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8成小学生9岁前"触网"沪家长最严厉

8成小学生9岁前"触网"沪家长最严厉

8成小学生9岁前"触网"沪家长最严厉

日期:2009-08-19 作者:王乐 来源:文汇报
    “小学生群体中已初现‘网络成瘾’现象,其中,‘网瘾用户’占7.1%,有网瘾倾向的约占5%。”今天,我国首部《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在京发布。
   
    这份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起、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负责实施的专项调研,重点对小学生网民互联网使用情况、家长对待孩子上网态度、小学生网民使用网络专属产品的态度,以及互联网对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进行了调研分析。调研报告表明,小学生群体已非互联网使用的“净土”。
   
学生“触网”日趋低龄化
   
    今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10岁至19岁网民构成了我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比例达到33%。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等娱乐服务,均对互联网在该年龄段人群中的普及起到“催化剂”作用。10岁至19岁的网民人群,涵盖6年制小学的4至6年级小学生,而小学生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10岁以下网民从去年的0.4%增长到今年的0.9%,总数大约在300万人左右。由此可见,互联网对小学生的渗透,正逐步加大。
   
    本次《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以北京、上海、武汉为抽样城市,以6至12岁小学生及其家长为调查样本。每个城市选取800个样本(400个学生、400个家长)实施问卷调查,并接受调查访谈。
   
    报告显示,现在的小学生接触互联网时间,大多集中在“低年级”阶段,约八成小学生在9岁前就开始接触互联网,更有部分学生在学龄前甚至1岁就已接触网络;在接触网络时间方面,大部分小学生“只在节假日(周六周日)上网”,有过半小朋友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不超过1小时,小学生上网最经常的地点是“家里”。
   
    网络已成为小学生最喜欢媒介中的第二选择,紧随电视之后。“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玩网络游戏”等娱乐追求是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也有超过四成的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学习”。小学生倾向于被动地使用网络,最常登录的是一些“门户网站”和“小游戏网站”,也有相当一部分喜欢登录“儿童社区”,和班级同学一起上网。调查显示,游戏是上网小学生的“最爱”,上网玩过游戏的比例超过九成,但游戏也是网络成瘾的主因。 
“网瘾”异化孩子行为
   
    持续上网时间长,每日上网时间过多,是否就是“网瘾用户”?此次专项调研以一个“必要条件”和3个“补充条件”,对“网瘾用户”进行了界定。据此标准,本次调查的1079名上过网的小学生中,共有77名小学生有“网瘾”,占比7.1%;另有55名小学生有“网瘾倾向”。
   
    据了解,男孩上网成瘾比例(9.5%)明显高于女孩(4.6%),这说明男孩更容易沉迷于网络;“网瘾用户”更多出现在家里没有电脑的家庭。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上网成瘾比例(13.7%)大大高于家里有电脑的学生(6.5%)。
   
    与此同时,在父母不同意孩子上网的家庭中,很明显拥有更多网瘾孩子,其比例为10.5%,高出父母“同意”孩子上网的家庭4个百分点。专家表示,究竟是父母“不同意”孩子上网造成孩子网络成瘾,还是孩子网络成瘾迫使家长“不同意”其上网,还需进一步验证。但由此可看出,父母对孩子上网行为过于强硬的干涉、控制,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统计数据显示,“网络成瘾用户”小学生在具体行为方式上,与同龄人表现出诸多不同。“网瘾用户”更多对父母限制行为作出叛逆反应,这一反应在“网瘾用户”中的比例达到31.2%,远远高于“非网瘾用户”的17.7%;在浏览到不良信息时,更多的“非网瘾用户”(77.2%)表示会自觉停止浏览,而“网瘾用户”中仅有63.6%表示会自觉停止浏览,控制力远低于“非网瘾用户”;“网瘾用户”偏爱网络游戏,而“非网瘾用户”则更喜欢休闲类小游戏;在学业成绩方面,调查报告显示,“网瘾用户”的学习成绩较“非网瘾用户”差。
   
