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佛教] 转帖一位师兄的言论

转帖一位师兄的言论

我觉得不错,转帖给大家!

今日科學發達昌明的時代,作為佛教的四眾弟子,如果想弘揚佛教教義,無論是八大宗派裏任何一個宗派也好,今日要弘揚佛法,就有個契機契理的問題。

契機,就是要知道今日世界的人在想什麼,社會和人們最關係的問題是什麼,同時你不能夠被這些問題所轉。也是說,你對佛法必須要有很深的見地。如果涉及到這些問題,每一個佛弟子肩上都有兩個很重的擔子。一個是要肩負佛法,另一個是世間法,通達世間法,知道世間法一切的運作規律。通達了佛法,則不被世間法所迷惑,講經的時候就能抓住人的心態,從而達到弘揚佛法的目的,因為你瞭解了世法。如果有人問你很多科技、人生、哲學、倫理道德方面的問題,你告訴人家,你去念阿彌陀佛,這樣不能解決。反過來,你給人家開藥方,而自己一口也吃不到這個方子,這樣也不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

給大家說一個近代的公案,淨土宗的大德印光老法師和澍培老法師的一段因緣。澍培老法師一生弘揚天臺宗的教義,在北方一帶知名度很高,收的弟子很多,去哪里講經都座無虛席,因為他辯才無礙、智慧無礙。

澍培法師晚年時有一次得了重感冒,病倒了,覺得很痛苦。切膚之痛、病苦逼身。他寫信給印光法師說我一生弘法度生,但最近身體欠安,覺得很痛苦。印光法師就在紙上寫:你當了一輩子郎中(南方話,醫生),你賣了很多要給他人吃,但自己卻沒有吃到一味。法師承認講經功德無量,忙於利他,而忘記了自利。大難臨頭之時,就覺得我講了那麼多,佛法是藥方、治病的良藥,方子開了這麼多,自己一味也吃不到。

這個故事的含義非常深刻,我們學佛的人在修時不要忘記自利和利他關係的重要。學問的重要性在於利他。自利利他非常有意義,另一方面,我們佛教徒一定要處理好家庭生活。在居士當中,全家信佛是少數;大部分的家庭中,只有一個或兩個人信佛。

那麼你的子女都是受過現代教育,他們懂得很多自然和社會科學的知識。你一旦學了佛以後,對佛教的感情,你說學佛這個也好,那個也好,你的兒女會問你:佛教好在什麼地方?如果你沒有淵博的佛法知識和社會知識,你就不能答他使之心悅誠服。

所謂度眾生有很多方法,講經說法、用文字語言是度,做模範、身體力行去做也是度,做一場如法如律的法事也是度,建一座莊嚴的寺廟也是度;凡是令眾生眼耳鼻舌身意向上向善都是在度人。

但你在現代社會,去一去閱覽室圖書館大街小巷看看,到處都是檔資料資訊書籍,尤其是現代電腦的出現。如果你不能有條有理地講出佛法的真義,不能由道理之上讓人心服口服,這樣作為一個佛弟子就有缺陷,是一件遺憾的事。因為我們所處的時代,我一再強調是一個資訊的時代、科技昌明的時代,迫使你無法不學習佛法和世間法雙重的知識,只要這樣,你才能立足在寺廟、立足在本位、立足在社會,否則就行不通.

TOP

我們學了很多世間法,這些都不外乎是貪瞋癡慢疑、名聞利養,如何去爭鬥、生存,為了適應環境生存,將本來清湛的心,蒙上一層又一層的塵土,所以大家覺得是很合乎自然、合乎情理,大家一窩蜂這麼做。但一旦學佛法,就如神秀大師所說“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我們心性如一面鏡子,要擦去塵土,就要虛心。首先必須將世間的東西放下,徹頭徹尾做一個佛弟子去學習佛法,佛這麼說我們就這麼說,佛這麼做我們就這麼做。也相當於把原來的茶倒了,還要擦乾淨杯子,這相當於你皈依佛門,受了三皈依的戒體,等於擦乾淨杯子,由那一天開始,就過著一種如法如律的佛弟子生活。然後全方位從頭到尾去吸收佛法,通達了內明,又通達其他四明,這時就可以開始去做利他的工作。

