珍老师的家庭教育的故事《每个父母都能成功》(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6月),二是哈佛大学珍藏的150年前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教育自己儿子的故事(注释)。我的感受是,这些是真正的大教育家的故事。再加上之前出版的赏识教育创始人周弘老师的《赏识你的孩子》(四川少儿出版社2000年8月),天真教育倡导者徐国静老师的《有一本天书》(长虹出版社),石屏老师的朴素而深刻的《家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王东华主编的《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妇女出版社)以及留学美国的克罗蒂亚的几本有关美国的家庭教育的著作等,我感到中国人的家庭教育实践、研究已经开始结出部分灿烂的成果。

这些原创性的著作表明,中国的家庭教育理念、方法、实践等都已经达到了与教育规律、孩子成长规律相一致的高度。当然,这些正确而成功的家教理念和方法等的总结、分享远没有与广泛而持久的需求相适应,也远没有为大多数人接触到、认识清楚和汲取。

相比之下,学校教育改革明显滞后,这不是指行动,而是指成果。素质教育似乎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或者说应试教育阴魂不散,因为我们并非已经清楚了解应试教育赖以存在的种种条件。更为忧人的是,据我的观察,所谓的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许多学校管理者的“作秀”行为,他们在各种不同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树榜样、立碑坊,而且,要有特色。因而,各种名目的“XX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没有对教育规律、孩子成长规律作深入的研究体察,却在相互抄袭中构建所谓的特色模式,这是目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致命性的误区。

我从1997年开始在全国的各级学校、教委及教育研究机构作《学习的革命》及世界教育趋势等演讲时,一再呼吁,要以“解构模式、整合原则”来进行教育改革成果的汲取和推广工作,更要避免主观臆想的模式先行的所谓改革行动和总结。目前,学校教育改革中各种“XX教育”层出不穷,只是一幅虚假的繁荣景象,它属于我们熟悉的大跃进综合症。它源于人性的许多弊端,对于相关体制有极大的的腐蚀作用,它对于学校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

然而,并非中国的学校教育改革一无是处。我曾亲自考察过许多学校改革实践,留给我至深印象的是江苏南通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以及上海刘京海校长的成功教育。而从世界范围来看,《学习的革命》也提供给我们许许多多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尽管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的教育各有其特殊性,然而我们无法否定,成功的教育必定是遵循了教育的共同规律以及共同的孩子成长规律。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和理解下,我们也展开了自己的探索和实践。

超级营地,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可以说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创造性方式。1998年7月到8月,我在上海设计主持了几期“007超级营地”夏令营,我们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我倡导的识自教育、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以及丹尼尔·戈尔曼的情感智力理论。这些夏令营被媒体称为“中国最深刻的教育实践”。

1999年8月初,我在北京科利华软件集团设计并主持了“发现之旅”赴美夏令营,再次深入地探索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取得了极大成功。这次夏令营被《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大幅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中国最有价值的夏令营之一”。

作为识自(认识自己)教育倡导者,我非常明确我们在探索什么,确认什么。我把整个教育分成三个层次,一是识字,二是识事,三是识自。在我看来,教育的种种问题乃至人生的种种问题产生于把认识事物当成了教育或人生的核心,而并非把认识自己作为核心。学习的种种问题首先源于教育的和人生的如上错位,其次是源于对学习规律的认识不足。

而这样的夏令营,不仅是学习的革命,而且是教育的革命。

短短的十天、七天乃至三天,我们惊讶孩子的潜能有多么巨大,而且,孩子是那么容易敞开,那么具有接受性。孩子年龄越小,其接受力就越强,可塑性也越大,而持续性却可能越弱。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夏令营以后怎么办?奇迹可以在三天之内出现,而生活是日常的,我们的教育能否象夏令营一样创造奇迹并且使奇迹融入日常?



