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论教育实践的创造之源 顾瑞荣

论教育实践的创造之源 顾瑞荣

论教育实践的创造之源

                               顾瑞荣





如果说教育实践家的创造多借助于文化、科学的成就以及他们智慧的领悟,那么他们的创造之源是什么?是爱!如果说成功的教育推广的技术性障碍是模式总结与原则推广的混淆,那么好的教育的确认、创造、发扬的障碍来源于人性方面的爱的缺乏。

许多研究教育的和总结教育的著作对爱几乎只字不提,例如《学习的革命》,而许多教育的创造者本人也极少言及爱。例如情境教育的创始者李吉林老师在其好几万字的总结报告中也只有这么几句话:“我只是作为一个长期在小学园地里耕耘的实际工作者,凭着自己对教育、对孩子的赤诚,努力去追求、探索一条促进儿童素质全面提高的有效途径。我心里很明白,没有全国改革的大时空,没有各级领导和学校的支持,没有自己内心的炽热的情感及神圣的使命,就没有情境教学和情境教育。”对我们而言,大时空是相同的,领导和学校的支持也是有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内心炽热的情感以及神圣的使命,有没有对教育和孩子的赤诚,有没有爱。在我和李老师的访谈结束时,李老师说:“只是一个爱,只是一颗爱心,否则,这是不可能的。”廖廖数语,石破天惊,点出了创造之源就是爱。这是其中的内涵,只有有过切身体验的人才能真正懂得。我们可以深思:没有爱,会有这些创造吗?没有爱,会有教育吗?没有爱,会有人类及其发展吗?

对学生的学习来说,秘密核心是自尊,而对教师的教育创造来说,秘密核心就是爱。没有教师的爱,学生的自尊无法建立,没有教师的爱,学生的爱无法被激发。爱是如此的重要,但是现在这个世界缺乏的正是爱。这个世界什么都有,什么都奢侈,但最匮乏的是爱,人们最吝啬的是爱。甚至在教育世界中奇怪到说爱就有嫌空泛的地步,人们谈爱色变。不是因为象以前在意识形态上有爱的禁区,而是因为人们体会不到爱,人们丧失了爱的能力。所以,爱这个词在现在所代表的是苍白而空洞的东西。然而,人类是多么渴望爱,教育是多么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人类,没有爱就没有文化,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生命的成长。没有爱的人生是不活的。

教育是对人的行为、意识的反应方式、性质的改造,也可以简单地表达为教育是对人性的改造以成就光明的人性、圆满的人生。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教育,不达到人性的改造的学习、教育都是未完成的学习、教育。而的确,这是一个过程。学习也好,教育也好,要想有成效、能通向人性的改造,就必须从爱出发。从学生和教师所组成的教育关系来讲,教师无疑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教师人性的自我改造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前提。也就是说,教师必须从自己的内心唤醒爱的能量,必须从自己的内心唤醒使命感和纯洁性。教师有这个责任,这是教师的荣幸,它不是一个外在的负担,而是因为教师担当的是人性改造的神圣职责,所以存在赐与了教师自己先改变自己的机会。有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这是每个教师自己的意识问题。所以,责任感越强的人就越有机会,责任感越强的人就越早成就自己、成全自己的人性光明,就越早享受到自心中充满的爱的能量,就越早享受到自己的人生幸福。所以,有责任的人是有福的。所以教师是有福的,越是责已──把责任担到自己的身上,教师就越有能力、越有机会享受到因爱的唤醒而产生的那种充溢的幸福。

所以,从创造教育、再发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应该先改造我们教师自己的人性,我们应该先蜕变自己。对于教师来说,“蜕变你自己,就会有创造”、“蜕变你自己,就会有方法”。对于学生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教师是一个不仅言传而且身教的老师,不仅有知识而且有爱、有智慧的老师,那么,学生内心的爱也一定被激发、唤醒,学生的人性光明也一定被成全和实现。所以,对学生来说,“蜕变你自己,就会有成就”、“蜕变你自己,就会有成功”。当然,端正大家的观念,把对于教育创造、教育再发明的起点、关键和核心放到教师自身的蜕变上,并联动学生内心的蜕变,这是我们的教育改革、创造、再发明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大家应该对此有一个基本的认同。在此基础上,我们就会追问:那么如何促进我们自己有一个蜕变,让爱的能量流动起来,让人性的光明实现出来呢?限于本文的主题,这里不再展开,只是提及一点:我们可以从传统修养论以及现代心理艺术中寻找方法和途径。这方面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只是需要我们有渴望、有眼力才能吸取其中的精华。这是落到我们每一个教师身上的事。如果我们关心自己的生命成长、生命意义以及渴望爱的流动、爱的分享,那么我们会体会到这是我们的本份,这是我们的幸运。

教师的身份是什么?这是一个涉及到教师自身的生命价值的实现以及学生、整个教育是否能达成教育目的大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理解。《学习的革命》以及李吉林老师都没有谈及这个问题,但是,他们的创造已经表明了他们的理解以及自身的定位。按照我的理解以及我自身的体验,我把教师的身份归纳为一个三位一体的形象:首先是责任者,其次是分享者,第三是指导者。

正如前面论及的,教师必须先蜕变自己,所以他是一个责任者,是担当了神圣教育使命的责任者,是把责任担在自己身上、滋养自己、成全自己、实现自己人性光明的责任者,有了这样的责已,他才有爱的能力,他才有适当的知识、技能,他才能成为一个分享者。做一个分享者意味着他有自得、有自受用,如果他没有,他如何与学生分享呢?有自得的、有自受用的爱、知识和技能就不是死的爱、知识和技能,就不是强迫人的、独断的爱、知识和技能。教师应是这样一个有自得、有自受用的教师,他就象一朵盛开的花朵,它的盛开就是它生命的实现,就是它的幸福和喜悦。如果有人从它身边走过,他可以嗅到它的芳香,他可以看到它盛开的美丽,它可以与他分享它的存在;如果没有人经过,它依然是喜悦着、盛开着,它不会感到遗憾,它不会去找一个人来分享它的美丽喜悦和拥有。因为它有自得、有自受用。如果教师能是这样的一个分享者,那他就是一个最能体贴学生的需要、最能适宜地照顾到学生的需要的极其人道主义的教师。也就是他说,是一个教导者,有洞察力的、有教学技能的、能授业解惑的指导者,因为有前两者,所以他不是一个专制的权威的人,当然也不是一个没有任何教学技能的、放任学生的指导者。在前面两者的基础上,他努力使自己精于教学艺术、教育之道,以最适当的方式给予学生最好的帮助和指导。教师就是这样一个身兼三职的教育工作者唯有这样有序的三位一体的教师才能真正保证我们的教育达到使人幸福的目的,才能真正保证我们的教学达到快速高效而愉快的目标,才能真正保证教学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下去、不断地有创造、有发明地推动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最后我想说,教师的本性是发光的蜡烛。仅仅是一支蜡烛是不够的,或者说没有意义,蜡烛要发光才是实现了蜡烛的本性。教师这支蜡烛在发光中不是烧毁了自己,而是实现了自己,有这样的实现,他才能与别人分享,他才能帮助他人,他才能担当起一个教育者的神圣使命。有这样的教师,我们的教育就有希望,我们的改革就有希望,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就有希望。我们呼唤这样的教育工作者.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