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中国基督徒生活之“清明上河图”

中国基督徒生活之“清明上河图”

中国基督徒生活之“清明上河图”
http://cdread.com/thread-2024-1-1.html

文/阿信

    2010年,我看到两部描写中国当代基督徒日常生活的小说。一本是吴迦勒弟兄的《三十年来》,一本是宏伟兄这本《歌手》。《三十年来》全书20多万字,以1979年以来温州家庭教会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为线索,详细描写了这一代基督徒的成长经历,笔法绵密细致,如巧女绣花。而宏伟兄的《歌手》则广泛描写了北京、上海、南京浦口和市区乃至贵州凯里、四川汶川等各地的家庭教会事工,如高手弈棋,布局大开大阖,几乎涵盖当代中国基督徒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如中国基督徒生活之“清明上河图”,读来令人身临其境,酣畅无比。

    第一遍读时,书中《歌手》一节特别吸引我。一对基督徒父女在火车上给一位看似偶然遇见的颓废歌手传福音。整篇故事像一篇武侠小说那样一波三折,人物间的对话如高手比剑,句句直透心灵而又充满爱意。如果能这样给人传福音,那多妙!
   《歌手》的故事很真实,但这样诗情画意的传福音方式毕竟不多见。作为一个家庭教会的参与者,宏伟对牧会的平凡、艰辛、委屈甚至诱惑有很深体会。
   《诱惑》中,一个面容姣好、聪慧勤奋的女孩子果果奉召服侍主。一个雨天,她换乘好几次公共汽车去一个郊外的聚会点带领大学生们查经。出发前接完一个电话,发现手机话费没了,那时候手机接听还收费。就如小说中写:“一件很小的事,若被魔鬼利用的话,就可能成为大事。”上车后,郊区车的驾驶员多收她车费、车上又没有座位,她只得穿着湿淋淋的衣服一路站着,本来答应来查经的人又打电话说下雨不来了……。她委屈、自怜,开始怀疑自己为什么要做一个服侍主的全职工人?做一个普通信徒不就行了吗?或者干脆去社会上工作,通过成功证明自己有上帝的赐福?
    到了聚会点,这个姊妹觉得自己连祷告的力量都没有了。但这时上帝竟借助她带领查考的经文给她亮光,让她深深明白她所受的诱惑其实和耶稣在旷野所受的诱惑是相通的。切近的诱惑让她真实地经历了生命的成长,而她服侍对象的生命改变也给了她最大的激励和鼓励,她一路凯歌在雨后坐着回家,看到了南京长江大桥最美丽的夜景。经由和这个时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连接,毅然决然以生命扑入的果果们看到了发生在中国年轻人心灵中最瑰奇的风景,年轻一代传道人的绰约风姿跃然纸上。
    宏伟兄告诉我,这本集子里他最喜欢这篇小说,里边有他和别人真切的服侍经历,非经过者写不出。这篇小说也代表了宏伟的写作匠心:去花哨,舍曲折,他要写出发生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层层波澜。
    当然,若宏伟兄只是这样写,我会敬佩但未必震撼。他的小说集编排颇具匠心,从传福音、人信主、初信者的生命成长再到家庭教会传道人的生活,探触到家庭教会的光明面乃至黑暗面,读来吃惊不小。不粉饰,不做作,宏伟兄在写到国内家庭教会存在的问题时丝毫不留情面,惟其如此,他塑造的这批“新人”才这么真实。
    《丁丁语录》、《礼拜路上》、《情色》、《不能做的爱》几篇以点带面地描写了挂名基督徒和普通信徒们在生活、工作、信仰、性、婚姻、奉献等各方面的困惑。《不能做的爱》一开始就这样写:

    就在猪肉价格上涨期间,千小峰喜欢上了一个女孩,这女孩也有点喜欢他。手也牵了,吻也吻了,离上床就差一步了,却碰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对女孩子来说问题不大,对小峰来说,问题不小,因为他是基督徒。
本以为信主之后啥问题都没了,没想到却产生许多新问题。

     信仰不是减少了问题,反而增加了问题。这在基督徒们动不动就说信仰好话的风气中,不能不令人动容。《在丁丁语录》里,有这样一段描写,更令人解颐——

    丁丁谈过好几次恋爱,都失败了。都研二了,这事让他着急。见到每个单身姊妹他都在心里问:“主啊,你给我预备的,是不是这个?”见到每个长得好看的、还没有信主的女孩子,他都想:“上帝该不会是借着我跟她谈恋爱把他变成基督徒吧?”

