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妈咪 2004-10-28 12:46
你家宝宝爱打人吗?
小文妈妈遇到了很多妈妈都遇到过的问题—孩子打人。过了两岁,不知从哪天起他就开始“一不小心”给你一下子,开始是偶尔的一下两下,很快,频频出手,不分长幼,不分内外,随时随处,他都有可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任何一个跟他有关无关的人。
为什么小小年纪就喜欢打人呢?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两三岁宝宝的父母。有的宝宝生气时打人,有的宝宝高兴时打人,有的宝宝不仅打人还咬人,有的宝宝既打小朋友又打爷爷奶奶……如果养成习惯,他将来怎么与别人友好相处呢?父母真为宝宝的这种“暴力”行为担心呀!
“孩子都这样”——他会停下他的手吗?
小文妈妈把自己的烦恼说给过来人听,她们都一副了然的姿态“嗨,孩子都这样,打人没轻没重的”。“都这样”,是不是意味着打人是孩子必需的一段成长经历?不知轻重,打人就是无心之过了?
牙长齐了孩子自然就不咬人了,打人打到什么程度他才会住手,实在不敢去想象。他,会住手吗?
打人是孩子们在小文这个年龄阶段的正常表现,小文妈妈不必过于担心。心理学上称之为儿童攻击行为,多是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目前有提前出现的趋势。攻击行为也有性别差异,也分武斗和文斗,男孩的攻击性强于女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在今后成长过程中,小文还要学习很多人际交往的规则和技巧。而且,同大多数孩子一样,小文不久就要上幼儿园了,在家庭和集体生活两个环境的影响下,他的进步会更快,再次成为礼貌和友善的人。
宝宝为什么打人?
宝宝打人其实只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感情。这种行为叫作攻击性行为(或称侵犯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比如婴儿生气、情绪发作时,会把东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妈妈晚来了几分钟,宝宝会一把推开水瓶……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
如果孩子举起了小手,你首先要——
·立即制止打人行为
很多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打人,以致发展到“屡禁不止”,往往是因为刚开始的几次“尝试”没有得到立即有效的制止。事实上,孩子的欲望与贪婪比大人更容易膨胀。孩子如同一张白纸,无意间写上“暴力”两个字,如果没有及时擦掉,就会越描越深、越画越重,无心之过反而成为一种恶习。圣经说,左脸挨打之后伸出右脸。可是面对暴力倾向的小霸王,最好还是大喊一声“住手,宝贝!”
·进行“冷处理”
对于一只埋头沙土的鸵鸟,你越是着急解决问题,他越是拒绝沟通。哭闹也是一种逃避,让你的口舌无用武之地,在亲朋好友面前颜面扫地。我们当然不会选择以暴制暴的下下策,那样只会树立一个坏榜样。有时,没有行动也是一种行动—“冷处理”的效果比简单地呵斥、打骂好。所谓“冷处理”,就是作为“惩罚”,在一段时间内全家人都不跟他说话,用肢体语言告诉他,刚才的表现让他不受大家欢迎了。
一般而言,15分钟之后,孩子的情绪就能恢复正常,主动与家人搭讪着说话。虽然你早已经原谅了孩子,但是为了增加教育深度,还可以再保持几分钟的缄默。然后,及时地进行教育。
·说教工作不能不做
做孩子的思想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要耐心又不能太罗嗦。这本应该是在第一环节做的事,如果孩子经过说教就能住手当然是最好的,但这在“屡教屡犯”的孩子身上显然就有些不适用了,这时就要在“冷处理”之后进行了。
成功的思想工作有几个原则可循
首先,态度是第一位的,一定要摆明态度—“你刚才打人不对!”。注意你的语气是否到位,千万不要让宝宝听起来像是在说“吃个苹果好不好?”,可以利用“冷处理”的时间,偷偷练习一下。毕竟大家都是第一次担当父母重任,准备充分一些争取一次就教育成功,免去以后的“动手”之忧。
