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3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上海大学生凌晨排队求职 愿意接受"零工资"

上海大学生凌晨排队求职 愿意接受"零工资"

上海大学生凌晨排队求职 愿意接受"零工资"
www.jfdaily.com 2008-12-14 11:52 稿件来源:新华网


  为了找工作,昨日(13日)清晨不到6时,天刚微微亮,许多大学毕业生就提前近3小时排起了长队。

  这场由上海外服联合上海西南片区5所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东华大学)共同举办的“名校名企优才”联合招聘会,昨日上午8时30分在东华大学体育馆举行。与以往相比,这次招聘会出现招聘总量有一定程度减少、文科类岗位减少、外企和大型国企用人数量减少等三大现象。

  昨日清晨5时50分,华东理工大学的4名上海女生就匆匆赶到东华大学体育馆,开始排队等候上午8时30分开始的招聘会。排在队伍第一个的学生小王说:“早来只为寻找更多的机会。我是上海本地人,如果有合适的,可以去郊区、去外地。”

  到上午11时许,体育馆门口的求职队伍仍然很长,一名大学生说,他们已经排了两个半小时的队。一旁的工作人员解释说:“大约每隔10分钟放入300人左右,以控制招聘会场馆内的人员数量。”

  当日参加应聘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共有数万人,其中,仅交大、华东理工、华东师大、华东政法、东华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就有3万多人。

  就业三大现象

  1. 外企和大型国企招聘数减少

  2009年沪上高校毕业生比今年增加9000人,突破15万人大关,又遇到全球金融危机,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据上海外服招聘派遣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此前大学生就业的热门去向,这次招聘会上,不管是外资单位或大型国企的数量,还是用人单位的总数,都比之去年略有减少。

  一些大学生也主动放低身段,对薪水没有太高的要求,还有人愿意“零工资”就业。“先有一份工作再说吧,只要能满足基本的生活就可以了。”西北政法学院的学生李连军说。

  2. 小企“逢低吸纳”储备人才

  不过,现场也有不少企业利用大学生薪酬预期有所降低的机会,“逢低吸纳”优秀毕业生,准备“过冬迎春”。

  特别是一些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包括IT、咨询、物流等纷纷加大了招聘力度,许多公司打出旗号:“我们欢迎大学毕业生!”这些企业都收到了数千份简历,比往年增长了几十倍。

  3. 工科类工作比文科类受宠

  从这次招聘会的需求岗位来看,工科类需求比较多,文科类或外企办事处职员等岗位的招聘需求,较往年有较为明显的减少。

  华东政法大学的一位研究生已经参加了几场招聘会,发现今年文科生的岗位特别少,她说:“做什么都行,以后再找符合专业的发展机会。”

  东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说,先就业后择业,这样的求职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

  求职现场

  北大学子找工作 胸挂“求职”纸牌

  昨日上午,在上海体育馆举办的“中高级人才招聘会”现场,一位自称北大毕业生的求职者在胸前挂着“求职”的大牌子找工作,引起关注。

  这场“中高级人才招聘会”要求应聘者必须有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或者有特殊才能,但刚开门就有成千上万的人挤进来。

  “10时许,我看见一个人胸前挂着一块用纸盒做成的大牌子,上面用毛笔字写着‘求职’两个大字,和他同行的有五六个人。”求职者刘先生说,这些人还散发传单、作演讲。

  “挂牌”求职的学生在演讲中说,他是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已经在广州、江苏等地工作了10年,受这次金融风暴的影响,他也失业了。他与五六位境况类似的网友,一边在各地找工作,一边激励那些眼下艰难求职的人们。(东方早报 储静伟)


作者:储静伟.

TOP

老作孽哦.

TOP

为什么愿意接受零工资, 为他们不平, 劳动就是有价的, 我也不希望媒体为“零工资”吹风, 好像形势所迫,他们就该零工资。

[ 本帖最后由 米米 于 2008-12-14 18:49 编辑 ].