家庭教育作用举足轻重
   
    “小学生正处在了解世界的阶段,好奇心和叛逆情感都比较丰富,家长越是对孩子的上网行为进行强制性压制,越容易使孩子向相反方向发展。”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郝向宏告诉本报记者,小学生网络成瘾现象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息息相关。“父母不同意孩子上网”家庭出现了更多“网瘾用户”,说明家长一味采取极端手段限制,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但与此相对应,也必须看到,“网瘾用户”更多出现在“家里没有电脑”、“家长允许孩子进入网吧”家庭,也说明“网瘾用户”上网行为,发生在家长掌握范畴之外。“若失去家长正确引导,年龄尚小、对事物没有辨别力以及控制力的小学生,更容易沉迷网络。一旦成为‘网瘾用户’,则更易遭受不良信息侵蚀,这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郝向宏对记者表示,家长应该认识到,惟有采取正确引导态度,积极与孩子进行沟通,才能使孩子正确地使用网络。“家庭教育的引导,对小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此同时,也有教育专家对记者表示,在充分意识到“网瘾”对小学生危害的同时,不能因此否认网络对于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贺淑曼教授对记者说,网络本身并非“罪魁祸首”,就像不能因为车祸的发生而停止汽车工业的发展一样,教育工作者为何就不能“让孩子赢在网络时代”?“虽然大部分家长能正确认识互联网,但仍有相当部分家长视互联网为儿童‘禁区’,严厉杜绝孩子认知和了解互联网,使孩子与主流社会脱节——这才是对孩子的最大伤害!” 相关链接
   
    何为“网瘾用户”?
   
    ■必要条件:上网给青少年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
   
    ■补充条件:在满足必要条件的前提下,只要网民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中任何一个:“总是想着去上网”、“每当因特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或者无所适从”、“觉得在网上比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
   
    何为“网瘾倾向用户”?
   
    ■在非网瘾群体中,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实际上网时间往往比自己预期的时间长”、“向亲人隐瞒自己的上网时间”.

TOP

全国中心城市小学生7.1%有“网瘾”

全国中心城市小学生7.1%有“网瘾”

日期:2009-08-19 作者:郭翔鹤;杨滟湫 来源:新闻晨报


 
    首部《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发布

    晨报记者从中国互联网协会获悉,全国首部《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昨日上午在京发布,该调研重点针对小学生网民的互联网使用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心城市染“网瘾”小学生已达7.1%。

家里无电脑更易患“网瘾”

    本次调研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主办,首次以网络实名制形式,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同乐岛”社区等单位,在全国多个中心城市进行抽样调查。调研报告显示,约8成小学生9岁前开始接触互联网,更有部分小学生在学龄前甚至1岁就已经接触网络。游戏是上网小学生的最爱,上网玩过游戏的超过9成,游戏也是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在本次调查的上网小学生中,有7.1%是“网瘾用户”,有网瘾倾向的约5%。“网瘾用户”中,家里没有电脑的占多数,男生比女生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柯惠新向晨报记者介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4次调查报告统计,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全国10岁以下网民从 0.4%增长到0.9%,总数大约300万人。

逾半家长赞成装“绿坝”

    在对“绿坝”等上网行为管理软件的态度上,大部分被访小学生(81.3%)对家长为其安装“绿坝”持“无所谓”的态度,表示“不高兴,不愿意”安装的小学生只有4.2%。超过半数(54.2%)的被访家长则认为电脑应该装上“绿坝”等屏蔽软件,但仍有26.6%的家长对“绿坝”能保护孩子健康上网的观点持中立态度。

    在家长对孩子上网的态度上,被访家长中仅有12.8%的家长禁止孩子上网,但超过六成会加以限制。当问到“如果您的孩子上网成瘾您会采取什么方式为其治疗”时,75.6%的被访家长选择“家庭教育”为治疗儿童网瘾的方式,“以心理沟通为主的治疗机构”是过半数家长的选择(56.2%)。.

