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生活经济学 (转)
序
从经济学角度看,婚姻是一种交易,社会分工的明晰为什么会使婚姻变得脆弱?没有共识性权利的婚姻为什么会难以维继?作为最小的经济组织,夫妻关系又体现了哪些经济学原理?林林种种的问题都指向一个课题——婚姻经济学。
文
很多经济学专家都对婚姻做了一些经济学的分析和管理学的分析,经济学中观点认为婚姻是的一种组织,最小的组织、两个人的组织,而且是一种形式古老的组织,从最早的那种群婚制、走婚制发展而起,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人们逐渐认同并选择了一夫一妻,即现代文明的一种婚姻形式。为什么会这样呢?经济学的分析认为,在现代这样的婚姻形式下,整个的交易成本最低,可以保持这个组织的稳定性,使得组织的行为具有一贯性、长期性。弗里德曼曾写过一本书《生活经济学》,其中有很大篇幅在讨论婚姻的经济学意味。他认为,尤其在社会分工不明确的时期,其实一对夫妻是一种很有趣的共同生活的组织形式,老公不仅仅是老公,他同时是一个水管工,是一个泥瓦工,是一个杀猪工,是一个猎人,是等等生活角色的一个整合;而女性是一个洗衣工,一个做饭工,一个奶妈等等很多角色的一个组合,双方都是某种资源整合,是多角色的。为什么现代婚姻又比较脆弱呢?是因为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明晰,很多角色可以进行“外包”,很多朋友说,当很多女性发现在抗煤气罐这件事情上,老公远不如楼下的保安来的专业的时候,发现老公的业务资产在剥离,对核心能力的要求就很高了。为什么“外包”这个事情是对婚姻有一定影响的?一个男人以前的角色,比如盖房子,现在由专业建筑商在操作,抗煤气罐由专业公司提供服务;女性在家庭中角色逐步也在外包,过去相夫教子,现在“相夫”、“教子”两样都可以外包出去。随着世界范围整个社会分工体系的不断明确,就像企业不断的把自身业务外包出去一样,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为什么一段婚姻除了要有门当户对以外,即在资产合并的时候属于比较均势一种合作以外,还要有感情的原因在于双方需要在情感上的一种互相认同。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关于权利的三种类型,第一种叫强制型权利,即被刀架在脖子上时,对方要求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或者是老板要求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一样;第二种叫交易型权利,某人找你做一笔交易,你就得听某人的,因为你得到好处了,抑或是双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第三种叫共识型权利,某人来和你做一件事情,你听某人的不是因为某人强迫你,也不一定是你从这件事情上得到多少好处,而是你觉得这件事是值得一起做的。共识型权利正类似于一段婚姻中,资产整合、感情、信任上的互相认同。如果一个组织中只有第一种和第二种权利的话,而缺少第三种权利的存在,那么这个组织是很难正常运转的,就像汽车没有润滑油一样,虽然它们是同样的结构,但是它运转起来非常的麻烦。
很多婚姻专家认为婚姻同样是需要经营的,在这个共同经营的活动中,他们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手段,就是这两口子住在同一屋檐下,他们是不是拥有共同的生活目标和愿景。如果这两口子没有共同的人生理想的话,刚开始结合的时候就是一种利益的互换,其实是包含某种交易的。其本质就是只有第一种类型的权利,强制或软强制如攀龙附凤的,和第二种交易型的权利,即所谓的郎才女貌,拿钱交换美貌的,这种婚姻不能走远的原因就是缺乏第三种类型共识型权利。随着时间推移,天平失去平衡,此时这个组织的稳定性就受到非常大的挑战,如果没有其他因素来干扰或者平衡这种偏移,这个组织就容易陷入崩溃。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婚姻的破产,是很容易解释得通的。
