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yinc 2018-6-19 21:13
1931,上帝来过山西
1931,上帝来过山西
[url]https://mp.weixin.qq.com/s/hvcSKRzdzFRSiYYcAsAxAA[/url]
1931,上帝来过山西
平客 观点 6月4日
来源|平客
每日好书:尤瓦尔.赫拉利系列:人类简史(新版)+未来简史
1931年,28岁的英国女孩"格拉蒂丝"缘何来到山西?20年后,借助好莱坞,这名女子成为西方家喻户晓的“英国好人”。而70年后,当宝岛台湾的叶宏灯先生,发宏愿修复完成山西炎帝陵的时候,这位英国女子的的山西故事,是否等待另一个有缘人来点亮?
关于格拉蒂丝的传奇故事,一篇《连结中国与台湾的八福客栈》,这里面有着更为完整的情节,背书来说:
说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位撕毁英国护照,志愿当中国人的女传教士格拉蒂丝,经过重重困难,来到山西的阳城县,开了家"八福客栈(电影改名为六福客栈)",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自费收养了当地一百多名孤儿,后来为了躲避战争,又翻山越岭带领这一百多名孤儿从山西阳城逃难至陜西西安,途中饱受饥饿、疾病和各种危难,却坚持不愿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动人事迹。
格拉蒂丝在山西的传奇故事后来被英国记者写了书,书名为《小妇人》,还改变成了广播剧,在上世纪50年代末又被改编成好莱坞电影《六福客栈》,使格拉蒂丝在中国山西的故事广为传播。
十年前“太行晚报”一篇《寻找六福客栈》的文章,就是记叙21世纪的今天,一大群在郑州大学的外教,来山西寻找格拉蒂丝生活过的阳城,以及她开办的"八福客栈"。
我对这位英国女孩的惊讶,在读完大量关于格拉蒂丝的故事后,这惊讶就变得枝枝条条,像一棵从春天进入夏天的树,依着故事情节的养料,迅速繁盛起来。 先是对这个故事背景的狠狠惊讶,我没想到这个可以和《辛德勒的名单》相似的感人故事竟然发生在我们山西的阳城县,这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传奇又感人的故事,我们却浑然不觉,我们这一"浑然",就"不觉"了七十多年。
◎ 20世纪30年代,28岁的英国女子格拉蒂丝,长途跋涉来到中国山西省阳城县。当时,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时期,她在这里开设车马店,并且收留近百名孤儿,同时开展妇女放足、救助战争伤员等慈善活动。1958年,美国好莱坞以格拉蒂丝·艾伟德的故事为原型,挑选当时的国际影星英格丽·褒曼拍摄了电影《六福客栈》,该影片以“最能促进国际间的了解”获得第十六届美国电影金球奖。图片为出演电影女主角的影星英格丽·褒曼。
到了1958年好莱坞电影《六福客栈》热遍西方的时候,我们又茫然无知了将近半个世纪,如若不是这帮老外来山西寻找"六福客栈",我们也许还会让这个传奇继续雪藏下去。
第二个狠狠惊讶于格拉蒂丝在山西阳城的经历,格拉蒂丝从晋城下车后,辗转两天才来到阳城,人地生疏,加上自己又是个单薄的外国女子,她被当地人称作"洋鬼子",她投靠的罗森传教士到中国已经五十年了,"原本浓重的苏格兰口音,加上不自觉搀杂的中国话",使格拉蒂丝几乎无法听懂她在说什么。
也难怪,变异的英语口音加上阳城土话,她能听明白才怪,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格拉蒂丝立足了,她把罗森遗留的房子改造成了客栈,而且把投宿的粗野的过路骡夫(相当于今天省际公路上的货车司机)竟驯化的彬彬有礼,“他们不再聚赌喧闹,不用脏话吓斥骡子前进,也不唱那些淫秽的地方小调,而是哼着诗歌。”
这样稀奇的事情连当时阳城的县长也注意到了,亲自来拜访了格拉蒂丝,还请她帮助政府推行“天足运动”,即说服当地的女子放弃缠足,可想而知这是一件多么滑稽又为难的事情,但格拉蒂丝却坚持着去做了,只是她得答应县长,“只能讲圣经故事,不能传教”,县长是儒家文化里走出的传统官员,一时无法接受基督文化,是不会让这个奇怪的"洋鬼子"讲经布道的。
然而没过多久,格拉蒂丝把这个山西县长的信仰也改变了,事情的起因在于,有一天,阳城的监狱发生暴动,一个犯人发疯似的砍死了几个同犯,谁也不能降伏,县长请来格拉蒂丝,没想到她用几句话就说服犯人放下了凶器,乖乖接受了管教,这让县长更加尊崇,经过一次长谈,阳城的县长也入了基督。
