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yinc 2019-1-14 14:14
张若名的政治宿命
张若名的政治宿命
[url]https://mp.weixin.qq.com/s/uxEhHXeseJwAXnnBNUXQRQ[/url]
张若名的政治宿命
原创: 夏建国 夏天墨 2018-12-23
张若名 周恩来
张若名和周恩来一起创办“觉悟社”的时候才18岁,这个时候的邓颖超只有16岁。
1920年1月29日,周恩来、张若名、郭隆真、于方舟被逮捕,张若名和周恩来从战友变成了牢友。7月17日,一起关了差不多半年的周恩来和张若名他们被释放。
韩素音在《周恩来和他的世纪》一书中说:“事实上,当时他(周恩来)似乎爱上了另外一个姑娘,她的名字一直被小心翼翼地保密”,这个一直被保密的名字就是张若名。
关于周恩来和张若名的关系,邓颖超晚年和周恩来侄女周秉德也直言不讳的说,“那是‘觉悟社’的人都说,如果周恩来放弃独身主义,和张若名就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1920年11月,张若名断绝家庭关系,和周恩来、郭隆真等从上海出发赴法国留学。
和在国内一样,1922年,这群爱国青年,在法国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热心投入政治,参与共产党的一些活动,他们深信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
据韩素音的说法,这个时候张若名和周恩来已经是恋人的关系。如果此说属实,这年周恩来24岁,张若名2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张若名成了周恩来的初恋情人。
一个人的人生尽管漫长,可紧要处只有几步,有时和你根本没有关系的事件,可能就莫名其妙的影响了你的一生。
1924年1月,远在苏联的列宁逝世。
这个苏维埃政权的创立者,所有渴望共产主义革命的领袖列宁,根本没有想到他的死和这个来自中国的女孩张若名的一生牵连上了,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命运的无状在张若名身上可见一斑。
列宁的逝世对于当时各国的共产主义组织来说是件大事,各种纪念活动由此展开。
法国共产党里昂支部决定举行追悼大会,法国政府不允许外国共产党员参加。但少共当时的书记任卓宣(叶青),坚持要让张若名在追悼会上发言,结果张若名险些被当局驱逐出境并一直被警方跟踪盯梢。
心智单纯一心以为只要爱国和坚持信仰的张若名,第一次尝到了现实斗争的复杂,许多的斗争不是来自外界,更重要的还来自组织内部,张若名因出身问题等,受到党内审查。
张若名对于这复杂的政治纠葛非常失望,决心留在法国专心读书,不再介入政治事务,并打报告要求退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组织。
张若名的这次人生选择,和周恩来的人生不再交集,最后愈走愈远。
周恩来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而张若名选择做一个单纯的学者。
1930年,张若名取得了法国文学博士学位,也就在同年和一起在法留学的杨堃结婚。
张若名是中国第一位留法女博士,她的博士论文是研究当时法国最有名的作家—安德烈.纪德。
论文的题目《纪德的态度》。
张若名眼中的纪德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愿意忘掉自己,忘掉一切,他的灵魂将要脱离躯壳,脱胎到大自然里,而又得到一个新生命”。
纪德本人在看到这篇论文以后给张若名的回信中说:“我确信自己从来没有被别人这样透彻地理解过”。
张若名是真正读懂和了解纪德的,1936年,思想左倾的纪德应苏联政府的邀请访问苏联,当时许多学者猜测纪德不会再回法国了,只有张若名深信,纪德一定会回来,固然,如张若名所料,纪德不仅回来了,还因为对苏联的幻想破灭和斯大林政权彻底决裂。
1928年,周恩来已经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了。
从莫斯科开好六大绕道法国回国的时候,周恩来特地去里昂和张若名秘密会晤。
周恩来告诉张若名,1925年他已和邓颖超结婚。已经退出共产党组织的张若名承诺,“永远不泄露共产党的秘密”。
周恩来自己以后对自己的侄女周秉德回忆和张若名的关系时说:“世界上男人与女人的关系,除了恋人,还有友情,不能当妻子,却能继续当朋友。就说张若名,我们在天津一起坐过牢,她自己放弃对革命的追求,但不等于她就一定站在敌人一边”。