为什么要建立某种共识?如果这两口子没有那么高的精神最求,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孩子,此时他们也就具有了第三种类型的权利,因为孩子是他们所有的利益共同体了。是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另外的原因还有,经营期间夫妻所拥有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比如有形的财务、房产等,无形的共同的朋友圈子,更重要的是共同的孩子。如果此时对利益共同体进行分割和退出,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婚姻能够保持比较长久的原因。
婚姻经济学中分析,所谓经济就是效益、效率最大化,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资源。本来是两个人住一套房子,房子这个资源就最大化的被利用了,如果两个人要分开,就需要住两套房子,就造成资源某种程度上的浪费。婚姻中经济本身带有节省、资源最大化含义,如果要退出组织或者这个组织要破灭,那这种行为的成本和壁垒是非常高的。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北欧的结婚率非常低,因为大家很恐惧退出或者组织破产所带来的高昂成本,导致很多人不会轻易建立或加入婚姻组织。同样道理,建立组织后的退出和破产率也很低。
为什么婚姻之中要有爱情?爱情某种程度上包含了因为趣味而带来的共识,那种互相的包涵和宽容。作为企业来讲,要有基本的愿景,要有使命,要有基本的战略,战略不明确,企业必将走向破产。愿景即大家共同分享的对未来的憧憬,每个个体要活成一个什么样,大家在一起要生活成一个什么样子。比如,两个人结婚后利益发生了很大差别,一方的能力或者是可支配资源变强变弱,天平出现一些偏移,但是两个人互相还有爱,这种爱包括互相欣赏、支持、理解、宽容、耐心,还有另一方在自己可能受损害的前提下对对方抱正面期待,即是信任,这些东西会把一方的一些短期的不适当行为磨平,保持组织的稳定性。
德国社会学家卢曼说,信任起源于重逢,就是说没有重逢的情境的话,是没有信任的。正如火车站周围饭馆的饭菜口味是不会很好的,因为这里多数饭馆对一个旅客是只做一笔生意的,是一次性的。所以信任是对方找到你的搜索成本很低,表面上不是一个契约,好像是一个情义,本质上是一种非成文的默契的东西。把钱借给你,甚至借条也不需要,因为大家总在一起,共同生活在一个朋友圈子里,你也跑不掉,除非你要放弃这个圈子,不再在这个圈子里混了,抛弃这些信任,那你可以拿钱走了。
在婚姻里面也包括了这样的情境,比如你跟这个人结婚,在基督教或者其他场所说,在结婚之后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健康还是疾病,你们都要白头偕老,都要向对方发出誓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面对多变的未来的不确定性,你们可以做的就是相互做出一种保证,避免和应对以后的随时变化和不确定。比如说你现在有钱了,她就嫁给你;她现在漂亮,你就娶她,然后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各种各样的变量产生了一系列改变,那这个组织就很容易失去稳定性。所以婚姻生活中必须要有一个信任体系。
做商业也是如此,不能说一个企业它好的时候,你就与它合作,作为企业都是有周期的,它不好的时候,你就抛弃它,这种行为如果在商场上,只能获得很低的信用资本。同样问题,如果我们整个社会信用体系比较完善,会形成一种自动的担保体系和惩罚体系。首先是担保,在你不利的情况下,利用你的信任资源可以获得某种帮助,但是,如果你毁了这个不成文的契约,你会受到相应程度的惩罚 。
婚姻中爱情的本质是什么?从经济学角度如何解读?爱情其中包括人类本能,人类毕竟具有动物的一面,异性、同性之间本能的一种相吸。但是还原到经济学的话题上,其本质代表了一种客户价值,是一种供需关系,你提供的东西你的价值本身对她产生一种非常大的吸引力,而且具有锁定效应,这就是所谓的迷恋、痴迷状态。但是,这种状态时很难持久的,实际上这种状态更多的带有本能的东西,如诗曰花无百日红,这种本能的东西是不能持久的,所以婚姻中的爱情更多的是一种信任、包容感。