TOP

大学生争抢居委会大妈岗位

大学生争抢居委会大妈岗位
www.jfdaily.com 2008-12-12 13:46 稿件来源:新浪
  1∶33.8!海珠区海幢街近日公开招考5名社区居委会专职人员,竟引来169人报名,考录比例直逼广东省公务员1∶35的录取比例。报考人员中不乏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应届毕业生。

  据了解,169名获得笔试资格的报名者中包括1名研究生,55名本科生,本科以上学历占总考生数33.1%,过半数以上是应届毕业生。大部分应届毕业生都坦言,应聘社区工作都是抱着“骑牛找马”的心态。

  报名者中唯一一名硕士研究生小陈,是华南师范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住在海幢街。半年前,小陈毕业把党组织关系转回社区后,当起了社区居委会的义工,空余时帮助居委会整理、录入资料。“创文”期间,还与居委会工作人员一起扫大街。

  获悉海幢街招考信息后,小陈第一时间到街道报名,还为此放弃了私企3000元月薪的实习职位。小陈表示,在居委会做义工时,她协助过工作人员做过不少工作,大到解决困难街坊的温饱和住房问题,小到调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给独居老人换灯泡。在琐事中,她感受到以“小民生”推动“大民生”的社区工作魅力。(记者 吴瑕 实习生 梁玉婷 通讯员 谢强 沈宇峰)


作者:吴瑕.

TOP

引用:
原帖由 米米 于 2008-12-14 18:47 发表
为什么愿意接受零工资, 为他们不平, 劳动就是有价的, 我也不希望媒体为“零工资”吹风, 好像形势所迫,他们就该零工资。
违反劳动法啊.

TOP

找工作先坦然 再焦急 后沮丧

找工作先坦然 再焦急 后沮丧
www.jfdaily.com 2008-12-12 13:49 稿件来源:上海热线
  今年大学生就业遭遇“寒流”。12月7日,教育部门出台四大应对举措:调整高校招生规模;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建立高校毕业生对农村教师岗位的补充机制;支持高校毕业生入伍投身国防建设,从政策上引导大学生就业。与此同时,记者参加多场招聘会,体验了大学生在找工作时,由坦然到焦急,再到沮丧的心路历程。

  就业之旅 曾经,学校急学生不急

  11月21日,山西省本学年首场校园招聘会在中北大学举行,招聘单

  位缩水一半,现场没有一人签协议。当时所有的人都蒙了,一直都听说就业难的“狼”来了,但是确实感觉到“狼”来了,还是在招聘会上。

  当日上午,招聘会结束后,太原理工大学学机械的两位大学生在寒风中啃着面包和记者聊了起来,“感觉企业好像是被强迫来的,根本不要人。月薪1000到1500元,我们都快成了讨饭的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真的有这么大?”话里能听出不服气。“不行就回老家,而且我们学校的招聘会还没开,说不定那时能找到好工作。”

  学生可能还有一些幻想,但是学校早已不敢有自信了。中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人介绍,往年至少有300多家企业来招聘,今年不到一百家,一些企业是看到与学校长期合作的面子才来的。记者在现场数了数,只有68家。“我们替学生着急,可是学生好像不是很着急,即使有企业要签约,学生却还要再等等。”一家企业计划签30个大学生,但只有五六个人报名。

  12月1日,教育部召开了全国大学生就业视频会议。大家希望在这次会议上得到教育部门打“狼”的招数,但与会的高校代表有些失望,“搞好校园招聘会,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是不是太虚了?能不能有些具体政策啊?”