    挂名基督徒们的痛苦和无法舍己的信仰经历入木三分。经由这位丁丁,我们还看到了他与异端“东方闪电”交往几乎遭受灭顶之灾的故事,那可是多少个受难故事拼接起来的。
    真勇士敢于直面人性幽暗。中国家庭教会、教会的传道人和带领者们,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来自现实的逼迫,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一直生活在光圈中。宏伟用他冷静的观察和白描的笔法把他们从光圈中拉出来,同时又让人看到他们虽有光鲜但确实丑陋、虽有挣扎但实又美好的一面。
    教会内部同工本应彼此支持、相互搭配。但在宏伟的《同攻》中,却变成了彼此伤害、相互攻击。《同工》一开始布局就让那些只喜欢说勉励话的弟兄姊妹们大惊失色:

   “除了我,每个人都可以退出。每个退出的人,都不遗余力地攻击我,好为自己的退出辩护。”
同工变“同攻”,是中国家庭教会公开的秘密。

    文中一位叫鲁文的教会带领人,就经历了这样的恩恩怨怨和悲欢离合。宏伟这样写道——

    苦了鲁文。惟独他不能去,得在这里撑着,实在潇洒不起来。只能对着没有去的人数落离开的人,讲台变炮台,讲章中多了些怨妇的气和弃妇的怨。

    这些事我相信每一个基督徒都不陌生,但只有宏伟兄敢用他的笔真实地记录下来。作为一个基督徒兼一个中西文学比较领域的学者,宏伟深知人性的幽暗。基督徒要在社会上做光做盐,《诱惑》中那个坦诚分享自己软弱的美丽女子,不正以自己的谦卑和坦诚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爱,也以自己的软弱彰显了上帝的伟大吗?

    宏伟在本书“序”中说:“这本灵性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些中国文学中还未曾整体出现过的‘新人’”。这一点我很同意。基督教虽然进入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但是基督徒作为一个整体还没有登入中国文学的大雅之堂。最多是作为配角甚至反面角色存在。而现在出现迦勒兄的《三十年来》和宏伟的《歌手》,我觉得原因就在于,今天的中国基督徒已经成为中国普通大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基督教文化资源已开始和中国文化水乳交融、血脉相连,从而为汉语补上灵性。
    藉着《圣经》的光芒和历史的教训,今天的中国基督徒比我们的先辈走得更远,更深刻地认识人和自我,深刻地认识人性的幽暗和复杂,以此也更为清楚地认清我们民族的文化特质。
    20世纪初,傈僳族使徒富能仁总结他在中国西南边陲长期传教的经验:“中国人对福音没有兴趣,而西方人最大的错觉是以为中国人需要福音。”后来,上帝让富能仁看见山花在旷野里开放。不需要福音的中国人为什么又信了耶稣呢?因为人是极其复杂的存在,有些需要是深层次的,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理分南北,道无东西,谁说中国人就不需要有所敬畏和有所仰望?!
    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处境。“不知生,焉知死?”生和死是生命的两个维度、两个方向。以前只专注于“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把其中一个维度发挥到极致。今天的中国基督徒开始唱一首崭新的歌,一首中国几千年历史中都没有成为主旋律的歌。这首歌肯定没有《论语》、《老子》、《心经》、《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红楼梦》那样叫座,但这首歌一定会让我们民族的精神发展更新,让上帝的福音和中国文化不是在理论层面,而是在更多中国人的血液中水乳交融。
    这样的中国人就会如戴德生所说:不仅是基督徒,而且是如假包换的中国人。亦如晏阳初所说:这样的中国人不仅是中国公民,而且是世界公民。
   《歌手》全景式地描绘了正在发生的这一水乳交融的图画。这块苦难土地上的人们,开始仰望星空,知识分子不只批判,也在赞美。余杰兄早就说过:“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宏伟兄正是这样的践行者。我相信《歌手》仅仅是一个开始。感谢宏伟、陈萍夫妇,还有他们的女儿齐唱,正是他们一家的事奉,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的美好见证,而这是中国基督徒如云见证中的一个。
    荣耀归于上帝!

                                                                   2010年8月7日于贵阳.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