TOP

网瘾孩子家长:为什么我们爱孩子却遭孩子恨

网瘾孩子家长:为什么我们爱孩子却遭孩子恨

日期:2009-08-07 作者: 来源:人民网

 
  跟小张聊完以后,记者提出想跟他的父母聊聊,但小张一直不同意。“我跟他们已经不说话了,要找你自己找吧。”
  后来,在记者的劝说下,小张终于同意将其母亲的QQ号告诉记者。于是,当晚中国青年报记者通过QQ联系到了小张的母亲。
  记者:您曾经两次把孩子送到戒网瘾的训练营,是吧。
  张母:是,我们也是没办法啊。
  记者:他好像很反感你们把他送到那里,说现在跟你们基本不说话。
  张母:是啊。现在我们也很无奈。
  记者:当初是怎么想到送儿子去这样的机构的?
  张母:开始是在南方电视台看到这个消息的,当时他们要招募一个网瘾少年进拯救训练营,是免费的,我们打电话过去,说人已经满了。然后只好花钱把孩子送去了。
  记者:您在把孩子送去之前了解过这些学校吗?
  张母:看了南方电视台的报道,我们就去了解这个学校。前后大概去了3次,他们的心理老师接待的。
  记者:孩子认为你们是上当受骗了,被蒙蔽了,花钱把他送去一个非人的地方,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反而变本加厉。
  张母:唉!我们也是想为孩子好啊。
  记者:但孩子们反映,刚进去就要关禁闭,稍有不从就打,让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受到很大伤害。这些您儿子跟您说过吗?
  张母:后来我们做家庭治疗的时候,孩子把这个情况跟我说了。心理老师当初给出的解释是,一些教官难免在教育过程中出现这种情况。可合同写的是不影响身体,也就是说死不了就行了。这个是我儿子当时的原话。现在我想起来,很后悔。
  记者:按您儿子的说法,这样的地方完全是以暴制暴,对于戒除网瘾没有任何作用。他在那里不仅没学好,还学了很多坏毛病,比如打人,说粗话什么的。
  张母:这个怎么说呢,白云可能要比起航好一点。现在我们想起来,可能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也不排除这种现象。
  记者:您儿子说,你们把他送去那样的地方,他很恨你们。
  张母:唉,我们也是为了孩子着想,我们现在的心情,估计只有送进去孩子的家长才知道。
  记者:您儿子说他爸爸写过血书,说再也不送他去那种地方了。
  张母:唉,嘴上说不送了,可是有合适的场所我们还是会去看看的。可现在孩子跟我们之间已经完全没有信任感了,这次放暑假,他爸爸说带他出去玩儿,他说不去,怕我们把他骗到哪里。
  记者:可能你们几次送他去,他不敢再信任你们了。
  张母:是啊。第二次送他进去的这两个月,我们几次去看他,他对我们都很反感,面也没见上几次。后来他把电击的事跟我说了,我和他爸爸就商量把他接出来,但他后来自己跑了。本来我们是不打算让他参加这次中考的,想着明年重新来,可他执意要考,说绝对不复读。我们确实犟不过他,也怕给他留下什么伤害。后来6月初有个英语口语考试,我们打算先请假半天,由两个教官护着他考完了再送回来。没想到考完以后,他自己跑了,我们找了半天也没找着。
  记者:后来他回家了吗?
  张母:不知道他哪来的钱,后来他买了把刀,在我们家门口守着。我晚上回家的时候,他拿刀指着我,说什么不要说话,然后把我捆了起来。唉!等他爸爸回来的时候,他也用同样的方法,把他爸爸捆了起来,后来他把我们的手机卡丢了,手机卖了。他问他爸,还送不送?他爸看他当时很激动,就说不送了。他不信,说要他爸写血书,他爸没办法,就写了。
  记者:家长和孩子怎么变成像敌人一样了呢?
  张母:我们确实很无奈了。我们跟孩子解释过,可是他也听不进,他给我的答复真的挺无奈的:青春期自然现象,过几年就好了。
  记者:那您今后怎么打算的?
  张母:我们想给他找家高中,让他读,这没问题。可是他好像对学校已经失望了,说要去读职中,学一门技术。我们想,等他慢慢长大了,成熟了,可能会好起来吧。我们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本报记者 王俊秀).

