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理科男系列之五】牛顿的苹果和扎克伯格的脸书

【理科男系列之五】牛顿的苹果和扎克伯格的脸书

理科男的定义变了。
以往内向、自闭的技术宅男形象,
代之以高智商的酷男、创富高手、拥有小清新趣味、强大逻辑和高科技行为方式的达人。
他们更新应用、解构谣言、科普常识,提供真实和理性、逻辑和秩序带来的美感。
http://t.cn/zlzY1kJ

.

TOP

古典范儿理科男

文/张坚


时间拉回到2000多年前,我们会发现,所谓“理科男”的概念和今天是不一样的。那时候文理割裂还没那么严重,知识也没细分,很少有人专门去研究一门学问。更多时候,他们都是多面手。看看古希腊的例子 ——欧几里得和毕达哥拉斯都是数学家,但又同时研究哲学。亚里士多德是著名的哲学家,但又研究物理学、逻辑学、生物学……

这时期的“理科男”视野极广,动辄就希望打通科学和哲学,让处在蒙昧期的人们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某种程度上,这帮古典范儿的理科男的确具有开创性——首先,他们在一片混沌之中,构建了自己的学术领地,让自己的理论成为后辈的必修课;其后,这帮人以逻辑为工具,构建数学和哲学——而非先知般的结论。对他们而言,数学和哲学并没有太大差异,不过是认识世界的两种维度而已。

不过,这帮格局极大的理科男,只是在古希腊时期风光一时。在罗马崛起之后,这种理科男就差不多绝种了。对待学问上,罗马人和希腊人有本质上的不同,罗马人不喜欢那些看起来有点抽象的数学和哲学,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学问“无用”,他们更偏重医学和农学这些有实际用处的学问。怀特海在形容罗马人和希腊人的差别时曾说,“没有一个罗马人是在思考几何图形时死的”——思考几何图形时死的人是我们熟悉的希腊人阿基米德,杀他的人,则刚好是罗马人。

中世纪漫长的黑暗期,也是理科男的悲惨时期。从16、17世纪开始,和古希腊那些学者差不多分量的理科男开始大量涌现,比较典型的人物有牛顿和笛卡尔。

和古希腊理科男的“无用”相比,牛顿等人的研究成果的确更具现实意义了。文艺复兴之后提倡的“理性”精神,让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学科大行其道,牛顿等人可谓是赶上了好时候。笛卡尔给人的感觉则比较像亚里士多德那个时代的人,既精通数学(开创微积分),又能缔造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罗素注意到科学在笛卡尔哲学体系中的烙印,他称笛卡尔为“第一个禀有高超哲学能力、在见解方面受新物理学和新天文学深刻影响的人。这是从亚里士多德以来未曾有的事,是科学的进展带来的新自信心的标志。”可以看到,这时期的理科男把科学和哲学结合得更为紧密了。

16世纪到18世纪是古典范儿理科男的黄金时代,伴随着“人”的解放,科学取代神学成为显学,理科男提出的成果,动辄就可以影响全人类。在这之后,更多的理科男是在这些人的领地上深耕细作,发现新成果。毫不夸张地说,这帮古典理科男决定了我们认识世界的角度 。在这之后,很少有人能够再构建自己的格局,唯一的例外好像是爱因斯坦。.

TOP

理科男的社会化

根据已经披露的资料,我们可以发现牛顿是一个极其无趣的人,不喜欢文学,也不喜欢艺术,把大多数时间都投放在研究上,他身上没有多少爱因斯坦和费曼身上的那种风趣的成分。如果把牛顿当做古典理科男代表的话,我们会发现19世纪之后的理科男和这帮人有了明显的差别——19世纪之后的理科男,在学术上没那么辉煌,但他们与人文的汇集更多了。理科男开始成为一帮非常有趣的人。

先来看看英国数学家哈密尔顿的例子。哈密尔顿是“四元数”的发明者(据说“四元数”是19世纪纯数学的一个最重要发现),也是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他很小的时候就曾经把荷马史诗翻译成无韵诗,不到22岁就当了都柏林大学天文台的台长,但他一直想做个诗人,“并会逼着诗人朋友给他鼓励”。

哈密尔顿跟华兹华斯很熟,曾经给他写过一封信说自己的真实想法。结果,华兹华斯劝他继续搞科学,“你寄给我的大量诗作,我看了很高兴,那也是我们都高兴的;但我们也担心会引诱你偏离科学的道路,而那似乎才是你应该走下去的,既为你的荣誉,也为他人的福祉。我必须一再重复,作诗是一门艺术,远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华兹华斯给他的建议也比较有意思,“我还冒昧请你考虑一下,你天性里的诗歌部分是不是可以在散文里找到更合适的练习场所”。

