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哲轩参加IMO一定没我国的奥数金牌选手做题多(即使没日没夜做也赶不上年龄的差距)
但我们一直试图制造天才.如少年大学生.虽然在上海已不热门了.但很多小地方还千方百机地造.每
年有上千人考.
难怪中科大前两年见有上海同学报考很高兴,表示只要到最底分数线就录取.因为上海学生制造
痕迹少些.(自然些).运动员有理想当奥运冠军是好事.但有兴趣更重要,因为金牌只有一个(不同于
奥数,有很多,是激励的意义)YAOMING也羡慕刘翔能拿金.....篮球永没希望.
讲到天才.我儿子两年前去美国比赛顺便参观了美国天才学校.发现那些"小天才"可以按自己的想法
来做各种实验,老师仅在一边检查实验的安全性.并不阻止学生有些看似荒唐的实验.想想也是
不是从小鼓励创造力,何来爱迪生,如没他上万次实验何来电灯..
其实数学也如此需要创造力,奥数本没错.的确能训练思维.(当然还有其他方法).但如与奥数产业联系.必然
要于得奖挂钩,大量的试题训练是不可避免的.(熟练决定成绩).从小就有太多的思维框,未必对
他将来的数学研究之路有帮助.至少一个成功的数学研究者是要有创新的吧.(如果培养IMO金牌选手目的是
未来的数学家的话,否则也不必去北大数学系了).是否以前没奥数,反而出了不少大师??
况且为出成绩,去教些超出小孩基础的题目.如有些小学奥数的数
论题,用初中多项式的方法一般的同学也能证明.对小学生而言(除非也学过因式分解),老师讲也难.学生听也难.
又浪费了孩子的时间,如去锻炼身体也好.
数学家王元讲过,我国学生的奥数能力是不错了,可我们奥数老师的出题能力与世界先进(东欧/美国等)差距不小.
我希望奥数老师们在产业化的同时,能多贡献些创造力.使同学们常见好题新题.也能让他们从单纯的题海中
走出来.兴趣也能提高.一举几得.就是辛苦了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