  突然,万名毕业生抢饭碗

  在经过多场招聘会的洗礼后,学生被“狼”咬怕了。12月2日,太原理工大学的招聘会上,万名毕业生抢饭碗的场景可谓壮观。

  毕业生云鹏很幸运,在记者帮助下进入了会场,而当他离开的时候,还有3000多名学生准备“冲”进会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在现场给记者介绍情况时被两次打断,最后不得不亲自上阵来维持秩序。看着那场面,有些学生害怕了,赶紧离开了队伍,远远地站着看。暂时离开队伍的一位学生站在记者旁边,向其他同学打听会场里的情况。“我都等了两个多小时了,刚开始队伍秩序还不错,到了11点,队伍就有一些乱了,许多人开始往会场入口冲,我也被别人带着往前冲,实在害怕出事就跑了出来。”听说招聘单位还行,又看到秩序缓和了不少,他又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进了队伍里,希望能得到这次招聘机会。

  早知现在,当初就签了

  12月6日,太原理工大学与江苏省合作的招聘会、山西大学校园招聘会同一天举办。大学生焦急的心情并没有带来多少希望。一位大学生着急得直跺脚,“今年年初,学校也有一些专场招聘会,当时有一个企业已经要和我签约了,但是我还想看看,结果现在是这样的局面。”

  这时,大学生们开始后悔了,进而有些沮丧。每天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招聘企业缩水,面试过关的寥寥无几。一位毕业生沮丧到了极点:“我就是从凤凰变成鸡也没人要。”后悔、沮丧、迷茫成为很多大学生的表情。

 就业之困 毕业生多企业岗位少

  在赶赴一场场招聘会的过程中,大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就业“寒流”,那么,我省大学生到底在经历着怎样的挑战?

  今年,我省本专科毕业生达到了17万多人,再创历史新高。而在最近举办的首届校企见面会上,在遍邀省内企业后,最终只来了200多家,提供了3000多个岗位。而且,17万只是本省的毕业生,还没有计算本省在省外就读,回省找工作的毕业生人数。

  同时,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企业开始缩减编制,但是省外一家机械公司的负责人提出,公司再精简员工,那些有技术的员工是不会被辞退的,关键是大学生中这样的人才太少了。

  就业反思 被动迎接到主动调整

  大学生就业困难,高校开始反思,学生也在改变自己。

  中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学校开始考虑对一些就业不好的专业缩小招生规模,在专业设置方面力求与市场接轨。学校认为,只要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优秀,肯定有人要。

  经历了就业“寒流”的考验,一些大学生也在反思,开始着眼于实际,不再单纯地看企业能给多少工资。在山西大学举办的招聘会上,一些学生在找工作前做了很充足的准备。毕业生小李在应聘前准备了一份企业的名单,“我觉得自己擅长与人交流,所以做业务员应该很合适,另外自己学的是英语专业,主要关注的就是那些做贸易的企业。”

  就业政策 四大举措缓解就业难

  12月7日,教育部门出台了实实在在的四大应对举措——调整高校招生规模,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建立高校毕业生对农村教师岗位的补充机制以及支持高校毕业生入伍投身国防建设。

  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适当增加工学类、环境保护类、农林类、地矿类等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适当增加现有专业学位招收全日制研究生的规模,适当增加普通高校第二学士学位招生规模,适当增加成人高等教育本科二学历规模。

  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对到农村履行服务期的毕业生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扩大中央贷款代偿政策实施力度,包括:扩大能享受代偿政策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区域,从目前的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下地区(不含县级人民政府驻地)扩大到相应区域的县级人民政府驻地及以下地区,西藏全区。扩大政府代偿范围,由助学贷款代偿扩大为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在校期间没有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代偿其全部学费;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用于代偿其助学贷款。对参加基层就业项目、服务期满的高职毕业生,实行免试入学读成人本科政策。在2009年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制定各类基层项目考研加分政策。

  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建立高校毕业生对农村教师岗位的补充机制。力争2009年共招募10万高校毕业生参加国家和地方项目到农村任教。今后农村学校教师岗位出现空岗空编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优先录用特岗计划服务期满毕业生。

  支持高校毕业生入伍投身国防建设。教育系统加大力度落实部队征兵主要面向各类院校毕业生的新政策,与有关部门共同对应届毕业生采取5、6月份进校预征的办法,使毕业生离校前明确去向。从2009年起,政法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收退役士兵入学时,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士兵优先录取;部队招收士官时,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士兵优先录取,并逐步扩大比例;高职学历的退役士兵免试入读成人本科;对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退役士兵实行考研加分的政策。.