TOP

暑期最大问题:学生上网成瘾

暑期最大问题:学生上网成瘾

日期:2009-08-11 作者:刘昕璐 来源:天天新报


 





  网恋致使少女怀孕、亲水平台边失足溺水、培训班遭遇天价学费……暑期过半,有关中小学生的“负面”事件时有发生,这也给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带来了困扰。

  本该惬意的暑假为何会迷失?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究竟如何让学生过一个快乐又有益的暑假?本报联合市民信箱启动的“暑假问题”调查结果昨天揭晓。结果显示:有八成受访者表示,他们最担心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在假期“上网成瘾”。

  【最担心】

  “过度上网”名列问题之首

  暑期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超四成受访者认为是休息,35.9%认为是增加社会阅历;增强身体素质、在知识上提高分别占到12.63%和7.37%。

  对于认为中小学生在假期最容易产生的问题,84.85%的受访者把票选投给了“过度上网、看电视”;其次是人身安全,占到53.75%。另外,功课退步占25.97%,交坏朋友、早恋占比有20.42%。另外,“觉得现在中小学生暑期的快乐程度如何”一问上,近七成仅认为是“一般”,明确“快乐”和“不快乐”的分别有12.91%和18.14%。

  【最成瘾】

  近八成学生上网只为打游戏

  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暑期每天上网时间,2小时至4小时最多,占到了39.07%;2小时以内的为30.68%;4小时至6小时有22.1%;6小时以上的也不容小觑,几乎近一成,达到了8.11%。

  中小学生如此热衷上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吗?结果让人堪忧。选择“学习及查阅资料”只有5.31%,“打游戏”以绝对优势高居榜首,占到78.69%之多。紧随其后,选择通过网络聊天交友的,也达到了13.75%。

  那么,杜绝中小学生暑期网瘾的最好办法是什么?85.45%的受访市民认为,丰富校外生活,引导学生对电脑进行有效利用是个良方。与此同时,“家长加强和子女的沟通,做好孩子的倾听者和引导者”、“学校加强教育,让我们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进行意志力、控制力、责任心的培养”以及“净化社会环境,从制度和法律上有效阻隔低俗信息的传播”也得到了受访者的广泛以及高票认同。

  【最贵】

  暑期花费中补习班占近四成

  暑期花费中,补习班一项上,家长们花费得最多,这是此次调查中的又一个数据。

  据了解,中小学生暑期花费中在500元-1000元的,有32.54%;1000元-1500元的占23.5%;1500元-2000元占11.98%;2000元以上的费用占比率为14.59%,只有17.39%的选择500元不到。

  调查发现,补习班是“最大头”的部分,约占38.55%。其次依次为娱乐(包括体育锻炼、电影、上网等)23.12%;:旅游16.5%;才艺培训班13.99%;夏令营4.52%;其他为3.31%。

  【最紧迫】

  近半受访者:社区作用应完善

  暑假期间,面对社会上会开出形形色色的培训班和夏令营,46.25%的人次选择感兴趣的去参加;考察培训班的资质再作决定的有21.03%;只参加和课业有关的培训班有7.18%;另有9.74%的受访者表示一律不参加,10.96%的人反对开办这些培训班。

  对于中小学生暑期参加社会实践、实习或者打工,43.59%的人次选择“只要安全和权益有保障,可以考虑参加”;“很支持,应该到社会上锻炼自己,开拓眼界”有34.87%;10.58%“只接受由学校或相关部门推荐的岗位”;明确持有“不支持,学生就应该把书读好”的占到10.96%。

  另在“中小学生暑期生活中,当前最应该改变的环节是什么”一问上,近半数受访者认为“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完善社区的组织作用”;“学校应当进一步发挥在暑期的管理和引导作用”达到25.69%;“完善培训班等社会办班的有序管理”占比14.97%。还有10.63%的受访者认为家庭本身应当改进对孩子暑期的安排。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