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浅析中小学教科研的“快餐化”

浅析中小学教科研的“快餐化”

浅析中小学教科研的“快餐化”
作者: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李亚南   [2007-06-10]
    如今,“快餐化”业已成为时下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一个代名词,数量化、速成化、功利化为其基本特征。令人颇为担忧的是,为诸多学者所批判的社会生活“快餐化”倾向,已在教育领域中悄然出现,如“快餐化”教学、“快餐化”学习等现象层出不穷,其中颇为抢眼的为“快餐化”的中小学教科研。本文拟借用“快餐化”这一概念来剖析工具理性模式下的中小学教科研的诸多现象,揭示其根源,提出解决之道,以此为教科研的深入开展提供些许思考。
一、认清中小学教科研“快餐化”的危害
    中小学教科研快餐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使中小学中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科研过程单一化和机械化。这种科研模式只关心学校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这样训练出来的是科研机器,而不是科研主体。二是对于高效率、可计算性和可控制性的强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降低了教师从事教科研活动的主动性且束缚了教师的手脚,教育者往往被驱赶着为科研而科研。如此一来,科研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是一种受限制的、跛足的科研。对这一危害性,我们必须加以充分认识,这是消除中小学教科研快餐化负面作用的前提策略。
    此外,要想走出中小学教科研“快餐化”的误区,还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掘隐藏在其内部更深层次的问题,挖掘出共同的文化和制度背景,即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教育存在着直接或间接扼制中小学教科研进一步发展的观念、行为以及环境等因素。如:东方文化的实用主义特性使“应试教育”始终处于支配地位,在此情形下“分数至上”依然是学校、教师不得不奉持的主导价值观,教科研只能沦为陪衬。识别和控制这些因素对中小学教科研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规范科研意识,提升科研素质
    新时期优秀的教师应是精于教学、善于科研的研究型教师,教科研的研究者素质不单单是教学水平,更不是学历文凭,它的核心是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理解,是对成长中的自我的信任和期待。它首先涉及的是规范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其关键在于使一线教师对教科研的内涵有着切身的体认: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培训。教师成长要依靠教学科研,只有不满足教学现状,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用教科研的思维与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教师才能得到自我提升与成长。此外,鉴于中小学教科研中所表现出来的异化现象,普遍存在的教科研观念偏差与我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东方文化中的急功近利,表现在开展教科研的作风浮躁、华而不实。很显然,这种投机心态无法引导中小学走向真正的教育科研,中小学教科研的稳健发展需要一种务实求真的环境氛围才能实现。其次是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影响创新教育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想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缺乏进行科研活动的基本素养,因此,大力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势在必行。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举办教师培训班,外送教师培训,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或在岗自修提高教师群体知识素养;采取交课题、深探索、广交流等进行教师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举办专题讲座,聘请专家进行科研指导、组织教师参与科研实践等提高教师科研实践能力;通过典型带路,骨干带徒,注重提高教师的群体科研素质等。
三、健全教科研管理机制
    教科研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环节对中小学教科研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管理是否规范、科学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科研的质量。首先,学校领导者应走出“凭经验教学与管理学校”的误区,坚定科研是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的理念,将科研与教学、师资培训等学校常规工作统一认识。如:学校应主要领导教师主动参与课题的研究,在研究中尽量使教师亲历亲为,以此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其次,将学校科研工作纳入常态机制,为科研的真正开展提供管理保障。如:制定学校科研工作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学校经费使用向科研方向倾斜,依据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建立科研激励制度等。

摘自:现代教学 第200706期.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