张若名丈夫后来杨堃回忆说,张若名告诉他和周恩来的那次见面是在“一个温暖的夏日傍晚”。
只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在周恩来的印象中,张若名已经放弃了对革命的追求,或者说已经不是一个革命者。
1931年1月4日,张若名和杨堃夫妇回到了北京。
他们主要在北京的高校教书,张若名教法语及法国文学,杨堃主要从事民族学的教育和研究。
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
蒋介石特地在中南海举行茶话会,慰问当时在北京的教育界代表,张若名也在受邀之列,并参加了这次茶话会。
1948年,杨堃听从冰心丈夫吴文藻建议,觉得云南是中国的多民族省份,要研究民族学最好去云南,就这样应熊庆来校长邀请,夫妻二人前去云南大学工作。
周恩来 邓颖超
这段时间的张若名和周恩来,几乎没有任何的交集,或许是张若名一直信守着对周恩来的承诺,也没有泄露她曾经的身份。
本来一个闹着他的革命,一个搞着她的研究。生命都按照自己的规律在运行,不会再有交集的机会,而过去的历史也都已经过去。只是张若名没想到,她刚到昆明没多久,全国解放了。
这个解放全国的组织,就是她1924年时主动要求退出的共产党。
这个时候的周恩来是共和国的政务院总理,而张若名是远在昆明的普通大学教授。在正常的社会,就算有着职务的高低,也都各自从事自己的工作,只是,解放后的中国和以前有着最大的不同,知识分子不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而是需要从新甄别的群体,而对知识分子加以甄别的组织就是共产党。
从1950年开始,张若名开始要求重新入党。
只是张若名不知道的是,她1924年的退出组织是她永远洗不了的污点,党认为她已经退出了革命。随后的留学经历和受邀参加蒋介石的茶话会,都是她历史不清白的证明。
在以后越来越严格的对知识分子清算中,反而更坚定了她要再次入党的决心。张若名的入党报告越写越长,越写越详细,她脑子里只有一个信念,对党没有什么可以隐瞒的,对党应该毫无保留。
张若名的努力并没有获得云南大学党委对她的信任,张若名一直是历次运动需要批斗的重要对象。
1955年,周恩来去万隆开会时,秘密在昆明做了停留,约见了张若名夫妇,在当时云南省统战部长的陪同下和张若名见了面,当时一起参加这次见面的还有陈毅。
这次见面的两个月以后,时任全国妇联副主席的刘清扬,也是在天津时曾经和周恩来、张若名一起从事过共产主义运动的老朋友,邀请张若名去北京工作。承诺可以把张若名安排到妇联工作,把张若名丈夫杨堃安排到北大任教。不知道这次安排是周恩来的意思,还是刘清扬自己的想法,但张若名都没有接受,从此她错过了人生的最后一个机会。
为了表明对党的信任和忠心,张若名还把儿子杨在道和她的通信,交给党组织,她认为儿子的思想不先进,希望党组织能帮助她教育自己的儿子。
1957年,儿子杨在道因母亲的揭发,在石家庄被打成右派。
尽管张若名已经竭尽全力,为了表明自己的忠诚老实,除了检举揭发自己儿子,还编出一系列的反动思想,但云南大学党委认为张若名“态度不老实,对党不忠诚”。
1958年6月18日,在持续过火的批斗和无法证明自己对党忠诚的张若名,选择了自杀。在云南大学校园东侧的八大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年56岁。
6月24日,在北京开会的杨堃回到了学校。云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务长张德光和历史系党总支书记李虎俊前去接机。杨堃到家知道张若名自杀的消息,马上表示“张若名是叛徒,死有余辜”。
第二天一早即赶飞机继续北京开会。
张若名这个本来已和政治远离的学者,最后还是被政治搅合了进去,并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而这代价不只限于生命,还有亲情和爱情。
对于儿子,张若名以革命的名义加以揭发。
杨堃对于张若名,同样以革命的名义做到恩断义绝。
杨堃这个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建者,八十多岁高龄又回到了党的怀抱。
儿子杨在道打了二十多年右派后,得以平反。
我们不知道周恩来,对张若名最后的命运有过什么样的评介,但张若名的最终平反,却是在邓颖超的直接过问下才得以实现。
那一代的知识分子,不管是信仰还是不信仰共产主义,其命运最终都殊途同归,而让这些知识分子历尽坎坷的都有一个崇高的名义—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