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中国学生为何输给美国学生 国际大赛三思

中国学生为何输给美国学生 国际大赛三思

ZT   当地时间5月15日下午,在美国内华达州雷诺市展览中心,有全球青少年“科学世界杯”美誉的第六十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举行了颁奖典礼,来自中国内地的17名中学生获得13个奖项。

【思考之一】获奖的数量与质量

  中国学生获奖数量不少,美国学生获奖质量更高
    18个学科大奖中17被美国学生获得,3个顶尖大奖全部被美国女生包揽,中国台湾女生获得1项学科一等奖

        在最终公布的获奖名单中,来自广州的潘莹获得工程学—材料科学二等奖和美国知识产权法律协会专项一等奖,来自成都的薛来等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团体一等奖,来自北京的王昊昱、王满强获得植物科学团体二等奖,来自武汉的孙可、吕思扬、柴皓曦获得植物科学团体二等奖,来自福州林雨婷获得动物科学三等奖,来自上海的郭海骏、许青、杨奡获得环境科学团体三等奖,来自北京的李汉歌获得动物科学四等奖,来自广州的黄静文获得环境科学四等奖。

  “中国学生们获奖数量不少,但有份量的不多”,此次大赛的一位评委告诉记者:“在这次比赛中,美国学生表现出了高水平,他们的素质和项目都明显超出其他国家的选手。”
    “虽然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学生参赛,但从比赛过程和结果看,美国学生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在一共18个学科的一等奖中,17个被美国选手获得,另外一个被来自中国台湾的曾依晴获得,而最重要的3个顶尖大奖“英特尔基金会青年科学精英奖”,则全部被美国女生包揽。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周红章博士已连续多年担任Intel ISEF的评委,此次也是两名中国评委之一。他认为,从多年评选的情况看,中国参赛选手都是层层选拔的学生,整体水平、得奖比例等都超过美国学生,但不是每年都具有这样的优势,“这也是正常的”。

  让他觉得遗憾的是,中国参赛选手有一些偏科,如心理行为和医学这些项目,就很少有中国学生参加。在今年参赛的19个项目中,也缺失了这两个领域。

  在牛津大学著名天文学家乔瑟琳·贝尔·博奈尔看来:“参赛语言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似乎是不公平的,这一点英语国家的学生占有天然优势。”她建议,“中国学生应该更好地掌握外语,这点非常重要。”
【思考之二】项目的“圈养”与“放养”

  外国学生研究出于强烈兴趣,中国学生存在自发性和想象力的问题
      来参加Intel ISEF的中国选手,都是国内“身经百战”的高中生,主要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明天小小科学家”两项全国中学生科技大赛的优胜者。
     在他们看来,国内比赛和这次国际比赛有很大不同。首先是评委的关注重点不同。来自四川成都第七中学的朱晟爽和文旸天对记者说,在国内比赛时,评委注重项目的实验细节,主要关心项目的实验过程,问得很细;在这里,评委注重了解思维过程,关心你是怎么想的,项目怎么来的,并不太关注操作细节。

  其次是比赛的气氛不同。很多同学都告诉记者,大赛气氛很轻松,就像一个大聚会。国内比赛比较严肃,日程很紧,评委评审就像是答辩,选手之间几乎没什么交流;而这次国际比赛,安排了很多各国选手的交流活动,包括大规模交换徽章等活动,评委的评审也很开放、随意。“有一个观众走到我的展台前,跟我聊了很久,还互相开了不少玩笑,后来才知道他就是我的评委。”一个学生说。

  让中国选手印象更深刻的,是国外选手很多“无拘无束的创意”和“对科学发自内心的热爱”。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姚昱星说,很多美国学生的项目,源于对生活细节的观察,是在强烈兴趣支撑下的科学思考和研究。朱晟爽的描述更为有趣,“打个比方说,我们国内同学的项目,多是‘圈养’的,有一定的‘强迫性’;而国外同学的项目,多是‘放养’的,自发性很强,兴趣性很强。”

  “我觉得,思考能力是最重要的。国外往往下午3点就放学了,学生有大量时间做想做的事;但我们每天都很忙,要上一天课,晚上还要上晚自习,哪有时间思考?”朱晟爽说,“但是我觉得,思考是最重要的。”

  来自中国的评委也发现,海外学生更敢于想象。比如在环境方面的项目,国内学生往往会做成一个调查报告,或是一个小测试,而国外学生已经开始关注木星,眼光投向了太空,思维的发散和开创性很好,这是平时的学习气氛让他们敢于去想象。

【思考之三】科研路上的“权威”与“后生”

  国内往往偏重“权威”,国外对“后生”也很尊重
   “创新环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Intel ISEF树立的是对科学的追求和敬重,这些方面值得我们深思。”