接着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为孩子听不懂抽象的大道理,所以移情的方法是最简单有效的。“拳头打在脸上很疼的,爸爸疼了就不高兴。”“小文摔跤了疼,隔壁艺艺姐姐被小文打了也会疼。”
最后,千万别忽略了—给孩子一个台阶下。你不希望孩子一直做鸵鸟,更不愿意看到他将来成为一个没有自信、畏惧“强势”的人吧。那就在他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又不知如何表达或是羞于认错时,给他一个软台阶下来,这对孩子正在成长中的人格非常重要。替他表个态— “小文向爸爸说对不起,以后不打人了。” “小文知道自己错了,以后再也不打了。有错就改的孩子爸爸妈妈一样喜欢。”
事后,你应该做的是——
检点你们的“为人师表” 可能令你没想到的是,也许,你就是孩子打人的“老师”。夫妻之间的争吵打骂,哪怕是玩笑式的,都是孩子打人的最直接榜样。回想一下,当初孩子玩模仿秀的情景,你摸耳朵他也摸耳朵,你笑他也笑。家庭就是孩子的全部世界,他在观察和模仿这个小世界里发生的一切。你有没有因为心情不佳,粗暴地回应别人友善的言语?你有没有和爱人为了一本有趣的杂志争抢不休?孩子是不是看到了电视上的暴力镜头—新闻节目中都经常出现暴力镜头。孩子是成人世界的镜子。在孩子的思维中,存在即是有理。他的眼睛看到的一切,都将转化为他的行为。
有人开玩笑,说孩子是家庭的最高领导。在“领导”面前,言行举止自然要检点一些。夫妻可以互相监督,如果有人警惕性不够出现不适当的行为,一定要勇敢地驳他/她的面子,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向孩子解释这样做不对,尽可能挽回一些不良影响。
远离电视,远离暴力影响
电视中的很多争吵和打斗镜头也让父母防不胜防。电视节目的主打内容,新闻、广告、连续剧,完全是针对成人世界设计的。最简单的办法往往最集权—严格把关给小孩子观看的节目,只在少儿节目时间开机。其它时间让给弥足珍贵的家庭活动,陪孩子搭积木、给他讲故事、帮家人做家务、和老人交谈。沐浴在轻松和睦家庭气氛中的幸福宝宝,怎么能挥起他的小拳头?
注意照顾孩子的情绪
2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社交活动。这个时候小孩子开始有心事。你有没有观察过,在攻击行为之前,孩子往往出现焦虑、烦恼、愤怒。亲人分别、环境变换甚至你无心的一句话都会让他情绪不佳,这些可能成为导火索。
客人来访,尤其出现年龄相仿的小客人时,孩子常常行为失常。原因就在于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客人身上,小家伙感到失去了平日的焦点位置,产生了失落感。吃饭前后,大家忙于张罗饭桌,把小家伙冷落在一边,他就偷偷寻衅闹事了。
如果孩子和妈妈比较亲近,爸爸的出现会让小家伙产生危机感,把爸爸放在敌对面,做出不友好的行为。
爸爸妈妈要懂得帮助宝贝宣泄感情,让心情由阴转晴。选择适当的场合,让他们把心头的不快发泄出来,避免进一步发生攻击行为。“你是不是不高兴了?爸爸妈妈和阿姨说话,不理你,你不愿意了?”“你是不是只想让妈妈和你玩,不和爸爸玩?”“告诉妈妈发生什么事情了?”几句体贴的询问,倾听孩子的诉说,给孩子打开一个疏泄情绪的窗口。有些心事,让孩子说出来,就没问题了。
Tips:让爱心化解孩子的“小拳头”
日积月累孩子的爱心
充满爱心的人,很少出现攻击性行为。从照顾自己的玩具熊开始,进而种植花草、帮助家人、和小朋友共用玩具,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培养孩子仁慈友爱的心,让孩子习惯与人分享快乐,与周围世界建立和睦的关系。
推开窗户,让阳光进来
还有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办法。常带孩子走出家门,暂时离开几间房几个人的小环境。户外跑一跑,阳光、蓝天、新鲜空气、肢体运动胜过千言万语。眼界打开了,心胸也拓宽了,更容易形成开朗和宽容的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