TOP

让我们早点退休吧,把位子让出来给这些大学生。.

TOP

作孽啊,现在的毕业生.

TOP

还是教育出了问题,读了很多,派不上用场.理论学的很深,与实践应用脱钩.0工资等于是再付费进工厂大学学习积累实践知识..

TOP

大学生就业难,金融风暴之前已经持续好多年。光砸政府和大学没用的,大学生自己也要有求职实力、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
我自己也给小H看报纸上大学生求职难的报道,也鼓励她现在就培养自己的英语特长,将来能进外企,能当老师,能做翻译——至少能做家教。
先求生存,再求发展,职场形势不好,就读研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H爸 于 2008-12-14 23:17 发表
大学生就业难,金融风暴之前已经持续好多年。光砸政府和大学没用的,大学生自己也要有求职实力、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
我自己也给小H看报纸上大学生求职难的报道,也鼓励她现在就培养自己的英语特长,将来能进 ...
.

TOP

引用:
原帖由 米米 于 2008-12-14 18:47 发表
为什么愿意接受零工资, 为他们不平, 劳动就是有价的, 我也不希望媒体为“零工资”吹风, 好像形势所迫,他们就该零工资。
是的,如果我是人事负责人,我不会要的,这些是对自己的能力没有自信的表现.而正规一些的企业不会白用的..

TOP

回复 10#H爸 的帖子

小H的能力毋庸置疑,在H爸的精心培育下将来至少可做个同传,日薪5000大洋以上。.

TOP

让领导们来看看,还要延迟退休,脑子坏掉了。.

TOP

回复 13#greenjyz 的帖子

.

TOP

我外甥明年大专毕业,不知如何结果?早知这样,大专也不要去读了。浪费3年时间。.

TOP

就是,为了国家和家庭的稳定,应该早点退休,把机会让给毕业生.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yusky 于 2008-12-14 19:43 发表
让我们早点退休吧,把位子让出来给这些大学生。
.

TOP

北京又出新闻了:有一位卖猪肉的老板10万年薪招聘大学生卖猪肉,记者做了采访,老板说是"人才储备".

TOP

回复 20#丁海洋 的帖子

炒作成分有一点。.

TOP

回复 13#greenjyz 的帖子

现在开始学口译和翻译,到不一定将来做专职翻译或同传,而是孩子自己的专业岗位与英语能力、翻译口译能力能够结合起来。比如:
——参加商务洽谈时能够做现场交替翻译。
——拿到外文资料和中文资料时能够很快进行双向笔译。
——在单位里能够开出英语口语的培训课,或者能当外教培训时的助教。
——遇到商务礼仪场合能够站到发言者、演讲者边上那个麦克风前现场进行现场口译。
——万一关在幕后小黑屋子的那位同传临时缺阵、或者怯场,自己能够进去顶上一段同传。
瞎想想。.

TOP

上海是个老龄化的城市,而且越来越厉害,7-8后上海的劳动力将大量的缺乏,我只能说爸爸妈妈当初生不逢时,他们的孩子将有大量的机会在等着
今后两年是寻求职业最难的时候,还是要迂回作战,或是再进修一两年吧。
出国,自己创业应该也是个机会。只要有胆识。.

TOP

回复 22#H爸 的帖子

朝着同声翻译的方向去吧!等着帮小H数钞票吧!

[ 本帖最后由 丁海洋 于 2008-12-15 14:59 编辑 ].

TOP

回复 24#丁海洋 的帖子

专职的同传翻译很累的,不想向这方面发展。
孩子在大学里会去考同声传译的证书,像人事部全国翻译证书的二级口译,就有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门课程、两张证书考试,学到那个份上,会去攻读和考试的。
复合型学习和发展,会对将来求职有帮助的。单独一个圆的专业人士很多,能将两个圆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复合起来,那就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特别是像资料翻译、现场翻译、英语培训、外事接待等非常设性岗位,最好是有人能够一专多能,兼岗担任。
不指望数钱的美梦,一份辛苦一份收入,不要在大四赶场子狂投简历就行了;最好是大四时,能有几个好单位都要录取,小H举棋不定,打电话要老爸出出主意。
瞎想想。

[ 本帖最后由 H爸 于 2008-12-15 15:13 编辑 ].