      在本届大赛上,有一个细节让中国评委和学生印象深刻:虽然有诺贝尔奖得主和全球1500多名科学家参加大赛,但在大赛的重大活动中,学生都是无可争议的主角。在开幕式和颁奖典礼上,所有前排位置都是学生的,诺贝尔奖得主也只能坐在后排。现场宣布大奖获得者时,追光灯一路追逐着学生,摄像机在红地毯上跟拍,学生的身影展现在大屏幕上,仿若明星。

  “大赛完全是学生们的天下,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带来的快乐。”来自中国的另一位评委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胡敏说。
    “颁奖典礼太震撼了,而且没什么领导讲话,全是我们学生,与国内的大赛太不同了。国内大赛开闭幕式,都是领导和老师的事,基本上没有我们什么事情。”一位同学说。
  胡敏表示,表面上看,这似乎与创新的关系不大,但“创新环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Intel ISEF树立的对科学的追求和敬重,这些方面值得我们深思。”

  周红章介绍说,美国中学生如果对什么项目有兴趣,老师会告诉他这个领域的顶尖科学家是谁,让中学生自己去联络对方。在大赛现场,记者遇到来自美国马里兰州的华裔学生秦瑞忆,她说,“我自己去大学实验室找到教授,说想在这里做实验,教授考察后同意了,才有了我后来的研究和现在的参赛项目。”

  在国内,这样的氛围也有,但是相比之下差一些。此次获得工程学—材料科学二等奖的潘莹对这一点感受很深。她在生活中观察到截肢患者用假肢时经常遇到问题,引发了“可调型双囊腔假肢内衬垫的研制”这个项目设想,但她先后联系了7个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希望他们做自己的指导老师,都被拒绝了,“有些是因为工作忙,有些是觉得我一个高中生做不成什么事,有些是怕承担责任”,潘莹说起来频频遭拒的经历,还有一点委屈。

  潘莹遇到的问题并不是个别现象,周红章与胡敏都表示,“有一个问题值得深思:我们的教育、科技体制该如何鼓励、培养科技创新的后备人才?”

    他们表示,希望教育和科技体制能够支学生的创新,因为出多少个刘翔,也不表示人人都能跑。Intel ISEF能举办这么多年,能这么完善和完整,成为美国年轻人追逐的一个梦想,其中的经验值得中国吸取。

    还有一个例子让人感慨,此次唯一一个获得学科一等奖的非美国学生是中国台湾女生曾依晴,她偶然发现了面包虫能够“吃”泡沫塑料,引发了科学兴趣,去做实验研究面包虫体内的细菌对泡沫塑料的分解作用,她的研究最终获得了此次大赛的学科一等奖。
    在内地的2008年创新大赛上,也有一个类似的项目,起源几乎一样。评委周红章研究员说,是兰州一个学生,也发现了面包虫能够“吃”泡沫塑料,但是他的方向只停留这这个层面,

  “得奖不是目的,把学生送出去,让他们开阔眼界,为在科学道路上腾飞创造条件”,英特尔中国执行董事戈峻表示,“希望他们能把创新的理念带回来,影响身边的同学甚至老师,将填鸭式教育转变成创新式教育,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转变为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

TOP

我一直疑惑的是,目前国内好学生都在忙着奥数、奥物等竞赛,目标无非是为了进一所好的初中、高中、大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后真的有竞争力吗?.

TOP

学习了,谢谢。.

TOP

回复 2#子玖妈妈 的帖子

做一大堆题目是对好学生的时间浪费。个人还是觉得西方教育好,虽然过程中会淘汰很多自己不要读的孩子。他们更注重个人的想法。背书和抄写不纳入学习手段的。.

TOP

日本高中生的核试验

位于日本茨城县日立市的茨城县立日立第一高等学校的三名高三学生这个月将使用学校附近东海村的核反应堆进行科学实验。他们将要使用的核反应堆是JRR-3型研究堆。实验项目是通过反应堆产生的中子射线透视特定物体的内部。

虽然在文部科学省的记录当中尚没有中学生使用核反应堆进行试验的先例,但是学校与日本原子能机构的磋商显然进行的很顺利。学校校长铃木幸男说:我想给学生们一个机会去尝试一些不寻常的事情,以此来拓展他们的受教育范围。

不过日本媒体对这个先例还是持谨慎态度,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东海村的核反应堆在1999年曾经发生过严重的核泄漏事故,日本人记忆犹新;另一方面,自然是对中学生操作能力的担忧。不过校长先生很乐观,认为现场有专业人员指导,实验会成功的

http://mainichi.jp/life/today/news/20090512k0000e040070000c.html.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道理很简单

外国学生的学习是自学的,知道需要什么知识就去学习。

我们的学生只会吃老师咀嚼出来的东西,老师留一些,学生就学不到了,老师水平有限,学生水平也就有有限了。

奥数竞赛不是最好的事例吗?.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

华裔学生只占全美学生总数的1%,华裔学生占历年获奖比例的10%以上,2005年度华裔学生获奖者占到27.5%!.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