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书我没看过,不过这篇评论也挺有意思,我觉得说出来不少我的想法。
http://www.70man.com/?p=4110
我觉得教育应该有一些常识。凌志军这本《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就用故事很好地讲出了一些常识。
我是很反感《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样的书,我觉得任何教育的书,带主观体验都是不客观的,可当你身在其中无法客观。每个人家庭背景不一样,成长环境不一样,我只相信成功很难复制,能复制的是成长。成长不是要你考多少分,而是让你找到你感兴趣的方向,老话说:按着牛头不喝水,它渴了自然会去喝。
凌志军这本《成长比成功更重要》选择的样本是微软研究院里的60后,70后,80后们,我觉得虽然不是完整的样本,毕竟在我们的大部分人眼里,他们都是成功者。我觉得这本书讲得最好的不是他们有多成功,而是他们认为自己能找到感兴趣的方向最重要。
今年我曾答应又拒绝写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因为编辑特别喜欢我在《把孩子培养成普通人》那个PPT里表达的理念,可是我在教育小孩子的问题上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家长,我的孩子还在长成中,我的教育理念更像是一个大杂烩,而不是一个成品,用这样的心态去写书,我经常发现我陷入无法回答的矛盾中。
我于是买了国内所有主流关于教育的书,我发现他们本质上都是叫你如何复制成功,而不是引导兴趣,即使打着引导兴趣的名义,落脚点还是如何上一个好学校。我们的教育非常短视,每个家长定义的成功是18年,而不是80年,想想看,我们家长难道不是在乎18岁的孩子上什么大学并沾沾自喜,可人的一辈子要经过那么多18年,我们靠什么去行走?
我不能写出这样的一本书,其实不是奶粉,而是含三聚氰胺的奶粉,那比三聚氰胺更毒害人。我觉得凌志军这本《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倒是一本国产好奶粉,另外一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是本美国好奶粉,也推荐父母一读。
有几本关于教育的书是好奶粉?即使他的标题是《改变孩子一生的习惯》?
如果不能改变家长的观念,就不能根本改变孩子的未来。不是孩子需要教育,他们就没有得到真正成为人的教育,是我们家长最需要教育。
我这里随便举一个例子,在温州,上海客户培训的时候闲暇时我都沟通过教育的问题,大家都有了新的视野和认识,但她们在肯定我的意见以外,只说了一句话:“在中国,你还是要听老师的,否则你上不了好学校。”
我反对为了上好学校不惜一切代价,但我知道大家都希望看到如何上好学校的书,这个我改变不了大家,甚至我感觉到大家可以改变我,我老婆就认为要考虑在另一个地方买套房子,因为那个地方初中比较好。
谁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特权的社会,特权阶层会为自己选择最后的资源,
选择一个好学校说白了就是如果你不能成为特权阶层,至少也要和他们站在一起。
这不对,你还是会这么做,对不对?这就是现实,很可怜,又无法回避。
你得明白我们的教育本质都是为了逃离恐惧,不是为了成长。
想想看,我们自己听过多少,我们自己又说过多少遍:“要是你不努力,你长大后就会… …”,没有几个人会真正热爱学习的,学习只是为了免于对未来的恐惧。
我小孩子现在最大的兴趣就是看电视,这让我非常苦恼。可如果不看电视,一个独生子女能干什么呢?要么去培优,要么去找小朋友们玩,可小朋友们都在培优,像我这样的不上奥数,不学英语,不学钢琴的家长已经很少了。
我问我的小孩你将来想上一个好初中还是不好的初中,她说我就上一个不好不坏的,小孩子多聪明,无能摆脱现状的是我们大人,我们害怕失败,于是都要坚决去走独木桥。
可是这个国家也只肯给你独木桥,因为教育体系设计的宗旨不是让你成为人,而是便于统治,从古到今,都是一句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的劳力者,就是体力+脑力劳动者,为了便于统治还得分而治之,我们叫白领和蓝领。
这是现实,我推荐凌志军这本《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是因为它给出了在这种现实下我们可以怎样适应的一些新的思路,值得我们去借鉴。
人应该和自己比,不要和别人比,小时候比分,大了就比钱,老了就比下一代,结果就是我们永远心态失衡。我们要能接受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失败,就好比接受我们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一样,谁没有经历过失败?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也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成长。明白这一点,我们的心态都会好很多。
我觉得我现在教育的问题是陪小孩时间太少,我花了太多时间去自我成长,却不肯牺牲时间陪孩子一起成长,这在中国是很多家长的根本问题,我们不过是简单的把孩子推向社会,推向学校,我们每天真正陪孩子的时间不够多。
凌志军在《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总结出一条这些孩子家庭条件在当地都不算太差,请不要忽略这一点,这就意味着家庭有闲暇也有能力陪孩子,当父母和孩子沟通多且愉快时,孩子就会回报父母最大的期望。
所以我最近也在改,每天晚上我会多陪孩子一会,在她小的时候,我多陪一会,因为迟早她要一个人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