TOP

回复 22#H爸 的帖子

H爸的这些想法可不是“瞎想想”,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小H将来一定能应付裕如,稳步高升。而且相信不是“站到发言者、演讲者边上。。。”,而是以主持人或演讲嘉宾的身份即席以英语发言、演讲。

做同传只是“至少”的一种可能而已。想到同传只是因为优秀的同传一将难求(尽管一直以来其日薪水涨船高)。

又“瞎想想”想开去。。。

职场是残酷的,可能几千人围着一个招聘岗位白热化竞争;

职场是现实的,肚子里有货,有特殊技能,不愁没饭碗。.

TOP

回复 26#greenjyz 的帖子

职场永远是这样的——很多人在抢同一个岗位,而又有很多高薪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有些未来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和技术,现在就要培养起来,到时候临时抓瞎,来不及的哦。.

TOP

回复 25#H爸 的帖子

所言极是。

复合型人才是职场中的香饽饽。

同传极累人,职业生涯并不长。.

TOP

引用:
原帖由 greenjyz 于 2008-12-15 15:26 发表
所言极是。

复合型人才是职场中的香饽饽。

同传极累人,职业生涯并不长。
请教老师:同传职业生涯不长,但是下来以后可以干别的.感觉做过同传了,干别的应该也不难的,是么?.

TOP

回复 29#丁海洋 的帖子

首先郑重声明,俺可担不起“老师”的尊誉,您可折俺的草料了,俺只是追随H爸在WW上鞍前马后串串场子、发发谬论。。。娱乐大家,图个热闹而已。
俺没干过同传(没这个本事),不过倒是以前公司有位主管,之前在联合国同传干了五年(也只干五年),跳槽后事业发展顺风顺水。反正印象最深的是听她和别人“吵架”(那时候经常开conference call),那个英语叽里呱啦听起来爽啊。。。不过。。。扯开去。。。事业发展太旺了对个人问题也有不好之处:形势很严重,她也很生气。。。
一般而言,同传精神压力很大,做过的话应该心里素质很好吧!.

TOP

回复 30#greenjyz 的帖子

前段时间,报上登了联合国招收中国雇员的消息,我给小H看了这个消息,跟她说,既然喜欢外语,学习口译和翻译,将来的工作目标就奔国际公务员去,到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工作;工作若干年后,若转出来,还有哪个单位不能进的?.

TOP

担心什么?我从不担心,找得到工作的人总归找得到,应届毕业生也一样。有些人就会在几十几百个面试者中立即胜出,这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

再不行就鼓励孩子创业,成功与否先不用太在意,这也是一种人生积累。.

TOP

回复 31#H爸 的帖子

目标远大啊。不像我们,脑子里还只有到百老汇去跳舞。.

TOP

回复 33#不二周助 的帖子

孩子的目标没这么远,最多也就升高中时进个好学校。
是H爸瞎想想。.

TOP

回复 34#H爸 的帖子

说不定若干年后真的在联合国工作,那末一定要把这个贴再翻出来教育我们的第三代。.

TOP

回复 31#H爸 的帖子

确实,如能在这些国际性组织工作过,exposure非一般人可比。能力也大大增强,然后就是人挑职业,而非职业挑人了。.

TOP

【新浪博客话题】大学生为何与农民工抢饭碗

农民工专场招聘会,吸引了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前来应聘。他们对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在1000元左右,与不少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相比,少了一半。点击查看该事件新闻:
http://blog.sina.com.cn/lm/huati/edu/2008121193.html.

TOP

回复 31#H爸 的帖子

外国语大学有个国际公务员班,五年制本硕连读的。
68所有自主招生权限的大学,只剩上外和东北师范大学没有公布招生简章。.