這裏頭若要得到更多的佛法道德修養,就必須要有虛心的態度,不單是學習佛法,學習世間法任何一門知識,如果沒有虛懷若谷的胸懷,這個人就會受到局限性。如果想超越自我,成為大智大德的人,必須由懂事那天起到閉目以前都要銘記,宇宙是無限,宇宙的真理和知識都是無限,而我的生命是非常有限,我以我有限的去衡量無限的,當然非常慚愧非常渺小了。

故此,我們看到的賢者和聖者,賢聖都是謙虛的人,敬人敬物,他們都有這種胸懷。如果沒有這種胸懷,藏著自我的知見,佛法當然裝不下去了。好像杯子原來是滿的,你不倒掉又怎麼會空呢?這是其一。

其二是說,虛心的同時,不可以混雜。混雜是什麼意思呢?你把茶倒掉在杯裏,再倒上清水,即是一半茶水一半清水,這是什麼味道呢?是茶的味道還是水的味道呢?從茶的角度當然是淡了。我所說的是現代的修行人,會常面臨一個問題,雖然皈依了,但在言行中沒有用佛教的審美觀、道德觀、世間觀和緣起法去為人處事,最終一句話,就是沒有用佛教的慈悲去待人接物,在世法互相摻雜裏,在場面上,有些學佛的人不慈悲。也即是說,他的信仰紮根得不深。原因是知見上沒有徹頭徹尾把佛法裝在自己的腦中,變成了真假參半。

所以經論裏也有,就是我們受了菩薩戒以後,叫名義菩薩。名義菩薩發心是真假參半。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在寺院裏管理,或在居士林裏擔當一個職位,發心是很純正,但有時的私心雜念也會和他所做的功德混在一起,要找到一個精緻純正的心思是很難的。那麼學佛的過程就是清除我們私心雜念的過程,使自己的思想達到至精至純,種下的種子必須是至精至純的種子,而不能混雜,不能將世法佛法在學的過程中混在一起。

有時聽到一些居士私下談論佛法的時候,你說他講的不是佛法,他又有些佛法的味道;你說他是佛法,他又不是徹頭徹尾根本的佛法,因為他們沒有探到佛法的根底和原本。佛法最根本的意義就是三輪體空,就是能知、所知和被知的三輪體空,根本意義所講的是無緣大慈和同體大悲。因為有些人在聽佛學時,沒有聽到至精至純的佛法,就是真假參半的佛法。

譬如有些居士說,我給你一個世間上的好處,那最起碼都要多謝我一聲或給個好處,但下次對我不好,心裏就不滿意了。所以就將這些不好的東西混在一起,名義上做起來,他們會覺得是一種佈施。或者有些居士見到法師的長相很莊嚴就佈施、供養給他,其實都是有分別心的供養、佈施,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佈施,但起心動念上去看不精純。也是說,那些人一開始沒有虛心地徹頭徹尾去接受真正的佛法,那麼在指導具體行動時,就會覺得悠悠忽忽。

古聖先賢莊子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可能我們很多人之中學過,“人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我們生命很短暫,但我們想要知道的則像海洋沒有邊際。如果在太空船上,或以宏觀科學來看人的本身,就如早晨的露水一般,在草上,稍微一陣清風就將其吹落,又或陽光使其揮發。生命在整個宇宙之中很短暫,以短暫的生命想在無限的宇宙中獲取真理,那唯有珍惜每時每刻的時光。

而且還有有一種佛教所講的善根。善根是由善良的願望、善心和智慧所組成,可以定量分析。具體在佛法來說,猶如大海,我們的言行連滄海一粟都比不上。由此意義來說,我們都必須虛心,無論是聽某一堂課上的虛心,而且貫穿到自己自始至終的宗教生活。我們要達到這樣的標準,自己都是很慚愧。

虛心不等於消極,不等於空虛。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影響,在翻譯經典時用了“無為”、“空”等等的觀念去表達佛法一些思想,在相當多的佛教徒當中認為學習佛法就是消極,學習佛法就是叫人這個也放下那個也放下,但這些人只是看到佛法講空的一面,沒有看到佛教講有的一面;只看到消極的一面而沒有看到積極的一面。

根據《大般涅槃經》上結論可以告訴大家:佛教的最根本意義是“常樂我淨”,而不是在消極、無為和厭世的思想之中。.

TOP

.

TOP

谢谢您的提醒  .

TOP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