最为值得惊叹的是格拉蒂丝在阳城收养孤儿的善举,起先是有一天,格拉蒂丝在路边看到一个妇人在路边出售自己的孩子,于心不忍的她掏出仅有的九毛钱买下了这个孩子,到后来,日军的飞机轰炸了阳城,也炸塌了她的八福客栈,格拉蒂丝在瓦砾中爬了起来,重整家园,把客栈改成救护站,收留了因轰炸留下的40多名孤儿。
1939年2月,日军闯入了传教士大卫在晋城办的孤儿院,企图强奸那些小女孩,偏偏是那样凑巧,格拉蒂丝那天正好在晋城,就用自己的身体阻止这些残暴的日军,又偏偏是那样传奇,日军一个排长数次用枪托砸这个弱小的英国女孩,却数次没有砸倒,换枪扣了两次扳机,却都卡壳了,格拉蒂丝教导那些惊慌的女孩子祷告,而日军还以为是她们的魔咒,在愤怒和讶异中收队离去。
回到阳城,格拉蒂丝决定离开这里,转移到较为安全的后方城市西安,当她要把带一百个孤儿去西安的想法告诉县长时,县长无比惊讶,觉得这简直在做一件傻事,但格拉蒂丝坚持,这一百个都是神赐给她的孩子,一个也不能丢下。 县长苦劝无效,只好多为她预备一些粮食,并派了两个已信了基督的士兵跟她一起上路。
就这样,在1939年,格拉蒂丝带领一百名孤儿上路了,从山西阳城到陕西西安,历经了半个多月的磨难,终于到了西安,她把这些孩子全部交给了宋美龄办的孤儿院。 故事到此,本该也结束了,但我相信各位看到此,还是要热切追问这位英国女孩后来的消息,籍此,我也就简单叙述一下"小妇人"的命运:
1941年,大病一场的格拉蒂丝出院,随后在1944年和1945秒年,去了兰州和成都救助麻风病人。
1949年春,格拉蒂丝回到英国,BBC很快把她的故事写成书,书一出版就非常畅销,BBC还改编成广播剧,让格拉蒂丝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
然而格拉蒂丝一直想回中国,但当时的新中国不承认她的身份,也拒绝传教,期间她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六福客栈》,伊莉莎白女王,还邀格拉蒂丝去白金汉宫面谈。
格拉蒂丝后来辗转到了香港,又通过关系来到台湾,她在台湾开办的的孤儿院却被合伙人所骗,但格拉蒂丝并没有绝望。1970年元旦,格拉蒂丝患了感冒,却仍然出席妇女祷告会,回孤儿院后就倒在床上。医生诊断是流行性感冒转为肺炎。两天后,格拉蒂丝死在她所爱的中国另一块土地上,按照她的遗愿,她的头的方向朝着中国大陆,朝着我们的山西阳城。
◎ 英国著名作家艾伦·伯斯奇根据格拉蒂丝一生故事写了一部传记体小说《小妇人》,感召了欧美无数青年人自愿前来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其中就包括当时美国著名的飞虎队许多飞行员义无反顾的飞赴中国战区。飞虎队抗战期间轰炸过日军在山西运城的机场,给予了沉重打击。
《寻找六福客栈》报道了从郑州大学来的这帮老外寻访阳城的事情,他们是忠实"格拉蒂丝"迷,当他们踏上这个传奇故事发生的土地时,激动异常,在当地教会的帮助下,不仅找到了格拉蒂丝的残存到只剩下一眼枯井的八福客栈,还见到两个孤儿的后代。
文章中说,他们几乎是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这里的,然而在这之前,这无比宝贵的八福客栈,"阳城不知道,山西不知道,中国也不知道,那个无比宝贵的八福客栈不知什么时候被毁掉了,如果它还存在,或者被我们宣传出去,外国人也许会忽略掉郑州、太原、而直奔阳城。"
行文至此,除了惊叹,其实还有很多感慨,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山西,我们的山西,原来栖息过这样一个伟大的灵魂;这个传奇尘封了半个多世纪,又终于被外国人所开启,七十年的光阴,并未遗忘“上帝之爱”留下的痕迹。
新时代的今天,讲好山西故事,就是重新挖掘山西的“人文内涵”,使之成为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一名英国女孩与山西这样的“连接”,在文化包容、复兴这样的时代语境下,我们有自信重新释放这样的能量,使之成为山西与外界,与西方建立互联互通的“桥梁”。
一个台湾人,为了岛上200多万“神农”信众的信仰,集资数亿,耗时数年,在山西高平修起一座“炎帝陵”,为海峡两岸之共同信仰搭建了心灵交际的空间;一个英国人,为了将上帝之爱洒向人间,不辞辛苦,辗转来到山西阳城,以自己的微薄力量全力帮助山西的一百多名孤儿。本质上,即使中间相隔了七十多年的时间鸿沟,但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是一样的。
我是在前段时间写作《一个祖先,两种乡愁》的时候,脑海中忽然浮现这位英国女孩的名字,不自觉做了比较。山西,既然称之为“晋善晋美”,那一定是因为这里就是“真善美”的地方。多来挖掘与讲述这样的山西故事,对于新时代里山西文化建设,才更多了一层包容与自信。