TOP

回复 37#H爸 的帖子

所以,大学毕业生应该持有八级钳工证书、八级电焊工证书、八级翻砂工证书、。。。。或者木工证书、电工证书、泥水工证书、最好再有实际施工经验,如给人装修什么的。。。如是则求职如探囊取物矣!.

TOP

回复 36#greenjyz 的帖子

其实很多行业里都有“人挑职业”的人,周围就有很多“人挑职业”的能人。到国际性组织工作压力也是很大的,我始终认为,不管是怎样的职业,从业的人是否喜欢这份职业是最重要的。
这同样适用于自己做事业,做自己喜欢的事业成功率是很高的,因为他会有耐心和信心坚持下去。
家长应该带孩子多接触世界,多了解不同的人,将来自己树立目标想做什么工作。.

TOP

回复 40#不二周助 的帖子

同意!.

TOP

引用:
原帖由 不二周助 于 2008-12-15 18:10 发表
家长应该带孩子多接触世界,多了解不同的人,将来自己树立目标想做什么工作。

相信你也一定在这样做,并做得不错。.

TOP

还是那句老话:机遇永远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另外,窃以为,新闻报道只能看看听听白相相,决不能当真,现在的记者有的是片面,更多的是一窝风,没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不能当真的。.

TOP


都是些不错的大学啊
腮股.

TOP

回复 31#H爸 的帖子

h爸, 你是否知道世外毕业的陈RJ给 Stanford 录取了,你的女儿,以后也是前程远大。。

[ 本帖最后由 米米 于 2008-12-15 19:49 编辑 ].

TOP

学英语的境界格调还是明显不如学奥数的。.

TOP

回复 38#家有考王 的帖子

第一志愿——上外国际公务员班,最好是自主招生招进去。.

TOP

回复 45#米米 的帖子

知道陈学长是世外和上中的骄傲,知道陈RJ通常子夜时分还在用功,知道世外宋、汪、刘、沙众学姐是小H的榜样。赤着脚在赶。.

TOP

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值得多方反思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12月15日 08:57  

  叶祝颐(备用署名:汉应民 欣城)

  由上海外服联合上海西南片区5所高校共同举办的“名校名企优才”联合招聘会,13日在东华大学举行。与以往相比,这次招聘会出现招聘总量减少、文科类岗位减少、外企和大型国企用人数量减少等三大现象。为了找工作,许多大学毕业生提前3小时排队。一些大学生主动放低身段,对薪水没有太高的要求,还有人愿意“零工资”就业。(12月14日《东方早报》)

  笔者注意到,该新闻引起热议。特别是“零工资”就业的新闻标题尤其引人注目。从劳动法的角度讲,毕业生只要付出了劳动,用人单位至少要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付酬。而且,“零工资”就业易对就业市场造成冲击,造成职场恶性竞争。但是我并不忍心对这些打算先就业积累工作经验,再择业换岗的毕业生说三道四。他们之所以放低身段,甚至愿意以“零工资”代价谋求工作岗位,实际上是出于对现实就业语境的无奈。

  同一天,重庆晨报报道:西南大学毕业生招聘会上,一家环保公司开出10万年薪招聘大学生做清淘化粪池业务员,许多大学生跃跃欲试。如果时光倒流,不说大学生不可能接受“零工资”就业,年薪10万的掏粪业务员岗位也没有如此火爆。

  据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今年底将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就业岗位僧多粥少,金融风暴又减少了就业机会,大学生遭遇就业“寒冬”,他们除了不断调低就业期待值,又能如何呢?大学生十几年寒窗苦读,还要花掉父母大笔血汗钱,结果就业如此艰难,大学还会有吸引力吗?

