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中国孩子要补什么?(选摘)

中国孩子要补什么?(选摘)

大多数在中国成长的孩子,都要经历考试辅导升学的阶段。学业之途一路闷闷闷,等到出社会工作之后,不知如何跟别人合作,态度很难再培养。个性不是不能改造,但是年级越大会比较慢,如果能提早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可塑性最强的青少年期先打好基础,透过良好的人际关系,整合更有效的沟通能力与影响力,成功地机率自然大得多。

根据《中国时报》人力万象网的调查,国内半导体电脑高科技产业公司录用新人时优先考量的是工作态度好不好。也就是说,如果你的专业知识丰富,毕业成绩佳,可是一到公司来,会和别的工程师吵架,两三下又和主管起冲突,自己闷闷不乐,别人也不敢去指导你,造成部门内部不和谐,这样的话公司宁愿不要用你。

今日二十一世纪的特质是,你的态度要积极、人际关系要良好。科技的进步太快,机器设备最多两三年就要淘汰换新,专业技术可以随时升级,甚至来了再教。 真正重要的是你的个性与态度,是否能和别人妥善沟通,这些是卡内基训练最看重的,也是目前公司普遍选人才的要求。 


谈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之路,我觉得首先我们要回想看看是怎么样长大的,不外乎是升学、考试、补习、功课、分数里打转。坦白说,这段时间学业负担的压力很大,可以说将十二岁到二十几岁的宝贵青春全奉献给学业。其实,中学阶段是性格最具塑造性的时期,但我们却将全部精神埋首苦读,而忽略了其他应有发展。等到将来长大成家立业以后,面对婚姻事业或者是与外界的接触,包括与客户业务上的往来,或者是和国外联系,才赫然发现自己的沟通能力不足。

有次我在国外遇到一个律师,他和我是同一所大学毕业的校友,他谈到每一周不知要收到 多少垃圾邮件,其中一半都是募捐信函,他多半都随手人扔到垃圾筒。唯有来自自己母校的募捐申请,他都回尽快回函捐赠;这件事带给我很大的刺激,不禁试问:我们有多少人对母校能有这样的感情?

以我太太的例子来说,她是北一女毕业的,经过学校路口时也不会多看母校一眼,对后来的台大也没有太深刻的感情;我更糟糕了,简直逃避自己的母校,根本不想提及过去的惨淡岁月,老师的教育方法及体罚都令人难以接受,当时简直觉得自己是被社会遗弃的边缘人。

反观这位美国律师,为什么他对学校会有这样的感情?显然学校给与他德智体美德熏陶,甚至造就影响了他一生的性格,他能有今日的成就,学校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所以说,创办青少年卡内基训练,主要动机是弥补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缺少的部分,进而帮助青少年在性格最可塑的年代,找到自己的信心,让他们更有能力面对未来的挑战,在课堂之外开展他们的人生,学习到书本上所没有的积极态度与能力。
摘自《一根弦的小提琴》黑幼龙 黑立言 著


以后的这段时间我会陆续选载《一根弦的小提琴》的小故事和一些中国家庭可以借鉴的育儿理念。希望大家加入讨论,谢谢!

[ 本帖最后由 carnegiechina 于 2008-5-8 09:24 编辑 ].

TOP

好贴,谢谢!
不过很多家长其实很清楚中国教育的弱点,但都无法改变......
上海有这个"青少年卡内基"训练吗? 希望楼主多介绍一些! 谢谢!.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