某种程度来说,数学、物理学所展现出来的逻辑之美,的确和诗歌之美有共通之处。不过,有些科学家并不喜欢那些过于隐晦或者难以理解的诗歌,狄拉克就曾经吐槽过,有一次他对喜欢写诗的奥本海默说:“听说你做物理的时候还写诗,你是怎么能同时做两件这样的事情呢?在科学中,我们力图以大家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们以前不知道的事情,而写诗则恰恰相反!”

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到了20世纪,理科男已经成为人文领域较活跃的群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的文化界为了支持战争,草拟了一份“告文明世界书”,要文化界和科学界的成员签名。哥廷根大学著名的数学家希尔伯特拒绝签名,结果被当做叛徒。另一个拒绝签名的是爱因斯坦,好在那时候他已经是瑞士公民,避免了叛徒的称呼。可想而知,此时类似“站队”的要求已经影响到这些不问世事的理科男。到了希特勒上台的时候,德国科学界受到的影响更大。反犹风潮的兴起,让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希尔伯特学派成员悉数流亡。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19世纪和20世纪是理科男大放异彩的年代,汽车、电灯、电话、电视、电脑、互联网等一系列贴近民众的工具被发明出来。理科男的研究成果不再停留在书本上,而真正被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随着理科男越来越多进入大众视野当中,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学术男,而成为更具社会意义的人群。比较有趣的例子是费曼和霍金,他们以理论物理学家的身份面对大众,是时代偶像,也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现象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

TOP

为什么热爱理科男

为了了解理科男的形象转变,先来看一个笑话。霍特曼斯是一个奥地利科学家,主要研究太阳热核反应,他自己说:“在我们完成论文的那个晚上,我出去和一个漂亮女孩儿散步,天逐渐变黑,星星一个接一个地露出来,闪耀着光芒。‘星星闪烁真美啊,你觉得呢?’我的同伴大声问我。而我只是挺直了胸膛,自豪地说,‘从昨天开始我就知道它们为什么发光了。’”这个故事印证了人们对理科男的既定印象,他们真的不解风情。

为什么80年前看似木讷的理科男(霍特曼斯这个故事发生在1927年),放到今天会成为风尚的代表,甚至他们说话都变得性感起来?

我们来看看这几十年来,代表理科男形象进化的几个关键词。

酷:理科男变酷了,无数电影都说明这一点。虽然《美丽心灵》里的纳什和《心灵捕手》里的威尔均是“病人”,但他们通过高智商所表达出来的个人魅力的确无人能敌。

财富:在二战之后,理科男的研究成果在商业上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趣味:趣味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理科男构建了一个自己的趣味体系,这个体系跟科幻、游戏、漫画相关,过去几十年,这个体系正不断延伸。

行为方式:理科男是纯粹而开放的。《生活大爆炸》里的一个场景足以说明:剧中四个主人公动用ISP、光纤电缆、地球同步卫星到海底电缆在全球范围内传递信号,只是为了让地球另一端的陌生人控制自己家中的电子设备,比如台灯和音响。当佩妮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折腾时,他们的回答是,“因为我们能做到”。

酷、财富、趣味、行为方式……也许都能说明理科男为什么越来越受欢迎。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理科男提倡的理性和逻辑;当我们这个社会日渐浮躁,并流言四起的时候,我们需要逻辑来扫荡那些愚蠢的阴谋论——要知道,中国还真有经济学家拿共济会说事的;当新浪微博上一条伪造的微博都能转发上万次,你就应当明白,我们需要理性来梳理事实,并压制那些廉价的情绪。药家鑫事件的悲剧能够说明这一点。
当莫名奇妙的养生节目占据屏幕的时候,我们需要理科男的科学精神来打击这些愚昧的观点——我们的国家有无数人相信打鸡血能养生,吃红薯能预防癌症。对了,还有人相信“赞美米饭能让它变得更香”,并称“得到了心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理论支持”。

除了观点大于事实、情绪压制理性、阴谋论挑战科学,我们还面临意识形态的遮蔽——你以为我们离“亩产万斤”的年代很远吗?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真实、理性和逻辑所带来的美感,这就是我们热爱理科男的理由。.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