  在我看来,“零工资就业”也好,热捧掏粪业务员岗位也罢,大学生就业遭遇“寒冬”,实际上暴露出了当然高等教育的一些积弊。 首先,当前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人才浪费的问题突出。大学生虽然学历层次较高,但是由于目前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导致大学生往往没有从事与其学历相适应的工作,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坊间流传的“专科生、本科生干中专生的活,研究生抢专科生的饭碗“就是证明。正如华南师范大学谌新民教授所言,“现在不是大学生太多了,而是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梯级转移的滞后,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样看来,大学生遭遇就业“寒冬”,愿意“零工资就业”。并非简单的知识贬值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大量扩招更是不争的事实,不仅本专科生规模大增。不少学校研究生招生规模还超过了本科生。大学生的数量是上去了,但是师资力量没有同步跟进,高校学术腐败、论文造假的事更是屡见不鲜。一名导师带10多名或更多的研究生,研究生与导师长期不见面,导师把研究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的情况比较普遍。高等教育质量严重下降,读大学不仅学不到真本事,就业也十分困难,不仅把大学生逼到了“零工资就业”的墙角,当前高等教育的积弊也暴露无遗。

  所以,要我说,大学生遭遇就业“寒冬”,愿意零工资就业,既不能怪他们没骨气,也不能把责任都往金融风暴上推。而应该引起多重反思。不仅大学生要反思人生定位,合理调整就业预期;政府与社会也要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企业不能趁人之危,肆意对求职大学生“压价”。而且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矛盾,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改良高等教育生态,调整招生规模,成了十分迫切的事情。如果每一名公民受到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公民教育做到各得其所,既可避免学历浪费,也将逐步扭转愈演愈烈的就业寒冬.

TOP

张成浩:“零工资”就业开了个恶头
发布时间:2008-12-15 08:50   来源: 荆楚网
    据12月14日《东方早报》报道,为了找工作,昨日(13日)清晨不到6时,天刚微微亮,许多大学毕业生就提前近3小时排起了长队。
  这是由上海外服联合上海西南片区5所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东华大学)共同举办的“名校名企优才”联合招聘会。在这次招聘会上,一些大学生也主动放低身段,对薪水没有太高的要求,还有人愿意“零工资”就业。
  为何会出现不要报酬而白劳动这一“怪象”呢?
  众所周知,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随着大学的年年扩招,毕业生们“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目前,他们面临的是“僧多粥少”的局面。再加上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蔓延和加深,很多企业都在裁员、减薪。在这种状况下,很多大学生只好把自己的择业标准一降再降,以至于出现了当前“零工资”就业的现状。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零工资”就业显然成了一些大学生的无奈之举。但在笔者看来,“零工资”就业开了个恶头,“零工资”就业对其他大学毕业生和就业环境都是不利的。我对“零工资”就业的看法是,可以理解但不支持。
  首先,“零工资”就业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廉价推销自己、为自己积累经验和攒得资历的同时,也给其他求职者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大学生就业市场。试想,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两个大学毕业生站在企业的面前,一个是不要工资白劳动;一个是要工作报酬的,我想大多数企业的老总会选择前者。因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宗旨,有如此免费的劳动力,他们怎能不好好利用呢?这无形之中,就给其他的就业者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以至于会有更多的毕业生加入到“零工资”就业中来,这既损害了大学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又扰乱了正常的就业市场秩序。
  其次,抱着不要工资只要工作的愿望来求职,往往会被惟利是图的企业利用。有专家分析指出,一些大学生固守传统的择业观,促成了“低工资”就业甚至“零工资”就业。大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的人才市场出现供过于求,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在选聘人才时,自然会利用“供过于求”这个机会,降低待遇,从而“逢低吸纳”优秀毕业生。这样,企业既招来了优秀人才,还节省了资金,可谓一举两得。
  再者,大学生“零工资”就业还会助长当前“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加深很蔓延。试想,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还不如那些农民工挣的钱多,甚者还有很多大学生连工作都找不到。这样,家长们培养孩子上大学的钱岂不是白花了吗?此时,人们不免要怀疑上大学的必要性,甚至会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
  所以,笔者想奉劝那些“零工资”就业的大学生们,不要再为积累经验和攒资历而白白放弃自己的报酬,更希望其他大学生不要盲目跟进。否则,今后还可能会出现为积累工作经验而“倒找钱”的现象呢!所以,“零工资”就业这个恶头还是不开为好!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成浩.

TOP

 88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