(三)

另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教育的关键不在孩子,而在教育者。

没有不可教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育者。或者更具体一点说,学习者年龄越小,教育者的主导力量就越强;学习者年龄越大,其主体力量就越强,但他绝对离不开教育者所营造的支持性的环境、氛围、期望、暗示等等。

我想强调的是,教育者的素质将决定孩子的未来。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一些人的影响,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来达成。权力、金钱、地位、知识等是外在的方式,人格、爱、智慧、祈祷等是内在的方式。外在方式决定了它的影响基本上是快速而短暂、强大而肤浅,而内在方式的基本性质则是缓慢而持久、细腻而深入。

    教育是一种奠基于内在而又兼用外在的影响方式,无论是符合规律还是违背规律,其影响力度与效果都是不可思议的。违背规律,那么就可以毁掉一个人身上所有的天赋,从而毁掉这个人的整个人生。我们正在做的教育在多大程度上是这样的?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自我反省的。如果符合规律,那么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天才,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即使是那些倍受摧残的孩子,例如被李圣珍老师拯救回来的马月,在智慧和爱的温暖中,依然可以起死回生、柳暗花明。

造就一个人,或者毁掉一个人,就看你是如何教育的 。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我们绝对要慎之又慎。教育是一种引导的力量,既可以把你引向光明自由的境界,也可以把你引向绝路。作为教育者,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必须反省:我们正在何种性质上运用教育这种神奇的抑或可怕的力量?无疑地,我们是想把我们的孩子引导到光明自由的境界,但除了我们的愿望,我们还能依凭什么来保证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上?

教育既可以是一种激励自信、造就自尊的力量,也可以是一种消磨自信、毁灭自尊的力量。我们必须反思:我们在何种程度上只是因为着眼于知识灌输而忽视了自信自尊的造就?甚至以牺牲孩子的自信自尊、耗尽孩子的热情、兴趣、希望等作为获得知识的惨重的代价?

我们几乎可以说,教育的成败基本上就取决于教育者的素质。

    这些素质包括,教育者是否清晰意识到是否根本的教育目的——造就一个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对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是否把握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的设计运用;教育者的人格影响力——自尊程度以及情感智力水平。正是由于教育者的自尊和情商,才唤醒、造就了学生的自尊和情商,从而使它成了学习的秘密核心,也成了教育成功的根本保障。

教育者之所以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是因为教育介入了孩子的整个生活,也几乎规范和制约了孩子的整个一生。因而,一个教育者的自尊程度和情商水平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将是决定性的因素。教育者要理解孩子、鼓励孩子、接受孩子、指导孩子以及信任孩子。好的教育者甚至能够帮助孩子信任自己。教育者的高自尊、高情商也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学习、模仿的榜样,也给孩子的自尊和情商的培养、提高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性氛围。教育者的自尊、情商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四)

全程参加第一届赴美夏令营的傅桦兄和颜晓维兄,决定把对这两届夏令营的感受和思考整理成书出版,以纪念这些难忘的日子和在更大范围内深入地分享这些教育探索的成果。我们相信中国有许许多多有益的教育探索和尝试,但目前的现状是因缺乏某种高度和宽广度,因而仍有许多实践犹如盲人摸象;而对已经确认的教育理念、实践,也缺乏坚持、坚守乃至使它蔚然成风;即使是象那些最有价值的夏令营教育实践,也缺乏进一步的思考、反省、整合以及传达。所以,我想,傅桦和晓维做了一件太有意义的事。在某种程度上,我的心头也了了一个美好的愿。

我、傅桦、晓维乃至本书的策划人傅蕾等原本都不是搞教育出生的,但在时代的这个节点上,我们不约而同地踏进教育领域或关注教育领域,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大批的人才从各个行业向教育领域倾斜,这是教育复兴的一个先兆。我很高兴在即将到来的教育复兴中有我们的力量、眼光和心愿的介入,我很高兴我们会成为教育复兴时代的助产士,也衷心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都聚集到教育领域中,如此,新教育就大有希望了。



2001.8.5.写于赴四川稻城之途



本文是为《梦想与激情:中国孩子最需要什么》所作的序,出版时为《代后记》。书中有对我设计主持的“发现之旅”赴美夏令营----国内部分的理念与活动经过的较为详细的描述。

《梦想与激情:中国孩子最需要什么》,ISBN:780145483,作者傅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09出版。



关于卡尔·威特的教育的注释
在2001年,我当时读的是京华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的《卡尔·威特的教育》,过了几年,有朋友谈起此书,才得知此书为伪作,是国内写手在没有见过原作的情况下,根据其他早期教育几本书的拼凑而成的。甚至,京华出版社还出版了《卡尔·威特的教育续篇》,真是浑水摸鱼到境界。
注释:关于卡尔·威特的教育,国内出版了十几种书,请大家仔细甄别。我只推荐李建颖翻译,海南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卡尔·威特的教育》。

实在找不到,就找找小伍、亚北译,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年1月1日出版的《卡尔·威特教育全书》。.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