目前,在中国第一次购车的客户占整个购车客户比例值逐年在下降,有些人似乎在买第二台车,在这种情况下,汽车公司的营销策略、品牌策略是不一样的。第一次购车的人多数是冲什么去的?是一种吸引力,就是说听说什么车好,听说什么牌子的车好,是通过广告宣传、外形观感的刺激,是没有体验过的,就像在街上看见一个陌生高挑美女,很容易被她吸引。第二次购车的客户,就对汽车的品牌是另外一种感知了,从坐到这部车里的第一感觉,到对方向盘、对档杆的那种细微感觉,这种感觉即爱情中的从相吸到相依。所谓的爱情更多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吸引,两个人在互相觉得对方的资源和能力是自己所需要的时候,那样一种互相奔向对方的过程,就是品牌知名度;第二个阶段是相依,两个人婚后生活中彼此产生用户了体验,这时会产生一种相互依恋感,用户体验感最强调的是习惯不要随意改变,也就是对品牌真正的刻骨忠诚度和依赖性。信任和忠诚度是整个组织必须要有的一种粘合剂,如果缺少,那这个组织最终也会崩溃,在最小的组织即婚姻中同业也存在这种情谊。
在品牌的几个层面中,第一个层面叫功能效用性,首先是一种效用,是这个东西好不好用,适不适手,功能是否完善等;第二个层面是身份性,汽车不仅是代步工具,它是与你的身份契合的,也就是所谓的门当户对;第三个层面是情谊性,这个产品和你之间形成的某种情谊,在所有类似产品中,它的能见度非常高,一下子你会想到它。婚姻也是一样,首先找妻子是对方得是女性,找丈夫是对方得是男性,而且都具备一般的传统功能;其次是需要身份,不能仅限于性别、功能;第三是需要有越来越多的情谊,最后依赖于这种信任和忠诚度,就是良好的用户体验,这样才能维持良好的婚姻生活。
在这些过程中,创新给人们带来很多思考,一直以来很多人在讲创新,以至于创新新城某种泛宗教化的意味,似乎凡事必须要进行创新。丹尼尔·贝尔在《论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中特别提到,在工业和后工业时代文化的特征是来自于突破性的创新。文化、文艺行业常有某种突破自我的需要,他们也习惯性的把创新引入了婚姻和家庭之中,导致用户体验逐渐失去一贯性,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文化界人士婚姻破产率较高一方面原因。当人们真的在婚姻和家庭中搞了创新了,开始重新的整合引入创新机制,他们往往会发现那些让他习惯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他们甚至用一种很努力的方式破坏了他们最珍贵的所拥有的东西,最后在知道他们所失去的已经是他们的所有,这个所有就是相依性。
创新并不是在所有领域中都要完成的,创新是一个超载的概念,创新是个手段,不是目的,它实际上是使你原有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高科技、换天更地、新模式不是创新的代名词,在原有的某种甚至是废旧技术、失败技术基础上,寻找或者开发合适的需求和应用就是创新。创新泛滥对于组织来说,叫做创新洪流,企业如果过分的鼓励创新,洪水就会泛滥。简单的说,在没有建设良好的水利工程前,水很丰富的时候,必定要出现大问题,如果建设起良好的水利枢纽,也需要有丰富的水资源来疏导,这两者意味着在混沌和有序的交结的地方,企业的创新才有可能,而非完全听任它创新的。
由此引申出道德,道德者,天地也,道就是规则,是河道,德就是顺着河道,没有漫流出来,如果没有在河道中流水叫做不道德,不符合天道的规则。进一步讲,婚姻的非法创新、更多的多元化创新或者泛滥的创新,也会影响婚姻的道与德。尼采说,道德是我的经济学,不是我的伦理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之所以我不去做不道德的事,是因为我想节省我的资源,我想让我的资源最大化,不去做些无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我的伦理学,不是要遵守道德伦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